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19年第12期(总第168期)

2019年11月15日 14:50 李洪岩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19年第12期(总第168期)       20191115  

     

教学动态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接受联合认证专家组现场考查


我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我校组织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师代表座谈会


我校举办第46期教学沙龙


我校举办第47期教学沙龙


教务处开展教学及教学管理问题征集工作


教务处召开促进学风建设工作座谈会


我校教师参加第54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教务处举办创新方法专题学术报告


教务工作简讯

信息通报

我校完成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生公共选修课课源征集工作


2019年秋季学期本科实验课检查情况

工作提示

 

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荐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赛校级重点培育项目等通知

专题聚焦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摘编)


高校怎样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摘编)


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摘选)


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摘编)


教学动态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接受联合认证专家组现场考查

1110日至12日,以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王振林任联合组长,浙江大学洪伟荣任组长,北京交通大学刘志明、昆明理工大学伍星为专家,重庆交通大学杨亚璪为秘书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专家组对我校车辆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进行了联合现场考查。

1111日上午,副校长赵永生、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负责人、专业教师代表参加了认证现场考查见面会。赵永生向专家组介绍了我校认证工作有关情况,指出学校重视认证工作,组织专业紧密围绕认证标准,强化底线要求,聚焦面向产出评价机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突出项目式教学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了与工程教育认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专家组听取了专业负责人李昊、曹丽琴围绕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等方面所作的汇报。专业教师代表、学院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专家组提出的毕业要求分解、项目式教学实施、立德树人相关要求落实、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解答和说明。1112日下午的反馈会上,专家组反馈了现场考查情况,充分肯定了我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相关举措及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定力与坚守,并就培养目标修订、毕业要求分解、持续改进机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反馈了考查意见。我校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专家组的反馈意见。赵永生代表学校感谢专家组的辛勤工作,认为专家组反馈的考查意见切中要害,诊断精准,并表示,学校将会以此次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加深对认证理念和标准的理解,特别是对底线要求的理解和落实,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和专业内涵建设。学校层面也将形成持续改进工作机制化运行模式,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及开展效果。

在三天考查工作中,专家组实地考查了工程训练中心和专业实验室;与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代表进行了访谈;审阅了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文件、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材料等教学资料及教学管理文件,深入了解了认证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情况。至此,我校又新增两个工程教育认证进校考查专业。(供稿人:宋歌)

 

我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教务处启动了燕山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为切实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学校“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学校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燕山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从实施背景、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主要方式、工作安排、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学校多重并举开展了系列工作:召开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燕山大学“课程思政”工作部署推进大会,全面启动“课程思政”工作;在今年的教改立项工作中,设置“课程思政”专项教改立项,各学院共申报38项项目,最终确定17项为首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组织各类研讨交流,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目前,教务处已针对“课程思政”内容组织了1场教学沙龙和1场教学案例交流会,组织具有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经验的教师与大家分享和交流。

近期,教务处发布了《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学院制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规划,要求学院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对学院开展院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院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质量监控等方面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由点到面全面铺开。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教务处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定期召开“课程思政”培训、研讨会、教学设计大赛等活动。同时加强激励机制,在教学运行状态中引入“课程思政”指标,评比“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优秀学院,不断增强教师“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课程思政”建设注入持续动力。(供稿人:李文静)

 

我校组织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师代表座谈会

1031日,教务处组织召开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师代表座谈会,教务处科级以上干部,各学院领导及教师代表近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主持。

会上,赵春梅提到,学校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坚持目标导向,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工作开展。希望各学院领导和教师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就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畅所欲言,多提宝贵意见。会上,参会教师踊跃发言,分别就教学基础条件改造、教学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青年教师培养、学风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献言献策。

教务处处长金海龙作了总结发言。他对参会教师的表示感谢,指出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教师们心系学校、关心学校发展、爱岗敬校的初心,并对部分问题进行了答复。他表示教务处近期会将所有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汇总,组织工作人员研究落实。

