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21年第7期(总第194期)

2021年06月22日 15:57 宋歌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21年第7期(总第194期)       2021615

     

教学动态

 

赵永生副校长率学校代表团到新疆科技学院调研并看望援疆教师

 

 

承德医学院副校长李玉红一行到燕山大学就人才联合培养事宜进行洽谈

 

河北工程大学副校长吴国英一行到燕山大学调研

 

 

我校完成首批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资格审查和证书发放工作

 

 

我校举办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经验交流暨创新案例分享会

 

我校完成2021年上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工作

 

教务工作简讯

学院采风

机械工程学院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

 

电气工程学院召开考风考纪工作会议

 

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组织2021届毕业生“最后一堂课”活动

 

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一流课程”申报专项指导活动

工作提示

 

申报2021年秋季学期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 教学模式、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培育工作等

专题聚焦

新时代美育如何培根铸魂(摘选)

 

湖南大学“四化”并举推进美育工作(摘选)

 

 

宁波大学“大美育”模式结硕果 《音乐与健康》美育课程点击量破千万(摘选)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摘选)

 

劳育也能如此有趣!首都高校探索落地劳育实践(摘选)


文本框: 教学动态 


赵永生副校长率学校代表团到新疆科技学院调研并看望援疆教师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燕山大学党委对援疆工作的指示和部署,加强“校际”、“校政”、“校企”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落实,65日至6日,赵永生副校长率教务处、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中心等部门5人赴新疆科技学院开展调研交流工作。

65日,代表团一行人员参加了燕山大学·新疆科技学院对口支援座谈会,会议由新疆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洪波主持。刘洪波介绍了燕山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科技学院相关工作进展,对燕山大学给予新疆科技学院专业建设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教师教学培训、优质资源共享等方面与燕山大学继续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快新疆科技学院内涵式发展。燕山大学援疆教授赵逢达汇报了信息学院目前的发展状况、遇到的瓶颈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赵永生副校长对新疆科技学院短时间内取得的快速发展表示祝贺和赞赏,并就新疆科技学院对燕山大学援疆老师的关心、帮助、培养和提供优良的生活保障表示感谢。他指出,燕山大学与新疆科技学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希望双方在深入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工作上进一步密切交流与合作,围绕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培养、资源共享、“一带一路”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度合作,共同提升。他还鼓励援疆老师充分发挥自身所学和专业特长,融入新疆科技学院事业建设和发展实践,为实现新疆科技学院的快速崛起贡献自身力量。

在新疆科技学院调研期间,赵永生副校长还为新疆科技学院教师作了题为“高阶思维能力培养——高阶学习与项目式教学”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会结束后代表团一行人员参观了新疆科技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图书馆。

在新疆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还在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党委常委、副师长陈冲,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孙苏维院长的陪同下参观了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

本次调研考察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我校与新疆科技学院、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与交流,为我校援疆工作推进落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也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用燕大人的担当,为援疆工作做出更大贡献。(供稿人:吴伟龙)

 

承德医学院副校长李玉红一行到燕山大学就人才联合

培养事宜进行洽谈

63日,承德医学院副校长李玉红带领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生物医学工程系相关教师一行6人到我校就人才联合培养、学科专业“医工交叉”融合等工作进行深度交流,我校副校长赵永生携教务处、学生工作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电气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与来访客人进行了座谈交流。

上午的座谈会上,赵永生代表学校对承德医学院领导一行来校调研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近年来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李玉红副校长对我校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对我校工科办学成就表示赞赏,希望未来与燕山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培训和专业共建等方面工作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提升两校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最后,赵永生表示,在当前国家“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医工交叉、医工融合”是大势所趋。两校历史悠久,有着得天独厚的合作基础,加强两校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推动学科专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两校相关部门要做好对接和交流工作,夯实基础、明确目标、创新模式,全力推动两校“医工结合”育人项目,为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强冀”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下午的座谈会上,承德医学院教务处和生物医学工程系领导和教师与我校教务处和电气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系领导和教师就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联合人才培养具体事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后,承德医学院领导一行参观了学校校史陈列馆和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供稿人:吴伟龙、赵春梅)

 

河北工程大学副校长吴国英一行到燕山大学调研

61日,河北工程大学副校长吴国英带领教务处、图书馆负责人一行5人到我校调研本科教学、图书馆建设、实验室管理等工作。我校副校长赵永生、教务处、图书馆、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与来访客人进行了座谈交流。

