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21年第12期(总第199期)

2021年11月01日 16:43 宋歌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21年第12期(总第199期)       20211031

     

教学动态

 

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环境工程专业接受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联合专家组进校考查

 

教务处完成2020-2021学年试卷检查工作

 

我校完成2020届和2015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工作

 

教务工作简讯

学院采风

 

机械工程学院召开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阶段检查及结题汇报评审会

 

 

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微专业举行开班仪式

 

 

理学院应用数学系邀请北京理工大学赵鲁涛教授来我校做课程思政专题报告

工作提示

 

开展燕山大学2021年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校自建在线课程内容审查工作等

专题聚焦

河海大学着力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在线课程建设在改革、融合、创新中发展(摘选)

 

发展在线教育 服务人才培养(摘选)

 

趋势与变革:高校开展线上教学的几点思考(摘选)

高教视点

上海交通大学多措并举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同济大学推进“教育思想大讨论”,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摘选)

 

行业特色高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摘选)

 

教学动态

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环境工程专业接受教育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联合专家组进校考查

1017日至19日,受教育部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委托,以武汉理工大学谢峻林教授为联合组长的工程教育认证联合专家组一行6人对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环境工程2个专业进行联合进校现场考查。副校长赵永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领导与教师代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出席见面会和意见反馈会。

专业认证现场考查见面会于18日上午举行,专家组全体成员出席见面会。赵永生致欢迎词,他对联合认证专家组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他表示,学校近年来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努力构建推进面向产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建设,优化内部质量评价方式和方法,基本建设形成了抓住以毕业要求制定、落实和评价为主线,守住以产出评价机制建设为底线的“两线”人才培养体系。他指出,此次联合认证专家组现场考查,不仅是对两个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把脉会诊”,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一次全方位、深层次指导。希望通过本次联合认证工作,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和专业更精准地把握认证理念和内涵,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育人水平。

谢峻林教授表示,本次进校采用线上线下结合试点的模式开展,主要工作任务有:核实自评报告的相关内容以及附件支撑材料;就专业认证关心的“底线”问题核查、核实相关举证材料;对两个专业的自评报告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她希望以此次联合认证工作为契机推进两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随后,两个专业负责人就专业认证工作有关情况向专家组作简要汇报。专家组也就两个专业自评报告相关内容向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学院和专业负责人进行了现场求证。

现场考查期间,专家组走访了创新与实践教学基地、化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图书馆和两个专业的实验室,调阅了校院两级管理文件和教学大纲、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报告、毕业设计(论文)、试卷等材料;对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对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

19日下午,专家组召开现场考查意见反馈会。谢峻林教授对学校、学院和师生在联合认证专家组进校考查期间所提供的支持和配合表示感谢,并对现场考查整体情况做简要介绍。她表示,学校重视教学、管理规范,形成了对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和专业社会声誉好,得到了用人单位和校友的高度评价,在校生也有较强的专业荣誉感;学校、学院、专业高度重视、扎实有序地开展认证相关工作,重视制度文件、评价机制、培养环节、课程体系、教学条件等软硬件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专业认证环境和氛围;本次参加认证的两个专业所在学院领导和教师坚持立德树人,对“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高度认同,专业认证报告中所提供的资料和数据真实可靠,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相关专业补充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家组宋晓岚、张景德,环境工程专家组专家胡辉、易斌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规定的“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方面”等七个方面要求,结合现场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对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有益意见和建议。

赵永生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考查期间付出的辛勤劳动和给予的诚恳指导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专家们从认证体系总体宏观层面和两个专业现场考查微观层面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点评指导,为我校进一步加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表示,学校将认真梳理和落实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深对认证理念和标准的理解,进一步树牢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找准专业办学短板和努力方向,有的放矢地持续改进,进而实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供稿人:吴伟龙、赵春梅)

 