自学校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教务处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分别就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进程安排调整、“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工作部署,并面向全校征集了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了反馈。本次座谈会,对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提升教学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供稿人:马明建)

 

我校举办第46期教学沙龙

根据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部署以及“立德树人”的工作要求,教务处启动了“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将面向各学科重点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的示范“金课”。为了深入挖掘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内涵,有效提高首批立项“课程思政”项目的建设质量,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对“课程思政”理解不深、认识不高,教学过程中生硬加入思政内容等问题,117日,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柴勇教授举办了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沙龙。我校拟入选“课程思政”教改立项的项目负责人,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由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主持。

研讨活动中,柴勇解读了国家和学校发布的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目的和建设内容。他提到“课程思政”建设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有力举措,教育者应认真研究文件、关心国家时事,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方能将思政元素自然渗透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会上,与会教师分别介绍了各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如何形成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的教学设计。柴勇教授认真聆听了项目介绍,结合国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要求、各项目的学科特点以及在评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项目进行了点评。

近日,我校颁布了《燕山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并召开了“课程思政”部署会。本期沙龙对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建设水平、促进“课程思政”的示范推广、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期,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还将推出“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燕山大学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系列活动,不断将“课程思政”建设引向深入。(供稿人:张亚靖,马明建)

 

我校举办第47期教学沙龙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信息化教学进程,促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应用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118日,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了信息学院窦燕教授为嘉宾,举办了以“混合式教学”为主题的沙龙。2019年拟立项的混合式教改项目负责人、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等2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沙龙由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主持。

活动中,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传达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通报了我校2019年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申报情况,针对项目申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堂教学的要求。在研讨环节,参会教师就混合式教学的内涵、混合式教学的本质以及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研讨交流。

本期沙龙为教师们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深入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教师们对如何做好混合式教学的顶层设计,如何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供稿人:黄丽,徐琳)

 

教务处开展教学及教学管理问题征集工作

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落实“为民服务解难题”的要求,教务处于1016日至21日向各学院征集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征集对象为学校全体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本次共征集意见和建议180余条,教务处对其进行分类汇总,主要分为教务管理、实验设备、教学楼管理、教学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教学计划等20余类。

1024日,教务处召开科级以上干部座谈会,对180余条问题进行梳理和研讨,对于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已形成初步的实施方案;对于短期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已经制定中长期解决计划,分批推进整改落实;对于涉及非教务处能解决的问题,已将意见和建议转发至相关负责部门。

今后,教务处还将继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切实解决广大教师在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供稿人:冯艳)

 

教务处召开促进学风建设工作座谈会

115日,学工处、机械学院以及电气学院的相关领导应邀到教务处召开促进学风建设工作座谈会,教务处处长金海龙,学工处处长蔡星周、副处长产佳,机械学院副书记郝海滨,电气学院副书记刘立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金海龙提出学风建设对衡量学校“立德树人”成效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学风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初心使命的根本要义,也是推动我校发展的迫切需要,希望能与各部门共同携手,结合主题教育和“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努力做到“狠抓学风强基础、全面育人促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担当、有信念、有情怀、讲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蔡星周介绍了学工处结合主题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进学风建设的举措,并希望与教务处精诚协作,基于“守底线、树标杆”的原则,出台一系列“组合拳”,形成“人人参与、层层负责”的学风建设工作新格局,推动学校学风建设再上新台阶。随后,刘立伟和郝海滨就各自学院推进学风建设的有力举措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本次学风建设工作会议是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今后,教务处与学工处将建立定期的会议联络机制,加强部门间合力协作,以推进学校学风建设工作为突破口,为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取得实效和育人水平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供稿人:吴伟龙,张欣)

 

我校教师参加第54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111日至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江苏省教育厅支持,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国药励展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19•秋)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共有来自国内外的2万余名高校教师代表、近千家教育装备企业代表参展参会。我校教务处副处长王晶、理学院院长刘永等人参加了博览会。

