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21年第13期(总第200期)

2021年11月17日 09:54 宋歌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21年第13期(总第200期)       20211115

     

教学动态

我校举行音乐美育教室揭牌仪式

 

我校组织各学院完成教学纪律专题教育工作

 

 

我校召开国际前沿教学法BOPPPS暨国际科研阅读写作师资培训开班仪式

 

教务工作简讯

学院采风

机械工程学院举办第四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政领导进课堂

 

理学院举办2021年第二次青年教师培训会

 

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第四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工作提示

 

2021级本科新生学籍电子注册信息查询、开展2021年教学检查工作等

专题聚焦

三度淬炼熔铸课程高阶性(摘编)

 

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策略研究(摘选)

 

一流课程建设的要义:思想性与学术性(摘选)

 

一流课程建设标准要从“金字塔”走向“五指山”(摘选)

高教视点

“非常规课程”是大学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

 

 

一个自由学习的共同体——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本科教学改革实践(摘编)

 

郑州大学探索构建“三个三”网络育人模式


教学动态

我校举行音乐美育教室揭牌仪式

119日,我校举行音乐美育教室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赵琳主持,副校长赵永生、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张文超共同为美育教室揭牌。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参加了揭牌仪式。

为深入推进学校美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美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今年7月,学校音乐美育教室正式启动建设,由学校教务处与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建设,美育教室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培训交流于一体,内设中国传统乐器、西洋管弦乐器、电钢琴、软性钢琴等10余种乐器,可满足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揭牌仪式上,燕山大学副校长赵永生表示,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精神的重要工程。学校将以音乐美育教室作为推进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工程,坚持将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积极打造涵盖美育课程、美育实践、美育活动与美育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大美育格局。并将美育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把学生培养成能通融识见、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全面思维、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

音乐美育教室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我校美育教育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有了更多抓手,美育教室将在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营造校内浓厚美育教育氛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供稿人:宋立巍、吴伟龙等)

 

我校组织各学院完成教学纪律专题教育工作

近日,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了教学纪律专题教育工作。截至1115日,我校15个学院共组织了91场次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十三五”以来教育部、学校制定的关于教学纪律的相关制度和文件,并结合工作实际重点围绕教师课堂教学责任、课堂教学纪律、履行监考职责等方面开展了以强化教学纪律为主题的研讨。同时,各学院成立专项教学纪律检查工作小组,以巡视课堂和考场、走访、座谈等形式在本学期进行了100余场次的教学纪律检查工作。

在完成学习和检查工作的基础上,各学院针对本学院的特色工作进行了总结。如机械工程学院提出“六三三三”理念,即“六边”:边学边问、边学边省、边学边剖、边学边改、边学边论、边学边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第二阶段通过教师自查与反思等形式查找问题与不足,第三阶段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三个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三个保证”:人员保证、时间保证、效果保证。艺术与设计学院将学习资料梳理印刷成册,发放给学院全体教师,做到集中学习与课余学习相结合。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制定了学院青年教师培养与考核办法,以老带新,充分做好教学纪律的“传、帮、带”,将学院的优良教学传统传承下去等。(供稿人:李小特)

 

我校召开国际前沿教学法BOPPPS暨国际科研阅读写作师资培训开班仪式

1028日上午,我校与加拿大约克大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国际前沿教学法BOPPPS暨国际科研阅读写作培训项目开班仪式通过Zoom平台举行。加拿大约克大学国际项目负责人伯尼·弗罗里克(Bernie Frolic)先生和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语言中心负责人保罗·贝克(Paul Baker)博士、我校国际合作处处长陆军、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国际合作处副处长朱虹,培训班全体教师参加了开班仪式。

