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我校“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团成立暨培训一期活动
成功举办
7月5日上午,我校“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团成立暨培训一期开班仪式在第四教学楼108举办。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赵永生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来自各学院的36名新入职教师参加了首期培训班,开班仪式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主持。
开班仪式上,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燕知行”教师培训团成立的背景。她提到: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自2021年1月以来,一直致力于筹备成立我校校本教学技能培训团并酝酿启动首期基于BOPPPS模式的校本教学技能工作坊事宜。期间,学校选派了窦燕、史艳国等7名优秀骨干教师和2名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了ISW教学技能工作坊并取得国际认证的研修证书。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准备,7月5日上午,我校“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团成立,由窦燕老师任团长,同时第一期校本教学技能培训活动正式开班。
随后,赵永生副校长给“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团的9名培训师颁发了聘书并发表讲话。他首先对培训团的成立表示祝贺,并感谢大家用心策划、精心安排的培训课程,希望今后培训团能够围绕教学技能提升,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培训活动,为促进我校青年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能力作出突出贡献。赵校长在讲话中还提到,教学和科研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他希望在座的青年教师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3天的工作坊中能够严格遵守培训纪律,认真听讲,虚心请教,精心钻研,在学习演练中不断锤炼和提升教学技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本次培训任务。
开班仪式结束后,教学技能培训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期培训活动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第一天由培训师开展ISW和Boppps介绍、微格演练及技巧展示、PPT教学课件制作与板书设计等主题课程。第二天至第三天,每天穿插两个主题课程,然后在窦燕、史艳国、李秋荣、钟嘉庆、王珺、李婕、孔得伟等7位培训师的带领下,学员们在一个相互支持的小组环境中彼此呈现微格教学演练,重点对学员进行ISW技能的模组训练,包括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等六个模块。同时,通过培训师的引导和学员反思性回馈,在实际演练中不断复习教学目标等基本概念、熟悉教学技巧和反思教学行为,同时在同组互助、安全自在的环境下挑战自我,放松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和技巧。
为期3天紧张有序而高强度的训练给所有学员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技能的“盛宴”。在整个培训过程中,9位培训师精心设计各个培训环节,包括每日暖身活动,破冰游戏、主题课程、微格演练等。学员们纷纷表示,3天的培训日程安排张弛有度,学练并用,收获颇丰。7月7日下午,培训活动全部结束,教务处处长金海龙为全体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并为优秀学员颁发证书,“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一期活动顺利落下帷幕。(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在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喜获佳绩
7月30日, 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上海复旦大学落幕,来自全国31个赛区的199个教师团队(实到198个)参加本次比赛并充分展示了当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我校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青年教师李文涛作为河北省讲师组代表出征全国赛并斩获二等奖。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副书记王兵带队赴复旦大学助赛。
我校教师李文涛以参赛课程《流体输配管网》在燕山大学首届教学创新大赛中崭露头角,在河北省省赛中经激烈角逐获得一等奖并拿到了全国赛的入场券,如今在全国赛中又一路披荆斩棘以优异成绩获得二等奖。此前,他曾于2020年10月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并荣获工科组三等奖,随后又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灌溉,一分硕果”,作为青年教师的他,正是凭借着从教以来的不断积累和对教学深刻独到的见解,才能够在各项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硕果累累。李文涛老师曾提到:“参赛对于教学的确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教师也能积极参与各类教学竞赛。因为比赛过程中高手云集,选手们展示出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手段及教态等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都是高等教育中最前沿、最有效的,大家相互学习交流,以赛促教,一方面不断丰富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同时在深入推进教学创新、推进智慧教育,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据悉,本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本次大赛聚焦教育教学创新,旨在以赛促教,引导教师热爱教学、潜心育人,形成卓越教学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大赛于2020年9月30日正式启动,分校赛、省(自治区、直辖市)赛、全国赛三级赛制,来自全国31个赛区的 50386名教师参加了大赛校赛,12625名教师参加了大赛省(区、市)赛,其中主讲教师3981人,团队成员8644人,覆盖13个学科门类。
我校积极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并取得新成果
近日,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2021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教高司函〔2021〕14号),我校共获批2021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项,截至目前,我校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增加至93项。
