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21年第8期(总第195期)

2021年07月07日 10:22 宋歌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21年第8期(总第195期)       2021630

     

教学动态

燕山大学赵永生副校长一行赴齐齐哈尔调研

 

我校举办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教务处组织完成2021年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遴选工作

 

我校举办第四期名师工作坊

 

我校举办第五期名师工作坊

 

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2021年春季学期听课周活动

 

上海电机学院教务处处长陈年生一行到燕山大学调研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宣讲

 

教务工作简讯

学院采风

机械工程学院举办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用好传帮带,跑赢力学教学接力赛——工程力学系组织“传帮带”青年教师教学法活

 

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第三届艺苑杯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活动

 

车辆与能源学院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观摩听课活动

工作提示

 

 

2021年暑期学术英语(国际化科研教学方向)教师培训、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推荐、2021年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遴选等

专题聚焦

新文科背景下通识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

 

探索新文科视角下的通识教育(摘选)

 

通识教育不等于通用知识教育 需在新文科下创新(摘选)

 

新文科建设,或是通识教育改革的指路明灯(摘选)


教学动态

燕山大学赵永生副校长一行赴齐齐哈尔调研

620-24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赵永生带队赴齐齐哈尔调研。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姚建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傅万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等相关工作人员随同调研。

621日上午,赵永生副校长一行到齐齐哈尔大学调研。齐齐哈尔大学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嫩江之滨,享有“环湖大学”的美誉。学校是黑龙江省属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和黑龙江省高教强省重点建设高校,该校植物性食品加工技术特色学科获批省“双一流”工程地方特色学科建设项目。

在齐齐哈尔大学,赵校长一行走访了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就如何加强教学管理、教师培训以及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交流座谈,齐齐哈尔大学校长董玉庭,机电学院、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

在齐齐哈尔调研期间,赵永生副校长一行在齐齐哈尔校友会李晓峰、付强等校友的陪同下参观了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622日,赵校长一行来到位于工业重镇富拉尔基区的中国一重集团,就加强校企产学合作、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教师到企业挂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系列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金水,企业人力资源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

在一重集团调研期间,集团党委副书记张振戎、副总经理蒋金水陪同参观了一重集团。

本次调研考察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我校与齐齐哈尔大学、中国一重集团的合作与交流,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举办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629日上午,我校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圆满落幕。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机械工程学院叶妮佳、电气工程学院刘斌、经济管理学院李春娟等3位教师摘得一等奖桂冠。

本次竞赛由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办,前期经各学院初赛择优推荐19名选手进入校赛。竞赛中,参赛教师分别从所担任课程的整体和节段两个维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按照教学设计内容进行15分钟的课堂教学现场展示,专家现场打分点评。经过激烈角逐,叶妮佳等3名教师获得本次竞赛一等奖,徐敏等6位教师获得二等奖,张晓辉等10位教师获得三等奖。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自20209月份以来,我校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启动了课程思政教改立项,举办了课程思政主题沙龙、专题研讨会、典型案例交流观摩、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并成功举办了燕山大学第一届、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本学期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已在全校全面铺开,并涌现出一大批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和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学校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的目的旨在以赛促教,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发挥积极作用。(供稿人:张亚靖)

 

教务处组织完成2021年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遴选工作

近日,根据《关于开展2021年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申报的通知》,教务处组织完成了2021年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遴选工作。经学院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评审、校外专家审查,共确定“高精度板形调控虚拟仿真实验”和“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先进陶瓷材料虚拟仿真实验”两门课程为2021年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课程。

下一步,学校将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通知要求,组织相关学院和课程负责人做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工作。(供稿人:黄丽)

 

我校举办第四期名师工作坊

617日,我校举办了第四期名师工作坊。本期工作坊邀请了河北省教学名师、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郝圣旺为主讲嘉宾,各学院70余名教师参加了本期工作坊,活动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主持。