教务处完成2020-2021学年试卷检查工作

近日,根据《关于开展2020-2021学年试卷检查的通知》,教务处于教学周7-9周期间完成了2020-2021学年试卷检查工作。

本次试卷检查范围为2020-2021学年开设的理论课考试试卷,随机从每个学院中抽调1个专业的1门课(1个班)试卷、教学大纲和试卷分析等存档材料进行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试卷评阅规范性、存档材料规范性、成绩构成比例及支撑材料、学生成绩分布、试卷命题比例、试卷命题重复度等。

从检查结果看,各学院试卷存放均规整有序。但个别学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卷面分数有更改,但无更改教师签字或更改说明;试卷命题比例和命题重复度不符合学校要求;成绩登记表和课程分析报告等材料缺少签字盖章等。试卷检查过程中,教务处已将相关问题反馈至对应学院,并督促学院在两周内落实好问题整改工作,今后学校将持续做好试卷检查工作。(供稿人:王释鸿)

 

我校完成2020届和2015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工作

近日,我校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完成了2020届毕业生和2015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工作。截至目前,《2020届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和《2015届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与职业发展评价报告》已定稿。

2020届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主要针对就业落实、就业质量、培养过程、校友评价等方面进行,2015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主要针对培养目标达成、职业发展、培养反馈、声誉建设等方面进行。2020届基于本年度和往届跟踪评价数据形成报告2015届基于学校往届及本届跟踪评价数据形成报告,发现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数据参考,帮助学校寻找培养过程持续改进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供稿人:黄丽)

 

教务工作简讯

近期,教务处完成了《燕山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办法》《燕山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10余个文件的修订工作,其中9个已发送至各相关单位征集意见。(供稿人:黄丽)

近日,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报送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2116号)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报送工作的预通知》,我校正式启动了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供稿人:黄丽)

近期,我校组织开展了2021年春季学期教学运行状态数据统计填报工作,数据涉及学生、教师、理论课授课、实验开出、考试、教材、实习基地、教师课程评教优秀、中层领导干部听课等方面。(供稿人:宋歌)

近日,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开展本科教学质量问卷调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示和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发布等工作的通知》(冀教高函〔202164号),我校正式启动了2021年度“三项制度”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本科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工作的2022届预计毕业生信息统计工作和质量报告部分内容的撰写工作。(供稿人:黄丽)

为进一步完善并规范自建在线课程内容,促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应用,1028日,教务处发布了《关于开展学校自建在线课程内容审查的通知》,组织各学院开展自建在线课程内容的审查工作。(供稿人:黄丽)

 

学院采风

机械工程学院召开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阶段检查及结题汇报评审会

(文稿来源:机械工程学院网站)

为加强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确保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学院于1014日下午召开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阶段检查及结题汇报评审会。评审会在机械馆J301J327同时召开。机械工程学院6位评审专家,以及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的孟宗、钟嘉庆、胡正平、李玉双4位特邀评审专家参会,会议由学院副院长姚建涛主持。

评审专家首先对各个项目按照相关要求与规定进行审核,随后结题汇报负责人分别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以及获得成果等方面进行汇报,阶段检查项目汇报人分别从预期目标、研究进展情况、取得成果、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等方面进行汇报。评审专家认真听取了汇报,分别从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研究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出与实践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对项目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同时提出项目研究存在的不足,对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给出建设性意见。最后经过评审组综合讨论,本次参加评审的38项教改项目中,7项被评为优秀,15项结题通过,16项阶段检查通过。

姚建涛对本次教改课题相关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学院的教学教研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加强评审制度建设,根据省教育厅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固化评审流程,规范评审流程;二是要逐步实施分类指导,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分类评审的方式,以实现评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三是要不断拓展影响力,扩大教改项目在全院教师中的重视度,进一步提高教改项目的质量和水准;四是要切实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微专业举行

开班仪式

(文稿来源: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教务科 孙连京)