座谈交流会上,赵永生代表学校对河北工程大学代表来校调研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近年来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社会声誉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吴国英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活动进一步加深双方的沟通和交流。随后,双方人员就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教学管理、专业与课程建设、课程思政、专业认证、实验室管理等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后,河北工程大学一行参观了学校校史陈列馆。(供稿人:黄丽)

 

我校完成首批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资格审查和证书发放工作

根据《燕山大学普通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燕山大学学士学位课管理办法》,我校完成了2021届首批毕业生的毕业资格审核、中英文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及学位认定表的印制与发放工作。

一、首批毕业、学位授予情况

我校2021届共有毕业生6160人,首批获得毕业资格的学生5171人,首批毕业生中有5169人授予学士学位,具体各学院首批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如下:

1:2021届首批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统计

学院

总人数

首批毕业人数

首批获学位人数

首批毕业率

机械学院

772

599

599

77.59%

材料学院

213

190

190

89.20%

电气学院

906

734

734

81.02%

信息学院

918

778

778

84.75%

经管学院

682

562

562

82.40%

外语学院

276

241

240

87.32%

建工学院

344

281

280

81.69%

理学院

356

296

296

83.15%

文法学院

487

466

466

95.69%

环化学院

457

396

396

86.65%

艺术学院

374

344

344

91.98%

体育学院

60

55

55

91.67%

车能学院

315

229

229

72.70%

合计

6160

5171

5169

83.94%

从上述数据可知,理工类各学院的首批毕业率普遍偏低;非理工类学院(除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的首批毕业率均在90%以上。外国语学院因俄语专业部分学生出国交流,其所修学分还未进行认定置换;经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国外课程学习尚未结束,导致其首批毕业率较之其他非理工专业稍低。

二、毕业生结业情况统计

2021届毕业生中,结业学生共98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6.06%。其中因必修课欠学分结业的学生共633人,占64%;因毕业设计(论文)不通过的结业学生共215人,占21.74%;因选修课未修够学分的结业学生共141人,占14.26%

633名因必修课欠学分结业的学生中,欠专业课学分的人次占63.85%,欠公共基础课(含数学类、物理类、计算机类、外语类,思政课类、体育类、化学类等课程)学分的人次占36.15%,其中数学类、物理类、思政类、计算机类欠学分学生居多。

三、近五年首批毕业情况统计

我校近五年本科毕业生首批毕业率均在80-90%之间,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2:近五年本科毕业生首批毕业率统计

年份

总人数

首批毕业人数

首批毕业日期

首批毕业率

2017

4562

4023

630

88.18%

2018

4561

3997

630

87.63%

2019

4640

3783

615

81.53%

2020

5919

5237

625

88.48%

2021

6160

5171

615

83.94%

从上表可知,2017年、2018年和2020年首批毕业率稍高,均超过85%,其主要原因在于2017年和2018年首批毕业日期为630日,很多欠学分学生在首批毕业资格审核前有机会参加校内正常班考试,从而获得学分及毕业资格。但自2019年起,我校首批毕业日期调整为615日(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毕业日期延至625日),很多欠学分学生在首批毕业资格审核前还未参加校内正常班考试,故首批毕业率偏低。

四、毕业生结业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学生的不及格课程以及历年首批毕业率,可以得出近年来毕业生结业率较高的初步原因:

1.毕业日期提前,导致部分学生重修考试尚未参加即毕业。根据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为保证学生尽早取得毕业证书,学校将春季学期毕业设计(论文)调整为15周,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和毕业日期都相应的提前,导致参加春季学期课程重修的部分学生,未能参加考试,影响首批毕业资格审核。

2.学风建设有待加强。多数学生因必修课欠学分而未能获得毕业资格,尤其是低年级开设的思政课、体育课、选修课不及格的现象也日益增多,究其原因并非课程难度大,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不能按时参加教学活动等。学生在校期间每门必修课都至少有2次考试机会,大一学年的有些课程,至毕业时会有5次考试机会,学生未能重视课程考试及学分修读,导致欠学分的现象严重。

综上,学校今后会进一步加强学业预警与帮扶工作,及时对欠学分学生的学业状况进行预判,加强对学生学业的过程管理和学习跟踪,帮助学生做好个人学业规划,合理有效的分配学习及其他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加强自我学习管理,形成良好学风。

 

