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2019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骨干专家培训会在我校举办
10月18日至19日,2019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骨干专家培训会在我校举办,此次培训会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主办,我校协办。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周爱军,河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彭继东,授课和辅导专家李志义、乐清华、蒋宗礼、申功璋、胡绳荪、曾周末、吕志伟,我校副校长赵永生出席会议,来自全国相关高校和单位的130余位骨干专家参加了培训会。会议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认证处副处长赵自强主持。
赵永生在致辞中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和领导的到来,称此次会议是一次盛会,各位专家在自身工作之外从事专业认证工作,支撑了我国工程教育大业。他还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办学特色及认证工作开展情况。周爱军在《聚焦认证主线强化底线要求,工程教育认证再出发》的报告中,结合我国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对工程教育认证形势进行了深入研判,提出工程教育认证从时序上,必须转段,进入新的阶段;从技术上,必须深入,提出新的要求;从策略上,必须加强,抓住关键少数。乐清华和蒋宗礼分别做了题为《如何判定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的底线要求》和《瞄准产出,突出重点,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的大会报告。报告对什么是底线、为什么要提底线、如何把握底线进行了全面阐释;对如何从产出评价的顶层设计、产出评价的质量标准、产出评价的依据和方法把握产出评价机制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解析;对如何在认证工作中强化立德树人有关要求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考查中如何简化程序,提高效率进行了概要说明。在下午的培训环节中,授课专家组织7个分会场的与会代表围绕产出评价的案例解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讨。
本次会议面向部分曾任组长及各类认证委员会推荐的拟任专家组长,邀请知名认证专家全面解析底线要求的内涵、外延与落实,对专家在认证工作中把握产出、突出产出、聚焦产出,助力工程教育认证再出发具有重要意义。(供稿人:宋歌)
我校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佳绩
10月12日至15日,由教育部、中央统战部、中央网络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等12个部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大赛冠军争夺赛。我校荣获银奖1项,铜奖4项。其中,由机械学院王洪波老师指导,田宇、闫勇敢等同学参与的“佑仁科技-智能护理机器人引领者”获得全国总决赛高教主赛道银奖。
本届大赛以“敢为人先放飞青春梦,勇立潮头建工新时代”为主题,共有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4093所院校的457万名大学生、109万个团队报名参赛,参赛项目和学生数接近前四届大赛的总和,形成了一支敢闯会创、气势磅礴的中国新锐双创大军,搭建起了全球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平台。(供稿人:吴伟龙)
教务处组织完成我校2019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评审工作
9月24日,教务处发布了《关于开展燕山大学2019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工作的通知》,截至10月12日,各单位将申报材料全部报送至教务处。近日,教务处组织开展了2019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评审工作。
2019年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类别有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教材建设项目、课程规范化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与高等教育教学相关的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全校14个学院和1个管理部门共申报159项项目,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44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38项、教材建设项目20项、课程规范化建设项目10项、其他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47项。经过教务处和校内专家的初步审查,共有85项项目通过初审参加了现场汇报评审会。
评审会分不同项目类别进行,经过现场答辩和评审,共立项74项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9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8项、教材建设项目5项、课程规范化建设项目5项、其他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7项。下一步,教务处将进行评审结果的公布和合同书签订工作。(供稿人:黄丽)
我校专业认证工作有序推进
近期,我校专业认证工作有序推进。10月20日,软件工程等7个专业顺利提交认证申请材料。11月10日,车辆工程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将迎来专家进校现场考查。
2020年认证资格申请工作自2019年年初启动,申请专业包括软件工程、环境工程、石油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等7个专业。为保证申请工作完成质量,学校要求相关学院制定专业认证申请工作详细计划,明确各阶段具体任务、负责人、完成时间,学校对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密切跟踪、督促。期间,学校组织相关专业召开工作进展汇报会及专项工作推进会5次;组织专业按照时间节点提交申请材料20余次;组织专家评审3轮;申请新要求公布后,及时为各专业提供了相关材料及技术支持。
车辆工程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自评报告于7月20日提交,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接受现场考查资格。本学期初,专家进校迎评工作正式启动,期间,两个专业就教学存档资料、专家案头材料及实验室准备等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教务处协调11个学院及职能部门就教学资料规范性等进行了准备,并于10月29日组织两个专业就专家进校有关事宜进行了沟通和督促。目前,各项迎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供稿人:宋歌)
我校教师代表参加2019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