1010日,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微专业开班仪式在建筑馆211会议室举行,首届微专业共招生学生20名,分别来自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冶金机械、机电控制工程等8个专业方向,基本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特点。微专业培养计划共设置16学分、8门核心课程,涉及机器人技术、BIM建模技术、3D打印技术、创新方法驱动、工程伦理等多个领域,将于202110月底正式授课。

开班仪式由土木工程系主任曹海莹教授主持,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郝圣旺教授出席并讲话。郝院长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全局角度为同学们深刻阐述了燕山大学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微专业成立的背景和意义。智能建造正在推动我国基础建设迈向高端发展,未来的土木工程建设是土木、机械、材料、电气、信息等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巨大。燕山大学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微专业立足土木工程项目的智能设计、智能施工和智能运维的工作特点,结合燕山大学机械、材料、电气、计算机和土木工程几大学科群优势,着力培养学生在智能建造背景下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储备。

微专业的顺利成立得到了学校教务处和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始终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需求,积极谋划学科和专业布局,本次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微专业的成立就是主动适应国家新工科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学院对于新工科探索的脚步将继续大步迈进,为学校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理学院应用数学系邀请北京理工大学赵鲁涛教授来我校做课程思政专题报告

(文稿来源:理学院网站)

1015日,西校区理学楼417会议室,应理学院应用数学系邀请,北京理工大学赵鲁涛教授面向公共课数学教师做了关于《课程思政与教学创新实践——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的课程思政教学主题报告。本次报告为《新时代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研修》系列报告的第2场。

赵教授的报告围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创新这一核心主题,向全体教师分享了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创新实践。赵教授结合自身开展教学创新和课程思政教学的经历,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基本情况、创新设计、改革成效和未来工作四个方面展开,深刻解读了什么是教学创新、为什么要教学创新以及如何开展教学创新,并重点分享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具体案例。赵教授对教学创新的讲解非常深刻,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分享了如何抓住教学创新的关键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赵教授还分享了自身参与并融入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展示了团队力量在支撑自身获得全国青教赛一等奖和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所起的重要作用。赵教授的报告为大家开展教学创新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开阔了新的思路,参会的老师们感觉受益匪浅。

本次课程思政报告是应用数学系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教研组开展的一次课程思政培训活动,也是应用数学系为了推进公共数学基础课课程思政工作的一次课程思政集体学习。本次讲座报告得到了理学院的大力支持,参与教师以应用数学系为主,还有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的部分教师参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报告人赵鲁涛,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曾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正高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负责人,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主讲人等奖励。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开展2020-2021学年试卷检查的通知

教学周第10

 

2

关于开展学校自建在线课程内容审查的通知

1111

 

3

关于开展燕山大学2021年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1115

 

4

关于申报2022年春季学期公共选修课课源的通知

1115

 

5

关于调整课程成绩等级及对应关系的通知

 

 

6

关于调整部分课程成绩比例控制要求的通知

 

 

7

关于开展2021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

1215

 

 

专题聚焦

河海大学着力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来源:河海大学官网 2019814日)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河海大学扎实推进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打造品牌“金课”,不断提高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理念,推动课堂革命。实行“输出+引入”同步契合,建设特色慕课课程,推广全网络过程学习,并给予学分认定。推进“线上+线下”有效整合,依托“河海云平台”及“河海课堂在线”,梳理在线开放课程,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强“导学+研学”深度融合,打造“线上学生研学,线下教师导学”同步推进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共授、互为补充、教学相长”的“教”与“学”新型关系。实现“虚拟+现实”默契结合,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拓展实验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实践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加强平台建设,提供条件保障。推进课程教学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大力升级课程网络平台,利用录播、无线投屏、远程互动等技术优化多形态教学方式,提升师生教学体验。打造远程直播型智慧教室,实现跨区域优质资源共享。建设微课制作室,满足教师录制微课、慕课需求。打造互动研讨型智慧教室,提供一对多或多对一的线上、线下教学指导,满足师生研讨交互需求。建设演讲观摩型智慧教室,提升师生参与报告演讲、辩论赛、论文答辩等活动的体验度。

