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19年第7期(总第163期)

2019年06月18日 11:11 李洪岩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19年第7期(总第163期)      2019615

     

教学动态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评现场考查

我校举办华北地区大学物理教育研讨会

我校完成2019年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工作

教务处组织召开在线开放课程推进会

我校完成2019年秋季学期本科生公共选修课课源征集工作

教务工作简讯

学院采风

  

信息学院在2019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河北省省赛中喜获佳绩

  

经管学院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院级选拔赛决赛圆满落幕

  

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直播培训活动(第六场)

工作提示

关于开展2019年度课程评估专家新增遴选工作的通知等

专题聚焦

  

在立德树人基础上打造“金课”——第二届中国大学课程教材报告论坛举行(摘编)

揭开“金课”的神秘面纱(摘编)

如何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摘编)

高教视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同育人培养物联网工程人才(摘编)

  

东南大学:普及人工智能让生活更加智慧——毕业生将在司法、制造、医疗、工商等各个领域施展才华

教育要回归生活(摘编)


教学动态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评现场考查

62日至5日,我校环化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接受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评现场考查。以华南理工大学陈砺教授为组长,北京化工大学张卫东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华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理工大学张小玲教授、浙江科技学院王永江教授、兰州理工大学宋孝宗副教授为成员的专家组一行6人进驻学校,对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进行现场考查。

63日上午,副校长赵永生、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负责人、专业教师代表参加了认证现场考查见面会。赵永生向专家组介绍了我校专业认证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及对此次接受认证专业的支持情况。专家组听取了专业负责人刘玉文教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支持平台及社会评价等内容所作的汇报。专业教师代表、学院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专家组提出的优秀生源吸引、培养目标分解、课程体系支撑、实验教学平台支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解答和说明。

会后,专家组实地考查了专业实验室、图书馆、工程训练中心。在三天的现场考查中,专家组与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代表进行了访谈。专家组还审阅了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文件、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材料等教学资料及教学管理文件,深入了解了认证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情况。

65日上午,认证现场考查意见反馈会上,专家组反馈了现场考查情况,肯定了认证专业的办学优势、学生培养质量及2016年以来持续改进工作开展情况,并就在校生专业教育措施、毕业生调研、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及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反馈了考查意见。我校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专家组的反馈意见,赵永生代表学校感谢专家组的辛勤工作,认为专家反馈的考查意见全面细致、客观中肯,对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急需改进的内容,以及专业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有了更全面、清晰的认识。对于专家组反馈的考查意见,学校、学院、专业将进行深入分析,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明确整改任务和目标,落实整改计划和责任人,扎实开展各项持续改进工作;对于急需改进的内容,学校将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立即开展整改工作。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16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3年,此次为复评专家进校考查。(供稿人:宋歌)

  

我校举办华北地区大学物理教育研讨会

61日至2日,华北地区大学物理教育研讨会暨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华北地区复赛在我校举行。本次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华北地区工作委员会、河北省物理学会主办,我校理学院承办,卡西欧公司协办。我校副校长赵永生代表学校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教指委秘书长魏斌、华北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李焱、华北地区工作委员会原主任陈强、教指委华北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和各省负责人、评审专家等来自华北5个省市自治区54所高校的72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河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我校刘永教授和河北大学董国义教授分别主持了教学研讨会的两场报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张爱敏研究员做了“国际基本单位常数化和中国计量院的应对研究”的精彩报告,介绍了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量子化-常数化演变理念;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朱守华教授就“研究型大学物理本科教育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了科研、教学和管理的经验,探讨了如何激发教师育人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性等;刘永以“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综合改革”为题,介绍了我校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大学物理》基础课程开展的各项改革举措与成效。报告内容得到与会代表的认可,代表们与报告嘉宾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为共同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贡献智慧和力量。

61日下午,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华北地区复赛在我校举行,来自华北地区10所高校的10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复赛,比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物理教研室喀蔚波教授主持。经过激烈角逐,大赛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与会代表认真观摩了整场比赛,赛后大家反映通过观摩比赛和赛后交流起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作用。

此次会议为各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物理基础课程的青年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平台,达到了“促进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办会初衷。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我校对会议和比赛的细致安排和服务。(供稿人:王明利)

  

我校完成2019年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工作

近日,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冀教高函〔201930号)的文件精神,我校组织开展了2019年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工作。经学院申报、教务处审查、学校专家组评审,共评选出校级教学名师6名,推荐省级教学名师3名;评选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2个,推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目前,评选结果已在校园网公示,详见下表。

下一阶段,学校将组织相关学院完成推荐省级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申报材料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并向省教育厅报送相关材料。同时,将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学校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考核指标体系。

