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21年第4期(总第191期)

2021年04月30日 17:12 宋歌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21年第4期(总第191期)       2021430

     

教学动态

我校质量工程项目与教改项目取得新成绩

 

学校深入推进专业建设相关工作

 

 

我校完成2020年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及2020秋课程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工作

 

 

教务处组织召开2019年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展汇报交流会

 

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线上教学质量监控总结工作

 

我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中期考核各项工作

 

教务处组织召开2020年在线课程建设启动会

 

教务工作简讯

学院采风

信息学院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观摩暨优秀案例课材料审查会

 

艺术学院举行“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展示”专项辅导会

工作提示

本年度第一期名师工作坊、教学创新案例分享会、2021年春季学期教学检查、听课周活动等

专题聚焦

教育部: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摘选)

 

推进高校课堂革命实现高质量发展(摘选)

 

变革学习方式 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摘选)

高教视点

锚定新坐标 双一流建设启航新征程(摘选)

 

改革创新是思政课建设的活力源泉(摘选)


教学动态

我校质量工程项目与教改项目取得新成绩

近日,河北省教育厅公布了部分质量工程项目与教改项目评审结果,包括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项目、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河北省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冀教高函〔202110号),我校共获批河北省2020 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河北省2020 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截止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0年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冀教高函〔202111号),我校共获批22020年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项目。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冀教高函〔202112号)发布,我校共获批30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其中包括5项课程思政类项目。(供稿人:黄丽)

 

学校深入推进专业建设相关工作

为了更好地制定“十四五”期间专业建设规划,教务处发布《关于开展“十四五”期间本科专业申报、撤销意愿征集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学院认真研究2014-2020年全国各高校新增、撤销、新增目录外本科专业情况,充分结合学校、学院现有学科和科研工作基础和特色,结合国家新工科、新文科、医工结合、基础拔尖人才培养等要求,分析学院现有各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和可能存在的增长点,对十四五期间专业“新增”“撤销”“置换”工作进行规划,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目前,该项工作已完成,机械学院提出新增“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学院提出新增“智能医学工程”“智能感知工程”、文法学院提出新增“城市管理”“汉语国际教育”、艺术学院提出了“艺术与科技”等专业设想;艺术学院提出拟根据专业认证(评估)的有关建设需要,整合“艺术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设想。教务处已组织2021年拟申报新增本科专业的电气学院和文法学院,进行新专业建设的调研和论证准备。

在总结2020年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培养工作的基础上,为了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21]8号)要求,教务处组织各学院进行2021年新增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备案意愿调查工作。要求各学院至少申报一个专业进行第二学士学位培养,且申报专业应满足教育部提出“支持高校在重点领域和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合理申请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建设一批培养质量高、就业有保障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要求。目前各学院意愿调查工作已完成,12个学院的18专业拟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培养,均为国家级或省级一流专业。教务处将组织各学院相关专业7月份完成向教育部申报备案工作,通过审批后,将于2022年开始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培养。(供稿人:赵春梅)

 

我校完成2020年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及2020秋课程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工作

近期,我校组织完成了2020年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及2020秋课程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工作。

此次,两项工作依照《燕山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燕大教字[2020]22号)文件精神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方面,各学院根据自行制定的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考核实施细则,对教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能力与水平、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开展了学生基础性评价、教学督导和同行认定性评价、学院审核性评价。经各学院评选、公示,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审核后,考核评价结果为优秀的老师共计224名,占教师总数的14.6%

课程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方面,各教学单位均根据自行制定的考核评价指标及办法,对开出的所有本科生课程开展了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工作。根据动态管理原则,上一年度获得“校级教学管理综合评估”一等奖的学院(机械学院、电气学院、信息学院、环化学院)评教优秀课程比例上调5%。经各教学单位评选、公示,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审核后,共评选出1146门次优秀课程,占参评课程总门次的31.2%。对于评价结果为优秀的课程,学校将给予任课教师当年所讲授课程一定的绩效奖励,奖励工作量在年底工作量核算时一并发放。

