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19年第8期(总第164期)

2019年07月05日 08:33 李洪岩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19年第8期(总第164期)      2019630

     

教学动态

我校举办河北省高等院校混合金课建设研讨会


我校上半年完成测控技术与仪器等4个认证专业进校考查工作


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程瑞芳一行到我校考察调研


我校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相关工作


我校学子在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喜获佳绩


教务工作简讯

信息通报

我校2019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顺利结束


我校完成2019年春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

学院采风

 

我校机械学院参加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启动仪式


 

我校文法学院举办专业调整背景下教师专业融入与教学质量提高专题研讨会

工作提示

关于申请2019年秋季学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的等通知

专题聚焦

227所高校1170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摘编)


专业认证是什么?应该怎么去做?(摘编)


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夯实本科教育(摘编)

高教视点

 

院士专家领衔升级课程体系构建五大模块——西安交大:通识课可以这样创出新意(摘编)  


 

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推动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专家系列笔谈之二


乐见本科教育成“一把手工程”


教学动态

我校举办河北省高等院校混合金课建设研讨会

613日,河北省高等院校混合金课建设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议由河北省教育厅指导,我校主办、超星集团协办,来自省内39所高校的200余名教师参加了会议。我校副校长于树江、河北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林伟出席会议并致辞。

于树江在致辞中介绍了我校教学育人和课程建设的开展情况。他表示,我校历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开展各类课程教学改革,并紧跟教育部改革的步伐,启动了线下、线上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建设,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他希望本次会议的召开能为兄弟高校提供推动混合式“金课”建设经验的交流平台。林伟代表教育厅致辞,对本次会议的召开给予肯定,对今后河北省本科教学工作、“金课”建设工作的开展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本次会议对今后省内高校“金课”的建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在会议报告阶段,超星集团研究院院长秦波涛,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济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旺,超星联盟事业部总经理、山东大学智慧研究生院名誉院长刘强,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杨晓光,我校理学院副院长王明利等6位专家,针对在线课程平台功能解读、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线上课程建设等智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分享。在会议访谈阶段,河北金融学院教务处处长郑艳娟、邯郸学院教务处处长张路安、河北传媒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卢永芳、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杨晓光,围绕“立足课堂教学,对话金课建设”,分别就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在线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经验分享。

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即将启动之际,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对深入推进河北省各高校的混合式“金课”建设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供稿人:李文静)

 

我校上半年完成测控技术与仪器等4个认证专业进校考查工作

616日至19日,以重庆大学王代华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对我校电气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下简称“测控专业”)开展了为期3天的工程教育认证复评现场考查工作。至此,我校上半年共完成了4个专业的进校考查工作。相关学院和各职能部门强有力支撑了认证进校考查工作。

617日和619日上午,我校副校长赵永生、学校职能部门及学院负责人、专业教师代表参加了认证现场考查见面会和反馈会。在见面会上,赵永生介绍了我校专业认证工作开展情况及测控专业2016年以来的持续改进情况。专家组听取了专业负责人孟宗教授的专业建设汇报。学院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回答了专家组现场提问。在反馈会上,专家组反馈了现场考查情况,充分肯定了我校项目式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高阶能力及支撑部分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中的优势和特色,并指出了需要持续改进的工作方向。赵永生代表学校感谢专家组的辛勤工作,并要求各部门对专家组的反馈意见进行认真梳理,深入分析,扎实开展各项持续改进工作。在3天的现场考查过程中,专家组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代表进行了充分的访谈,并调阅了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文件、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材料等教学资料及教学管理文件。

除组长王代华教授外,进校的现场考查专家组成员还包括北京雪迪龙科技有限公司王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化工大学王建林教授、大连交通大学王丽颖教授、天津大学吴斌教授、厦门大学林伟强副教授。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16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3年,此次为复评专家进校考查。

2019年上半年,我校共完成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复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复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复评)的工程教育认证进校考查工作。建工学院、信息学院、环化学院、电气学院针对上述专业的进校考查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准备工作,各公共实验室及图书馆做了充分的条件保障工作,招生就业处、人事处、计划财务处、学生工作处、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校团委、科研院、研究生院等部门协调负责人多次参与见面会、反馈会和管理人员访谈环节,共同构建了全校合力推进专业认证的工作局面。(供稿人:宋歌)

 