我校举办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经验交流暨

创新案例分享会

日前,第七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已于521日正式启动,诚邀全国高校热心教学创新的教师参赛。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创新,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打造更多一流课程,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特邀在第六届西浦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中参赛并获奖的李江昊,冯柯两位老师于63日下午,在第四教学楼108进行了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经验交流暨创新案例分享会。活动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主持,来自各学院的40余名教师参加了本次分享会。

分享会上,李江昊老师以《知行融合创新教学范式》为主题,结合他的参赛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和参加第六届西浦教学创新大赛的亲身感受向与教师进行了分享,他从知行渊源、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及教学成效等4个维度进行了详细阐述。

然后,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参赛教师冯柯向与会教师详细解读了参加西浦教学创新大赛如何撰写参赛文件、如何备赛,并分享了她参加第六届教学创新大赛的感受。她说通过这次参赛,发现自己之前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痛点问题,参赛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机会跟很多老师交流,学习的同时还能将一些好的想法跟大家一起分享。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旨在为教育创新者搭建“高手过招”的舞台,以创新的形式激发创新热情,在多元的共创活动中实现“思与思碰撞”“心与心交流”“情与情融合”,共同探讨前沿教育创新实践,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挑战与心得,促进优秀理念与实践落地。我校参赛教师都表示,在近一年的备赛参赛过程中受益匪浅。

据悉,第六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于202081日拉开帷幕,共吸引了全国361组(981名)教师报名参与,选手涵盖了985211、“双一流”及民办院校。经过资料初审、大众评审、实地调研、专家函评等评审环节后,2021521日入围决赛的选手登台角逐年度教学创新各大奖项,一展教育创新者风采。本次大赛我校共有4名教师参赛,其中来自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李江昊老师获大赛三等奖,冯柯、余为、陈蓉娜等三名参赛教师获优秀奖。(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完成2021年上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工作

612日,2021年上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工作在我校顺利完成,本次考试我校共有16683人报考。上午四级5788人报考,其中英语四级考生为5695人,日语四级笔试考生49人,德语四级笔试考生11人,俄语四级笔试考生17人次,法语四级笔试考生16人次;下午六级10913人报考,其中英语六级考生为10890人,日语六级笔试考生10人,俄语六级笔试考生13人;六级考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为保证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大型考试安全有序的顺利进行,学校根据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考试要求以及《关于2021年上半年河北省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疫情防控的通知》要求,制定了组考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的应急预案。在考场安排上,确保考场内考生间距80厘米以上;专门设立并布置了隔离备用考场。组织后勤管理部门定时对考场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消杀。为每个考务组准备口罩、一次性手套、酒精免洗液、测温枪等防疫物品。在每个考区安排专人负责对入场考生进行逐一测量体温,体温高于37.3度学生禁止进入考场。同时,要求学生、监考教师、考务工作人员全程佩戴口罩。

为满足更多参考六级学生的考试需求,降低考试缺考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学校在增加考位和提高考试效果两方面积极谋划。一方面学校积极协调校内资源,改造增设标准化考场教室。在本次考试报名中,经实地考察,请示报备河北省考试院,我校将部分原来安排2个考场的阶梯教室增设为3个考场,并将里仁学院学生阅览室重新规划后纳入标准化考场范围,共计增加了330个考位。另一方面,学校倡议学生珍惜考试机会,认真备考,提高六级成绩,避免重复考试造成考位紧张,并对缺考考生将实行禁考一次的管理措施。(供稿人:马明建)

 

教务工作简讯

近日,为做好教学改革相关文件电子存档工作,同时便于教师查询质量工程项目、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公布文件和教学成果奖获奖文件,教务处开展了学校质量工程项目、教学改革项目以及教学成果奖公布文件的整理工作,共涉及自2000年以来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关的113个文件,涵盖了一流本科专业与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精品课程、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含省级英语教学改革项目)、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各级教学成果奖等。(供稿人:黄丽)

68日起,我校组织开展了2021年秋季学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申请工作,目前正在对申请评估的课程类别、教师基本情况进行审核,接受评估人员名单将于近期公布。(供稿人:宋歌)

近日,根据《关于在燕山大学科研管理系统录入立项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通知》,在前期教学处统一整理录入教改项目信息的基础上,教务处组织各学院教师完成了自2018年以来结题和立项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在科研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录入工作,截至目前,共有107项项目完成了信息录入工作。(供稿人:黄丽)