郝圣旺老师以《常怀敬畏,静心教研——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粗浅体会》为题,他从《礼记学记》中的古训“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出主题,认为教育应该鼓励、引导和启发学生,教育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他提出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然后要做好课堂授课方式的自我设计、课上与课下的结合和作业的设计、考核与评价方式设计。此外授课内容要常讲常新、与时俱进,要适时拓展课程内容的宽度和深度,最后还要了解课程设置的缘由,明确课程目标,找准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他通过这七个步骤详细阐释了青年教师如何上好一门课。最后,郝圣旺老师建议在场的每位青年教师从现在开始做起,编一部教材,主持一个教改项目,换一种授课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每个人在教学上都往前“探索”一小步,必定会推动教学改革一大步。他以不断学习、生命常新、常怀敬畏、莫论权威、路上春色正好、未来皆可期待,与在场教师共勉。(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举办第五期名师工作坊

624日,我校举办了第五期名师工作坊。本期工作坊邀请了河北省教学名师、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谢平为主讲嘉宾,各学院80余名教师参加了工作坊,活动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主持。

谢平教授以《以课程为中心的创新实践教育》为主题,她首先抛出“?”“?”两个问题引入分享主题,然后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国家要求谈起,围绕如何开展课内、课外创新创业教育做了详细解读,最后她提出了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她提出双创能力培养不仅仅是开设创新通识课程和组织双创竞赛,而是要与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深度融合,才能有效开展。青年教师应做好四个一:即创新性的上好每一堂课、做好第一个三级项目或课程设计、做好第一任双创导师、做好第一任研究生导师。她认为教学、科研、双创育人相得益彰,有机结合,做好的关键是要统筹规划,注重积累。教师只有做到了心系学生,以培养学生为己任,才会获得社会价值和更高层次的快乐满足。(供稿人:张亚靖)

 

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2021年春季学期听课周活动

近日,根据《关于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了2021年春季学期听课周活动,各学院按照要求提交了总结材料。

听课周活动期间(教学周9-16周),共有68名学院处级领导干部、56名学院教学督导、7名学院其他教学管理人员听取了220名教师讲授的230门次课程教学情况,共听课272次。

从学院听课周活动总结中可以看出,听课课程整体教学秩序良好,教师上课准备充分,课件制作水平较高,课堂中能适度使用智慧教学工具,结合前沿知识和案例展开课程讲授,主动落实OBE教学理念,教学用语规范。但部分课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部分课程学生出勤率、认真听讲比率不高,多数课程学生与教师互动比率不高。此外,还反映出部分教师没有利用辅助智慧教学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没有讲授学科前沿和实践案例,课程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不充分,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等问题。

听课周活动是学校长期坚持的一项提升教学质量的举措。今后工作中,学校将进一步组织学院完善优化听课周活动形式与内容设计及结果反馈等环节,以不断加强课堂巡视与监督,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推动课程持续改进。(供稿人:王释鸿)

 

上海电机学院教务处处长陈年生一行到燕山大学调研

625日,上海电机学院教务处处长陈年生带领教务处、相关学院代表一行7人到我校调研本科教学工作。我校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副处长齐跃峰以及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金淼与来访客人进行了座谈交流。

座谈交流会上,赵春梅对上海电机学院代表来校调研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近年来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就我校项目式教学的政策、管理、实施和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以及产教融合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作了详细汇报。陈年生处长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对我校工科办学成就表示赞赏,希望未来与燕山大学在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随后,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

座谈交流会后,上海电机学院一行参观了学校校史纪念馆。(供稿人:刘海超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宣讲

根据学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专题培训的工作安排,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于616日上午在世纪楼504室组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专项培训宣讲会。宣讲会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王晶主任主持,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全体职工参加。

王晶首先对《总体方案》出台的背景、过程、意义、基本定位和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对《总体方案》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重点解读,并对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议方案。接下来全体工作人员共同研读了《总体方案》中与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密切相关的内容,大家纷纷表示要按照国家与学校的改革工作部署,坚定新时代教育改革理念,立足服务广大师生,切实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培训会引领广大职工明晰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发展形势与任务,在更新教育评价理念、凝聚教育评价共识、明确评价改革工作的精神要义、重点要求和改革部署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全体职工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从大局出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为下一步圆满落实改革工作献计献策,确保《总体方案》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供稿人:霍文刚)