本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设有展位数2500余个,展出面积7万平方米,设置了实验室及科研仪器设备类、信息化及智慧教育类、实训/机电类、医学教育及健康类、平安校园及后勤类等专题展区,新增了“高校教书育人楷模风采展”和“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展。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了“新中国高等教育70年高峰论坛”、“第四届高等工程教育研讨会”、“中国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论坛”、“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等30余场学术论坛;正式发布了“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预发布了“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  

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了第五届外语微课大赛总决赛和3D/VR/AR虚拟仿真主题赛项总决赛。我校外语学院教师李继燕、赵志刚团队以作品“Monroe's Motivated Sequence”(蒙罗的激励序列)参加第五届外语微课大赛总决赛并获得优秀奖。(供稿人:黄丽)

 

教务处举办创新方法专题学术报告

1031日,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林岳博士应邀来我校作题为《基于知识的结构化技术创新方法》的学术报告,来自我校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14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报告中,林岳分析了企业创新发展的现状,介绍了如何运用TRIZ创新方法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并以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矩阵为例阐述了如何将创新技术方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生竞争力。

林岳是中国本土技术创新方法及管理实战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国内首位专业研究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也是首位获得国际TRIZ学会四级会员的华人认证专家。(供稿人:吴伟龙)

 

教务工作简讯

近日,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了2019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暨第八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推荐材料的报送工作,下一步,将组织开展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供稿人:黄丽)

近日,教务处在组织各学院开展2018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阶段检查工作的基础上,启动了2019-202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推荐工作。(供稿人:黄丽)

115日,教务处发布关于推荐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赛校级重点培育项目的通知,组织全校开展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校级重点培育项目的征集工作。(供稿人:刘赫)

 

信息通报

我校完成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生公共选修课课源征集工作

截至117日,在各学院的积极配合下,我校完成了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生公共选修课的课源征集工作。在本次征集的课源中,我校教师申报课程127门,其中新开课程3门,东、西校区共开设172门次;选用网络通识教育课程151门,东、西校区共开设280门次。详细信息见下表:

开课学院

按新旧课统计课程门数

按校区统计开课门次

学院开课门次小计

已开课

新开课

东校区

西校区

机械学院

5

1

5

2

7

材料学院

4

0

2

2

4

电气学院

5

0

3

4

7

信息学院

8

0

8

8

16

经管学院

13

1

9

10

19

外语学院

13

0

9

8

17

建工学院

5

0

3

3

6

理学院

13

0

8

12

20

文法学院

23

0

16

12

28

环化学院

6

0

3

5

8

艺术学院

15

1

8

13

21

体育学院

4

0

2

4

6

车辆学院

5

0

3

2

5

继续教育学院

1

0

0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4

0

4

3

7

总计

124

3

83

89

172

(供稿人:韦振球)

 

2019年秋季学期本科实验课检查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实验室运行管理,保证各学院实验教学运行质量,教务处副处长王晶于近期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了实验课专项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大型精密仪器和实验指导书使用情况、实验课内容饱和度、课堂纪律等方面。

本次共抽查了9个学院的53门次课,整体上看,大部分实验课程都能按照实验课表的安排进行授课,实验教学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课堂教学秩序良好,能基本达到实验教学效果。在检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包括:1、少数课程未在实验教学系统中提前修改,临时调整了指导教师和上课时间;2、有些课程内容相对简单,课堂饱和度不够;3、少数实验教学项目的指导教师未能按照教学安排出勤;4、部分课程的课堂纪律不好,学生在实验室内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5、少数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与上报情况不符。

目前,教务处已将在检查结果反馈至相关学院,并要求学院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工作的日常管理与监督,并针对本次检查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教务处今后也将继续加强实验的管理工作,确保实验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供稿人:霍文刚)

 