近日,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0年河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名单的通知》(冀教高函〔202024 号)文件精神,我校组织2020年立项的河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和《设计方法学》两门课程完成视频制作和首次上线运行。截至目前,我校立项的2020年河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已全部完成上线运行工作。同时,我校上线国内主要慕课平台运行的课程增加至21门。(供稿人:黄丽)

近日,教务处组织相关项目负责人完成了2021年燕山大学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合同的签订工作,新文科项目进入正式建设阶段。(供稿人:黄丽)

近日,根据学期工作安排,教务处完成了2021年春季学期第四次(6月份)校领导听课安排工作,共为校领导提供第15-18周开课的377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信息。(供稿人:黄丽)

近日,教务处正式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培育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2021年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培育工作。(供稿人:黄丽)

 

 




文本框: 学院采风
 

 

 


机械工程学院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

(文稿来源:机械工程学院网站)

为贯彻落实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总体安排,提升机电控制工程系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建设水平,63日下午,机控系党支部举办了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本次交流会邀请我校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理工科组一等奖获得者、冶金机械系副主任任素波老师做了题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经验与案例分享的主题报告。本次交流会由实验中心党支部书记吴立军主持,机控系全体教师、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任素波老师从课程思政的缘起与内涵、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施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经验与案例分享,其中的《传热学》课程思政建设案例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对于学生们普遍认为比较抽象、枯燥的理论课程,通过课程思政内容的润色和调节,能让同学们注意力更集中,思绪完全沉浸到神秘的科学知识殿堂,同时也明确了自己学习的应用场景和目标,更加为国家完成的那些重大工程而自豪,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思想升华的目的。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孔祥东、赵静一、吴晓明等老教授先后发言,对任素波老师的经验分享给与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我国当前在高等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明智和必要的,这有利于把握我国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与会的学生代表也积极发言,大家普遍认为,课程思政不但对同学们的思想进行了引导和洗礼,而且能把生动的案例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更加有利于大家掌握好这些科学知识和技能,将来更好地投身到国家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去。

 

电气工程学院召开考风考纪工作会议

(文稿来源:电气工程学院网站)

为严肃考风考纪,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根据学校教务处《关于加强教师考风考纪教育和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610日下午,在电气馆A101会议室,电气工程学院召开考风考纪工作会议,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院长刘爽主持。

首先,刘院长传达了校教务处《关于加强教师考风考纪教育和检查工作的通知》,布置了学院考风考纪工作。刘院长指出,学院将组织督导组开展考风考纪检查,深入教师执考考场,检查监考教师履职情况。学院今后要将考风考纪教育工作作为常规工作来抓,严肃考试纪律,加强考试管理。

随后,刘院长详细解读了《燕山大学本科生课程考试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从考试方式、考试组织、命题工作、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监考人员职责、成绩评定及试卷保管以及成绩查询与更改等方面,强调了教师在本科生课程考试管理全过程的职责,与会全体教职工参加了学习,并深刻领会了文件精神。

最后,刘院长强调,各专业要高度重视考试过程管理工作,严谨对待校内考试,严肃考风考纪,要组织教师做好考试的命题、监考、阅卷、成绩录入及报送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强化监考教师的责任意识,要切实履行监考职责,规范执考,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组织2021届毕业生“最后一堂课”活动

(文稿来源: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网站)

时光荏苒、忽而今夏,四年燕园情,自此画上圆满的句号。为了让毕业生重温经典课堂,再忆燕园岁月,激情开启人生新征程,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于2021年毕业季开展“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毕业生“最后一堂课”活动。

桃李芬芳似春花,师恩情深胜物华。土木工程专业的“最后一堂课”邀请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赵庆新院长。赵老师讲授的土木工程材料、结构试验等课程深受本科生喜爱。赵老师从最常见的混凝土材料说起,鼓励同学们要秉持着“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可承千钧之力;兼容并包,博采众长,能育栋梁之才”的混凝土精神,到相对艰苦的施工一线建功立业。赵院长根据土木工程行业特点和从业者成长轨迹,鼓励同学们艰苦奋斗,厚积薄发,抓住重大机遇,在工作岗位上创造辉煌业绩;鼓励研究生做得了冷板凳,早点入门,逐渐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为学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灾。凡力之属皆从力。李慧剑老师在工程力学专业“最后一堂课”上主要讲了力学的发展规律和态势与工程的相互关系。通过重温“奶酪”理论,教育引导学生要全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最后学生代表为李老师送上鲜花及祝福:“李老师,今天这堂课是我们在燕大求学四年来的最后一堂课,感谢您多年来对大家的传道授业、言传身教,您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永远的榜样,您的精神会在代代桃李中薪火相传……”。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自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成立以来,张永贵老师就深受建环专业学生的敬仰与爱戴。在“最后一堂课”上,张老师将本专业三大基础课之一的“工程热力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循序渐进,教育引导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临行之际,张老师引用《礼记·大学》里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引导毕业生要不断完善自己,规范行为,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回馈给社会,更好的肩负起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三尺讲台卅载师,门生青衿遍天涯。建筑学专业李凌高老师从成熟与成长、提升与自信两个方面为毕业生们上了大学五年最后一堂课。思想成熟,个人成长,技能提升,人生自信。燕园五年的学习生活,李老师通过回顾学生的设计课作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最后,毕业生代表向李老师汇报了毕业去向,表达了全体毕业生对恩师的感谢:五朝师恩,足够一生铭记,感谢建筑系的所有老师为建筑学2016级学生的无私奉献……