 

教务工作简讯

近日,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工作通知,在20门推荐课程提交的申报资料基础上,教务处针对每一门申报课程的内容和格式提出了修改意见,并组织课程团队教师对申报材料进行了多轮次修改完善。截至629日,20门课程均已通过河北省教育厅审核,由河北省教育厅推荐申报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供稿人:黄丽)

621日,我校公布了2021年秋季学期接受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人员名单,并于624-28日,组织拟参加2021年秋季学期规范化建设课程评估的教师登录评估系统上传各类教学文件。(供稿人:宋歌)

近日,根据《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秋季学期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课程的通知》,教务处完成了2021年秋季学期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课程的遴选立项工作,经学院推荐申报、学校组织审查,确定6个学院的21门次课程在2021年秋季学期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供稿人:黄丽)

近日,教务处完成了部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拨付工作,包括2020年新增微专业建设项目首批建设经费、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京津冀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基本路径及发展趋势研究”子项目建设经费、机器人工程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两个新工科专业建设经费,共拨付经费28万元。(供稿人:黄丽)

近日,教务处组织完成了“燕山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保证了我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顺利申报。(供稿人:黄丽)

近日,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1年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教务处组织完成了2021年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工作。经学院申报、专家组评审、校内公示等环节,共推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等3项项目申报了2021年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截至629日,教务处已将相关申报材料报送至河北省教育厅高教处。(供稿人:黄丽)

 

学院采风

机械工程学院举办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文稿来源:机械工程学院网站)

为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思政三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616日下午,学院举办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经各系部推选的11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竞赛,竞赛特邀4位具有丰富教学及评审经验的学院专家,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齐凯君老师担当评委,各系部青年教师现场观摩比赛。竞赛由综合办公室正科级秘书张颖主持。

参赛教师分别针对所任课程的整体和节段两个维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按照教学设计内容进行15分钟的教学展示,专家现场打分点评。参赛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色,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在教学设计中有机融入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社会责任、职业精神、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实现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

经过激烈角逐,叶妮佳、李兴东2名教师获得本次竞赛一等奖,王健、郭保苏、石宝东、杜冰4名教师获得二等奖,卢日环、王建伟、刘晓飞、杨小代、燕猛5名教师获得三等奖。

本次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竞赛的设置,旨在引导专业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等要素,找准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切入点,持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锤炼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形成示范效应,激励更多教师、更多课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创新,努力将课程中的核心价值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更多学生,教好书、育好人。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文稿来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硕)

为进一步加强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提升学院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学院于617日举办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经学院各系推选出来的11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竞赛。竞赛特邀具有丰富教学和评审经验的学院督导组专家许成谦、窦燕和李炳新3位老师担任评委,学院党委书记王昕、教学副院长王常武出席了竞赛活动,各专业青年教师现场观摩了竞赛,竞赛由王常武副院长主持。

竞赛现场,各参赛教师分别按照教学设计内容进行了15分钟左右的教学展示。参赛教师从自己的学科特点出发,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采和理论功底。

各参赛老师现场教学展示后,评审专家分别针对教学展示内容进行了点评。评审们既肯定了各参赛教师准备充分、思路清晰、创新意识强等优点,也指出了部分参赛教师存在的思政元素融入不够自然等问题与不足,并从教师的学科特点、教学风格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使参赛教师受益匪浅。经学院专家合议评审,推荐张涛、李志明2名老师参加第三届燕山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针对本次课程思政竞赛,学院党委书记王昕指出,学院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切实承担起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努力做到课程思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院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实践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把价值观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新局面。

 

用好传帮带,跑赢力学教学接力赛

——工程力学系组织“传帮带”青年教师教学法活动

(文稿来源: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郝颖

秉承立德树人初心,传承严谨治学传统。为切实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基础力学的教学质量,工程力学系于611日启动了教学“传帮带”青年教师教学法活动第一期。