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燕山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结论的通知》(建环评〔2019〕第20号)。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并投票表决,决定通过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有效期为5年(2019.52024.5),这是建工学院继土木工程专业之后,第二个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的专业。建工学院多年来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扎实推进教学改革,为专业评估的顺利通过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于2001年,同年9月招收第一届全日制本科生,2006年获批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专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并致力于为国家工程建设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专业紧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重点研究方向聚焦工业余热利用、清洁采暖、太阳能利用等领域。

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将以此次评估为契机,按照“一流专业”建设要求,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争取把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办出品牌、办出特色,为社会和行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供稿人:张天虎)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程瑞芳一行到我校考察调研

627日,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程瑞芳一行到访我校,就专业认证、创新创业教育、一流专业建设、“金课”建设等工作进行考察调研。我校副校长赵永生,信息学院、环化学院、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关领导、教师及工作人员参加了调研座谈。

赵永生对程瑞芳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我校和河北经贸大学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交流,希望通过此次交流,进一步相互学习借鉴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先进做法。赵永生就我校基本情况及专业认证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他提到,学校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在全校范围内积极推进OBE教学改革,组织专业明确办学目标,梳理培养计划及教学大纲,树立教学标准意识,规范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提升教学质量文化意识,形成了良好的认证工作氛围。程瑞芳对我校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专业认证等工作的开展模式及取得的成效十分认可,并就此行的目的和调研内容进行了阐释,提出希望今后与我校在相关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与学习。

会上,双方就专业认证、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河北经贸大学一行还就相关专业的认证准备工作与信息学院、环化学院进行了对口交流。(供稿人:宋歌)

我校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相关工作

根据《燕山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的要求,我校于近期顺利完成了“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工作。

本次参加结题验收的项目共计789项,其中包括2018年项目765项,2017年延期项目24项。经过学院答辩评审和学校抽查答辩环节,确定683项(其中141项被评为优秀结题项目)项目通过结题验收,57项项目终止,49项项目延期结题。目前,教务处已为结题项目发放证书。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前全校参加“大创”项目的学生已接近全校学生总人数的30%。相关活动的开展对我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及相关专业教育,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供稿人:刘赫)

 

我校学子在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喜获佳绩

近日,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成绩揭晓,我校学子喜获佳绩,其中17人获国家三等奖,51人获国家优秀奖;17人获河北省一等奖,33人获二等奖,52人获三等奖。获奖比例和数量均位于河北省高校前列。

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于519日举行,由《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和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协办。本次竞赛全国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报名人数共计26723人,考生来自全国30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300多所高校。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由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供稿人:肖俊华)

 

教务工作简讯

近日,教务处完成了2019年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在线提交工作,及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提交工作。(供稿人:黄丽)

为确保我校2019届毕业生学历信息即时电子注册以及学位信息上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教务处对2019届毕业生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进行审核。2019届毕业生共4640人,首批毕业3824人、结业816人、授学位3807人。截止630日,实际毕业4085人、授学位4058人。目前,教务处已经完成了2019届首批毕业生学历信息即时电子注册和学位信息上报。(供稿人:张宁)

近日,教务处组织完成了2019年省级英语教改项目推荐工作,本次共推荐申报2019年省级英语教改项目3项。截至624日,教务处已将相关推荐资料提交至省教育厅高教处。(供稿人:黄丽)

近日,教务处完成了2019年省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推荐工作。(供稿人:黄丽)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及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文件《2019年上半年CET网报工作安排》要求,我校于615日举行2019年上半年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本次考试英语四级报名人数6134人,英语六级报名人数9150人,小语种四六级报名人数58人,总共15342人;在东西校区共设置个517考场,安排1034名监考教师;报名人数、安排考场数均创我校历史新高。(供稿人:张宁)

 

信息通报

我校2019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顺利结束

65日至9日,我校开展了2019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此次答辩共分244个答辩组,涉及13个学院的69个专业(方向),共有4742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截至73日,4649人通过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93人未通过答辩(含未答辩22人,不及格71人)。答辩期间,教务处相关人员和督导团对全校毕业答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深入贯彻落实过程管理的相关规定,严把开题考核和中期考核等重要节点的质量关。答辩前,我校利用知网论文检测系统对全部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查重检测,并对首次检测不合格的论文进行修改后的二次检测。毕业答辩结束后,经各学院评选,共推荐103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为我校2019届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教务处后续还将对本年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及学院存档材料进行分析和总结,查找问题,优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我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供稿人:霍文刚)