10月25日至28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等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2019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在上海举行,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余名工程教育从业者、企业界代表和政府教育管理者参加了会议。我校副校长赵永生、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孔祥东、机械学院副院长金淼、车辆学院副院长李昊、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等1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以“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教育”为主题,共同把脉机械工程教育现状,商议机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描绘未来工程教育蓝图。在26日大会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等人致欢迎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作了大会特邀专题报告。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等不同国家的13位学者专家作了大会主旨报告。27日上午,大会进行了高等学校本科机械类专业教指委专题会议、卓越联盟2019年理事大会以及ABET认证平行会议;下午,大会组织了机械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际合作办学、智能制造卓越工程教育、机械制造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新工科和学科交叉教育等主题的研讨会。
主题会议上,我校机械学院姚建涛和青年教师解明利受邀分别作了题为“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构建”和“基于CDIO模式的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分会场交流报告。姚建涛的报告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面向课程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为案例,论述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校本科教学成果对于高校工程教育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起到的促进作用和借鉴意义。解明利在报告中以学校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例,论述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架构模式及重要性。
本次大会是自2012年以来的第四次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大会为机械工程教育从业者、企业界人士和政府教育管理者搭建了沟通桥梁,对机械工程教育的未来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同时,实现了各国机械工程教育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供稿人:黄丽)
我校举办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报告会
为加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邀请香港理工大学首席项目主任黄德辉教授来我校交流并举办了系列活动。
10月24日,黄德辉为我校教师作了以“好老师及引路人”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报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宝诚,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及学院教师代表500余人聆听了报告。主题报告会由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人事处副处长周高仪主持。
黄德辉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为切入点,从道德情操、锤炼品格、教书育人等3个方面诠释了好老师及引路人的内涵。他表示好老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够胜任所担任的职务;作为引路人,好老师要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国家,孝顺父母,勤奋学习,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好老师要先充实自己,以需求为中心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再去协助学生装备人生。主题报告结束后,王宝诚为黄德辉颁发了聘书,邀请他为我校讲座教授,希望他能继续关注和支持我校的发展建设。
黄德辉是香港理工大学首席项目主任、国家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联盟顾问、国家教育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教育•感•思”专栏负责人,在全国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过去十年内已为内地超过25万人次提供培训及讲座。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培训合作关系。自2012年首次启动青年骨干教师赴香港理工大学培训项目以来,学校已连续派出266名青年骨干教师赴港培训,使我校教师在项目教学能力、国际化教育理念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供稿人:周高仪,张亚靖,徐琳)
2019华北五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河北赛区竞赛在我校举办
10月12日至13日,由惠斯安普冠名、河北省教育厅主办、我校承办的2019年第七届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河北赛区竞赛成功举办。大赛吸引了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及我校等在内的省内外20多所高校的学生队伍参赛,参赛选手200多人。
本次赛事趣味性十足,内容多样,涵盖了机器人武术擂台赛、舞蹈机器人赛、类人机器人竞技体育赛(点球、高尔夫、田径、投篮)、机器人服务赛、水中机器人比赛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意演示赛等12个类别。在本次大赛中,我校选手共获得一等奖6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5个,表现优异的团队将被推荐参加2019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决赛。
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由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山西省教育厅、内蒙古教育厅共同举办。大赛分为五省(市、自治区)赛区分赛及总决赛,旨在推动华北五省各高校间机器人科研团队交流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本次大赛是河北省和燕山大学第三次联合举办的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为广大学生搭建了科技创新、交流提升的跨学科平台,促进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提高。(供稿人:吴伟龙,张莹)
教务工作简讯
●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9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3号)和省教育厅相关工作安排,近日,学校组织理学院完成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燕山大学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申报工作。截至10月21日,学校已将相关申报材料报送至省教育厅高教处。(供稿人:黄丽)