文本框: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填报2020年度实习计划的通知

1119

请各学院提交实习计划汇总表电子版

2

关于开展2019年秋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的通知

1120

提交相关材料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3

关于开展2019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

123

提交听课表、总结模板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4

关于推荐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赛校级重点培育项目的通知

1216

请各学院上报校级重点培育项目

5

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通知

13

请各学院提交总结报告

6

关于公布2019年燕山大学第五届人文知识竞赛获奖名单及给予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的通知


请相关同学关注通知内容

7

关于调整自编实践教材印制流程的通知


请相关教师关注通知内容

8

关于继续推广使用移动端软件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通知


请相关教师关注通知要求

9

关于2019年秋季学期外语自主学习系统的选课通知


请相关同学关注通知要求

 

专题聚焦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摘编)

(来源:教育部,20191031)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关键环节。高教司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项工作方案,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是明确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四个方面主要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二是构建课程思政课程体系。针对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3种课程类型,分别明确每类课程重点要做什么,其中,又将专业课按照学科性质,分为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学类等7大类,作出进一步针对性要求,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三是创新课程思政工作方法。推动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课程+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平台,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师生大实践”等第二课堂思政教育。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出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从“点”入手,抓“点”促“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

四是建设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推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等,构建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使各地各高校推动建设有抓手、落实任务可操作、持续推进见成效。

 

高校怎样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摘编)

(来源:解放日报,20191029日,许涛)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切实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必须聚集四个着力点,在实施主体上要明确党委的主导地位、创新教育队伍的管理方式,在教育内容上要准确定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

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落实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充分发挥党委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整合课程资源、学科资源和学术影响,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思想引领上,高校党委要根植自身独特的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工作格局中,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实现全校全方位行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和教务部门牵头抓总、各个院系具体推进落实、各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格局。在管理制度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校党委—基层党组织—党员”相互贯通的联动工作体制。

创新教师队伍管理方式

教师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必须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各学科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

首先,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使教师切实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育人职责,将思政育人作为教学目的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提高修养和能力,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典范和榜样,提升做“四个引路人”的能力。

其次,要将思政育人作为评价指标纳入教师管理体系。考核、聘任高校教师时,要重点考查政治立场和师风师德,适当评价其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能力。将课程思政的执行情况、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改革情况和效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内容。

再次,探索教师党支部与专业课程教研活动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教师党支部的日常活动,既可以不断深化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通过党支部活动与专业教研活动的有机结合,引导专业教师关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社会思潮,从而在专业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最新内容。

加强思政课主渠道功能

开设思政课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的具体体现,也是党进行思想领导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更是确保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这一鲜亮底色的基本要求。在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高规格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此基础上,要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同心圆结构系统,让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在育人节奏上保持同频共振,形成强大合力。

在处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上,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弱化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认为在专业课程中整合思政元素就可以取代原先的思政课程。二是认为推进课程思政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广、渗透到专业课程中,简单地把专业课程等同于思政课程,混淆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主次地位和功能定位。事实上,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他课程只是发挥辅助和补充作用,二者应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是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主要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管理。从教育功能来看,思政课程主要承担“德育”的功能,专业教育主要承担“智育”的功能。

只有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才能不断提升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专业课程建设全过程,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规划思政教学的要点和重心,并体现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要将知识、技能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学科或理论的发展史时,可以选取那些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为国家、为真理奋斗;在讲述学科的基本原理时,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观加以分析;在分析社会问题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立,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全球化的变化趋势。

总之,在课程思政的改革中,只有不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升政治认知、道德素养,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摘选)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994日,李焦明)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大学专业课(非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根据课程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使命担当,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能没有“德”育,不能没有思想政治的内容。在课程中融入思政,也是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讲授课程是教书;思想政治教育才体现育人;课程是教人求“真”、求“美”,那么思政就是教人求“善”;课程思政,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教人“真、善、美”的统一、“传道、授业、解惑”的统一,是教学的“灵魂”。课程中无思政,只教书不育人,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广大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之中。