毕业,意味着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结束,更意味着另一段人生之路的开启。“最后一堂课”,不仅让同学们留住最美的燕园,最浓的师恩,更重要的是为同学们践行,送同学们出征。衷心祝愿2021届毕业生牢记恩师嘱托,传承燕大精神,到“中流击水”,不惧风雨,赢得未来!

 

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一流课程”申报专项指导活动

(文稿来源:艺术与设计学院 教务科 宋立巍)

艺术与设计学院于67日举行一流课程申报专项指导活动。本次活动邀请燕山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作专门指导。学院副院长赵琳出席会议并讲话,学院推荐的四门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的负责教师及课程团队骨干教师参加会议。

赵春梅逐一点评了四门学院推荐申报国家一流课程的建设现状,指出要对标有关一流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方面为国家一流课程的申报、建设、实施服务;对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一流课程申报提出了两性一度的切实可行的课程申报的建设建议。

随后,赵春梅回顾了国家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120余个工作文件,强调了教育部对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视以及对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要求,提醒大家一定要紧跟步伐,深入学习领会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站位。

此次专项指导活动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一流课程申报工作指明了方向,引发全体参会教师的热烈讨论。赵琳做总结发言,要求会后各课程负责人继续深入学习相关文件内容,进一步推进学院一流课程申报工作。

文本框: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

616

听课周活动总结

2

关于2021年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立项汇报答辩的通知

617

PPT现场演示

3

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秋季学期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课程的通知

618

提交申报表

4

关于申报2021年秋季学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的通知

624

提交申报书

5

关于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培育工作的通知

628

提交备案表

6

关于查询20202021学年春季学期考试安排的提醒

 

 

文本框: 专题聚焦

 

新时代美育如何培根铸魂(摘选)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202082 吉爱明等

2020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当前美育力量尚显薄弱

关于美育的意义,众说纷纭,中西对其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都有过探索。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强调审美教育的规律,阐释其推进社会进步的伟力。我国近代思想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艺术教育是大学美育的主要载体,将美作为教育目标,以美育为路径和旨归,以艺术教育作为主阵地和手段,在美育中陶冶身心性情,净化思想生态,升华精神境界,这是新时代美育的使命。

关键是,这一使命如何有效落地?虽然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开设了美学领域的通识课程,如艺术鉴赏、中外美术史和中外音乐史等,但大多基于艺术学科的史论知识,多停留在作品演绎过程的概念化分析上。在艺术实践上,部分大学和艺术专业院校还努力开辟了偏于技能的专业实验,让学生能够尝试泼墨作画、涂抹油彩、舞台表演、练习陶艺等。这些美育实践看似异彩纷呈,质效却难以显现。只掌握艺术皮毛,缪斯之门径尚未摸到,更谈不上追求美育的本真。

究其原因,高等教育自转型期走向现代化,各学科蓬勃发展的背后,技术理性思维根深蒂固。画匠演奏者可以量产,但伟大的艺术家却凤毛麟角,艺术扫盲、科普非常简单,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的美育功能却没有及时跟上时代步伐。

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共进

教育部今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美育不可缺位;美育要达到大道不远人、袭我以异香的境界,就必须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纲要》中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一节中提出,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这为美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真善美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更是教育的目标。智育求真、德育求善、美育求美,而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艺术类课程贵在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和统一。新时代美育要发挥寓善于美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时代精神和社会公序良俗用思政教育表现出来,达到丰富受教育者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大众审美情绪体验、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道德情操的效果。