此外,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对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各学院遇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对《燕山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考核实施办法(试行)》中认定性评价指标重点、学生参评率、评价结果认定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和完善,目前修订版文件已公布。(供稿人:宋歌)

 

教务处组织召开2019年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展汇报交流会

422日,根据《关于推进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通知》,教务处组织召开了2019年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展汇报交流会。2019年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校内专业建设相关专家、教务处相关负责人等共计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主持。会上,212019年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根据过去一年专业建设情况,依次从专业特色、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果、经费使用情况、下一年度重点工作、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汇报。校内专家根据负责人汇报情况,对今后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此次会议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今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进一步规划设计。(供稿人:黄丽)

 

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线上教学质量监控总结工作

为总结2021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线上教学期间(第1-4周)各学院在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开展情况,教务处按周统计各学院在线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人数、听课门次、听课比例等相关情况,并于近期组织各学院完成了总结工作。

根据统计,线上教学期间全校共计287名教学质量监控人员(院领导、督导、系室主任等)累计听课1934门次、2297.7课时,平均听课7门次。总结时发现,部分学院存在听课时长短(要求每次听课不少于45分钟)、监控过程佐证材料(纸质监控表或者线上监控表)收集不及时或与统计数据不匹配等问题。

统计结果显示,全校1-4周共开设教学任务2103门次,各学院的听课覆盖率最高为68.7%(最低为27.4%);开课教师1432人次,各学院的听课覆盖率最高为81.8%(最低为50.8%);开设课程882门,各学院的听课覆盖率最高为86.2%(最低为66%)。从课程性质来看,全校共开设公共课972门次,各学院的听课覆盖率最高为59.7%(最低为23.8%);开设专业课1131门次,各学院的听课覆盖率最高为76.4%(最低为43.8%)。其中,材料学院、车辆学院、环化学院和文法学院实现了教学任务、教师、课程听课的全覆盖。

从总结中可以看出,各学院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人员多数按照要求认真完成了线上教学监控工作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或建议。在提出的934条意见或建议中,有418条是希望教师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活动或生生互动次数或频率的,占44.8%;其他意见或建议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深度或广度、线上教学形式(增加直播、严格考核学生通过学习录播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课程思政、通过过程考核加强课堂管理、PPT制作、教学平台使用技巧、语言规范性或语速、网络稳定等方面。(供稿人:赵春梅)

 

我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中期考核各项工作

202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考核工作已于426日全部完成。此次考核,全校共组织了319个答辩小组,教务处对各学院的答辩情况进行了抽查。

检查发现大部分答辩组能够按照要求组织答辩环节的各项工作,但也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1.部分专业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录入的答辩分组时间或地点有误;2.部分专业临时调整答辩时间或地点且没有在系统中及时变更;3.部分专业答辩教师出席不全或临时换人;4.部分专业分组没有遵循回避原则;5.部分专业答辩时没有学生讲解就直接开始提问;6.部分专业的答辩教室门口未按要求张贴答辩顺序名单;7.大部分的答辩组疫情防控意识不足,学生和老师都没有佩戴口罩。

教务处已经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相关学院,要求学院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关注。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体安排,中期答辩成绩将在答辩结束1周内在系统中完成提交,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在答辩两周后进行补答,补答再次不合格的学生不允许参加后续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供稿人:霍文刚)

 

 

教务处组织召开2020年在线课程建设启动会

420日,教务处组织召开了2020年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启动会,参与2020年在线课程建设的相关教师、负责课程制作的课程顾问、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等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务处工作人员向参会教师介绍了2020年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的整体进度安排与课程建设要求。课程顾问从课程制作流程、录制风格、录制着装注意事项、后期包装制作、具体录制进度计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课程顾问与参会教师针对具体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交流。(供稿人:黄丽)

 