推进政策引导,扩大辐射范围。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纳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程”,邀请专家到校交流指导,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加强课程建设过程监管,将建设成效与二级单位人才培养考核挂钩。着力打造国家、省、校三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体系,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省立项在线开放课程9门。保障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日常运维费,并给予课程建设团队一定物质奖励。近三年,共投入700余万元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2019年新增在线开放课程立项47项,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验课等,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引领示范效应。

 

在线课程建设在改革、融合、创新中发展(摘选)

(来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1317日)

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在线教育资源建设正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因时而变。一方面通过在线教育资源建设,推动教育理念创新,推动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更好地顺应新一代数字原住民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满足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自主规划学业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在线教育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学习群体的受益率,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教育体系。

围绕高校信息化建设,学校积极借助互联网+”智慧+”教育模式,坚持双向统筹建以致用原则,持续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工作。促进自建课程和引入课程双升级,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高质量在线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丰硕成果。一是加强校内在线课程建设,围绕一流专业核心课程、跨专业复合学习课程、以及中国国情课程和一带一路课程,形成搭配合理、融合得当、具有二外特色的在线课程群。二是加强优质在线课程引进,结合学校自建课程建设进度,学校先后从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超星、智慧树和高校外语慕课联盟等国内优质在线教育平台,遴选引进通识选修慕课,跨专业复合非外语类在线课程、跨专业复合外语类在线课程,作为跨专业复合学习资源,与自建在线课程形成互补,满足大规模学生跨专业复合学习需求。三是加强在线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学校陆续制定出台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实施方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线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推进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建设的意见》《关于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文件,通过建章立制,形成具体完备的在线课程建设、应用和激励机制,保障并促进教师建好在线课、用好在线课,学生学好在线课。

实践证明,在线教育为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资源紧缺等瓶颈问题提供了无限可能,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注入了持续动力,是推动教育方式变革的又一重要历史机遇。因此,在线教育既是战疫行动的应急之举,也是教育革命的当务之急,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之势。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下,线上线下相衔接、相融合已经成为教学运行新常态。在这种必然趋势下,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必须提高认识、看清趋势、抢抓机遇、适应变革

一是学校将继续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大本科课程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本科课程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着力打造更多具有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全面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学校将持续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工作,紧抓双万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这一国家教育战略发展机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高质量在线课程,把在线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和成果认定工作机制化制度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实际。三是将通过立项,扶持、推进混合式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智慧+”学习体验。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利用学校已建成的在线课程资源或国内外相关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转变,努力打造具有二外特色、培育国际化人才的一流课程。

 

发展在线教育 服务人才培养(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2146 曹国永)

打造高水平在线教育,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发展培养适用人才和时代新人。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服务形成新发展格局。要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特别要加强在线教育理论、制度、模式和技术的协同创新。当前,要突出重点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第一,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实现优势互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各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两者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要实现优势互补,应根据培养方向、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场景,将线上与线下、授课与辅导答疑等重要环节进行有机组合,在教、学、练、测、评等环节进行多元设计和策划。同时,要积极拓展线上学习社区和线下学习中心相结合的教学空间,持续改进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与效果,创新学习支持模式,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的基础上,汇集资源、合理分工、优化管理、全面监管,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和路径。

第二,打造线上金课集群,奠定人才培养课程基础。金课是高校促进学科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前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不仅要大力发展线下金课,还应努力打造线上金课集群,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促进在线教育从保运行到求卓越的转变。面向未来,要进一步结合全球优质教学资源,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建设高水平的在线课程体系,并运用到教学全过程,传递高品质的课程内容,形成智能化学习环境,切实提高在线教学质量。