从获批项目类别看,师资培训项目9项,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4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4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项目3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项。
另外,根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的相关通知,我校组织完成了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申报工作。截至9月15日,我校共申报了33项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供稿人:黄丽)
我校积极推进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项目建设
1. 我校推荐1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冀教高函〔2021〕22号),2021年暑假期间,我校推荐申报了2021年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
2. 我校新增3名河北省教学名师和3个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近日,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1年度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名单的通知》(冀教高函〔2021〕57号),我校获批2021年度河北省教学名师3名,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至此,我校河北省教学名师增加至23名,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增加至14个(含国家级3个优秀教学团队)。
3. 我校获批3项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2019年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通过结题验收。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名单和2021年度结题鉴定结果的通知》(冀教高函〔2021〕58号),我校获批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同时,我校2019年立项的2项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均通过河北省教育厅组织的结题验收。
4. 我校申报2个省级示范性现代产学学院。根据《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2021年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工作的通知》(冀教高函〔2021〕54号),我校组织完成了2021年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申报工作。经学院申报、教务处审查、学校专家组评选、校内公示,最终确定“智能服务与软件产业学院”和“燕山大学&东方国信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申报了2021年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
5. 我校积极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并推荐1个国家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根据《燕山大学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的通知》,我校组织开展了校内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遴选工作。经学院申报、学校评选,共评选出7个校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同时,根据《关于遴选推荐国家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的通知》(冀教高处函〔2021〕12 号),经学校申报、河北省教育厅推荐,我校向教育部推荐了1个国家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供稿人:黄丽)
教务处组织完成2021年教师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本科教学业绩优先评审工作
8月23日-9月7日,根据《关于2021年教师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本科教学业绩优先评审工作的通知》安排,教务处组织开展了燕山大学2021年教师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本科教学业绩优先评审工作。共有11名教师申请参加此次评审,经过资格审查8名教师符合申报条件,3名教师参加了评审答辩,最终共确定2名教师通过教师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本科教学业绩优先评审。
2016年至今,我校已连续六年组织开展了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本科教学业绩优先评审工作,共有12名教师通过该评审获得教授专业技术职务。(供稿人:黄丽)
我校举办第二期“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活动
8月26-28日,我校“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二期在第四教学楼113开班,来自各学院的32名新入职教师参加本期培训,开班仪式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主持。
26日上午,简短的开班仪式结束后,第二期“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期培训活动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第一天的培训由“ISW和Boppps介绍”“微格演练及技巧展示”“PPT教学课件制作与板书设计”“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等主题课程组成,第二天至第三天上午,学员们先是完成了“如何开展教学评价”和“课程思政”两个主题课程的学习,而后在9位培训师的带领下,学员们完成微格教学演练,培训师重点对学员进行ISW技能的模组训练,包括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等六个模块。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9位培训师精心设计各个培训环节,包括每日暖身活动,破冰游戏、主题课程、微格演练等,并且基于一期培训的反馈对二期活动的流程和主题课程、互动环节等进行了微调和内容的更新。学员们纷纷表示,2天半的培训收获颇丰。8月28日上午,培训活动全部结束,各组培训师为全体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为优秀学员颁发优秀学员证书,“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二期活动圆满完成。(供稿人:张亚靖)