活动设置了“新人过关”、“前辈分享”、“自由讨论”三个环节。在“新人过关”中,刘泽良和李文强两位青年教师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进行20分钟小课展示;老教师现场点评,从衣着仪态、语气语速、板书设计、讲课内容和讲授方法等方面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前辈分享”环节邀请了力学系老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白象忠老师做了“如何把课上好”的教学经验分享。白老师从自己大学学习经历讲起,回顾了40余年的教学生涯,深刻阐述了了力学系“严谨治学”优良传统。白老师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发扬“严谨治学”精神,把教师作为自己的第一身份,把上好每节课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把关爱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最后进行的“自由讨论”环节中,全系老师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教学心得。

通过此次教学法活动,青年教师从老教师的分享中充分感受到了力学系深厚的教学底蕴和优良的教风;在老教师的精彩点评中清醒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认真打磨,继续努力。

当前,工程力学系正处于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关”,是保证学科良性发展的关键之举。学科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用好“传帮带”的法宝,积极开展教学法研讨活动,进一步推进教学科研工作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第三届艺苑杯课程思政教学

竞赛活动

(文稿来源:艺术与设计学院 宋立巍)

为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切实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艺术与设计学院于617日举办了第三届艺苑杯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学院党委书记张文超,副院长张竹岩、赵琳,马克思主义学院魏黎波教授,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李慧剑教授担委评委。

本次竞赛共有15名教师参加。参赛教师们依据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展示各自的教学风采和理论功底。石莹老师讲授的《中国音乐鉴赏》通过凝练音乐作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悠久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文化自信。经过评委评审,推荐该课程代表学院参加学校比赛。

特邀评委魏黎波教授、李慧剑教授在赛后对参赛教师进行了精彩点评,两位教授从PPT制作、答辩技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政元素提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等多个方面给予建议和意见。参赛教师表示,比赛的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专家的建议为今后老师们的教学工作中更好的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通过此次竞赛活动,学院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将不断探索和反思,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车辆与能源学院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观摩听课活动

(文稿来源:车辆与能源学院 么艳娜)

610日,车辆与能源学院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观摩听课活动。活动由学院副院长李昊主持,全体教职工到场观摩。

李昊老师从什么是“课程”中的“思政”、怎样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如何将思政元素渗透、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等三个方面讲解了对课程思政的再认识,强调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教师要通过三全育人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李贵敬老师从全方位、关注学生需求、着眼学生未来等三个方面讲解了《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这门课开展课程思政的主线,并以“粒子图像测速的后处理技术”为例详细讲解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增强逆商,鼓励学生在逆境中不要放弃热爱工作和生活。

褚庆忠老师讲解了《基础地质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组织形式,从课程的“海洋石油资源”这一知识点切入,讲述了近几年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新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张典范书记对本次示范观摩听课活动作总结发言,强调学院教师要继续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下决心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坚定理想信念,有感情地、旗帜鲜明地讲好课程思政。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组织2021年暑期学术英语(国际化科研教学方向)教师培训项目的通知

75-12

 

2

关于开展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

78

申报汇总表等

3

关于开展2021年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遴选工作的通知

78

 

4

关于组织2021年暑期英国剑桥大学格顿学院在线高校教师培训的通知

719-813

 

5

关于2021年秋季学期本科学生补考和重修报名的预通知

89日起

 

6

关于2020级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预通知

829日起

 

 

专题聚焦

新文科背景下通识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21623 夏文斌)

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新路径,需要从根本上打破专业与学科间的壁垒,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深度促进产学研融合,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力推进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运用新文科建设理念指导通识教育体系建设,通过长期持续探索并不断推进,通识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推进了学校新文科建设。学校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通识教育的创新实践。

一方面,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出发,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机制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持久发力。