● 10月28日,学校发布了《关于开展2019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暨第八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推荐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2019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暨第八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推荐工作。(供稿人:黄丽)
学院采风
信息学院召开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修订推进会
(文稿来源:信息学院 教务科 张莹)
为推进学校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修订工作,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信息学院(软件学院)于10月18日召开2020版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推进会。学院领导及各专业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教学副院长齐跃峰主持。
会上,各专业汇报了本专业培养计划的前期调研工作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对照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会人员针对课程结构调整、学分压缩、基于课程群的项目式教学等内容展开了讨论。最后,学院书记卢辉斌强调,专业培养计划是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保障,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志。各专业一定要按照学校要求,扎扎实实做好调研工作,向优秀高校、高水平专业学习,向行业专家请教,专业内部要进行充分讨论和论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结合前期专业认证经验,以国标和产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人才做贡献。参会人员还就凝炼培养目标、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办学、课程思政、“超级金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体育学院与李宁公司校企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文稿来源:体育学院 赵猛)
9月20日,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宁公司”)与体育学院校企合作项目启动仪式在体育馆顺利举行,双方校企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学院党委书记蒋中伟、院长王大鹏、副院长赵猛,李宁公司招聘管理部经理陈宇晨、天津区域省区经理刘武岳参加了启动仪式,仪式由赵猛主持。蒋中伟和刘武岳分别代表体育学院和李宁公司为启动仪式发表讲话,王大鹏和陈宇晨为燕山大学-李宁公司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实践基地”)揭牌。
依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李宁公司与体育学院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在校内共同搭建实践基地,培养体育行业零售运营人才。在项目合作期内,体育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前往实践基地开展就业实习。李宁公司将选派企业导师进驻实践基地,为参与就业实习的学生进行授课并提供零售运营相关的专业辅导。实习期内表现突出的学生将有机会毕业后加入李宁公司,成为李宁管培生。
除了共同建设就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外,李宁公司还将与我校在专业建设、文化交流、职业培训、科技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进一步探索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外语学院在“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和阅读大赛中获佳绩
(文稿来源:外语学院 陈天惠)
2019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和阅读大赛河北省复赛于10月19日在河北医科大学举行。我校赵觅和陈天惠两位老师带领6名选手参赛。在阅读大赛中,我校有两位选手分获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一等奖。在写作大赛中,我校有3位选手获得二等奖。
外国语学院非常重视该赛事,通过组织初赛,选拔出参加河北省复赛的选手,并进行了针对性培训。“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和阅读大赛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公益大赛。写作大赛于2012年启动,旨在推动英语写作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引领高校外语写作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阅读大赛于2015年开始举办,旨在通过比赛,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和自我挑战的舞台。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
通知名称 |
截止时间 |
备注 |
1 |
关于落实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教学任务及开展教材选用审查的通知 |
11月3日 |
提交相关材料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
2 |
关于核对及报送2019年春季学期课程评教结果(学院部分)的通知 |
11月5日 |
提交相关材料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
3 |
关于开展2019年秋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的通知 |
11月20日 |
提交相关材料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
4 |
关于开展2019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 |
12月3日 |
提交听课表、总结模板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
5 |
关于调整自编实践教材印制流程的通知 |
|
请相关教师关注通知内容 |
6 |
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工作的通知 |
|
请相关同学关注通知内容 |
7 |
关于继续推广使用移动端软件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通知 |
|
请相关教师关注通知要求 |
8 |
关于2019年秋季学期外语自主学习系统的选课通知 |
|
请相关同学关注通知要求 |
专题聚焦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来源:教育部网站,2019年10月8日)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教育教学管理
1、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2、激励学生刻苦学习。高校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要提升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学生阅读量和体育锻炼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
3、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严格课堂教学管理,严守教学纪律。
4、推动高水平教材编写使用。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鼓励支持高水平专家学者编写既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