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和课程评估工作有序开展
近期,我校顺利启动了2021年秋季学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和课程评估工作,本学期将组织38名专家对67门课程进行评估,其中,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课程61门,规范化建设课程6门。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首先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和课程评估申请教师的各类文件进行了形式审查。对待评课程归属学院、课程性质及数量进行整理后,有针对性地补充了部分课程评估专家。在完成征询专家意见、与接受评估教师进行沟通,准备课程评估系统及评估材料等工作后,按时启动了评估工作。目前,各位专家已明确具体评估任务及方式,正在有序开展评估工作。(供稿人:宋歌)
我校开展基于“雨课堂”的融合式教学线上培训和课堂软件安装服务
为进一步服务好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工作,学校于9月2日开展了基于雨课堂的融合式教学的线上培训。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围绕“雨课堂”的功能、特点、应用以及如何基于雨课堂进行融合式教学展开,由学堂在线高级培训师李茜楠主讲。我校170余名教师参加了线上培训。
培训结束后,为方便教师在新学期的课程教学中使用雨课堂授课,教务处立即安排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科工作人员采用电话预约办理的方式在2天内协助所有有使用需求的教师在教室电脑中安装了最新版本的雨课堂软件,为新学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教学服务保障。(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代表参加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管理
创新研讨会
7月25-28日,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高科大学联盟联合主办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管理创新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所高校400余名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我校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和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本次研讨会旨在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质量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推进新时代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新一轮审核评估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以产出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及认证经验分享、基于持续改进课程评估的组织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一体化体系建设与实践等。会上,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李志义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的谢峻林、北京交通大学张星臣教授等作了大会报告。
我校代表认真聆听了会议报告,表示受益匪浅,将会把学习到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今后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中。
另外,7月25日晚,赵春梅代表学校参加了2021年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教务处长联席会议。同北京高科大学联盟高校代表围绕“金课”课程共享、学分互认、eMOOC平台建设与示范课观摩班展开了深入交流讨论。与会者达成了打造一流课程、培养卓越人才的共识,表示积极落实高科联盟“金课”建设协议内容,进一步加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各高校联系,实现共赢。(供稿人:黄丽)
教务工作简讯
● 7月3日,教务处组织专家开展了第一批课程思政规范化项目中期检查工作。中期检查工作采用项目负责人现场PPT汇报方式进行。中期检查工作由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主持,共13项项目参加中期答辩并通过。(供稿人:李芹)
● 2021年暑期,根据《关于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培育工作的通知》,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了2021年院级教学研究与改革培育项目备案工作,15个教学单位共立项院级教学研究与改革培育项目387项。(供稿人:黄丽)
● 7月11日,教务处组织开展了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推荐工作,经学院申报、教务处审查、学校专家现场答辩评审,最终确定燕山大学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2个;推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4个。(供稿人:李芹)
● 7月中旬,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完成了对2021年春季学期各类评估材料,包括评估考核表、评估分析报告、课程性质及实施项目式教学情况等的整理校对工作,72名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结果已于7月14日公布。(供稿人:宋歌)
● 7月18日,按照冀教高函【2021】21号文件要求,教务处完成了《外国语言类教材排查工作“回头看”情况统计》、《其他学科专业类境外教材排查工作“回头看”情况统计》系统填报及排重工作。(供稿人:李芹)
● 7月份,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梳理了2016秋至今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课程评估信息数据,更新了库中2021春各类评估结果信息及历年各类评估结果在教师评职中的使用情况。更新整理了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库中2020秋评估结果,并于8月底将两类数据库的信息及相关文件发送各学院供教师评职使用。(供稿人:宋歌)
● 近期,教务处完成了2021年秋季学期2017级-2020级补考考试工作,涉及考生9505人次、补考课程1121门次。其中学校为因疫情不能返校学生组织在线补考44人次,涉及课程31门次。(供稿人:马明建)
● 近期,教务处完成在校生教材发放,其中2018-2020级老生供发放15611册,新生发放40132册,占总订购数的47.22%(总订购数118042)。(供稿人:马明建)
● 根据2021年秋季学期教学工作安排,近日,教务处组织完成了2021年9月份校领导听课安排工作。(供稿人:黄丽)