第一,不断探索通识教育的新理念与新做法,持续推进通识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一所重要的财经外语类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经世济民的高素质人才。2001年,学校开始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作为与弹性学分制改革配套进行的课程体系重塑,对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了分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成为后来通识课程建设的探路基石。此后,学校对通识教育持续进行探索,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2015年,学校明确提出要加强通识教育,在公共基础课程基础上,建设通识通修课程。在此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以新文科理念为引导全面启动通识教育改革工程。2017年,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和通修课程进行分列,加强对学生选修通识课程的要求。2018年,核心通识课程被正式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并出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大类培养主修专业确认实施方案(试行)》。此项改革持续推进,到2020年构建起了比较完备的通识教育体系。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注重过程管理,确保通识教育改革到位。从2016年开始,学校将通识教育改革作为学校重大教学改革工程,从制度保障层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成立“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强化对通识教育工作的指导。2017年,学校决定成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于同年11月颁布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试行)》。设立“通识教育中心”和“通识教育助教联盟”,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识教育中心”负责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通识课程和主讲教师的遴选工作,对核心通识课程进行立项建设。“通识教育助教联盟”,负责管理和培训学生助教。制定通识课程建设具体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学校制定并颁布《通识课程及主讲教师遴选标准》和《通识课程教学规范及质量标准》,对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还定期组织开展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依据质量评估结果,严格执行通识课程及其主讲教师的退出机制。

第三,通过实行弹性学分制,完善主辅修专业制度,实现跨专业和跨学院的融通,把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到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国内较早推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之一,2001年开始实行弹性学分制。在弹性学分制模式下,所有修读课程全部由学生进行选择,学生可以完全自主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内容,大大拓展了学生成长成才的空间,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弹性学分制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除主修本专业外辅修其他专业或选修双学位的机会,极大地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目前,学校12个学院提供了29个辅修专业和29个双学位培养方案,学生实现跨专业选修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0%-60%之间。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有效突破了部门之间、学院之间、专业之间的壁垒,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一精多会”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另一方面,在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检验新文科建设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在于我们能否打破校内外、学校各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性、科学前沿性、国家战略性的教育体系,并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作用。近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正是本着这一基本思路,在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对通识课程的重整和归类,建设了具有“贸大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学校非常重视通识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注重处理好通识教育与学校整体教育的关系。2017-2020年,共建设核心通识课程33门,选修通识课程76门,引入第三方MOOC平台,遴选符合学校通识课程体系的300余门网络通识课程。从2017年起,在新修订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将核心通识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即: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世界文明与全球视野、科学精神与未来趋向、批判性思维与哲学智慧、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通识课程充分体现出“通”(贯通)、“宽”(宽广)、“厚”(厚实)、“透”(透彻)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与情感塑造,重视培养学生精通专业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识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注重从教得好向学得好的转变,教学手段注重从传统单一手段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转变。这些课程的设计,是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科传统优势出发,动员学校各学院各专业的名师积极参与,展现了贸大的学术和文化魅力,深受学生认同和喜爱。三年来,选修核心通识课程的学生达到6267人,学生对核心通识课程的平均评教分数达93分,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

第二,构建了与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通识教育体系,探索了全新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人、自然与社会的认识,解决人的全面发展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间的融会贯通能力。新文科理念引导下的通识教育体系,打破了各学院在师资、专业、课程等教学资源之间存在的壁垒,加强校内外教学资源的联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有助于补齐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短板,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校通识通修课程93学分,专业课程53学分,课程学分共计146学分,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学校指定的网络课程和学校认可的其他国内外高校课程中选课。这为学校培养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精英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资源。

第三,以新文科理念为引导,加强通识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发展潜力。学校重视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与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打通了教学领域存在的专业壁垒,增强了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成功范例。学生在校期间,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学校输送大量学生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实习或任职;学生在大型国际会议志愿服务方面广受好评,为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高端主场外交提供了非常优质的志愿服务;学校本科生深造比例、就业比例和毕业生薪酬在全国排名均居于领先水平。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学生具备非常高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探索新文科视角下的通识教育(摘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123 高莹)

123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新文科视角下的通识教育:理念、精髓和趋势”教学研讨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夏文斌教授在致辞中提出,新文科视野下的通识教育体系创新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有助于受教育者开拓学科视野、优化知识结构、补齐知识短板、夯实知识基础,有助于受教育者提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通晓历史、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助于推进学科整合、学科联动、互学互进,有助于弘扬提升人文精神、推动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