受学校委托,陆军代表学校向参培教师表示祝贺,对各位教师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他表示,为推进学校国际化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决定实施师资境外研修项目,委托加拿大约克大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BOPPPS师资培训。他表示,本次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这是新冠疫情常态化下,燕山大学再次为教师培训提供的一种创新形式。他期望通过此次培训,各位老师能够学习新知识,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结识新朋友,为跨学科合作打下基础。通过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能够开拓教师国际化视野,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为学校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夯实基础,促进学校国际化办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王晶表示,本次专题培训覆盖全面、内容精良、恰逢其时。在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改革背景下,教师需掌握更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激发学生创新的引导者。她希望,本次培训能够撬动参培老师基于一线课堂开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她对本次培训提出三点要求:一是珍惜机会、提高认识,二是克服困难、认真学习,三是端正态度、树好形象。

为做好新形势下“在地国际化”师资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我校与加拿大约克大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等海外名校通力合作,于2021年秋季和寒假面向我校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该项目采用秋季线上培训结合寒假线下培训的形式进行。秋季学期重点关注与加拿大约克大学联合开展的国际前沿教学法BOPPPS培训,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BOPPPS教学模型,实现教学模式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寒假重点关注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联合开展的国际化科研阅读写作培训,以及BOPPPS教学法学习心得总结和实操经验分享。旨在帮助老师加强实用沟通和写作技能,从而能更有效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撰写论文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等,同时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国际化视野和职业胜任力。

今后,学校将继续挖掘和引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和创新师资队伍境外培训的形式与内容,开展更多高质量师资队伍境外培训项目,助力我校教师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加快推进我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进程,不断提升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供稿人:齐璐 张亚靖)

 

教务工作简讯

近日,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校组织各相关专业完成了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此次,我校共推荐申报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占可申报专业总数的91.3%。截至1115日,学校已按照相关通知要求完成全部申报材料的报送工作。(供稿人:黄丽)

近期,教务处组织2020年新增的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申请学士学位授权前的专业自评工作、学校审查工作。(供稿人:马明建)

近日,根据《关于组织开展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期检查工作的通知》,我校组织5项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完成了中期检查材料的在线提交工作。(供稿人:黄丽)

近期,我校根据《教学(科研)单位教学工作考核指标与标准(修订)》文件要求,完成2021年度学院教学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各项准备,启动相关评价工作。(供稿人:宋歌)

近期,教务处完成学信网推送的2001届、20021415名毕业生学历审查数据的查档和三轮复核工作,教务处将协调校内各有关职能处室完成数据的最终审核并报送河北省教育厅备案。(供稿人:马明建)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近日,按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要求,我校完成了新一届理事长人员信息的报送工作。(供稿人:黄丽)

近日,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了共47自建在线课程的内容审查工作。(供稿人:黄丽)

近期,教务处安排完成高等数学AI152条教学任务的期中考试,涉及考试人数5200人;外语AI、大学物理AII、中国近代史纲要等公共课的期末考试任务1507条,涉及学生48890人次。(供稿人:马明建)

近期,教务处完成2020826人次留降级、休复学、转专业及退学等学籍异动审批表、学籍异动通知单、休学证明、退学证明的整理归档工作。(供稿人:马明建)

截止目前,教务处完成2021届结业生100余人次、195余门课程返校考试办理工作,其中为因疫情不能返校学生组织在线考试19门次。(供稿人:马明建)

近期,教务处完成20186356名学生预缴教材费的结算及核算工作,共退教材费186万余元。(供稿人:马明建)

 

学院采风

机械工程学院举办第四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文稿来源:机械工程学院网站)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机械工程学院于114日组织了第四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经各系部推选的12名教师参加了此次竞赛,特邀3位具有丰富教学及评审经验的机械工程学院专家,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海艳老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江昊老师担当评委,并且组织了青年教师现场观摩。

比赛过程中,12位参赛选手以说课和讲课的方式充分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和扎实深厚的课程思政功底。他们从课程特点出发,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职业素养、大国工匠等方面,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推选3名老师参加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评委老师从专业内容的讲述,思政内容的主题选择,知识与思政的有机结合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对于参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提升了“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的规范性。

学院副院长姚建涛对参赛选手们的精彩表现表示肯定,对评委们的精彩点评表示感谢,希望以竞赛为契机,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新方法新途径,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能够有效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全面强化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各类课程育人功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能够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政领导进课堂