●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荐2021-2024河北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的通知》(冀教高函〔2021〕45号),2021年暑假期间,我校组织完成了2021-2024河北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推荐工作,共为28个河北省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了91名委员。(供稿人:黄丽)
● 9月9日,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各学院教务科老师召开学生基础性评价工作研讨会,就2021春季学期相关数据统计及《燕山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考核实施办法(修订)》执行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供稿人:宋歌)
● 近日,教务处完成了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视频制作经费,共计10.5万元,涉及21门课程。(供稿人:黄丽)
● 近日,根据2021年度工作安排,学校正式启动了2021年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项目的采购工作。(供稿人:黄丽)
● 2021年下半年大学英语考试工作将于9月18日正式开始,目前教务处已完成了前期学籍数据维护、考试容量设置等工作。此外,因西校区新实训楼即将正式投入使用,本次考试拟增加45个考场、1350个考位。(供稿人:马明建)
● 截止9月14日,学校组织完成了2020级学生第一批转专业工作,第一批申请转专业学生321人,经各学院复审考核,第一轮转专业通过学生213人。(供稿人:马明建)
● 2020级辅修双学位报名工作已于第二周开展,截止目前,来自材料学院、经管学院、外语学院、文法学院、环化学院、艺术学院的27名学生报名,预计在9月17日完成辅修双学位的考核录取工作。(供稿人:马明建)
● 近期,学校组织各学院为因疫情不能正常参加线下教学的学生进行了在线教学,涉及90余名学生的约1000门次课程。(供稿人:马明建)
信息通报
2021年秋季学期学业预警工作开展情况及相关数据
统计分析通报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业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根据《燕山大学本科生学业预警工作实施细则》,对2021年秋季学期学业预警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
截至目前,各学院已按通知要求开展了本学期的学业预警相关工作,学业预警帮扶工作也将贯穿整个学期有序开展。教务处将于第四周统计2018级及以后必选(修)课累计欠学分数>35的学生。为确保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将禁止其修读当学期的必选(修)课,以便其尽早修读完成之前未通过的必选(修)课学分,待学生欠学分低于35学分后,方可继续跟原班级修读相关课程。
此外,近日教务处与学生工作处联合发布了《关于严肃考风考纪的倡议书》,倡导全体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弘扬求实学风,一起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
附:2021秋学业预警数据统计分析
截至8月30日(不含补考成绩),必选(修)课程欠学分超过5学分的2017-2020级学生共计3574人,具体情况如下:
表1:2021秋欠学分整体情况
学院 |
学院总人数 |
四级预警 |
三级预警 |
二级预警 |
一级预警 |
欠学分合计 |
欠学分比例 |
(5<欠学分数≤10) |
(10<欠学分数≤15) |
(15<欠学分数≤25) |
(欠学分数>25) |
机械 |
2996 |
320 |
110 |
114 |
112 |
656 |
22.23% |
材料 |
817 |
53 |
37 |
18 |
7 |
115 |
14.93% |
电气 |
3184 |
234 |
141 |
122 |
107 |
604 |
19.16% |
信息 |
3364 |
256 |
139 |
132 |
99 |
626 |
19.02% |
经管 |
2639 |
173 |
84 |
52 |
29 |
338 |
13.30% |
外语 |
1205 |
21 |
11 |
17 |
2 |
51 |
5.39% |
建工 |
1694 |
119 |
87 |
52 |
31 |
289 |
17.59% |
理学院 |
1364 |
100 |
72 |
64 |
36 |
272 |
20.31% |
文法 |
2066 |
31 |
9 |
4 |
0 |
44 |
2.47% |
环化 |
2053 |
149 |
87 |
48 |
18 |
302 |
15.05% |
艺术 |
1555 |
20 |
8 |
5 |
0 |
33 |
2.25% |
体育 |
236 |
9 |
1 |
0 |
0 |
10 |
5.08% |
车辆 |
1360 |
110 |
49 |
44 |
31 |
234 |
17.94% |
合计 |
24533 |
1595 |
835 |
672 |
472 |
3574 |
15.00% |
从表1中可以看到:
(1)欠学分5<欠学分数≤10的人数最多,共计1595人,其中2020级学生176人、2019级498人、2018级321人,占总欠学分人数的44.63%;
(2)理工科学院欠5分以上学生比例较高,外语学院、文法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欠5分以上学生相对较少。
同时,我们对比分析了本年度和2020年欠学分5分以上的各学院情况,从表2中数据可知,各学院欠学分人数和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材料学院、外语学院、文法学院、艺术学院欠5分以上的增长率较低。
表2:各学院欠学分5分以上学生统计
学院 |
2020年9月 |
2021年8月 |
增长 |
总人数 |
欠5分以上学生数 |
欠5分以上比例 |
总人数(含新生) |
欠5分以上学生数 |
欠5分以上比例 |
机械 |
3126 |
514 |
16.44% |
2996 |
666 |
22.23% |
5.79% |
材料 |
834 |
118 |
14.15% |
817 |
122 |
14.93% |
0.78% |
电气 |
3483 |
528 |
15.16% |
3184 |
610 |
19.16% |
4.00% |
信息 |
3584 |
467 |
13.03% |
3364 |
640 |
19.02% |
5.99% |
经管 |
2682 |
300 |
11.19% |
2639 |
351 |
13.30% |
2.11% |
外语 |
1171 |
41 |
3.50% |
1205 |
65 |
5.39% |
1.89% |
建工 |
1623 |
247 |
15.22% |
1694 |
298 |
17.59% |
2.37% |
理学院 |
1402 |
200 |
14.27% |
1364 |
277 |
20.31% |
6.04% |
文法 |
1990 |
41 |
2.06% |
2066 |
51 |
2.47% |
0.41% |
环化 |
2024 |
254 |
12.55% |
2053 |
309 |
15.05% |
2.50% |
艺术 |
1573 |
16 |
1.02% |
1555 |
35 |
2.25% |
1.23% |
体育 |
242 |
3 |
1.24% |
236 |
12 |
5.08% |
3.84% |
车辆 |
1333 |
203 |
15.23% |
1360 |
244 |
17.94% |
2.71% |
小计 |
25067 |
2932 |
11.70% |
24533 |
3680 |
15.00% |
3.30% |
从欠5分以上的学生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二学生欠学分比例最高,且比例较2020年增加幅度较大;大三学生欠5分以上比例增加的也较多,毕业年级欠5分以上学生比例略有下降。具体如表3所示:
表3:分年级不及格学生数统计