教务工作简讯

近日,根据河北省教育厅相关通知,教务处完成了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推荐工作。截至427日,已组织推荐项目“艺科融合:设计创新教育的跨学科路径及其实现”在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管理与服务系统中完成在线信息填报。(供稿人:黄丽)

近日,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了2021年春季学期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合式教学课程的备案工作,共有11个学院的78门次进行了相关备案。经审查,共有67门次课程符合要求。其中,利用自建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约占到符合要求课程的75%(供稿人:黄丽)

近期,我校开展了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与标准修订工作。目前,修订初稿已完成,正在各学院及相关科室开展意见征集工作。(供稿人:宋歌)

近日,教务处完成了202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专项建设经费核算及拨付工作,累计为各教学单位拨付2021年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专项建设经费200.5万元。(供稿人:黄丽)

近期,教务处完成了2021年春季学期教材教辅内容专项排查工作。参加此次排查的单位含14个学院,排查课程教材共440种(含校本课程教材31种,教辅10种)。学校组织专家对各单位排查情况进行了抽样排查。抽样排查教材13类(含非马工程法律类教材2类)。(供稿人:李芹)

近日,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河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验收工作的通知》(冀教高函〔202115号)文件精神,学校正式启动了2019年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结题验收。(供稿人:黄丽)

近日,在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的配合下,教务处完成了2020年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合同的签订工作。(供稿人:黄丽)

 

学院采风

信息学院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观摩暨优秀案例课材料审查会

(文稿来源:信息学院 张莹)

为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推广课程思政的经验和做法,促进教师互学互鉴,信息学院于423日下午在信息馆302室召开了课程思政教学观摩暨优秀案例课材料审查会,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及部分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学院课程思政竞赛获奖教师刘雪强、李江昊分别对《数字电子技术》和《嵌入式系统》两门课程的思政案例进行了说课及微课展示。学院党政领导对两位教师的相关材料进行了现场审核。

通过听课观摩及材料审核,院党政领导对两位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强调,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要注重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统一,要充分发挥理工科特点,继续深入挖掘、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案例,运用更多鲜活的素材把中国的制度、优势及需求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最终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思政教学观摩及优秀案例课材料审查,推动了学院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提高了学院教师对课程思政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对于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艺术学院举行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展示专项辅导会

(文稿来源:艺术学院 宋立巍)

422日上午,艺术与设计学院为参加学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展示活动的四位教师举行了专题辅导活动。活动由赵琳副院长主持,刘燕、温瑀、卢颖、陆颖四位教师参加此次活动。

专题辅导会上,四位代表学院参加课程思政展示活动的教师向专家逐一介绍了课程的准备情况,并结合PPT进行了现场讲解和说课。根据老师们的现场展示,学院专家就课程内容、思政环节的设计、PPT的制作、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课程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度、课程内容与当下热点问题的联系等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次辅导活动旨在提高学院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为下一步学校课程思政展示活动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举办本年度第一期名师工作坊的通知

56

在线报名

2

关于举办燕山大学教学创新案例分享会的通知

57

 

3

关于在燕山大学科研管理系统录入立项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通知

531

在科研系统中完成项目信息录入

4

关于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教学检查工作的通知

531

教学检查材料

5

关于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

616

听课周活动总结

6

关于我校启用微信二维码报修多媒体故障的通知

 

二维码报修

 

专题聚焦

教育部: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摘选)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0123日)

1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思政工作、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工作的有关进展情况。吴岩在会上作出如上表述。

吴岩介绍称,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才培养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历史性跃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

一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由2015年的4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学总人数达到4002万,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二是高等教育多样化不断发展。研究型、应用型等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体系正在形成。三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实力不断增强。持续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服务能力、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其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升级。

可以概括为七大成绩。一是以本为本深入人心。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会议,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二是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教育。召开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工作视频会议,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三是制定颁布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发布我国首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覆盖全部12个学科门类、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5.6万余个专业点。四是专业认证质量实现国际实质等效。2016年,中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2020年,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获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认定通过。实施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公布405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推进专业认证全覆盖。