(文稿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

为深入贯彻我校《燕山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115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曦达走进课堂,现场观摩《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课程。

本次课程讲授的内容为锂离子电池材料,主要通过介绍“锂电之父”Goodenough在专业领域的杰出贡献,将课堂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Goodenough作为年龄最大的诺奖获奖者(97岁),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发光发热。本次课程通过对Goodenough励志人生的剖析,向学生传达学无止境、追求卓越、突破自我、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们能够在刻苦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兼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课后,李曦达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寄语教师,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思政”相关文件,提高思想认识,深入探索专业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有效结合之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融入课程,进而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近年来,学院党政领导积极深入课堂听课,充分体现了学院对于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这对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理学院举办2021年第二次青年教师培训会

(文稿来源:理学院网站)

为进一步加强理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引导青年教师全面履行岗位职责,进一步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和施教能力,以达到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目的,理学院于1112日举办了本年度第二次青年教师培训会。会议由理学院副院长王明利主持,部分青年教师、本科学业班主任等相关人员参会。本次培训会共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在课程思政案例展示环节,学院应用数学系王春娇老师就“矩阵的乘法与密码学”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并从“主体内容与教学目标”“案例设计与教学过程”“竞赛体会与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彩讲解。

在优秀班主任表彰环节,王明利首先宣读了《关于公布燕山大学理学院2016级优秀本科学业班主任评选结果的通知》,并为2016级优秀班主任进行了颁奖与合影。

在学业班主任交流环节,各年级学业班主任与学生辅导员就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专任教师兼职学业班主任是非常重要的,学业班主任不仅能够履行班主任的职责和义务,还能够在学生专业认知、介绍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能够解决学生们在专业学习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学习和生活。

会议最后,王明利指出,学院本科学业班主任大多数为青年教师,希望青年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质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全面认知所学专业,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第四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文稿来源:外国语学院网站)

114日,外国语学院第四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拉开帷幕。此次竞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竞赛由教学院长郑占国主持,来自学院8个教学单位的9名教师参与了此次竞赛。

比赛采取课程教学设计与现场教学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参赛教师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交教学设计,并进行现场教学展示。由学院7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队根据选手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师素养与创新特色等方面进行评审打分。经过近4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大英二系曲炎、日语系郑媛媛老师获得一等奖;侯羽等三位老师获得二等奖,王光达等四位教师获得三等奖。赛后专家评委对参赛选手作了点评,他们肯定了参赛教师的努力和成果,并就参赛作品在教学内容、时间把控、课件制作、思政要素挖掘及融入时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此次竞赛一等奖获奖教师将代表学院参加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郑占国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自然贴切、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原则,找准时机、合理融入,将思政内容较为自然地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向学生传播。学院将秉承课程思政建设三年规划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的宗旨,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各项举措实施,促进教师思政交流,推动建立系、院、校三级课程思政名师名课教学体系。

此次竞赛以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为宗旨,为学院树立了“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激励其他教师积极将教学专业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性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2021级本科新生学籍电子注册信息查询的通知

本学期结束前

 

2

关于调整课程成绩等级及对应关系的通知

 

 

3

关于调整部分课程成绩比例控制要求的通知

 

 

4

关于开展2021年教学检查工作的通知

1125

 

5

关于开展2021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

1215

 

 

专题聚焦

三度淬炼熔铸课程高阶性(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9520 柳宏)

“金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等“两性一度”的特点。长期以来,“创新性”“挑战度”似乎耳熟能详,亦较好把握。但“高阶性”则相对陌生,故此应对“高阶性”进行思考分析,进一步深化对“金课”的认识,为打造“金课”添砖加瓦。

如韩信将兵,拓宽教学资源广度

课堂是教学资源的集散地。专业人才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是通过教学资源的灌注,进而孕育和生成的。教学资源决定了课堂效果,制约着人才培养水平。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资源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怎样采集、整合和优化资源?

