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我校组织召开2020年培养计划修订座谈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各学院、各专业之间针对培养计划修订专项调研成果的交流学习,教务处于12月10日分别面向理工类专业和非理工类专业组织了两场2020年培养计划修订座谈会,副校长赵永生,教务处处长金海龙,各学院的院长、书记、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教务科科长以及教务处相关人员共计9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在当前的形势下,压缩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学分,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大势所趋。各专业结合国家重大战略举措和部署对公共课的改革、大类招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集中实践教学等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对于各专业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赵永生进行了现场办公,部分问题现场给以答复和解决,对于不能现场解决的要求教务处认真研究,与学院充分沟通后,有效处理。
在总结发言中,赵永生从三个方面强调了培养计划修订的重要性。第一,他提出培养计划的修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教育部“以本为本”等文件精神以及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求发展、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二,他强调培养计划的修订要体现以学院和专业为办学主体的理念,要认真落实国家要求,要借鉴国内外育人新模式,要敢试敢闯,这也是对学院和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考验;第三,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过程要以培养学生为目的,也是唯一目的,对已经取得教学改革成果的要继续坚持和推广下去,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工夫,陈旧的内容一定要淘汰,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要让学生学有收获,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达到最大的产出效果。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学校启动了2020年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修订工作。经过前期的充分调研、研讨,形成了《燕山大学2020年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修订原则性意见(征求意见稿)》。针对本次座谈会各专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教务处将对《燕山大学2020年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修订原则性意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与各学院充分沟通后出台落实。(供稿人:马明建)
我校成功举办第一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
12月11日,我校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本次竞赛由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办,来自全校15个教学单位的18位教师代表参加了竞赛。
竞赛分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进行,各教学单位组织初赛选拔优秀教师代表参加学校复赛。复赛分文理科和工科两组进行,参赛教师分别针对所任课程的整体和节段两个维度进行教学设计,并对选取的节段进行15分钟的“课程思政”教学展示,专家进行现场打分和点评。经过激烈角逐,张馨月等4名教师获得一等奖,杨易等9名教师获得二等奖,陈天惠等5名教师获得三等奖。
开学初,我校启动了“课程思政”教改立项工作,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举办了“课程思政”主题沙龙、教师座谈会、专题研讨会、典型案例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的开展,旨在通过竞赛方式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工作的建设效果。近期,我校全面推进了“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发挥积极作用。(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三项制度”工作进展情况通报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开展本科教学质量问卷调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示和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发布等工作的通知》要求,在之前完成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工作的基础上,我校于近期开展了“燕山大学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以下简称“质量报告”)编写工作和“2019年本科教学质量问卷调查”(以下简称“问卷调查”)工作。目前,“质量报告”初稿已经编写完成,“问卷调查”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质量报告”包括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师资与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专业培养能力、质量保障体系、学生学习效果、特色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8个部分,数据来源于学校2018年和2019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2016级预计毕业的学生,截止到12月13日,在全校参与调查的59个专业中,有10个专业的答题率达到50%以上,答题率不足10%的29个专业中有26个专业的答题率为0。教务处将继续联合学工处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督促学生在放假前完成答卷工作。(供稿人:冯艳)
教务处组织完成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生公共选修课选课工作
经过五轮次选课,我校于近期组织完成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生公共选修课的选课工作。
在课源征集方面,本次共征集我校教师开设课程136门,选用网络通识教育课程83门。东西校区开设课程总计445门次,其中,东校区开设课程140门、184门次,西校区共计开设课程174门、261门次。另外,本次选课没有未达到开课人数下限停开的课程。
在选课规模方面,选课人数达15957人,总计34092人次,其中,东校区本校教师开设课程选课人数为5328人、8715人次,网络课程选课人数为2988人、3560人次,总计选课人数达5727人、12275人次;西校区本校教师开设课程选课人数为7340人、10446人次,网络课程选课人数为7872人、11371人次,总计选课人数达10231人、21817人次。本次选课主选年级为2019级、2018级和2017级,选课人数达15530人、33378人次。