另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创新。

主要体现在四新建设方面。一是新工科全面深化。二是新医科融合发展。将医学教育定位于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将医学发展理念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三是新农科高位推进。四是新文科布局未来。

五是课程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一流课程双万计划遴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118门,涵盖了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五类金课,全面示范带动高校本科课程建设。六是拔尖人才培养进入2.0时代。在17个基础学科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首批布局104个基地,为提升国家硬实力储备战略人才。七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面展开。连续举办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577万大学生参赛。引领带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变革,推动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观和新的质量标准。

再者,高等教育学习革命全面推进。

有四个标志。一是召开中国慕课大会和世界慕课大会。2019年召开中国慕课大会,下星期我们将召开世界慕课大会,连续召开两个慕课大会,发布中国慕课大会北京宣言和世界慕课大会北京宣言,发起成立首个世界慕课联盟,推动在线教育发展。二是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上线慕课数量增至3.2万门,学习人数达4.9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1.4亿人次。推出爱课程”“学堂在线等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形成慕课建设的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三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开展慕课应用等培训班6万余次,培训老师超过462万人次,教师的教学理念、模式、技术、方法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四是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有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在线学习学生共计35亿人次,改变了高等学校教师的、学生的、学校的和教育的形态,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形态。

下一步,我们将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着力推进高等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吴岩说。

 

推进高校课堂革命实现高质量发展(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21315日,刘振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把握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多个方面精准发力,其中,推进高校课堂革命是重要一环。

课堂革命表现为教学过程外在形态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之后,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不断改变着教学方式,但始终未能取代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状况往往成为人们直接观察一个国家或一所大学教育质量的窗口,也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或一所大学教育水平高低的依据。教育教学改革及质量提升只有深入落实并体现在具体课堂中,才能算走完最后一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我国高校的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渐缩小。但是,当前高校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课程体系较为单一,教学内容有待更新等问题。因此,高校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革命性改造,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培养造就一流人才。

实现课堂革命,就是要实现课程和内容革命、过程和师生关系革命、考试与评价革命。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做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产学结合、产教整合;在教学过程与师生关系上,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启发诱导、教学相长,将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结合;在考试和评价取向上,将一次性期末考试、终结性评价,变为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一次考试与多次考试结合、单一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结合、横向评价与自我增值性评价结合。

课堂革命是教学内在实质的更新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对这些不同要素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不同,课堂教学结构形态、模式、功能及其效用也就不同。长久以来,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学活动单纯看作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教师被视作传授知识的权威,学生则是被动受教对象。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实现课堂革命,必须从根本上改进教学观念。

教学的本质并非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知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在人的发展中,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是重要的养料和手段,本身不是目的。同时,知识不是既定的、现成的和静止不变的,不是从书本或教师那里可以简单移植或注入到学生头脑中的实体,而是在教学特定情境、师生双方特定交往活动之下,通过教学主体建构生成的创造物。生成性、平等性和差异性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者多重主体间构建生活世界的交往实践。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的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等思想,已经触及了教学过程交往的本质。

当然,大学课堂活动及其交往,不是随机的、个别的和偶发行为,而是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设计构建,各个方面都具有教育指向性。课程是精心选择策划的核心素材,教师是学生学问和生活的向导,诸多课堂要素,也都体现着全方位育人的细微构思。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和接受教师的给予与塑造的对象,而是课堂生活和生命的设计者、参与者、创造者和评价者,他们与教师一道共同探讨、共同演绎和共同展现生命历程及其价值,课本、教具、空间、试卷、表格等都成为他们共同用心用情生产和制造的产品。

交往也蕴含着解放,二者相互依存、共生共进。交往使人从机械认知关系和固化秩序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平等的有温度的生活世界;同样,通过知识可以获得解放和发展,获得更新更高、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品质,进而在多元交往和平等交流中激发出人的思想、分享多元经验、认识多元社会,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因此,只有对教学本质作解放和交往意义的理解,方能将课堂革命真正引向深入。