5、改进实习运行机制。推动健全大学生实习法律制度,完善各类用人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的制度保障。优化实习过程管理,强化实习导师职责。加大对学生实习工作支持力度,鼓励高校为学生投保实习活动全过程责任保险,支持建设一批共享型实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6、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建好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和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持续推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整体水平,办好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7、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统筹规范科技竞赛和竞赛证书管理,引导学生理性参加竞赛。
8、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
9、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落实学士学位管理办法。
二、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10、完善学分制。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推进模块化课程建设与管理,支持高校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校际学分互认与转化实践,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支持高校按照一定比例对特别优秀的学士学位获得者予以表彰,并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或奖励证书。
11、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高校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完善本科专业类国家标准,推动质量标准提档升级。
12、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推行辅修专业制度,支持学有余力的全日制本科学生辅修其它本科专业。
13、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支持符合条件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样化发展机会。
14、稳妥推进跨校联合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实施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发挥不同特色高校优势,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5、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完善专业认证制度,有序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本科专业三级认证工作。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高校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加快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三、引导教师潜心育人
16、完善高校教师评聘制度。
17、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高校要以院系为单位,加强教研室、课程模块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支持高校组建校企、校地、校校联合的协同育人中心,要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
18、完善教师培训与激励体系。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推进高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校企、校社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鼓励高校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设立荣誉证书制度。
19、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明确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把教授为本科生的授课学时纳入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教师日常指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展演以及开展“传帮带”等工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20、建立健全助教岗位制度。助教岗位承担课堂教辅、组织讨论、协助实习实践等教学辅助任务,主要由没有教学经历的新入职教师、研究生、优秀高年级本科生等担任。高校应建立健全助教岗位制度,完善选拔、培训、评价、激励和反馈的全流程助教岗位管理制度。新入职教师承担的助教工作应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应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中予以优先考虑。
四、加强组织保障
21、加强党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部门、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高校党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要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题研究部署,高校主要领导、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党建和思政、教学和科研一线。高校的人员、经费、物质资源要聚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
22、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区域实际,明确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体目标、重点内容、创新举措、评价考核和保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配套,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要进一步落实高校建设主体责任和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内部统筹,着力解决建设难点和堵点问题。要加强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督导检查,加大典型做法的总结宣传力度,推动形成狠抓落实、勇于创新、注重实效的工作局面。
学生忙起来 教师强起来(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14日,万玉凤)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推出22项举措深化本科教改,落实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系统部署。
一、严把考试和毕业关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高等教育要适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变化,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意见》围绕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提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把考试和毕业关等4方面具体举措。