 

我校完成2019年春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

根据我校教学工作安排,教务处组织各学院于514日至64日(教学周第1215周)进行了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截至618日,各学院均已完成检查工作。本次期中教学检查主要内容为:试卷检查(包括试卷评阅规范性、存档材料规范性、成绩构成比例及支撑材料、学生成绩分布、试卷命题比例、试卷命题重复度等)、学院教研活动检查、自选项目等方面。

在此次期中教学检查中,大部分学院组织情况良好,并能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从检查结果看,主要问题包括试卷评阅不规范,有些卷面分数有更改,但无更改教师签字或更改说明;试卷命题比例和命题重复度不符合学校要求;试卷存档资料不齐全等方面。另外,全校教研活动存在问题较多,部分学院教研活动较少,相关活动记录存档不规范。

希望今后各学院加大教学管理力度,规范试卷评阅及命题相关工作。同时,各学院每学期应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并详细记录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参会人员、图片等相关内容。(供稿人:冯艳)

 

学院采风

我校机械学院参加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启动仪式

(文稿来源:机械学院 翟富刚)

614日,以“红色筑梦点亮人生青春领航振兴中华”为主题,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启动仪式在浙江省嘉兴市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我校机械设计系研究生沙迪、尹燕斌、叶子等3名机械学院科技助力扶贫小组成员,作为河北省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包括“奔跑吧,红旅追梦人”南湖启航跑活动暨升旗仪式、全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启动仪式、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报告会以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主旨论坛等环节。

沙迪同学作为旗手、尹燕斌同学作为护旗手参加了南湖启航跑活动暨升旗仪式,叶子同学参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报告会等活动。

 

我校文法学院举办专业调整背景下教师专业融入与教学质量提高专题研讨会

(文稿来源:文法学院 教务科 赵兴华)

610日下午,文法学院举办专业调整背景下教师专业融入与教学质量提高专题研讨会。学院院长翁钢民、党委书记甄红军、副书记杨健民、各系主任及相关专业教师代表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副院长丛鑫主持。

翁钢民指出,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调整,相关专业和教师在专业转型和融入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问题。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的交流,学院能更全面的了解相关教师诉求与困难,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转型,为学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与会教师围绕专业转型和融入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其中,部分教师认为原专业与转入专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学科交叉,正在努力适应和完成转型;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原专业与转入专业跨度较大,面临一定困难,但正在努力寻找结合点,积极融入新专业。甄红军希望老师们从大局出发,正确认识和看待专业调整;同时,学院也会借助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寻找学院、专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最后,丛鑫对相关工作做了工作部署,表示学院全力支持教师的专业转型和融入,希望相关专业及教师结合新文科建设,努力创造机会,切实实现专业建设的内涵提升。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申请2019年秋季学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的通知

730

教师上传教学文件

2

关于组织参加第五届全国高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的通知

731

请相关教师根据通知要求报名参赛

3

关于2019届学生返校参加重考的通知


请相关同学注意查看通知

4

关于20182019学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安排的通知


请相关同学注意考试时间

 

专题聚焦

227所高校1170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摘编)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624日,叶雨婷)

今天,记者从教育部网站获悉,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联合公布了截至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全国227所高等学校1170个专业名单。这些专业分布于机械、化工、电子信息等21个工科专业类。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大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几乎所有的优势、传统工科高校都已参加认证。

据悉,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2006年启动,开展认证是工程师制度和教育国际互认的基础,也是教育部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提高质量的重要抓手。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是由工程教育相关的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主要负责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组织实施,由教育部业务主管,是中国科协的团体会员。CEEAA目前有43家团体会员和35位个人会员。

20166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之一——《华盛顿协议》,通过认证协会认证的工程专业,其毕业生学位得到《华盛顿协议》各成员组织的认可。截至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结果和通过认证专业的毕业生质量,已经可以在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20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内认可。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高校在参与认证的过程中,积极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修订培养目标、重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改革、明晰教师责任、健全评价机制、完善条件保障,着力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标准要求,不断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北京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专业认证特别强调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这极大提升了很多实践环节的难度和挑战度,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对提升设计、搭建、调试、分析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非常大。在此过程中,很多同学为了满足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必须经历完整设计过程,自己选元件、查阅资料,学以致用,并且增加了工程伦理、工程经济学、工程导论、实验现代工具等训练环节,能力提升非常明显。