新时代美育将更加繁荣

实现新时代美育的繁荣发展,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三者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对艺术教育者殷殷嘱托,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我们要将美育作为一项培根铸魂的工作,强化美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艺术类课程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强化文化担当、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主题性艺术创作活动。一方面,大力开展美育实践,将艺术创作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性社团、校内外艺术实践等建设成美育实践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给美育课程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和实践平台,使美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辅相成,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实践体系。让学生以弘扬主旋律为己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情用心用功抒写人民,以精品奉献人民,为时代画像、为时代讴歌、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实现新时代美育的繁荣发展,必须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三者统一

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思想和价值观的培育,对艺术类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跨学科特点,针对美育的实际需要,积极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类课程体系。以美育作为桥梁和纽带,深入挖掘艺术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艺术类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以更好地全面推进新时代美育课程思政建设。

实现新时代美育的繁荣发展,必须围绕现代艺术教育规律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方向,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学理研修、人格塑造、实践锻造的三者统一

高等艺术院校更应依托学校艺术学科优势,遵循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等的发展,进一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美育和艺术类专业学术水平。应有效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教学与通识课程教学相辅相成,使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与艺术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在艺术专业课程中强调全面的美育渗透,发展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能力,促进的融合,寻求的统一,从而让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更加繁荣。

 

湖南大学“四化”并举推进美育工作(摘选)

(来源:潇湘晨报 20201211日)

湖南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要求,以系统化、体系化、品牌化、长效化四化并举,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推动美育普及提高,推动形成人人都有追求美的理想、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展现美的平台的美育格局。

加强规划设计,推进美育工作系统化。强化组织领导,出台《湖南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细则》,明确学校党委在美育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书记、校长及分管校领导定期研究美育工作。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美育工作委员会,专门成立艺术教育中心,统筹推进全校公共艺术教育,形成中心、学院、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的育人工作格局。完善美育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建立美育年度报告制度和督导制度,定期开展美育专项督导工作。构建美育工作体系,以艺术导论课为核心,分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十大模块,统筹各方面育人资源和力量,组织知名专家教授、优秀教师登台授课。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建立课程教学、艺术实践、文化活动、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机制,让学生在教中学、在练中会、在演中精。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美育课程体系化。推进美育课程标准化建设,出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建设标准》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学分制管理,要求每位学生须修满规定的美育类课程学分。积极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美育课程体系,打造通识美育核心课程供全校学生修读,夯实学生美育基础。健全美育课程评价体系,制定符合美育特点的教学质量标准,将美育工作评价纳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丰富美育课程资源,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类课程为重点,从鉴赏类、史论类、实践类、批评类四类区分教学内容、目标与方式。引入湖南地方民族民间艺术优势资源,开设湘剧、花鼓戏、湘绣等地方特色美育课程,打造高质量美育精品课。推进课程形式创新,将讲坛搬上美育课堂,打造岳麓讲坛:艺术与人生系列讲坛,邀请全国各地、各领域艺术家以讲座+表演等形式现身说艺。借助网络课堂,推动美育教育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打造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推进基础美育教育普及。

涵育校园文化,推进美育活动品牌化。打造交响乐团、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键盘乐团、戏剧团、朗诵团等7个高水平艺术团体,每个艺术团每年至少举行一场全校性演出。定期组织赴外观摩,开拓学生艺术视野,培养美育普及与文化传播的先锋队。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师指导社团开展文学、歌舞、戏剧、微电影、书画等创作实践活动,不断扩大美育活动影响力。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举办雅韵三湘·交响音乐进湖南大学潇湘爱乐交响乐团湖南大学专场音乐会等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夯实保障基础,推进美育发展长效化。强化育人队伍保障,设立美育专任教师岗位,整合校内专任教师资源,引育并举、专兼结合,打造适应新时代美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建立符合美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和业绩考核评价机制,为美育教师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提供有力支撑。加强资源经费保障,科学配置学校公共资源,统筹利用学校预算内资金和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美育工作经费投入力度,支持美育计划专项实施。落实场馆条件保障,大力支持艺术教育教学设施和场馆建设,促进优质资源设施共建共享,确保美育工作长效化发展。

 

宁波大学“大美育”模式结硕果 《音乐与健康》美育课程点击量破千万 (摘选)

(来源:浙江新闻 2020823 沈听雨等)