本次选课过程中,学校收到了很多学生的反馈意见,网络通识教育课程普遍受学生欢迎,分析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选用的网络课程大多是名校名师讲授的优质课程,且网络课程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二是本校教师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通识性和趣味性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力度,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通识课程。(供稿人:韦震球)
教务处组织召开大学生课程作业管理系统培训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严把课程考核关,学校采购了“中国知网”大学生课程作业管理系统,主要通过系统的查重功能辅助教师进行论文类作业和考试的评阅,从而提高学生的原创意识,杜绝作业抄袭、拷贝等学术不端行为。
12月13日,我校邀请“中国知网”工程师来校进行系统使用的专题培训,各学院教务科工作人员及相关专业系主任、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培训会上,工程师详细讲解了系统的功能及操作流程,并就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今后,教务处将根据该系统的试用情况,逐步完善课程考核的过程管理及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加强学风建设和学业诚信教育,进一步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供稿人:霍文刚)
我校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相关工作
为加强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保障项目完成质量,学校于近日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中期检查及结题项目验收工作。参加中期检查的项目为2019年立项项目,共计766项,其中,按期完成的项目729项,因进展不利终止的项目37项。参加结题的项目为2018年延期项目,共计49项,结题通过的项目27项,终止的项目22项。教务处及各相关学院在线下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线上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管理系统中对项目提交的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及进度更新、经费支出等情况进行审核。
近年来,学校大创项目的覆盖面和学生受益面显著提升,各学院在项目管理、过程质量监控等工作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希望各学院按照学校要求,严抓项目质量,提高成果产出,保证我校大创项目工作的稳步推进和持续发展。(供稿人:刘赫)
我校教师参加2019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
11月30日至12月1日,2019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本次对接会以“提升合作质量,助力‘四新’建设”为主题,主要介绍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进展,分享项目实施经验,分析相关政策及项目指南,进一步探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的方法与途径等方面。我校参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部分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主旨报告、主题演讲、圆桌论坛、项目对接分会等部分组成。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等围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作了报告。吴岩强调,产教融合是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手段,是实现产学研用结合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必须从调结构、促升级、创机制、破壁垒等方面寻求突破,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助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交织交融、引领发展。我校参会代表认真聆听了主题报告,并与合作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表示将会利用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6年来,始终坚持以产业需求引领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实现了项目数量、项目质量、项目影响力的巨大飞跃。产学合作项目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的模式有效激发了各方积极性和创新性,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供稿人:黄丽)
教务工作简讯
● 12月10日起,我校启动了2020年春季学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申请工作,此次面向拟申报2021年及以后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且在2020年春季学期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目前,拟申请教师填写申请单工作基本完成,其他各项相关工作预计于1月中旬完成。(供稿人:徐鹤)
● 近日,教务处完成了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联系人和2020年河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联系人信息的报送工作。(供稿人:黄丽)
● 近期,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正式启动了燕山大学2019年一流本科课程推荐工作。(供稿人:黄丽)
● 近日,教务处完成了燕山大学学校云平台的采购工作。学校云平台是第三方公司基于MOOC平台为学校提供的专有云空间,主要为学校建设和使用在线开放课程提供云服务。(供稿人:黄丽)
学院采风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得佳绩
(文稿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娜)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公布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评选结果的通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3名参赛教师取得佳绩,其中,陈步伟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组一等奖,黄娟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二等奖,柴勇获“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组二等奖。在河北省高校中,我校获奖人数最多。
备赛期间,学院对此次活动非常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相关事宜,还专门成立由教学督导和省级教学名师组成的教学展示指导小组负责全程指导。学院共推荐6位教师参加省内选拔,经过评选,最终有4位教师获得参加全国教学展示活动的资格。参赛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包括主题选择,教案准备,视频录制等方面,按时保质提交了参赛教案和授课视频。
教育部社科司根据专家对参赛教案和视频给出的网络评审成绩,确定拟获各课程组特等奖、一等奖的教师参加现场教学展示,并接受评审。我校陈步伟老师入围现场展示环节,以精彩的表现受到同行的赞誉。
此次教学展示活动是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充分展示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建设成果的重要举措。