工科一直是昆明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67个工科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2/3,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对学校总体人才培养质量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该校冶金工程核心课教师华一新教授表示,“开展专业认证后,明显感受到对课堂教学的革新。”华一新表示,如今,课程的备课从传统的单一新技术介绍等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转变为案例教学等研讨式教学,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并将微波冶金、真空冶金、等离子体冶金等学校特色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通过技术研发、工程示范、企业应用等案例的形式,结合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上海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朱坚民表示,2015年,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校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配置等,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全面谋划了学校31/3的专业建设校级规划,其中1/3工科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专业认证是什么?应该怎么去做?(摘编)

(来源:一读EDU201888日)

一、什么是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已在国际上行之多年,是得到广泛采纳的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高等教育认证(accreditation)最早起源于美国,是一种资格认证。该认证可对达到或超过既定教育质量标准的高校或专业给予认可,协助院校和专业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在美国,认证关系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经过可靠认证机构认证的专业才能被行业和社会承认,学生才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否则将附加很多要求和条件。对学生而言,如果专业没有通过适当认证,在获取资助、奖学金、学分或学位互认等方面均会遇到困难。

专业认证包括“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这三大基本理念,尤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最为繁荣。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国发起的《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目前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与努力,我国亦于2016年正式加入。国内的专业认证结果可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例如,通过专业认证的工科专业毕业生在《华盛顿协议》相关国家和地区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或申请研究生学位时,将享有当地毕业生同等待遇。这为中国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统一的通行证。

二、我国专业认证工作的进展

近年来,教育部采取了多项重大举措,促进不同专业认证协调有序发展。现在,专业认证已然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保障“四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十届国家督学、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希文在教育部网站刊文指出: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高校履行职能的基础平台,属于改革最关键、最迫切、最关注的环节。从专业建设切入抓改革,既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提纲挈领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作用,又不会产生抓手太大太空,难以落地的弊端,可以以此为“牛鼻子”。同时,杨希文还在文中表示,开展专业认证,就是健全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的“组合拳”之一。

三、专业认证怎么做?

实施专业认证离不开标准、认证机构和专家。下面将从国家标准体系、认证机构、专家队伍等方面,为你一一探析专业认证的肌理。

国家标准和三级认证体系。2018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万多个专业点,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了标准才能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问责。”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下一步将依据《标准》做好“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工作(和上文的三级基本一致),同时对不合格专业要“想办法让它合格”,在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的时候“调整掉”。

此外,多数专业认证会重点考察“五个度”: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考察“五个度”的目的是引领专业发展方向、确立专业质量标杆,用“一追求、二突出、三提高”的新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即:以评促强,追求卓越;突出学生中心,突出持续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质量保障力度。

认证机构。教育部和各地建立了专门的认证机构。其中,教育部评估中心于20048月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评估工作,专业认证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

验收结果与反馈。专业认证验收结果包括通过、有条件通过和不通过3种。若是验收组验收通过,会保证6年的有效期。结果为有条件通过,有效期则是2年。认证专家还会给出反馈意见,如武汉大学化学专业得到的反馈意见为:武大化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批化学专业之一,综合实力和水平居全国前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该专业具有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学术研究优势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专家组建议,在专业教育中进一步贯穿通识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引进方面更好地进行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综合考核。

四、小结

专业认证在我国已经从个别试点发展到全面启动的阶段,未来将进一步推广。高校可以对标“国际一流”,根据专业认证标准改进课程体系,改造相关教学环节和设施;对于社会而言,各界则可以借助专业认证结果来衡量大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乃至将专业认证与职业准入、职业注册制度相关联。同时,由于专业认证强调国际等效性,大学可以主动与国际接轨,保证毕业生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平等、便捷、无歧视的对待。目前,专业认证在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认证机构多由政府主导,认证标准不够完善,与职业注册缺乏有效衔接等等。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加拿大、英国的成熟经验,建立多元化的认证体系,制订和完善科学合理、多层次的认证标准体系,通过立法等手段来保障专业认证与职业注册之间的关联。

 