《意见》明确,要坚持学生中心,将严格管理与精心爱护相结合,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提高学生自主支配学习的时间比例,探索建立书院制等学生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
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意见》要求,要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改进实习运行机制,优化实习过程管理,提升实习效果;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加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基地向学生开放力度,强化科研育人;通过完善教材建设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意见》强调,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坚决取消“清考”,严肃处理各类毕业设计(论文)学术中的不端行为,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监管制度。
二、加强管理提升质量
质量提升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此次新政围绕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推出完善学分制、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等系列举措,把质量文化当作推动大学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意见》明确,要通过支持高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
就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要按照专业建设“小逻辑”服从国家发展“大逻辑”的要求,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
在完善学士学位制度上,《意见》支持符合条件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样化发展机会;同时,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通过设立辅修学士学位,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实施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发挥不同特色高校优势,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意见》强调,要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完善专业认证制度,有序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本科专业三级认证工作,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推进质量革命,树立质量品牌。
三、引导教师潜心育人
“高校教师的第一身份是老师、第一工作是教书、第一责任是上课。”《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教师培训与激励体系、健全助教岗位制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4方面的举措。
在完善高校教师评聘制度方面,高校可根据需要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加大聘用具有其他高校学习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支持高校组建校企、校地、校校联合的协同育人中心,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基层教学组织是夯实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基础。《意见》要求,通过加强教研室、课程模块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同时,健全助教岗位制度,不断强化助教队伍建设。
在教师培训与激励体系上,要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鼓励高校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设立荣誉证书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意见》强调,要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推动教授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在加强组织保障方面,要加强党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党建和思政、教学和科研一线。同时,要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政策协调配套,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
教育部副部长:刚留校的教师原则上不应急于上讲台(摘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10月15日)
10月12日至13日,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兰州大学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讲话。
翁铁慧指出,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把握关键举措,坚定奋进前行。要找准发展定位,抓住关键环节,明确重点任务,推进高质量建设。她指出,要把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作为“双一流”建设基础性工程,引导教授们把心思花在学生身上,以此为主业,潜心教书育人,要引导教授们关注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位学生。“要全面提升师资水平,我认为刚刚留校的教师原则上不应该急于上讲台,可以先从助教和基础研究开始。”
翁铁慧指出,要致力于加强师生交流,师生交流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对比世界知名高校,我们的师生互动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比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连续多年所做的学情调查显示,在师生互动方面,我们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差异非常明显,比如27、1%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表现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老师的及时反馈。而国外的知名大学或者学院有如此看法的学生只有7%左右。可以通过建立坐班答疑制度,引导教师逐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翁铁慧指出,教育部正在研究实施“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工作,目前已经初步提出了指标体系,包括《一流大学建设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和《一流学科建设动态监测指标体系》,这两套体系有别于学科评估。她指出,对于观测点的设置,重点考虑五方面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是否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比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等;是否坚持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比如基于各类国际排名指标的元评估的结果,抽取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观测要素,而不是简单拿来;是否突出服务国家战略,比如是不是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新兴产业、重大区域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等标志性成果的情况;是否突出内涵发展方向,比如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人数、课时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能否体现不同类别院校和学科特色。