理学院举办第一届教师教学技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
(文稿来源:理学院 教务科 林万杰)
为深入推进学院“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理学院于11月28日举办第一届教师教学技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
比赛中,参赛教师依托课程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了学院教师教学风采和理论功底,以及学院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经评委评选,最终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中,获得一等奖的方汶铭老师将代表学院参加校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
此次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推动了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立德树人”的作用,对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环化学院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中喜获佳绩
(文稿来源:环化学院 曹泽众 石林虎)
近日,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结果公布,我校环化学院学生团队作品获得全国一等奖,郭奇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总决赛在兰州理工大学举行。在匿名海选阶段,我校环化学院学生团队的作品《涡流检测探头及自动移动检测装置的研究》在全国787项作品中位列第13名并进入现场评审阶段。经过四天的激烈角逐,该作品在大赛总决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旨在结合过程装备行业工程实际,发掘出更多富有创意的过程装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并能有效运用。自大赛启动以来,共吸引包括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全国75所高校的787支队伍参加。
信息学院Robots团队在2019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取得佳绩
(文稿来源:信息学院 孔维航)
2019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于11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举行。此次大赛主题为“智能+创新+”,共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省和中国台湾地区共计95所高校的1500余名师生参与。
本次大赛,由我校信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组成Robots团队的10支队伍获得优异成绩,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另外,在类人机器人竞技体育赛田径项目中,我校团队在58个竞争队伍中脱颖而出,以绝对优势取得冠亚军。点球、高尔夫和投篮项目较往年均取得了很大进步。孔维航老师荣获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智能产品设计及仿真能力、智能算法开发能力以及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水平,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山西省教育厅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共同举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连续7届承办的一项高水平科技类竞赛。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
通知名称 |
截止时间 |
备注 |
1 |
关于申请2020年春季学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的通知 |
12月17日 |
请相关教师关注通知 |
2 |
关于启动2020年毕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录入工作的通知 |
12月23日 |
请相关同学关注通知 |
3 |
关于开展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的通知(2019年秋季学期) |
12月24日 |
请提交相关材料的纸质版和电子版 |
4 |
关于做好2020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 |
12月29日 |
请各学院做好相关工作 |
5 |
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通知 |
1月3日 |
请各学院提交总结报告 |
6 |
关于2019-2020学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安排的通知 |
|
请相关同学关注考试信息 |
7 |
关于组织申报2019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通知 |
|
请各位老师关注通知 |
8 |
燕山大学本科生学业成绩评定说明 |
|
请各位同学关注通知 |
9 |
关于继续推广使用移动端软件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通知 |
|
请相关教师关注通知要求 |
专题聚焦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汤涛:人工智能最难代替的领域是教育(摘编)
(来源:雷锋网,2019年9月10日,德江)
9月7日,2019岭南大数据国际论坛在珠海横琴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数学家、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汤涛发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的演讲。汤涛院士表示大数据与智慧教育已经密不可分。汤涛教授探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如何推进智慧教育的发展问题。其中,在智慧教室方面,汤教授重点强调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包括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教学设备管理、学习情境数据采集、教育安全监控与危机快速处理、扩展课外教学等。以下是汤涛院士在大会上的分享内容,雷锋网对其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
什么是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在信息化基础上,建构信息时代的教育新秩序,是信息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教育的“新常态”。我们把信息化元素充分融入教育以后,信息化+教育,在时代的催化剂下,产生智慧教育。比如说我们的智慧教育体系,要有智慧教师、智慧管理、智慧学习者及智慧学习、智慧课程、智慧教学和智慧教育资源,然后还有包括智慧评价、智慧服务、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平台和智慧教育方式。