作为宁波大学首批在线开放课程之一,学校音乐学院王蕾老师的《音乐与健康》课程,目前已有150多所高校参与选课,超过10万学生选课学习,课程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后点击量很快超过一百万,累计点击量突破千万。

《音乐与健康》课程是宁波大学“大美育”体系模式推进的成果之一。宁波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美育工作,早在2000年便成立了美育工作委员会,二十年来不断因时因势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与探索实践,学校以“美育思政”为核心,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艺术实践”为载体,以“浸润环境”为依托,以“平台保障”为支撑,形成了“一核四轴”的“大美育”教学改革“宁大做法”,学校整体形成了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同向、美育普及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的互促互进、美育文化教学和社会实践教育的互融互通新局面。

宁波大学形成了“核心+特色”的美育课程教学体系,并且实现了在校学生“全覆盖”。《音乐与健康》课程便是这一探索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成功实现了“互联网+”与美育的深度融合。2016年被评为“首批品牌慕课课程”,2017年又被立项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王蕾告诉记者:“课程受众不局限于艺术类的专业学生,而是定位为高等院校学生与社会公众设计的通识类选修课程。”

美育+科学:以音乐促进身心健康

《音乐与健康》以音乐治疗学基本理论为基础,融合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从神经系统和化学控制机制等方面阐述音乐对身体健康的作用。通过音乐对人引发的生理、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体验,来达到保持、恢复、改善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目地。“这是让我受益匪浅的一门课,从这门课中我理解到哲学与音乐、诗词都是相通的。”慕课平台上一条评论写道。

令人身心愉悦的交互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是课程顺利进行、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不同于线下面对面教学,学生对线上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有其特色规律,教师更倾向于方法引导和动机激励。因此,王蕾一方面注重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设置讨论环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另一方面以效果为导向,及时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

美育+人文:在课程中重新认识音乐

《音乐与健康》注重审美知识和方法论的习得而非专业技能的增进,因此该课程在围绕经典作品进行赏析时更加突出创作背后的人文性,突破了大众对“音乐”的理解和看法,让一些人“重新认识了音乐”。

《音乐与健康》从音乐治疗学、广泛选用中外经典作品进行赏析,用人文知识和情怀分析作品创作背景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对作品的人文意义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这一过程,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水准,以艺术人文知识与对经典艺术的审美感知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将听觉感知转化为自身的审美经验,并培养其感知后的审美表达,在对歌曲情感的表达中产生心理共鸣从而在思想上接受一次再教育。

美育+思政:在美育中强化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与健康》不仅仅注重“审美的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上的引导,用典型的音乐案例渗透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音乐与健康》有讲述国歌背后的爱国心,也有讲述钱学森伉俪为排解美国政府长期监禁而造成的压抑情绪,通过听莫扎特、海顿等音乐获得信心、动力和力量,坚定自己“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的报国志。

《音乐与健康》在思政性理念的引领下,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提升学生理性认识的同时更深化其感性认识,在塑造学生感性认识时也能丰富其理性知识,同时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认知。此外,还将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教师通俗易懂的讲解、引人思考的教学方法中不断加深知识和艺术素养,将理论、抽象的知识用在实处。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摘选)

(来源:环球网 202154 李宏宇)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并强调,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勤于创造、勇于奋斗,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机遇期和历史交汇期,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在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劳动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辅相成,塑造劳动精神、确定价值取向,培育学生德行养成,对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基调和文化氛围至关重要;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意义重大,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矢志奋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以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奋斗者是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得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立足新时代,不断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抓住核心和根本,教育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去认知、学习,用身体丈量世界,明白劳动创造美好的真实价值,在做好每一件小事中培育和践行艰苦奋斗的精神;要通过劳动教育,奠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确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要推动形成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价值取向,磨砺青年学生奋斗的意志品格,提高奋斗的身心素质。

以劳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当前,高校青年学生主体是“00,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家长对于智育的重视远远超过劳育。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往往被轻视、被淡化、被弱化。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责任心、意志力,在劳动实践中经受困难、挫折、甚至挑战,可以带来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收获成果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劳动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知识,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增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促使更多的青年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宿舍、走到户外,让身心得到充分的锻炼与舒展,进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通过劳动类理论课程、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一体化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创造美,欣赏美。因此,高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够锻炼青年学生的体魄,更能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改观,丰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以劳动教育锻造时代新人。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从宏观的维度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要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是劳动托起了中国梦。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培养青年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十分迫切而必要。近年来,一些高校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高校要着力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资源矩阵,统筹贯穿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劳动教育力量,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育相融合,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让青年学生接受到扎实有效的劳动教育,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劳动教育创造美好未来。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今天的青年学生就是未来中国的主人翁,他们的劳动情怀强不强、劳动技能高不高、劳动实践多不多,直接关乎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正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才有今天的成就,才能迎来广阔的未来。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征程中,高校要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让青年学生积极涵养劳动精神,争做奋斗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出彩人生,更能为民族复兴提供澎湃动力。