“体系中设置了留白项目,由院校自主提出、选填,反映院校在相应观测项目的特色优势。观测指标会在今年第四季度下发给所有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她说。“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之初,就提出将实行动态监测、动态评估。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不搞终身制。
翁铁慧还指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一大难题,除了日常管理和质量内控之外,还要加强对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测。“为此我们要特别关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我们针对本硕博教育培养质量探索开展了雇主调查,设置6个维度24项指标,通过调查用人单位业务主管和招聘经理,对毕业生的政治素养、工作态度、专业水平、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潜力、薪酬水平等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将来会形成报告反馈到高校。2019年,我们已经对60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覆盖了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学科的2、3万名以上本科毕业生。”
高教视点
厦大:对教学“眼里揉不得一粒沙”(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2月26日,李静)
加大对不调课教师的奖励,加大“金课”奖励且最高奖金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奖励额度,出台新规奖励教学技能突出教师……近期,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的几项针对教师和教学的举措新规,在厦大校园里及兄弟高校经济学院中产生了不小的“涟漪”。近年来,厦大经济学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紧紧盯住教学主体——教师,通过“奖惩”分明的制度、“大小”兼顾的模式、“软硬”并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学科近230名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敬畏教学、尊重教学、热爱教学。
一、“奖惩”分明的制度
据了解,自2011年以来,该学科陆续出台的与教学相关的奖励制度达20余项。在厦大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洪永淼看来,奖励背后的导向意义要远远大于金钱意义。“这些奖励是在给老师们释放一个强烈清晰的信号和导向:在厦大经济学科,对待教学应该有着怎样的态度,你该怎么教、教些什么、你的教学要如何与时俱进。”
该奖的要大张旗鼓地奖,该罚的也要毫不留情地罚。在厦大经济学科,一旦发现教学事故,第一时间不是向学院报告,而是直接向学校报告,这种“一杆捅到底”的做法,就是要彻底杜绝老师们找学院领导说情的念头。与奖励体系对应的是,厦大经济学科也有着一整套对教师教学的刚性制度体系,包括《任课教师教学管理条例》《教师出差请假管理条例》等。两套体系奖惩分明,相互呼应,交织成了一张保障教学良性运行的制度网络。
二、“大小”兼顾的模式
除了大处立规以外,对待教学,厦大经济学科也是“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对每学期不调课教师的奖励,便是一个例证。这项制度始于2011年,当时,学院领导发现,一些老师会因为学术会议、外出交流等原因,给学生们随意调课,有些甚至还多次调课。虽然事后,老师们会找机会补上,但这样的做法终归对正常的教学产生了冲击。为此,经济学科出台了此项不调课的奖励。
在洪永淼看来,教学很神圣,对待教学不能有丝毫马虎。不能随便调课是一名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厦大对不调课教师的奖励甚至已不仅仅停留在“钱”的层面上,在教师要高聘或者评奖时,同等条件下,学科是会优先给那些平时坚持不调课的教师。
在厦大经济学科,还有一个教学规定是:一周内,同一门课不能一个上午或下午上完,必须要分两次上,每次两节课,而且中间要间隔至少一天。洪永淼记得,《条例》刚出台时,不少老师私下嘀咕,“这有什么区别?”但一个学期下来,大家看出了“端倪”——老师们为此多备了1/3的课。“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们多学了1/3的知识量。”更重要的是,分两次上,让学生们有了充足的时间来消化吸收,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如果细翻厦大经济学科的规定,你会发现,它的最大特点是所有的奖惩措施都直接规定到具体操作层面和细节上,很少出现“原则上”三个字,洪永淼解释说,这样做是以免为违规行为留下各种解释空间。
三、“软硬”并施的服务
2018年春季,一项名为《厦门大学经济学科期中期末试卷统一印制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推出。根据这项办法,学科所有课程的期中期末试卷的送印、取用等工作将统一由学院指派的行政人员承担,教师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地方去签字取用试卷即可。《办法》一出,立刻赢得了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
这样“得人心”的事例在厦大经济学科很常见。现在,“一切为了教学服务,一切为了教师服务”的理念在整个学科已经深入人心,学科推出的一系列“暖心、细心、贴心”的服务,让教师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教学中。在厦大经济学科,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行政人员在通知教师事情时,能用邮件通知的就不要打电话通知,除非事情紧急,万不得已。厦大经济学科对教师的服务不只有“感性暖人”的一面,也有“理性细致”的一面,他们借助大数据平台,将经济学擅长的“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理念应用于服务教师上,大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工作没有预见性等现象。不仅如此,通过大数据的沉淀,还能反映出一些规律性的信息,利于学科做整体性的科学管理和规划。
真正的“金课”重在思维的含金量(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22日,高毅哲)
最近有媒体报道,上海某知名高校新开的通识课程“似是而非”火爆至极。这门课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12位教授,准备了17个专题,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为教学目的。在课程容量为258人的情况下,选课人数超过一千,每周都有学生站着听课。
一门通识课火成这样,与课程设置切中学生痛点密切相关。细看教学计划,这门课要讲授的内容包括“用数学发现谬误”“基因能够算命吗”“排队的学问”等,都是贴近当代大学生心理、满足青年人好奇心的精选主题。高校勇于推进课程改革,符合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在引导高校杜绝“水课”、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上,教育部出台过不少政策意见。很多高校积极响应,推出了一批课程改革后的新课,引发诸多关注。