会议第一单元的研讨主题是“通识教育与大学精神”。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龙永红教授表示,当前通识教育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制约因素:认识上将通识教育误解为通用知识教育;顶层设计不到位;教师对通识教育定位和课程目标定位缺乏认识;学生对通识课程不重视;学院弱化通识课程地位。为破解上述制约因素,通识教育应遵循以下路径:正确认识通识教育的内涵是“融通识得”;全面提升通识教育的定位;以适应新时代、面向未来的创新引领人才的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不同方面分模块设置课程体系和修习要求等。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任军锋教授认为,新世纪中国大学亟需自我革命,而通识教育在教师教学和大学建制两个层面为推进这场自我革命提供了重要契机。教师教学层面,要求教师兼具专业能力与通识能力。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有效衔接,课堂形式采取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有机结合,要求助教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足够的学术能力。大学建制层面,要求在观念上厘清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思政、通识教育各自的畛域,课程结构上梳理大类基础课、专项教育课、通选课、思想政治课与通识核心课之间的分际。在整合现有条块资源的基础上,有效汲取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为通识教育提质升级提供基本的建制支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熊李力教授认为,大学通识教育的第一层次是拓宽视野、传播知识,借助通识教育,学生得以涉猎跨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这个层次是必要的,但通识教育绝不应当止步于这一层次。第二层次是多学科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理论与现实问题基本的观察与分析能力。第三层次是跨学科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将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置于跨专业跨学科的观察与分析框架中,提升本专业本学科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会议第二单元的研讨主题是“通识教育的教学经验与发展趋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卢晓东研究员针对当前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重混”概念(remixing)。“重混”(Remixing)原本是凯文·凯利所提出的一个动态哲学概念。卢晓东认为,重混也成为培养跨学科人才、或者跨学科人才成长方向的教育哲学概念,构成新工科、新文科等“四新”专业背后的哲学基础。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熊明辉教授阐释了新文科视角下的逻辑通识教育问题。作为通识教育,目前高校逻辑教学主要有两条进路:一是理论逻辑进路,侧重于培养学生对逻辑学特别是形式逻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把握;二是应用逻辑进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不管何种进路,作为通识教育,逻辑学教学的目标就要教会学生掌握“概念明晰,判断恰当,推理可靠,论证充分”的逻辑四项基本原则,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崔莉教授表示,新文科通识教育中文化育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从国家战略上看,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从高校高质量发展上看,是立德树人的需要;从新文科建设的角度上看,是以文化人、提供文化根基的需要。因此,新文科通识教育的本质和使命决定了必须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以优秀中华文化涵育优秀人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吴卫星教授提出,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的优势在于学生共性比较突出、需求比较一致,对专业教育之外的通识教育接受程度较高,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中通常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历史文化以及量化类课程,当然,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的缺点在于缺乏广泛的学科门类尤其是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生易于接受新概念,但对学理的探讨往往滞后,而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背景学者较少。未来财经类通识教育应重视分类课程体系构建,夯实通识课程的学理基础,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教育的适当结合。

 

通识教育不等于通用知识教育 需在新文科下创新(摘选)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123日)

当前通识教育面临五个制约因素:认识上将通识教育误解为通用知识教育;顶层设计不到位;教师对通识教育定位和课程目标定位缺乏认识;学生对通识课程不重视;学院弱化通识课程地位。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龙永红23日指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新文科视角下的通识教育:理念、精髓和趋势教学研讨会23日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通识教育与大学精神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两大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龙永红认为,正确认识通识教育的内涵是融通识得。在课程教学的组织上,通识核心课程一般实行小班教学或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通识核心课程应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研学相结合。以有效激励和引导学生广泛学习、深入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考试考核方案和考试考核内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夏文斌指出,新文科视野下的通识教育体系创新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有助于受教育者开拓学科视野、优化知识结构、补齐知识短板、夯实知识基础,有助于受教育者提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通晓历史、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助于推进学科整合、学科联动、互学互进,有助于弘扬提升人文精神、拖动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任军锋认为,通识教育为解决教学与科研出现结构性断裂、本科教育沦为大学教育神经的最末梢等问题提供了契机。教师教学层面,要求教师兼具专业能力与通识能力,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有效衔接,课堂形式采取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有机结合,要求助教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足够的学术能力;大学建制层面,要求在观念上厘清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思政、通识教育各自的畛域,课程结构上梳理大类基础课、专项教育课、通选课、思想政治课与通识核心课之间的分际。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认为,重混应成为培养跨学科人才或跨学科人才成长方向的教育哲学概念,构成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等四新专业背后的哲学基础。可以将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看作浅度重混深度重混的途径包括转学、辅修/双学位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和联合学士学位。重混在时间和空间中正在发生并持续发生,教育需要倾听并促进这种必然的方向。