现实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总导演、总策划和总指挥。也是教学资源采集、选择、组织和设计的主导者。但实际上学生完全可以,并主动参与教学资源的搜集、开发。学生的参与,能够有效保证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完整性、密集性,为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教学资源的搜集就像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要尽可能放射发散,一网打尽,努力做到没有遗漏、没有死角、没有边界。过去,历史悠久的中文专业重视教材建设,鼓励自编教材,就是为了追求教学信息的丰富翔实。编撰教材的过程,需要对相关知识、文本和文献认真细读、互参比较。这种对教学资源调查、搜寻、开发的过程,就是对课程内容、教学信息穷尽式搜索、拉网式“扫荡”的过程,无疑有助于教学数据的丰富、博大、广阔,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信息支撑和物质保证。

如淘金挖矿,探究教学内容深度

课堂不是教学资源信息的堆积场。如果课堂仅是课程内容的简单罗列、教学讯息的“叠床架屋”、知识结构的“水果拼盘”,那就真正堕落为“水课”了。打造“金课”必须超越有关文献资料,突破习惯认知模式,打破传统知识体系,往深处多挖一锹;必须要有问题意识,不断追问、叩问、设问、反问,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以讲授作品鉴赏为例,必须在纵横比较、爬梳剔抉中跨越前人的先见及局限。著名文学家毕飞宇在讲莫泊桑的《项链》时,一锹锹挖掘,透过虚荣和命运惩罚,透过资本主义的人心腐朽和道德沦丧,超越虚伪、贪婪、吝啬、腐朽等一大堆形容词,终于挖掘到《项链》里“别的”意蕴。

“在莫泊桑的《项链》里,我首先读到的是忠诚”,其逻辑依据是项链丢失之后,“他们的内心绝对没有跳出契约的动机”。毕飞宇继续向下开挖作家的性格问题:“有些作家的性格是软的、绵的,有些作家的性格是硬的、狠的。”莫泊桑就“手狠”。“对于一个曾经的、光彩照人、众星捧月的女性来说,还有什么比‘发红的手’更令人不堪呢。”

毕飞宇像采矿一样不断开采,像淘金一样去除杂质,层层揭开缪斯神秘的面纱,呈现出文本无与伦比的魅力。

如点石成金,驾驭教学讲授高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有人说:教师是音乐指挥家,也是政治演说家,还是节目主持人。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地创造出妙趣横生、激情飞扬的课堂,能够用欢乐、深邃、微笑、忧虑等表情调节课堂氛围和节奏,能够通过语调、停顿、启发、提醒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当然,高校“金课”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教学艺术和技巧上,还应该自觉攀登驾驭课堂的高度。

首先,对教学信息作出高度的聚焦、凝练。杨伯峻注“错诸枉”时,先存两说,即错有放置的意思,也有废置的意思。接着申明“一般人把它解为废置,说是‘废置那些邪恶的人’(把‘诸’字解为‘众’)。这种解法和古汉语语法规律不相合”。如此充满自信的论辩、富有高度的断语,建立在定量统计、定性分析的材料支撑上,源自辛勤编制词典打下的基础、积淀的底气。

其次,对教学内容具有深邃思考和精辟洞见。《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文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王国维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固有高致”。都是在文章中阐述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邃独特的感知和敏锐精辟的洞见。“小说的抒情和诗歌、散文的抒情很不一样。小说的抒情有它特殊的修辞,它反而是不抒情的,有时候甚至相反,控制感情。”毕飞宇在讲授小说课时说,面对情感,小说不宜“抒发”,只宜“传递”。让读者“懂得”,这个“懂”是关键。在此体现的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反映的见微知著、高屋建瓴。

此外,对教学目标的前瞻性思考。在信息密集、知识爆炸的全球化时代,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新知识,敏锐捕捉新信息,迅速解决新问题。必须站在学术前沿挖掘知识本身潜在的真和美,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学术理想。如讲授中国文学史,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撰写范式已经历了以文体为导向、以作者作品为主、以文本为重心的三次转换,同时还要了解《剑桥中国文学史》的质疑创新特质,将文本、文学、文化视为有机整体,充分关注制度文化等与精神文化之间的互动及其对文学创作的理念。