现在,十四五规划已经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新时代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无比广阔的人生舞台。高校要着力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中涵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与时代同行,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劳育也能如此有趣!首都高校探索落地劳育实践(摘选)

(来源:北京商报 2021429 程铭劼等

为推进实施五育并举,首都各级学校积极开展了系列劳动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其中,北京化工大学依托昌平校区的多个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与校园建设、专业学习、立德树人相结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特色一:劳动教育促校园建设

我们在实际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举措都是结合学校的特点来做。北京化工大学北校区工作办公室主任苏建茹在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情况时表示,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启用于2017年,迄今仅4年时间,目前在昌平校区学习的同学均为本科一二三年级。昌平校区依山傍湖,一开始湖的水质很差,富营养化严重。由此,一方面为了落地劳动教育,另一方面也为了建设校园,我们成立了柳湖护卫队,来监测保护水质。通过系列举措,现在的柳湖水相比之前,水质实现了很好的改善。苏建茹说道。

据了解,柳湖环保公益实践基地成立于20194月,是北京化工大学较早启动的劳动教育基地之一,参与学生人次达9000人次,平均服务时长超过一个半小时。学校给柳湖的治理投入了科研经费,既能出科研成果,还能实现环境治理。同时,这样也比从外面引入第三方进行维护所花费的费用低。苏建茹谈道。

而柳湖的故事,仅是北化结合劳动教育和校园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宏德单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学们对僵尸自行车进行了各类改造升级,使其变成花架、座椅、灯等各种可用于校园的装饰物。其他可以继续利用的自行车,经过修理后成为免费的校园共享单车,方便学生的出行。

特色二:课程学习、劳育齐头并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北京化工大学还探索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新方向。目前校内开设的8个劳动实践平台分别由6个学院牵头,且劳动教育项目还能与学院的专业特色相结合。让不少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也能实际应用所学专业的学科知识。

以荷塘环保公益实践基地为例,这一基地由以化学学院学业发展辅导中心牵头,并由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平台提供专业指导。同时,该劳育基地和萌芽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净水流远创意设计大赛等竞赛项目相辅相成,让学生能够掌握并使用专业的检测、处理技术对荷塘水体进行检测和净化,实现学生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劳动教育的齐头并进。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辅导员顾峻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开展劳育项目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让一、二课堂更加联动,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通过浮床搭建、水生植物种植等方式,开展丰富的劳动体验活动,让同学们参与到水质改善的工作。同时,很多学生在参与劳育项目时,会结合大创、挑战杯等竞赛活动进行科研,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促成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实践。顾峻宇说道。

特色三:劳育赋能立德树人

从校园东北角的化育林,到学校大门正对的草坪,学生们体验劳动教育的身影随处可见。在德智体美劳,一个都不能少五育并举政策推行的当下,以劳动教育赋能立德树人,也是北京化工大学开展劳育的目标之一。

在现场,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北化的劳育体系中,已经建立起“1+1+N”实践基地运行的长效保障机制,即为1个学院负责基地运行,1个科研教学项目进行支撑,N个职能部门承担日常保障和支持工作,以此来积极拓展劳动实践内容。同时,北化还将党史学习教育的场景植入到劳动现场。具体来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托本科生党总支,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起化育百草园实践基地。

学校非常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从昌平校区的实际出发,这个校区比较大,学生又是低年级的学生,愿意开展劳动教育,苏建茹进一步表示,学生在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也能够收获乐趣,。我们开展的劳动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形式,让学生学到锄草这样的劳动知识,也能提升对农业作物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劳育的具体实践中,北化摒弃了传统劳动教育的理念,而是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科学研究和大学生创新结合进劳育过程,同时,各个项目都是自由招募志愿者的,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可以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这对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全方位培养也会有一定帮助。苏建茹谈道。

 

 

 

编辑:

宋歌

审稿:

王晶

 

 

上一条:2021年第8期(总第195期) 下一条:2021年第6期(总第193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