创造有利于推进课堂革命的内外部条件

教学观念革新并不能自动自觉地转化为课堂革命实践行动,而是需要创造相应的内外部条件。创造有利于推进课堂革命的内外部条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首先是激发动机。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对课堂革命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他们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当代教育教学新理论、新思想、新标准和新方法,认识到外部世界的新变化、新挑战和新要求。尤其是认同和接受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先进教学观,认识到自身教学与先进理念之间的差距,激发师生参与课堂革命的热情。

其次是加强培训。建立职前与职后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短线与长线结合、个体与群体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的一体化培训网络。切实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发展高校助教制度、教研室集体研课磨课制度,规划和组织好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定期不定期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师培训,学习教学理论,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改经验。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要承担起做好顶层设计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引领教师教学改革、制定教改标准、搭建教师教学交流平台、评价教师教改成果的先行组织者和先进组织者角色。二级学院、专业和课程组要积极支持配合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在本单位本领域开展经常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高校之间要密切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协作,建立教师发展和教学改革联盟组织,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促进教师发展专业化、科学化和有效化。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和专业组织深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培植先进成果,推广先进经验。强化教师教学改革、教师发展培训和交流的国际化。

再次是建立机制。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高校师资结构和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多数高校中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专业素质好,研究水平较高,但仍需要持续提高教学能力。对此,高校要加强系统化培训,要有专门时间、学程、课程规定以及具体考核要求;要建章立制,破除“五唯”,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能力考评、荣誉奖励中,真正加大对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考察评价的权重,使教师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进而从内心愿意为教学工作和提高质量作出更大努力。

最后是加大投入。教学改革需要全方位投入,既包括高校领导与师生的时间投入、精力投入、情感投入和品质投入,也包括物质投入和技术投入。因此,高校要加大教学经费和设备投入,切实改善教学条件,改进教学技术,改善教学环境,为实现教学现代化、信息化和个性化,建立良好的质量文化创造条件,加大教学改革支持力度和教学成果奖励力度。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革命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复杂性等特征,不能图一时之功,必须时时用力、久久为功,要有长期思想准备。对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应有足够的耐心、恒心、责任心和宽容心。

 

变革学习方式 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21317日,陈金芳)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但高等教育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待加快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学习方式变革是“课堂革命”的关键内核。就学校教育来说,学习方式很难自发实现,因为要涉及课程、教法、教材、教师、学生、评价、技术等多种因素。因此,学习方式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引导、由教育教学制度来保障、由教育教学过程来执行。

“以教定学”的传统学习方式与“以学定教”的新型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等,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甚至影响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代,人们普遍看到了OMO(即Online-Merge-Offline,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优越性。OMO学习方式把传统面授学习与线上网络化学习相融合,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OMO学习方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在于制度(教学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等),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型。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型。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区别巨大,前者相对缺少动力和自觉性,学习效果相对一般;后者有目标、有兴趣、有动力和自觉性,必然会更有效率。主动学习意味着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时间和自主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以及“我会学”。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浅表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型。浅表学习表现为死记硬背知识点、碎片化学习,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在系统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指向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提升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资料、得出结论的技巧和知识。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单向度学习向多向度学习转型。单向度学习是指专注于教材的象牙塔式学习,教材是学生的世界,学习内容和过程与社会脱节,甚至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多向度学习是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世界是学生的教材,学生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包括线上线下)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学习生活经验、参与社会体验,以便形成积极的内在的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高等教育既面临巨大挑战也面临历史机遇。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的重大使命,高等教育强则人才强,人才强则国家强。新时期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学习方式变革是关键。只有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才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教视点

锚定新坐标双一流建设启航新征程(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312日,王瑶)

随着首轮“双一流”建设的阶段性验收结束,2021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启动,这必将深刻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现实发展和未来格局。当前,在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会有哪些新动向,高校如何在迎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积极作为,彰显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做好教育评价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高等教育》采访了部分来自高教战线的代表委员,为“双一流”建设出谋划策。