“金课”的“高阶性”由广度、深度、高度融合浇铸。广度是深度的基础,深度是广度的升华,高度是深度的结晶。高度是点铁成金的能力,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也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雨露甘霖。“金课”的“高阶性”导致课堂从要听、爱听、想听转变为爱思、求思、深思,升华为质疑、批判、超越,主动地发现意义,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课程建设

策略研究(摘选)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205 李银丹等)

课程是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改革的成功最终决定产教融合的成功。调研对比分析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课程建设存在课程管理“路径依赖”、教师发展“本领恐慌”、质量保障“文化缺失”等困境。解决这些困境,需要校企共施课程管理,重塑一流课程建设内涵与特色;产教协同教师发展,满足一流课程建设应用型师资需求;厚植工匠质量文化,保障一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校企共施课程管理,重塑一流课程建设内涵与特色

一是注重“课程领导”,精准课程目标与定位管理。一所学校的课程要有明确的“哲学和目标”陈述,“即学校希望取得什么成就的理论,指导着课程和课程的传授方法”,后续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方向也要尽量与其保持一致。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等课程利益主体要共同发挥“课程领导”作用,共同承担课程开发、编制、实施、评价管理,以社会多元文化体系“领导”高校课程价值取向及追求,从而逐步使之具备“整体课程”的五大功能,实现学校与产业从形态到内涵的融合发展。二是立足资源优势,优化课程开发与设计管理。艾斯纳认为,学校传授的课程有三类:由教科书构成的正规课程或显性课程,为“这所学校之所以成为这种学校而传授”的隐性课程,以及那些被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空白或空无课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显性课程”开发着重于“产”与“教”融合,吸收学科与行业优势资源,以及前沿科研成果,建设一批应用型、研究性课程。“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可以来自地域、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或是特定价值观、教育经验或行为规则等,如温商文化、嘉兴红船精神等课程。“空白课程”开发要挖掘学科体系外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提升综合能力等资源,比如融入“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开发创新创业孵化项目课程等等。三是关注学生发展,创新课程实施与评价管理。首先遵循OBE教育理念,围绕新体系、新结构、新质量的要求,有机整合产教融合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训练项目比例。其次按照学科特点运用优质MOOC、虚拟仿真等精品共享教学资源,实施小班化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再次加强过程性考核的综合性、创新性、挑战性研究与设计,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改革。最后以学生能力达成为评价基准点,确保课堂教学工作底线标准,将第二课堂纳入到整个评价体系。四是注意扬长避短,制定五类一流课程建设规划。线上一流课程要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特色优势,去同求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适合绝大多数课程,尤其是“优质MOOCs+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先天的资源缺陷;线下一流课程可以依托各类科研创新平台高层次师资团队,打造优质应用型课程;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可以有机结合产教融合资源;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要挖掘“空白课程”的地方潜在资源,推动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厚植工匠质量文化,保障一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从课程质量文化的外化表现来看,一是要建立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如开发环节侧重于分析课程资源与区域发展新需求、学校办学特色的契合度;编制环节要以OBE理念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多样性、多变性与课程设置的关系;实施环节注重校企共同引导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多向性训练等;评价环节着眼于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二是完善课程教学质量反馈改进机制,强化对课程教学过程和结果信息的全面采集分析与深度挖掘利用;健全学生学情调查机制;聘请相关行业、企业、高校专家和社会各方人士等进行第三方评价;基于课程目标达成与学生学习产出,提高监督改进效果。三是确保人、财、物基本需求。从课程质量文化的内化要素来看,一是树立全员课程教学质量理念,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强化所有教师课程质量主体意识;了解课程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内在逻辑关系,将其内化为课程教学理念,如强调以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关注共同达标而非个体,重视实际成效的达成路径,建立课程教学持续改进机制等理念。二是激发全员建设一流课程的内驱力。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在教学型教师的职称评审体系中强化课程教学质量导向,推进教学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树立卓越教学奖或优质教学奖等教学示范标杆,在教学业绩考核中实行优课优酬,等等。