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夯实本科教育(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48日,马连湘)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专业认证不仅是国内高校加强专业建设的有力抓手,通过认证的专业也标志着实现了质量上的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因此,加快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夯实本科教育基石,既是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践行“以本为本”理念、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重视角把握意义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要培养一流人才,必须要有一流专业做支撑。通过实施专业认证驱动,聚焦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更新育人观念,优化办学条件,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达成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成就一流本科教学。

顺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新工科”理念与专业认证的有机结合,确保高校立足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进一步激发高校潜力、彰显工科优势。

支撑“双一流”战略的需要。“双一流”建设要求重构专业教育理念,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专业建设主要包括生源建设、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支撑条件七个方面,而专业认证的标准与要求恰好涵盖了以上内容。

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专业认证具备国际实质等效性,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可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从而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

四个切面推进工作

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学校将专业认证与审核评估结合,将推动专业认证工作确定为教学评估中心的两大职能之一,明确了评估中心对专业认证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

构筑制度保障体系。学校出台了《青岛科技大学专业认证管理办法》《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办法》等文件,从不同方面支持和引导专业认证,构筑起“立体化全方位”专业认证支撑保障体系。

巩固已有经验规律。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主动“靠上前”“跟上去”,营造良好氛围;体制机制健全是基础,建立一系列自查自评体系、宣传引导体系、经费支持体系、奖励激励体系等;资源合理配置是支撑,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教学基本条件保障等方面投入经费支持;师生广泛参与是根本,领导班子、职能部门、所在学院等各个层面“一盘棋”,通力配合。

增强抢抓机遇意识。对于认证工作必须具有战略思维和机遇意识。专业认证不是额外负担,机遇稍纵即逝。目前各高校都开始重视专业认证工作,竞争越来越激烈,挑战也越来越大。

四维导向构筑实效

专业认证体现“旗帜引领”导向。专业认证作为一种全新的、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贯彻手段,带来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尤其在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架构重建、教学资源保障支撑等方面发挥出“推进器”“配置器”“孵化器”功能,有力推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共商,引入先进办学理念和经验做法,对专业建设起到“旗帜引领”作用。从学校工作角度看,这种“旗帜引领”确保了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从领导重视、机制构建、氛围营造、经费投入等关键因素上予以倾斜和保障;有助于统筹多方资源,破解专业发展中的瓶颈,改善专业软硬件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内涵,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有利于加强基础课程和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实验设备投入和实训实习场地资源保障等。专业认证这一“旗帜”,确保专业育人的理念在全校师生中落地生根,回归人才培养的教育初心。

专业认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导向。专业认证直指“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组织、实施和成效,构筑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责任”四位一体、全面健康发展成长体系,特别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专家入校考察时,不仅考察学校教什么,更考察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不仅考察学校拥有多少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硬件资源,更考察这些资料、这些资源被学生利用的情况;不仅考察学校拥有教授和名师的数量,更考察优秀师资在教学中的投入;不仅考察学校培养出来多少优秀人才,更考察大多数学生的整体状况。这种机制,倒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地落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达成,从而取得目标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

专业认证体现“人才培养”导向。学校专业认证紧密围绕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实践主题,认真梳理人才培养各环节,科学设计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教学理念对接、教学实践组织实施、结果成效检测考量等环节,植入认证新理念,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更科学更系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培养方案科学化、培养过程规范化;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使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达到更高标准,增强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

专业认证体现“动态质量监控”导向。学校专业认证扎实推进“评价—反馈—改进”的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持续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持续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持续改进的过程也是教学活动实施“痕迹化”管理的过程,通过构筑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不断深化完善基于学习效果和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机制,进一步推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大纲、课堂和实践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等方面持续改进提升,最终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质量监控体系。

压茬推进专业认证,夯实本科教育基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对标达标”永远在路上。

高教视点

院士专家领衔升级课程体系构建五大模块  

——西安交大:通识课可以这样创出新意(摘编)

(来源:一读EDU2019621日,冯丽)

2018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适应国家招生考试改革新政策,实行大类招生的西安交大,在通识课程建设上持续发力,通过院士等优秀专家学者领衔、升级课程体系、改革传统模式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打造有深度、有广度的“通识金课”,取得了明显成效。

院士领衔,通识课程融合“课程思政”