破难题:政策衔接,为再出发做好外部保障

新一轮的“双一流”建设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诸多新问题。如何“破难题”成为摆在“双一流”高校面前的新情况。如何借助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政策红利精准破难题、解新题,是高教界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做好支持政策衔接调整。”政策是一种导向,更可能是实实在在的扶持和帮助。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期待加大对西部“双一流”高校的支持力度,在公平竞争中兼顾区域布局,推动高校向“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多元配置资源转变,推进高校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同时,在资源配置、人才政策、招生指标方面,要加大对西部和行业型高校的支持力度,加快培养当地和行业急需紧缺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需求。

对现行的政策,根据实际情形进行必要的修正是代表委员们思考的重要问题。只有具备自我修正的能力,“双一流”建设才能更好地兼顾效率与质量。陈春声委员认为,想建成世界顶尖的学科需要一定时间,尤其是人才培养很难在几年之内取得明显效果,必须通过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因此,应该适当延长“双一流”评估周期,引导大学建立更加有效的评价机制。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奖励在首轮建设中成效显著或有突出特色的高校。建议推进部省市三方共建,整合政策、经费、产业等资源,合力建设“双一流”。同时,熊思东代表还建议地方政府参照《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台捐赠配比等政策,完善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提高地方高校自身“造血”能力。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政策更加聚焦高校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地方高校释放更多的政策空间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认为,占比达95%的地方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塔基”,其水平的提高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建议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给予地方高校更多的支持。

在政策导向上,代表委员们认为“双一流”建设要鼓励特色,通过多样化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格局。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当前建设“依然存在特色不明显的问题。”他建议,要根据不同类型大学和学科的特点,突出高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倡导建设高校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上争创一流,避免盲目跟风和同质化办学,推动高校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格局提升和全面发展。

走新路:评价牵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要求我们要走创新的道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教育评价是重要的导向,因此,教育评价是“双一流”建设再出发的重要牵引力量。

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也是代表委员们思考的焦点问题。严纯华委员认为,要积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全过程、全要素评价,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国际合作。未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上要有更多的“话语权”,在熊思东代表看来,要重视“制度创新”“生态营造”等“软实力”的建设。要更加重视多元评价,既要有依靠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客观分析,也要有类似中医“望闻问切”的专家判断,加重高校自评、国际同行互评和师生评价比重。

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行业性大学的特点和地方特色。施大宁委员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国防军工特色鲜明的行业性大学评价时,主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和贡献为落脚点,以为行业培养了多少急需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国防解决了多少核心关键技术等要素指标,综合评判“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而汪小帆委员则提出“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上大特质的教育评价体系”:一是凝心聚力抓好学习研讨、培训辅导、宣传引导,打好“龙头之战”;二是凝心聚力强化政治担当,聚焦堵点难点痛点,积极探索指标体系优化,打好“攻坚之战”;三是凝心聚力推动思想升级、行动升级、体系升级、效果升级,打好“升级之战”,加快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改革创新是思政课建设的活力源泉(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21325日,韩宪洲)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一是要锚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头脑这个根本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思政课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铸魂育人,结合每门课程具体内容,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角度,讲清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历史渊源、内在逻辑、科学内涵和独特价值,引导学生增强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要抓好思政课课程群建设这个增长点。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正逐步充分发挥,对思政课引领作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不仅要适应学生专业特点,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开展“因专业施教”,而且要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进一步拓展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例如,青年学生正处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四史”对于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至关重要,可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三是要优化思政课教学方法这个基本点。思政课要实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这个目标,就必须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和具体问题,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分众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提升思政课的“抬头率”。同时,必须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教师要掌握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聚焦增强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避免一知半解误读马克思主义;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聚焦增强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方法教学,让学生来讲,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编辑:

宋歌

审稿:

王晶

 

上一条:2021年第5期(总第192期) 下一条:2021年第3期(总第190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