年级 |
2020年9月 |
2021年8月 |
增长 |
学生总数 |
欠5分以上学生数 |
欠5分以上比例 |
学生总数 |
欠5分以上学生数 |
欠5分以上比例 |
大二 |
6278 |
1035 |
16.49% |
5938 |
1384 |
23.31% |
6.82% |
大三 |
6307 |
997 |
15.81% |
6249 |
1343 |
21.49% |
5.68% |
大四大五 |
6447 |
900 |
13.96% |
6426 |
847 |
13.18% |
-0.78% |
小计 |
19032 |
2932 |
15.41% |
18613 |
3574 |
19.20% |
3.79%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学生欠学分情况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大二学生欠学分比例较高,大二学生均为刚完成大一的课程学习,因此其欠学分课程均为公共课。值此新生入学之际,各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入学教育,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过渡;第二,毕业班欠5分以上学生人数有所减少,说明2020年的学业预警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待加强;第三,多部门合作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各学院及专业老师应协同合作,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加强对学生的帮扶和指导。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
通知名称 |
截止时间 |
备注 |
1 |
关于2020级本科生申请辅修双学士学位的通知 |
9月17日 |
|
2 |
关于填报2021年春季学期部分教学运行状态数据的通知 |
9月17日 |
|
3 |
关于2021年燕山大学“微专业”招生的通知 |
9月20日 |
|
4 |
关于2021年秋季学期学籍异动退课和重修缴费的通知 |
9月26日 |
|
5 |
关于开展2019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结题验收与2020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阶段检查工作的通知 |
10月21日 |
|
高教视点
四川大学积极推进本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年9月13日)
四川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作为办好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抓手,制定《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本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积极构建一流本科专业与一流课程、一流学科协同并进,与一流基地、一流大学统筹联动的新格局。
着眼优化结构,构建合理专业布局。坚持需求导向,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控制规模、促进交叉、提升品质、彰显特色”的原则,缩减规模大、就业难的专业,改造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的专业,撤销师资力量弱、教学条件差、学生和用人单位评价低的专业。优先发展学术实力强、国际合作办学、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专业。专业调整后,学校本科专业由131个缩减到104个,专业结构初步实现从“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转变。坚持特色导向,分类分层布局本科专业。按“对标国际、引领全国”定位,加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按“体现区域特色、引领区域发展”定位,加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近三年,学校累计获批63个国家级、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坚持创新导向,积极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和新医科建设。在新工科建设中布局网络空间安全、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人工智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新兴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布局网络与新媒体、国际政治、波兰语等急需专业,在新医科建设中布局口腔数字化技术双学士学位、法医学与法学双学士学位,构建学科交叉特色明显的本科专业体系。
坚持以质图强,推进优质课程建设。深化全过程全课程思政教育,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认定课程思政“榜样课”479门次、“标杆课”28门次,积极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计划与一流课程建设方案,打造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和优质教材,累计64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贯彻“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行“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小班化教学覆盖率达70.5%,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化答案考试改革实现全覆盖。
坚持精准发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加强一流专业建设。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共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动对接 “一带一路”建设,与波兰华沙大学合作开设“波兰语+”专业。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依托一流专业打造一流基地。数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中国语言文学等5个专业入选 “拔尖计划2.0”国家级基地。依托法学、新闻学、临床医学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实施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闻人才、卓越医生等教育培养计划,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积极探索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修读非本专业类课程不少于2门、4个学分。整合理工文医经管法等各学科专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资源,实施“跨学科—贯通式”人才培养项目。目前,全校共建有19个交叉专业和交叉培养试验班,包括数学经济学、计算生物学、法医学与法学、口腔数字化技术等4个双学士学位,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生物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创新班等6个大师领衔的创新班,计算金融、“世界史+外国语”等8个交叉试验班,以及医学长学制人才培养创新班。