由包括院士在内的优秀专家学者领衔,组建团队打造优质金课,已日渐成为西安交大通识课程建设的新动向。该校63门通识核心课中,由院士领衔打造的就有4门,还有不少由国家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领衔。除了引进“大咖”助阵外,西安交大的通识课程在内容上还添加了一味重要“作料”——思政育人,教师们努力在通识课中发掘和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等思政育人的理念巧妙融会其中。

选修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领衔的通识核心课“聚变能源与等离子体”,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大三学生孙寻航没想到自己还会有“意外收获”:“邱院士不仅给我们讲述了热核武器原理、效应及试验等知识,还结合当年她和程开甲院士、林俊德院士等一起在新疆马兰基地为祖国国防事业奋斗的经历,穿插讲述了一些‘两弹一星’攻坚中的小故事,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的精神让人感动。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才有了国家如今的繁荣昌盛。”思政味儿不仅给通识课堂带来了变化,也让通识课程迈上了新台阶。2018年,西安交大立项17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有7门通识课程入选。

构建“五大模块”,科学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

这学期开始,西安交大通识核心课“交响音乐赏析”第一次全国见面课正式开课,全国有近30所学校的学生在线选修了该课程。包括这门课程在内,目前西安交大已有7门品牌通识课建成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发挥着辐射示范效应。“交响音乐赏析”是西安交大通识课程“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模块的代表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西安交大实现了通识课程从初步建成规模体系向体现通识质量和内涵的2.0版全面升级。学校以“结构性课程群”为导向,在通识课程建设中设置了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全球视野与当代中国、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生命关怀与社会认知、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五大模块,涵盖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所需的跨专业的基础知识、核心能力、多元思维、综合素质、核心价值等,使学生在古今中外、理工文医等多学科交融中理解文明、传承文化,培育价值、塑造品质,形成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五大模块设置的背后蕴含了交通大学杰出校友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了高度融合。”西安交大教务处副处长杨建科说,每个模块都按照同一模块内培养目标接近的原则建设和优化课程单元。“钢琴演奏表演艺术”这门课深受西安交大学生欢迎,选课时经常被“秒抢”。一次,西安交大教务处通识教育中心一名教师和学生聊起对其影响最大的课程时,令他感到惊讶的是,有一名学生回答是“钢琴演奏表演艺术”。这名学生以前从未摸过钢琴,在他看来,这门艺术实践课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又一扇窗,思考问题时多了不同的视角。

打破传统,不断释放课堂活力

课程改革往往聚焦教学方式和手段上的变革,西安交大基础通识类核心课“社会学概论”教学团队却在授课教师身上做起了“文章”,其“锵锵四人行”系列教学法创新实践,将“对话”引入教学,由来自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3个不同学科的4名教师同台授课,激发一场场头脑风暴。“剩男剩女能否结秦晋之好”“在生死存亡面前,谁将是幸运儿”等话题也进了课堂,这种授课形式一经推出就迅速火爆全校。

这正是西安交大改革通识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缩影。该校大力推行大班讲授和小班研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同时,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大胆尝试,不断释放课堂活力。西安交大还鼓励通识课程教师采用“雨课堂”“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手段和方式授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能动学院徐东海副教授负责的“能源与人类文明发展”通识课程就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线上不仅有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完整的学习资料,还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学习内容考核等,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充分结合,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互动性。

 

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推动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与教育”专家系列笔谈之二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622日,杨宗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在近日召开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发来的贺信中,从“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两方面提出要求,为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关键问题:培养大批创新型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人工智能如同蒸汽机、电力、电脑和互联网,是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有深刻影响的战略性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因此,许多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

虽然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总量、被引论文数量等方面均位列世界第一,但在人工智能高端专业人才储备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人才总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强烈需求,特别是高端和领军人才比较缺乏。

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人才是关键。

一是要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大力培养和精准引进并举,强化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高端人才和青年领军人才,在若干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人才高地。

二是要把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作为基础性工程。结合新工科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等学科专业教育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加快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发展,特别是针对基础深厚、优势突出的高校,在学科、专业和拨款、招生名额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布局形成一批国家示范性人工智能学院。

三是要把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作为必由之路。当前很多致力于人工智能发展的企业掌握着大量数据,很多创新源于企业,企业在某些方面的储备、创新和实力上强于高校。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社会机构进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解决途径:构建智能时代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引发了教育需求、方式、内容、评价、教育治理和教师队伍等一系列变革和创新。教育需求上,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沟通协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等能力培养成为关键;教育环境上,人机交互、跨界融合、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为实现泛在学习提供良好支持;教育方式上,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方案和高度智能化的学习过程提供跟踪服务;评价方式上,提供更加多元的过程化教学评价;教育治理上,智能化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教师发展上,人机结合可使教师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德育和能力培养等工作。