 

一流课程建设的要义:思想性与学术性(摘选)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2012 张红伟等)

提升教育质量是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而教育质量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课程,它是大学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相互沟通的桥梁,更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一流课程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之路的重要举措。

1.重视顶层设计,搭建一流课程建设总框架

课程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顶层做好规划和设计。要面向未来,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和素养为目标设计课程建设的体系,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建设课程群,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建设通识教育课程群,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和家国情怀;设置公共基础课课程群,夯实学生的成长基础;建设社会实践课程群,推进“课赛践一体化”工程,让政企学研融合育人,通过推动“场景化(走进政府、企业、农村等应用场景中)”教学模式探索,发现、探讨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打造跨学科课程群,面向未来持续推进专创融合、跨学科交叉,培养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中心确立课程目标,以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提升教学内容的学术性,以混合式教学、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和服务学习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以智慧教室的高效利用催化课堂深刻变革,以深化“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提高命题质量、提升学业挑战度,以“智能化—全天候”实验教学平台催化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重构,切实优化学生学习体验,让互动更有内涵、探究更有深度、学习更有成效。

2.深化课程改革,实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深度转变

教学重点要从“教”转向“学”,打破传统课堂“沉默的美德观”,通过倾听与表达的结合,注重学生心灵的深层激活。有学者把内容与学习的关系归纳成三点,即内容是被用来发展知识的基础、内容被用来发展学习技巧、内容被用来创造学习者的意识。实施“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的“三个转变”:由知识传授为主向思维与能力提升为主转变;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启迪学生异想天开,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想象学习”教育转变;由应用型知识学习向创造性知识学习转变。让学生真正“把头抬起来、坐到前排来、脑筋动起来、课后忙起来”。课程考核要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做到学业考核全程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结果动态化,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启发思维、激发智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推进教育智能化,助力课程教学模式变革创新

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更加多元化,他们更倾向于碎片化学习,即在社会生活中随心、随时、随地,通过多种媒体对知识进行片段式地学习,从而增进知识、提高技能。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我们提供更加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模式,也提醒我们要对学生的信息选择进行引导。因此,高校应该实施基于现代信息网络的深度学习探索计划。在教学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建设智授系统、智课环境、智为平台,引入信息化新技术,将教学相关行为数据化,给教师提供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空间、教学方法推荐,实现精准教学,并协助教师确定教学改革方向;基于学生学习轨迹、学习习惯的不同,对每个学生做个性化学习内容、学习路径、职业规划推荐,促进探究式深度学习,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一流课程建设是打破目前课程建设藩篱、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注重课程的思想性和学术性无疑是一流课程建设的主旨与要义。在此基础上,促进课堂教学变革,构建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保障一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

 

一流课程建设标准要从“金字塔”走向“五指山”(摘选)

(来源:科技日报 2021318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在推动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时候,他们有一个深刻体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只有把课程建好建强,才能真正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最根本、最坚实的保障。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前沿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通过好的课程,才能真正作用在学生身上,才能真正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因此,高校的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

2020年,教育部遴选认定了首批五类511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其中,线上开放共享一流课程187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2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68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84门,以及融入了新教学理念、模式和手段,体现了新时代特征的线下一流课程1463门。

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今年,教育部还将启动第二批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工作。“一流课程建设,我们认为应该体现三个特点。”吴岩表示,一是在课程内容上,要体现“两性一度”的高质量要求,即课程改革的内容要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让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二是在课程形式上,我们要体现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现在的大学生主体是90后、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课程改革必须适应他们的特点,注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智慧教室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效度和满意度得到根本保障。三是在课程标准上,要体现改革的多样性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宣布,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普及化发展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多样性。吴岩打了个比方:“我们的一流课程建设,要从原先‘金字塔型’的一个标准,变成‘五指山型’的多样化标准,要体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的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创新。”