课程思政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牵强附会。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直接地把思政课的部分内容搬到专业课教学中,而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课程与思政,不是物理相加,而是化学反应。课程里有“思政内容”,学生不感觉到唐突;课程里有“思政味”,学生却无被“说教感”,因情感共鸣,而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课程思政需要高校教师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从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现实问题、专业问题等导入思政内容,精雕细琢,做细做实,固定式的素材与即兴式的素材结合,“天边”的案例与“身边”的故事并举,趣味性与时效性并重,视频、图片、文字、讲授多种方式“渗透”,课程与思政无缝衔接、巧妙融合,既要丰富课堂内容,又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育人质量。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高校教师需要有高超的课程思政的本领。首先,广大高校教师要关心时事政治,加强思政学习,养成阅读中央媒体及地方党报党刊的习惯,及时学习《学习强国》新推送的内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其次,要群策群力,认真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整合学工系统、教学系统课程思政资源,建立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由该班级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党员责任区教师组成的课程思政混编协同团队,线上线下交流研讨学生思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除了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团队,还应建立以专业课程为单位的专业课程组。该组负责研究制定专业课课程思政标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建设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库,制订课程思政学期计划,制作课程思政课件,明确本门课程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点、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教学方法。专业课程组集体备课时,不仅要备课程,还要备思政。思政内容要进专业课教案、进专业课课堂、进专业课考试卷、进学生头脑。学期末要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分享与交流。

最后,高校还应积极实施“课程思政”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课程思政激励约束长态机制,统筹构建课程思政生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划拨课程思政专项经费,通过项目的形式资助课程思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强化课程思政课题立项与研究工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发展;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育与培训力度,安排教师外出进行课程思政研修、考察、访学、挂职和实践锻炼,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入职培训、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课程思政专业研讨、课程思政示范课随堂听课等活动,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选树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建议修改相关评审标准,将课程思政成绩斐然,纳入各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各级教学名师和团队的评审条件。此外,还要加强配套的教材思政建设,省(市)级重点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要融入思政内容,成为教材思政的精品。

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摘编)

(来源:光明日报,20191018日,许涛)

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助于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激发其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

有鉴于此,高校应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这一育人大格局,关键在于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方向;核心在于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协调前行;在继续巩固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推动课程思政广覆盖,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并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各种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

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统领课程思政的目标。大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促进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更高质量的全面发展。德是做人的根本,课程思政应将德育置于课程目标之首,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注重鼓励学生养成勤锻炼、有情趣、爱劳动的生活取向,注重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创设条件,激活学生的创造活力。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拓展和开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思政”与“课程”的关系,避免将德育内容生硬楔入专业课程的倾向,两者应该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熏陶,是其最为基本的两个维度。教师不宜硬性灌输,生硬地直接给出结论,而应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引人入胜地引导学生理解,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和社会调查基础上,把家国情怀自然渗入课程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增进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育德意识是指教师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关注道德教育资源,把握道德教育时机,主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意识。专业教师不应当只埋头做一个“对很少的东西知道很多、对很多东西知道很少”的“专家”,不应当对育人抱以“事不关己”的态度,而应该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育德能力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应具备高超的技能。教师应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着眼于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

用多元评价体现课程效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清理“五唯”的各项要求,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为推进课程思政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就课程思政评价的本身而言,需要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体现评价的人文性、多元性。应逐步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结合起来,综合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制定出更为精细和系统的评价指标,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以制度设计服务课程改进。应完善教材开发制度,突出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不同课程的特色与优势,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交叉互补的教材内容体系;完善教师培训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体现课程思政的理念;完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强化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改革,开展教师教学比赛,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塑造,以先进带普遍、以局部带全域。完善的制度设计,有助于推动教师以其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反哺于教学,实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得益彰,推动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辑:李洪岩 宋歌  

稿:姜文超  

 

上一条:2019年第13期(总第169期) 下一条:2019年第11期(总第167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