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光是信息技术,我们学科也要发展。很多人在问现在是人工智能时代,是不是过了很多年,我们教育也不需要人了,老师被机器代替了,我们很多行业都是被机器代替了。但是我觉得最难代替的事情就是教育,因为教育的信息技术是需要和我们人,我们的聪明才智,我们学科的深度融合才能做的好。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我们能够享受全球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要有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推荐和评估,还要有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
智能教育最早的一件事情,差不多是十几年前,美国一位年轻人可汗做了一个可汗学院,一开始他是义务帮助亲戚的孩子补习数学、物理,最后他通过在YouTube上录像,把这些视频共享给大家,最后他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学习模式。2011年可汗本人也在TED上发表了题为《让我们用视频重造教育》演讲。当时只是一个开端,现在我们有了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很多很多资源。
从数字化教学走向智慧教学。传统我们很多老师讲课,主要以PPT投影,网络资源搜索,加上课本,在线讨论和测试等形式为主,仍需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备课、课堂观察、批改作业、操作设备。智慧教室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集智慧教学、人员考勤、资产管理、环境智慧调节、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智能化教学环境。数字化以后,智慧教学,我们有很多很多手段,包括刚才说的慕课、翻转课堂、微课。
智慧教育现在在中国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也是很多人想投资的一件事情,但真正做好的,不像我们AI能做个人脸识别,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智慧教育到底怎么做,怎么做的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话题。
如果从物质准备方面说,要有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网络,物联网在智慧教育方面会起到非常多的作用。如果我们只是说一种概念、教学、课程,没有物联网的支持,当然我们也很难做的非常成功。那么这个物联网可以把三方面联通起来,学习、生活与工作的联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通,还有我们现在的手机、平板、PC、学习机等各种终端设备的联通,都是在现阶段可以实现的。
我们未来可能更多的会用到那些虚拟的技术,用来交流,并且可以及时互动的,这是教室的变化。智慧课堂的价值在于,在课堂中可以利用数据和观点,利用开放式的学工具对资源社区进行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利用性和产出。最后还可以加上一些分析和推荐,可以有一种更好的知识的可靠性。现在智慧课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希望能够做到个性化教学。
智慧学习是在智慧环境中展开的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我们学习者怎么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信息,怎么享受个性化定制的资源和服务,怎么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自己的潜能、让学习的过程更加轻松高效,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家长鼓励孩子学专业,觉得金融很重要了就让孩子学金融,现在计算机重要了又让孩子学计算机,但实际上每个人最重要的是他自己的水平、智能或者潜能在什么地方,怎么把这些信息挖掘出来。
智慧学习的基本特征有:个性化、高效率、沉浸性、持续性和自性,要培养学习者的认知、创造、内省和交际技能。技术方面,在智慧学习这个框架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大数据,就可以储存起来,进行分析,在网络方面我们可以做一些推荐。
最后,我可以讲讲我们智能教育的一些评估。教学评估有一些传统的评估方法,那么怎么把这些传统的评估方法转变到现代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上来,从传统的逻辑回归模型逐步切换到有机器监督的算法,算法这件事非常重要,现在有矩阵分解、过滤算法、自适应的学习推荐系统。最终目的是达到个性化学习,为每位学习者定做不同于别人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推进智能教育的五条建议(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年9月19日,王素)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在重构世界产业与经济生态,同时新技术也创造出许多新的行业和职位。这些变化提高了效率和生产力,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同时也可能产生新的不平等,由于人工智能鸿沟而导致数字鸿沟进一步加深。5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为推动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必将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为此我们就如何推进智能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构建学生数字素养框架,加强数字素养的通识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全面影响人类社会的产业、职业和生活形态,这对未来劳动者所应掌握的通识技能和核心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为应对智能时代对于教育的挑战,应针对学生数字素养的目标和内涵进行研究,提出中国学生数字素养框架。
推进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力冲击着现代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重新定义了高等教育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会改变高校的形态,形成更加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高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与创新研究基地的融合,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多种形式培养多层次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推动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
加快建立国家智能教育管理平台。将人工智能技术充分融入到“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中,进一步加快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融合发展速度,重点建设面向人工智能的教育管理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云服务平台等,形成人工智能算法与教育管理平台安全性测试评估的方法、技术、规范和工具集。
建立智能教育资源中心,实现专业化、体验式智能教育供给。建议依托或联合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性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智能教育资源中心”,本着“协同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原则,有效利用资源,创新教育领域的社会合作模式,实现“线上共享,实地体验”的泛在化、重实践的数字素养培养和专业人员培养模式。