一流课程立起了新发展阶段大学的“金课”标准,也立了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质量标杆。吴岩说,教育部计划通过去年、今年和明年,连续实施国家级一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的“双万”计划,用课程改革促进高校“学习革命”,用“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形成浓郁的质量文化氛围,实现高等教育以提质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

 

高教视点

“非常规课程”是大学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

(来源:科技日报 20211022日)

近日,武汉大学公开课《恋爱心理学》火了,课堂上爆满的教室和门窗外挤满的学生画面一度刷屏网络,有网友笑称“小小的课堂装不下同学们对‘恋爱知识’的向往”。

事实上,高校开设恋爱课并非新鲜事,学生们向往的似乎也不仅仅是“恋爱知识”。近年来,常常有高校因开设一些“非常规课程”意外走红。此前,南京农业大学的“运动减脂课”、中南大学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厦门大学的“爬树课”、四川大学的“农耕课”等另类课程一开课就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追捧,也引来社会关注和争议。

“就这也用专门开课学习?”面对“非常规课程”的授课内容,一些人认为司空见惯、小题大做、难登大雅之堂。但和预期不同的是,偏偏这类课程非常受学生欢迎。

“非常规课程”的反响背后不仅是学生群体对此类授课内容的强烈求知诉求,也折射出素质教育改革中我们的教育之缺和教育之需。

一直以来,激烈的升学压力导致家长、老师、学生不得不过分关注分数、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学科知识,从而失去对兴趣、性格、情操等“软实力”的培养。人际交往、美育甚至是运动都一度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和浪费时间。进入大学的青年群体,富有朝气,喜欢尝新,挣脱长时间的高压束缚,对这些开阔视野、培养兴趣、打破禁忌的“非常规课程”表现出强烈的喜好就不足为奇了。

“非常规课程”是大学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而此类教育内容也应当逐步向素质教育全阶段推广。当然开好一门“非常规课程”可能比上好一堂“常规课”更难,从课题选择到教学计划都需要良好的师资予以保障,保证趣味性、创造性与知识兼容并蓄,才能避免噱头大于内容。以上都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生处处是风景,所遇凡事皆学问。知识本身与我们的生活并不对立,如果在课堂上多一些门类选择,多一些有趣又有用的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更有助于未来学生走出课堂,在有知识保护的情况下探索世界和体验人生。

 

一个自由学习的共同体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本科教学改革实践(摘编)

(来源:光明日报 202197日 孙飞宇)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作为北大本科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在成立20年以来逐渐形成了一套整体性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计划。在传承北大所特有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和红色传统的过程中,元培学院在文化和制度上都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元培学院的主要制度特色是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双自由”,自由选课和自由选择专业,是元培学院最早确立的制度。元培学生可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条件下,自由探索和选择北大校内的任意课程和专业方向。

为了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元培学院推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包括降低总学分要求、弹性学习年限、全方位导师制度、建设跨学科专业等。个性化课程设计为学生发挥自主性提供了充足空间,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培养方案,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在通识教育方面,元培学院也打造了一套核心课程体系,包含西方古典文明、中国古典文明、现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科学与技术等五个专题课程,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视野,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文明的重大问题。这些课程既强调经典文本精读,又强调社会实践,希望同学们能够懂世界、懂中国、知自己、有理想,在各种具体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在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中,元培学院学生既享受着上述优越条件,也必须面对做出选择时的迷茫并承担起选择的责任。他们往往需要在父母期待、世俗标准、学科难度和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之间找到平衡。此外,由于每个人的专业不同,散布在全校各个院系学习的元培学院学生会缺少共同上课的经验,既不易形成对元培学院的认同感,也不易融入专业院系。面对这种迷茫、疏离和认同缺失,元培学院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学院建立了一套全方位新生教育体系。入学之初,元培学院会单独开设新生训练营,邀请各院系专家为新生介绍学科与学院,答疑解惑,帮助新生全面了解各学科特点和学习要求。第二,学院招募32位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以朋辈身份与新生建立联系,在课程学习、专业选择和学术规划等方面提供指导,引领新生融入元培学院和北大。第三,开设20余门新生讨论课,通过教授指导的小班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学术思维方式、发现自己热爱的领域。此外,还举办学科讲座,帮助新生拓宽眼界,建立跨学科视野。同时,学院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师生沟通机制,以全面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度,真正实现以本为本。