坚持以评促建,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专业认证评估的重要依据,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医科专业的国际认证评估。截至目前,已有24个专业通过国际和国家级专业评估和认证。积极推进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核心的校内评估,实现专业评估、设置、优化、调整、退出常态化。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学院在专业设置、建设、调整方面的自主权;对标有关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组建质量保障专家团队,建立本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实行常态监控,并将专业建设成效作为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
同济大学“四个落实”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年9月8日)
同济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从试点到示范、从局部到全部”的思路,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把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努力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落实“五育并举”。成立新生院,建设“三全育人”改革优先发展示范区,适应宽口径、厚基础拔尖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的人才培养新体系,聘请3位老校长、相关学科领域的院士和资深教授担任九大学堂院长。制定《新生院学生德育培养及评价方案》,打造模块化“五育”培养方案,鼓励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平台提升综合素质。如在劳动教育方面,设置垃圾分类督导员、安全检查员、卫生检查员等实践岗位,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iTongji-S”平台,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全过程跟踪青年学生成长表现。
落实全面改革。推动所有学院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学科优势,聚焦“十大育人”体系,有侧重地进行改革攻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党建激活育人因子,推动育人育才和党建工作对接融入,牵手浙江黄岩共建党建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在乡村中研究并服务乡村振兴;依托上海市杨浦区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社区党员规划师走进社区,通过“微更新”让社区焕发活力;开设国内建筑院校服务学习课程,加强与社区的共建。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聚焦课程思政,探索以“第一课堂”专业课程为核心、“第二课堂”思辨和实践平台为外延、学科文化为环境浸润的“三圈层”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编制《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制定每门课程立德树人达成指标,提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提升路径和工作机制。数学科学学院创设“数学云端”,发布“一题撬动数学”线上课程。
落实有效融入。积极推进思政教育进社区,致力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类实际问题,将学生社区空间功能延展为“9+1”。“9”即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需要,在社区全方位配齐党团活动室、浴室、洗衣房、爱心屋、自助式厨房、自习室、健身房、宣泄室、传统文化工作室等9项软硬件设施;“1”即驻楼导师工作站。将“五育”元素融入社区思政,积极推进体育进社区,以健身房、心语屋、爱心屋为依托,引导学生走出宿舍、积极锻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推进美育进社区,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一楼一品”“最美宿舍”等社区品牌活动。探索社区思政工作“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工作法,全面推行驻楼导师工作站建设,形成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知名教授、知名学者进驻学生社区工作机制,将育人资源链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第一线。
落实考核评价。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把“三全育人”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等的重要指标,并纳入学院巡察、项目资金分配、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落实“三全育人”工作作为学院和职能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定期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完善干部和教师评价考核办法,修订《中层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工作办法》,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思想引领工作实施意见》,将“三全育人”能力和效果作为学校领导干部述职评议,专任教师以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职称评聘、晋升晋职、评优奖励、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使育人的“软指标”变为“硬约束”,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西南大学着力构建课程育人“三三三”工作体系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年9月10日)