为此,必须对工业时代的教育支撑体系进行重塑和再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连接、开放、敏捷、个性化的新型智能教育形态。具体来说,要重点从环境、资源、教师、教学方法、评价五方面发力:环境方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打通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建立人机交互的新型智能化泛在型学习环境;资源方面,构建线上线下结合、虚实一体的多元、开放、灵活、适切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服务体系;教师方面,实施人机协同的“AI+HI”双师教育,打造智能时代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上,普及自学式导入、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研讨的新方法;评价方面,实施数据驱动的过程化、精准化、多元化、综合性评价。

实践探索:中国智能大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最早建成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学院的高校。学校深耕该领域30余年,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数量排名中位列第七,在专利强度排名中位列我国高校第一;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本硕博人才,其中学术界工业界领军人物百余名,已构建形成“科学研究+创新实践”“高水平平台+高层次人才”“人工智能+其他学科跨界融合”的特色育人体系。同时,紧抓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跨界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实施探究式、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一网通办”,牵头成立智能教育产教联盟,构建人工智能支撑下的“教、学、评、环”一体的智能大学模式。

学校还将持续利用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和教学优势,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成果研发中心和示范性“人工智能+教育”标杆工程,为中国在这一高技术领域抢占先机贡献西电力量。

 

乐见本科教育成“一把手工程”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627日,冰启)

据媒体日前报道,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白海力在京津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拔尖计划2.0教学研讨会上表示,天津将全面打造“天津本科教育一把手工程”,要求各高校一把手亲自抓本科教育。同时,天津出台推动本科教育高水平发展实施意见,专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本科教育,回归高等教育的初心,希望为重振本科教育的战略部署作出天津贡献,交出天津“答卷”。

去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要强化高校主体责任,各高校要把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重点内容和保障措施。高校党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要定期研究,书记校长及分管负责人要经常性研究本科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和院系负责人要切实担起责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确保达到预期成效。天津打造本科教育“一把手工程”,是对通知要求的切实落实。而进一步把本科教育“一把手工程”落实到位,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政府部门考核评价学校办学的指标体系,引导大学办学回归育人本位,要让所有大学办学者都必须意识到,本科教育是建设一流大学的灵魂。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校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这就是要求学校一把手必须抓本科教育,并把本科教育办得好不好,作为评价学校校长的基本标准。

这是具有针对性的。在现实中,我国不少大学对人才培养并不重视,而是重视学术研究,学校领导也都把主要精力用到抓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果上。这直接影响学校对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教育的投入,大学有数量不少的“水课”,存在教师“混教”、学生“混学”的情况,根在于此。但是,要让大学一把手重视本科教育,不是要求出来的,必须有与之对应的明确的考核评价与问责体系。

要让大学教师重视本科教学,就需要大学转变办学理念,真正重视人才培养。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淡化对高校办学的行政评价,积极推进专业评价,总体而言,行政主导的评价,会更重视数量、规模,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由此导向办学急功近利,对大学教师进行量化评价、考核。因此,推进本科教育“一把手工程”,需要解决的不是强化行政管理和评价,而是要根据大学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淡化行政评价,推进专业评价,即从培养一流人才出发,建立对学校办学的科学评价体系。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对于高校办学来说,就必须坚决破除唯论文。

在推进专业评价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则需要履行监管职责,要依法监管学校依法办学。对于不重视本科教学的学校应该亮出黄牌、甚至红牌,也要追究学校一把手的责任,让不重视本科教育的不合格校长“下课”。另外,当前我国一些大学存在办学定位模糊,片面追求“高大全”的问题,包括对于本科教学,一些学校也不管本校办学的定位和条件,而盲目追求新增本科专业,就因为没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没有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进行科学论证的过程。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贡献,很难得到如学术研究成果一样的评价,也因为没有发挥教授委员会对教育事务的管理和对教师的评价作用。

 

 

编辑:李洪岩 宋歌  

审稿:姜文超

 

上一条:2019年第9期(总第165期) 下一条:2019年第7期(总第163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