但在百花齐放形势喜人的时候,也要保持清醒。曾有专家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深入调查十年间未曾中断课程改革的高校,却发现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并未因频繁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得以有效解决。这说明,并不是学校搞了课程改革,就一定能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我们不应看到课程改革就一味叫好,而忽视了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的内在规律。
相较于“水课”,“金课”的标准应该是质的飞跃。业内一般认为,“金课”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同时教学形式要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需呈现探究性和个性化。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并非一份课改方案或者几节热闹的“网红课”就可以实现的。
诸多教育实践早已证明,课程的设计以及理想目标能否转化为教学效果,能否真正为学生吸收,不只取决于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先进性,更取决于课堂的实施过程,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在实施方案中如何行动。一门好的课程,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一点点地有效展开与实施中造就的。这个过程不会轻松。
有的课程在一片红火的背后,也有学生委婉提出,“是否可以再增加一点课程难度?”“课程形式有点像讲座,内容不够深入,对我批判性思维的帮助不大”,并最终选择了退课。这些声音有时并不响亮,但应当引起学校教学团队的注意和警醒。
所幸,不少高校的教学团队对这一问题也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据媒体报道,有高校课程主创人员表示,真正好的课程并不是只给学生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要分析过程,找出逻辑推理的谬误,进而训练学生的学术思维。比起夺人眼球的课程名字和内容设置,出发点和落脚点摆得正,这是一些课改教学团队更值得赞誉的地方,也是更值得期待和关注之处。
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
——为什么做与怎么做(摘编)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杂志,2019年9月6日,于歆杰)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在近期组织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金课”建设与评审过程中,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地各学校也相应地在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评选乃至教师日常教学档案袋中加入了对课程思政的要求。因此在理工科核心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做好的问题。
一、关于课程思政的若干误解
首先我们来分析几个关于理工科核心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常见的错误或片面观点:观点1:理工科核心课的教学内容太多,没有时间开展课程思政。观点2:电路原理这种科技类的核心课难以开展课程思政。观点3:课程和思政应该各司其职。观点4:课程思政难脱“两张皮”的俗套。观点5:课程思政就是课堂思政。观点6:课程思政就是结合案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观点7:在课堂上讲授人生感悟就是课程思政。
上述观点,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不完整和不准确的。笔者认为,理工科核心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有误解,很重要的原因是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培训,更多是在“术”的层面上,对“道”的层面,即教育教学理念方面,要么讲得太过高大上;要么只有只言片语。传统意义上,教师是学生“单一来源”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者。而事实上,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想讲、该讲的内容往往是越来越多的。
二、完整理解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从客观方面来说,首先,优质教育资源已经(或即将)不再稀缺。其次,移动互联网已经是绝大多数人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再次,“95后”或“00后”学生所表现出的认知特点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意愿显著增强,而且其信息获取习惯越来越碎片化。
从主观方面来说,教师需要将基本任务,从传授知识过渡到人才培养(育人)上来。高校教师的首要学术责任是育人,而课程教学和课堂讲授则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把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可以看出,如果核心课教师能够主动利用优质在线学习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在课上和课后与学生加强互动,一方面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也能够开展原本没有时间进行、但是又非常重要的价值塑造和课程思政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三、从不同层面实践课程思政教育
1、在理工科核心课中立德树人
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始终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言论行为有底线。这毫无疑问是立德树人。除此之外,教师对待教学/课程/课堂的态度,既是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更是最直接的课程思政。
2、在理工科核心课中开展价值塑造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内容,讲好中国故事,挖掘在历史上或者当代中国科技进步对教学内容的贡献。当然,价值塑造可以放在更广阔的全球视角来展开。一方面,可以结合相应内容,回顾国内外重大科技创新的过程。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相应的内容,讲授国内外重大学术失范或科技发展误判的案例。
3、在理工科核心课中同时进行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
首先,对于很多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可将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转换为历史场景再现的启发式教学法。这种同时进行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很自然地就把学风建设落到了实处。其次,教师应努力将个人或团队的科研成果在教学内容中酌情体现。学生在听老师讲如何应用基础知识做出学术突破,其实同时是在感悟和学习如何做科研,这是最好的课程思政素材。此外,要尽可能利用某些环节或过程,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训练或者需要团队配合才能完成的项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把课程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训练了其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