第三,运用大数据,构建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在线教育催生了大数据在教育中的运用和普及,大数据又重构了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和反馈保障机制。在目前已有的在线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中,教师的支持服务、学生的参与互动是共同关注的重点,而这些数据的获取有赖于大数据技术所提供的全过程、全方位教学信息。通过建立课堂教学质量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以及质量常态监控体系,记录和收集教与学各项行为专项数据,教师得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大数据环境下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闭环和精准督导机制的形成,对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实施名师名教战略,建设高水平在线教育教师队伍。应培养善于使用在线方式进行教学的高水平在线教师队伍。通过引进、培养、扶持等方式,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在线教育名师名教团队,提升在线教学整体水平。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要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资源整合能力和教学适应能力,更要跳出传统教师体系框架,深入研究思考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创新教师学习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理念转变和模式创新。同时,通过构建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导向,实现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五,依托先进技术,形成新型高效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在线教育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重构了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在在线教育背景下,关联式、系统化、协作性的互动管理和服务成为新的要求。高校要改变以往的单向思维和单一管理服务方式,建立基于数据反馈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拓展基于在线教育的服务范畴,将传统的管理和服务逐步转变为适应学习者在线学习需要的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重视教学管理和服务方式的灵活性、有效性和体验感。为此需要各方协同参与、破除壁垒,在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不断对接和沟通,形成智慧型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

 

趋势与变革:高校开展线上教学的几点思考(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2056 左惟)

疫情给高校正常教学带来了冲击,也为提升线上教学质量提供了机遇,高校应借此契机,主动加强线上教学分析研究,加快推进线上教学变革,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更新理念,引领线上教学优质发展。理念决定变革的方向。线上教学需根据教学对象、课型特点、教学内容、实施条件等灵活组织教学,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教学共生”的根本转变。线上教学缺少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情绪互动,为保证学生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从学生视角安排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努力通过互动答疑、随堂测验、难点解答、研讨交流、汇报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参与学习转变为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教学资源方面,要针对不同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提供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的差异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层次学习需求。针对线上教学缺少学习氛围和教学监管力弱的问题,应进一步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来设计课程,创设更加开放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智慧教学工具优势,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式、探究式学习。

升级技术,丰富线上教学支撑手段。一是开发虚拟仿真技术。针对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大线上仿真实验的开发力度,着力解决线上实验教学的技术支撑难题。二是开发智能感控技术。即时识别学生学习状态并及时反馈给教师的智能感控系统,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成效、科学调整教学进度。三是改进用户体验。针对各类在线教学平台在通用性、稳定性、安全性、用户使用友好度、承载力等方面的不足,要加强技术革新,改进用户体验,保证平台能同时容纳更多使用者、满足更多使用需求。

优化资源,夯实线上教学运行基础。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操作便捷、支撑能力强的硬件平台,流畅稳定的网络通信以及优质的课程资源。为确保大规模在线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一要加快改善网络条件,加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各级各类学校网络保障;二要面向未来终身教育需求,满足不同专业、学历、层次、背景人群的学习需求,制定国家层面的顶层规划,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持续加大优质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三要积极推进校际合作共享,集中各方优势力量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同时尽量将教学资源以模块化的方式呈现,便于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化需求灵活选择组合。

提升能力,保证在线教学高效开展。教师要深化对线上教学的认识,熟练运用线上教学各类工具平台,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要认真研究线上教学规律,积极参与线上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要挖掘提炼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努力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学生要尽快适应线上教学,提升自控能力,培养自主研学能力,掌握在线学习方法。在线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促进提高的过程,教师应认真备课,提升相应的教学技能,改进授课方式;学生应更加主动参与教学环节,合力构建“教学共生型”在线课堂。