元培学院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住宿书院制度。学院全面改造了宿舍楼的地下空间,设置了图书馆、自习室、讨论室、影院、健身房、琴房、舞蹈厅、心理成长中心和公共区等一系列方便学生学习、交流与生活的空间,还开设了大量书院课程,以培养兴趣为引导,结合社团、俱乐部、志愿服务等形式,融合思政教育、生涯规划、运动健身等多种主题,力求通过五育并举的方式塑造学生的完全人格。学院还招募住宿辅导员,辅助开展书院课程、切实为书院同学解决问题。

从通识教育探索到交叉学科尝试,从自主学习实践到住宿书院建设,元培学院努力打造一个自由学习的共同体,为学生提供在大学里生活和成长的空间。

 

郑州大学探索构建“三个三”网络育人模式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1011日)

郑州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探索建立“三个三”网络育人模式,不断巩固和完善网络育人阵地,切实让立德树人主旋律“唱得响”,让思政工作主动权“抓得牢”,让网络育人新阵地“靠得住”。

坚持“三个强化”,完善网络育人体系机制。强化制度引领,将网络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统筹整合、统筹推进,制定网络育人工程落实方案,出台网络文化建设、新媒体管理、舆情工作实施方案;不断健全完善激励评价机制,积极推动将网络育人成果纳入科研统计、职称评审、评奖评优中,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网络育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强化组织保障,建立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牵头抓总,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信息化办公室等部门齐抓共管,各院系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围绕网建、网管、网监、网评、网研等重点领域,加强网信人才队伍、新闻宣传队伍、舆情工作队伍、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和智库建设,不断提高网络育人队伍的政治素质、信息素养和工作能力。

突出“三个拓展”,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格局。拓展网络平台,着力打造一批师生黏合度高、受众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网络平台,持续推进教育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河南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河南省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等工作,加强“光明郑大”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思政一张网”共建、信息化建设、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提供平台支撑。拓展新媒体矩阵,开通运营10个郑州大学官方新媒体平台,粉丝数累计突破160万,年均浏览量突破5亿次;对全校500余个新媒体账号实行审批备案管理,持续推出高质量的新媒体作品。拓展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相关学科优势,开展网络思政,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网络,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和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河南故事、郑大故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网络平台阐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院新媒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法学院微信公众号积极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展普法教育和法治实践,校团委官方微信入选全国“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探索构建微博思政教学新平台,创新“微博大V思政育人联动”模式,积极参与全省“微博党史课堂”建设,覆盖学生2万余人次。

注重“三个培育”,丰富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培育网络文化品牌,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中,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好网民礼赞建党百年”暨“河南省网络文明实践月”启动仪式,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辅导员网络作品大赛等活动,积极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培育网络文化精品,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网络产品的创作生产,不断创新网络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丰富载体,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如,全媒体推出“郑大故事”专栏系列报道145篇,阅读量超2000万次,获批河南省网络文化建设精品项目;拍摄制作的MV《我们都是追梦人》在教育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建党百年献礼片《编钟回响 红歌悠扬》被新华社、光明网等媒体广泛转载;以图文、短视频、H5、音乐、漫画、话题互动等创意方式,创作推送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作品近2000条,其中,聚焦防汛救灾的原创话题“暴雨中的郑大力量”网络阅读量突破500万次。培育网络育人成果,注重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引导广大教师产出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准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开展网络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建设一批网络思政精品课程,实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相互补充;注重发挥红色校史育人功能,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让党史学习教育有声有色、入耳入心,“思政课老师周荣方讲焦裕禄潸然泪下”等相关话题网络浏览量突破10亿次。

 

 

 

编辑:

宋歌 柯姗

审稿:

王晶

 

上一条:2021年第14期(总第201期) 下一条:2021年第12期(总第199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