西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推进课程育人作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摆在学校工作重要位置,通过建好三类课程、做好三全融入、用好三维保障,不断提升课程育人质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建好三类课程,确保课程育人“抓准”。建好关键课程,制定《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指导导想、基本要求、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保障措施。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材内容中,开设3个学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建好专业课程,以100门课程思政重点课程建设为“点”,以500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线”,以全部课程大纲修订工作为“面”,构建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课程思政建设生态体系,分类设置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任务和育人重点,着重强化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建好特色课程,结合实际统筹通识类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建设“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大国三农”等思想政治理论特色课程群,要求本科生从中修读1门课程(2学分)。
做好三个覆盖,确保课程育人“抓实”。覆盖专业教育全课程,统筹推进全校6000余门课程的大纲修订工作,每门课程每个章节设置包括认知类、过程与方法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在内的三维目标,将育人元素植根其中,实现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覆盖教育教学全要素,将修订课程大纲、优化课程内容、规范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教材选用、创新考核方式、丰富教学资源等纳入课程思政建设范畴,按照学校实际明确的哲社类、理工类、文化艺术类、师范类、农科类等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任务与育人重点,推动课程思政在教学各要素中“落地生根”。覆盖教学管理全过程,坚持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评价内容,注重教师政治理论素养、价值引领能力考查评价,及时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纳入绩效指标体系。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评选和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等成果认定过程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用好三维保障,确保课程育人“抓深”。细化政策保障体系,先后印发《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课程思政项目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建设“七个一”工作方案》《“课程育人”——“培元计划”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任务与育人重点指引表》《课程思政项目建设任务指引》等文件,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化和整体性设计。强化培训交流体系,推动学校、学院(部)、系、教研室之间的上下协同联动,构建立体式、网格化的课程思政培训交流体系,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动力“输入”到每一位教师。优化条件支撑体系,学校党委书记挂帅组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集中优势专家团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集中攻关。每年统筹课程思政建设经费100余万元,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建设多功能培训室、角色体验室、微格教室等场所,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等提供场地支持。
云南大学探索“四个融合” 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年7月21日)
云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注重融合教育,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新途径新做法,助推一流大学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推进能力提升与人格塑造相融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构建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教”到“育”的转变。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师国情调研基地建设,积极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功能;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重点实施“理解中国”系列计划;通过开展阅读计划、社会观察、调研服务等多种方式,抓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国家观和学术观形成的关键环节,切实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探索形成校内实践、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力拓展育人空间。
推进科研工作与思政教学相融合。坚持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以组织开展学术研究、集体备课、实践教学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实施教研室振兴计划,在思政课教师中全面落实集体备课制,将集体备课作为一种变个体学习为共同学习的深度学习活动、一种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成最新教学内容的科教融合模式、一种人才培养和成长的传帮带机制加以推广。深入做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脱贫困》《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等重要文献的翻译推介工作,组织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理论与实践”重大项目攻关,形成一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三进”效果。
推进思政育人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切实提升育人成效。将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抓总工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为一流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关键课程”,不断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着力促进学科体系与思政工作贯通融合,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增强理科生的人文素养和文科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跨学科知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