加强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研究与法制建设。从世界范围看,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强调智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伦理研究与法制建设问题。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均在政府报告或民间智库研究中,发布过专门针对智能教育伦理研究与法制建设的探讨,一些实体性的研究与监管机构在各国陆续建立起来,以期在智能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规范作用与先导作用。
推动智能教育创新发展(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年9月19日,刘邦奇等)
智能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智能教学系统或智能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它既包括智能基础设施、技术平台和应用系统等技术环境建设,还包括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人机协作的教师队伍、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应用、伦理与安全保障等多个要素,是一个要素众多、结构复杂、动态发展的完整教育生态体系。研究智能教育体系框架首先要基于整体观念,借鉴信息系统顶层设计方法论,自上而下地进行顶层设计,构建智能教育总体架构模型,以此统领智能教育体系的各项建设。
顶层规划智能教育体系架构
从智能教育生态整体进行体系架构的描述,智能教育总体架构由五个层次组成,构成了智能教育生态体系。一是基础支撑层,为智能教育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感知、智能云计算、智能边缘计算和高性能计算支持等;二是关键技术层,是智能教育的“大脑”,负责面向教育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其融合应用技术的输出;三是智能系统层,通过开发区域智能教育云、智能校园智能教育分析系统等,构建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应用环境;四是智能应用层,实现教育教学场景应用的智能化;五是综合保障层,是智能教育的综合保障体系,包括政策制度保障、标准规范保障、人才队伍保障和伦理安全保障。
打造智能教育核心服务能力
智能教育核心服务是针对教育场景应用需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技术进行封装,并整合为开放服务,以供面向多层次、多类型教育场景的应用产品集成与调用,从而实现智能技术为教育系统赋能,系统性提升智能教育应用对个性化教育的支撑能力。面向具体的应用场景,智能教育核心服务应提供“数据”“技术”“业务”三大类服务。
构建智能教育“实践共同体”
推动智能教育从系统建设到应用落地,需要多方协同、多种力量的整合,形成协作互助、优势互补的“实践共同体”。为此,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和创造合适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依靠内部力量专门组建形成“建设者—实践者—研究者”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实践共同体。
“建设者—实践者—研究者”三者之间协作互助、优势互补、利益攸关,通过发挥它们的各自优势,加强相互协作,实现协同创新:“建设者”通过研发和生产为“实践者”提供智能教育应用产品与技术服务;“实践者”通过教育实践为“研究者”提供实践案例与智能教育应用数据;而“研究者”通过探索研究指导“建设者”改进产品和技术,指导“实践者”提升教学应用的智能化、科学化水平。
创新智能教育融合应用模式
智能教育应用的重点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通过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入、有效的融合,促进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增能、使能和赋能,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智能化,实现1+1>2的效果。智能教育的推进和实施应建立多样化的融合应用模式,根据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同层次和方式,智能教育融合应用的形态可分为主体性相融模式、适应性整合模式和辅助性支持模式三种模式。
一是主体性相融模式,是指基于智能技术的教学系统或应用工具在教学、学习、管理或服务等教育场景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来替代教学与管理活动中的知识性、程序性、事务性工作,实现人机协同、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更高效地完成相应的角色任务。
二是适应性整合模式,是指从适应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的需求出发,将相关智能技术工具视为某一支撑性的具体功能模块或部分结构,帮助教师、学生、管理者优化和改进教学与管理的环节或过程。
三是辅助性支持模式,是指将智能技术作为辅助性支持工具,如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这些工具本身可以不属于教学系统的一部分,但可以用来支持和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完成阅读、学习或教学等过程。
探索智能教育生态发展运行机制
智能教育强调利用智能技术促进教育模式和生态重构,旨在打造人机结合、和谐共生、开放共享的智能教育发展环境,最终形成智能教育新生态。当前智能教育生态构建上缺乏顶层规划、分工合作和开放共享机制,为此应着眼于智能教育内外部的有关条件因素,探索智能教育生态发展运行机制,保障智能教育有序实施、可持续发展。
建设开放式智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把智能技术作为智能教育生态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利用智能教育关键技术构建开放、共享的智能技术支撑服务平台,提供智能教育生态发展的技术基础。基于平台建设者可以便捷地获取智能教育技术服务并将相关服务融入应用产品中,同时向平台反馈智能教育应用数据;研究者可以挖掘利用平台汇聚、积累的数据,提升智能技术、产品与服务能力,提炼智能教育应用新模式、新方法;实践者依托平台提供的智能教育技术服务,开展智能教育应用实践,并向平台反馈数据。
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动创新机制。发挥政府在智能教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依托人工智能和教育信息化领域龙头企业,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协(学)会,开展智能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共同推动智能教育创新应用;把行业产业作为智能教育生态发展的关键“物种”之一,鼓励众筹众创、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企业共同体,探索形成智能教育产业链,提供全场景智能教育产品和技术服务。
健全政策、规范、人才和伦理安全保障体系。从国家层面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战略,加强智能教育顶层规划设计。在遵循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一般标准规范的前提下,结合教育业务的需求特点,制定智能教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通过开展师范生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培养,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等方式,加强智能教育相关人才培养。落实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建立教育中的智能安全监管和评估体系,加强智能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监管,确保智能教育生态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