创新管理,提升在线教学质量水平。在线教学不仅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学校组织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加强教师线上教学技能培训。东南大学为保障在线教学有序开展,利用线上教学平台与智慧教学工具,通过教学方法讲座、名师示范授课、跟堂观摩教学、课堂教学实战以及教学名师点评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全角度、全过程的在线教学培训,为不同需求的教师提供基本类、进阶类、高阶类和心理疏导类等分层次、分阶段的培训课程资源,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线上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教师线上教学技能。二是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程的授课方式和组织方式。线上教学的形式、平台丰富多样,学校应指导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类型特点和授课人数,采用MOOC(慕课)、研讨答疑、录播、直播相结合的方式,按“一课一案”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为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在多个教学平台间频繁切换,学校要结合实际,精选若干线上教学平台,引导教师选用相对集中的几个线上课程平台和软件工具开展教学。三是要及时收集、准确分析反映教学质量的数据,实现多维度教学质量监测。东南大学探索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的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在校院(系)管理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三个维度,实现质量管控的全员参与、有机互动,形成了“计划-运行-控制-反馈-改进”的质量管理闭环。学校实施校、院(系)两级线上教学督导制度,开展在线学生评教与满意度调查,一方面遴选优秀在线教学案例并推广示范,促进交流;另一方面尽早发现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学校与在线课程平台建立教学质量保障联动机制,实时监测教学运行,通过学生出勤率、预习完成度和师生互动等指标,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状态,为在线教学提供有力质量保障。四是要推进教学进程的信息化管理。高校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推进基于学习过程的全程化考核方式改革,全方位、多维度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高教视点

上海交通大学多措并举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1611 任朝霞)

联合各学科专业实施平台培养的试验班、双学士学位试点项目、新设李政道物理班、全新升级转专业政策……上海交通大学招生方案公布,着力破除专业壁垒,为学生提供多路径发展的选择机会,推动跨界交叉,大类培养格局逐步形成。

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丰富多元、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上海交通大学自2014年在全国高校首推“工科试验班”平台以来,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志趣需求以及交叉复合培养需要,已推出工科、经济管理、理科、自然科学、法学、医学6个试验班,整合优势专业力量,加强交叉培养。在此基础上,今年又首次推出“人文科学试验班”,秉持新文科理念,充分发挥“科技人文”“智慧社科”的交大文科特色,融合汉语言文学、法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媒体传播等优势学科,构建全新的“文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在去年推出7个双学士学位试点项目的基础上,今年该校还新增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行政管理6个双学士学位项目,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创新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受李政道先生的肯定,上海交大今年创立了全国唯一的“李政道物理班”,旨在探索解决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素质教育,积极回答“钱学森之问”。该学院将与李政道研究所一起,选拔优秀业界权威人士担任导师,定期邀请国内外大师与同学们开启学术之旅,加大创新思维培养力度,鼓励有志学子勇攀高峰。

据悉,上海交大今年转专业政策也全新升级,学生可根据自己在校学习情况,综合考虑自己的专业意向和兴趣特长,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于大一、大二申请全校范围内自主转专业。此外,还可以通过课程选修模块、辅修专业及双学士学位等不同渠道跨专业学习。

 

同济大学推进“教育思想大讨论”,着力构建高质量

教育体系(摘选)

(来源:同济大学官网 20211019 黄艾娇)

高校如何贯彻落实三新一高要求,奋力开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今年,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在同济大学兴起,正在深入推进中。

校党委书记方守恩指出,教育思想是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好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看法,同时也是对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大学的路径与方法,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先导。教育思想具有时代的特征,反映时代的要求,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转变。对标对表中央的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相比,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和差距,也说明我们进行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方守恩围绕如何开展好教育思想大讨论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在思想上,要通过大讨论,进一步深化全校师生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性和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的认识,凝聚师生共识,全面树立新时代教育思想观念,建设符合三新一高要求的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在模式上,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规模,推进学科交叉和战略性新兴学科方向发展,大力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三是在能力上,要以新发展阶段培养人才的要求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学校要引导、帮助、支持教师努力成为大先生;四是在文化上,要进一步弘扬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同济文化,为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质量提供保障。