 

新文科建设,或是通识教育改革的指路明灯(摘选)

(来源:社会科学报 2020228 邓世平等

当前,新文科建设备受瞩目。新文科建设的启动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遇,或可以掀起一场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革命

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广博视野、复杂思维、独立人格与批判意识,帮助学生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获得适应未来生活的素养。通识教育的本质是的教育,这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避免窄化或泛化其内涵,避免割裂通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避免脱离人的发展谈通识教育。

加强通识教育规划

课程是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的推行有赖于畅通的管理体制机制。国外名校一般会设立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如哈佛大学设有通识教育委员会,同时辅以本科生学院、住宿学院这样的机构,打通从课程设置到最终落实的各个环节。校级的管理机构负责调研、统筹、评估课程,本科生学院或住宿学院则负责课程的管理和落实。再如耶鲁大学,其管理体制可以直接让写作等通识教育课程延伸至住宿学院,而住宿学院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又以新的课程形式为通识教育开辟了新路径。

受制于办学传统,除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国内多数高校尚未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部门,通识教育的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借鉴国外名校经验,打破管理体制障碍,是我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一步。

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新工科”“新文科等建设需加强文理结合、融通发展。纵观耶鲁、哈佛等国外名校的通识教育,其课程设置一般都会涵盖自然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美学、社会科学与历史等各大领域。结合最新的科技与社会发展趋势,哈佛大学还加大了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比重,专门设置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两个领域。国外的此类探索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除了课程领域的覆盖面,课程的结构与内涵建设同样重要。首先,从结构上来说,学校既要提供各领域数量相当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应要求学生选择数量均衡的课程来发展各方面素质。以耶鲁大学为例,每位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必须包括两门自然科学课程、两门社会科学课程、两门人文课程、两门定量分析技巧课程、两门写作技巧课程以及约两门建立中级水平外语技能的课程。可见,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社科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应有之义。其次,就课程内涵而言,学校应让课程内容摆脱单学科化、导论概论化,增加课程的学业挑战度,打造通识教育金课。国外名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采用专题研讨课的形式,就某一个小专题展开跨学科的深入探讨。这样的通识教育课程而不而不,尽显高阶性和创新性。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景展望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培养学术技能和自然、人文、社科等学科素养的课程,也应设置顺应国际化的课程,服务于学校新兴交叉学科和学生创新能力发展需要的课程,以及本土化、校本化的课程。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国际化的课程已进入国外名校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的视野,成为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抓手。东京外国语大学已经设立全球通识教育科目,内容涵盖语言、学术素养、相关区域研究等通识教育课程。发展通识教育课程并非要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化,而是在信息时代与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将大数据、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话题引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的交叉化与时代性。

学习借鉴世界名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不意味着否定本土化的创新实践。哈佛、耶鲁等名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正是在反思和挑战欧洲人文主义博雅教育传统的过程中进行本土化再创造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本土化是我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中国有自身的历史传统、当代国情和价值观,中国高校有多样化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这些都为通识教育本土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总之,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应当构建”“”“”“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守卫育人之初心,在学习借鉴基础上走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同时兼具国际视野的通识教育发展之路。

 

 

 

编辑:

宋歌

审稿:

王晶

 

上一条:2021年第9期(总第196期) 下一条:2021年第7期(总第194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