校长陈杰在题为《凝聚共识 齐心聚力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旨讲话中,分别从打好思想基础,照亮发展道路”“传承同济精神,守正才能创新”“明确实施路径,务求真抓实效三个方面阐述了为什么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必须传承的办学传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实施路径。他指出,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是学校服务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推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事关学校发展方向,要充分继承同济大学优良历史传统和精神文化;要保证与国家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学术前沿相契合;要凝聚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同济特色、体现前沿水平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与实践体系。

陈杰指出,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要坚持正确导向,即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对人才培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全面总结;要深入剖析,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详细分析;要统一思想,以理性的视角提出前瞻性的目标,凝聚共识;要强化落实,全面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并提出具体行动方案。在具体实施上,他要求重视四个方面的工作:要凝聚思想共识;要遵循教育规律;要聚力内涵建设;要强化协同保障。

同济大学2021教育思想大讨论分为凝聚共识、具体行动两个阶段,目前两个阶段正同步进行。在凝聚共识阶段,拟面向三新一高进一步深化同济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核心要求。在具体行动阶段,在达成广泛共识基础上,系统考虑如何形成和完善新时期具有同济特色的高质量育人体系,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课程教材体系和管理制度。学校将制定涵盖思想政治、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一系列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和规章制度,制定《同济大学关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努力构建同济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行业特色高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211025 周菲)

行业特色高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成都理工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地质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新的历史时期,学校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健全学科生态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地政企合作,不断推动学校成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力量。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育人口碑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新的历史时期,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以系统观念统揽改革全局,保持与时俱进,加强统筹谋划,敢于破旧立新,确保人才培养各项举措主线明确;另一方面,瞄准核心任务和薄弱环节狠抓落实,精准施策,做实落细改革具体举措。

近年来,学校多次召开全校教育大会,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明确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为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思想保障,同时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措施。一是全面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大类培养、专业培养、技能培养三大阶段,构建通识通修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课程三大模块,扩大实践教学比重,强化通识基础,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增强其学习自主性。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鼓励成果进教材、科研进课堂,优化课程资源,强化课程质量。二是实施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在全校范围内设立工学创新班、理学创新班,在优势专业开设行星科学创新班、地质工程创新班等,实现本硕博融通、优生优培。三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五个三”工程(三类师资队伍、三大课程群、三级实践平台、三元评价体系、三支管理队伍),打造创新创业赛训一体化培养模式,让创新创业教育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成立教育评估与督导处,全面负责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完成专业、课程、学业、教学、管理等质量的标准化建设,形成三阶段常规检查、专项抽查、教学督导检查、学生信息收集、领导干部听课等全过程监控体系,完善评学和评教相结合的双向评价机制,推进专业自评、专业认证、外部专业评估、学习达成度评估、课程评估等多元评价形式。

深化校地政企合作,优化服务效能

行业特色高校要稳扎行业土壤,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要挖掘学科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号召和战略需求,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扩大合作领域、丰富合作项目、深化合作内涵,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优质资源互利共享的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在合作办学、生产研发、技术攻坚、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衔接互补,形成互通有无、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立足行业需求,大力实施“服务荣校”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地学、环境、能源等学科群的辐射示范作用,强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近年来,学校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逾50项,建成“自然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研究智库”“四川矿产资源研究智库”两个省级新型特色智库,先后提交咨询报告100余份,其中3份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20余份获省部级领导人肯定性批示。积极投身铁路、公路、机场、水坝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担矿产资源评价开发、能源勘探与开发、震后重建、地灾防治、生态修复、区域及城市环境改造等重大任务,全面参与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抢险、防治及灾后重建工作;深度参与若尔盖草原沙化防治、青海木里矿山生态修复等国家重大生态修护工程,贡献了九寨沟火花海生态保育的“中国方案”,获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认可。

 

 

 

编辑:

宋歌 柯姗

审稿:

王晶


 


上一条:2021年第13期(总第200期) 下一条:2021年第11期(总第198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