2019年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名单

教学名师

序号

所在单位

姓名

备注

1

电气学院

谢平

推荐省级

2

机械学院

姚建涛

推荐省级

3

马克思主义学院

柴勇

推荐省级

4

信息学院

齐跃峰

5

建工学院

郝圣旺

6

外语学院

付继林

优秀教学团队

序号

所在单位

团队名称

带头人

备注

1

电气学院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刘福才

推荐省级

2

机械学院

先进成形工艺与装备教学团队

金淼

推荐省级

3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团队

王新华

推荐省级

4

体育学院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团队

王大鹏

5

艺术学院

设计类联合金课教学团队

陈国强

6

材料学院

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教学团队

李伟

7

外语学院

“通用英语+”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付继林

8

信息学院

面向工程的“软件类”教学团队

申利民

9

文法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团队

丛鑫

10

建工学院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实践教学团队

郝圣旺

11

建工学院

基础力学教学团队

胡宇达

12

理学院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团队

王明利

教学名师和团队的评选旨在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一流本科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截至目前,我校共有省级教学名师14名,校级教学名师18名;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1个。(供稿人:黄丽)

  

教务处组织召开在线开放课程推进会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做好2018年立项在线开放课程的上线运行工作,教务处组织相关教师召开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进会。

会上,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学校目前在线开放课程的立项建设和平台上线情况。爱课程网河北区销售经理徐子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通过PPT讲解、在线演示操作等方式讲解了“线上金课”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金课”的主要特点,介绍了在线开放课程上线爱课程网的相关流程及注意事项。会上,参会人员还就在线课程上线运行的具体事宜进行了研讨交流。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使参会教师充分认识到建设线上金混合式金课的侧重点,为更好地选择已建设课程的上线运营平台提供了参考。(供稿人:黄丽)   

  

我校完成2019年秋季学期本科生公共选修课课源征集工作

截止610日,在各学院的积极配合下,我校完成了2019年秋季学期本科生公共选修课的课源征集工作。

据统计,本次征集的课源总量较去年增加了20余门次,我校教师申报课程145门,其中新开课程40门,东、西校区共开设187门次;选用网络通识教育课程137门,东、西校区共开设274门次。详细情况见下表:

开课学院

按新旧课统计课程门数

按校区统计开课门次

学院开课
门次小计

已开课

新开课

东校区

西校区

机械学院

5

0

4

1

5

材料学院

4

1

1

4

5

电气学院

7

2

2

8

10

信息学院

6

2

8

8

16

经管学院

11

0

5

10

15

外语学院

10

5

9

11

20

建工学院

5

1

5

2

7

理学院

4

11

9

13

22

文法学院

19

6

21

9

30

环化学院

6

2

4

6

10

艺术学院

15

7

9

18

27

体育学院

3

0

1

3

4

车辆学院

3

2

3

2

5

继续教育学院

1

0

1

0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6

0

4

5

9

总计

105

39

87

100

187

在新开课方面,本次各学院申报新开公共选修课共54门,为保证课程的开课质量,考察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学校启动了公共选修课开新课课程准入审查,组织工作人员对教师的研究方向、职称、学历及近几年的开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初审,并根据课程所属学科分类,组织了4组专家就课程内容进行开课准入审查。经审查,15门课程因课程内容不适合公共选修课开课要求停开,39门课新开课程通过审查。(供稿人:韦震球)

  

教务工作简讯

近日,教务处组织相关学院完成了2019年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的在线填报工作,并完成了相关专业建设经费的拨付工作。(供稿人:黄丽)

近期,学校开展了课程评估和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专家新增遴选工作,组织各学院按照遴选条件和分配名额推荐专家,拟建立评估工作专家库。(供稿人:徐鹤)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学院教学运行状态评价指标修订工作,经过几轮修改,目前根据2018年数据完成了第一轮指标测算工作。(供稿人:徐鹤)

  

学院采风

信息学院在2019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河北省省赛中喜获佳绩

(文稿来源:信息学院余扬)   

近期,2019年(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河北省省赛成绩揭晓,通过前期校内选拔,我校共推荐20组作品报名参加了本次河北省省赛,其中3组作品获得一等奖,4组作品获得二等奖,7组作品获得三等奖,我校获得省赛一等奖和二等奖的7组作品将被推荐参加国赛。

2019年(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由2018-2022年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该项比赛始创于2008年,已成功举办1152场赛事。我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大学本科、半数以上的原211大学、半数以上的原985大学参加了这一赛事。大赛以竞赛形式引导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兴趣和潜能,为培养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人才服务。

    

经管学院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院级选拔赛决赛圆满落幕

(文稿来源:经管学院田银双)   

529日,经管学院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院级选拔赛决赛。车辆学院夏怀成教授、经管学院张亚明教授、工业工程系毛清华教授、电子商务系主任王宏艳和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主任尤振来担任比赛评委。

本次大赛共有117个创业项目参加,经过初赛评审,23个项目进入决赛。决赛中,23支队伍的代表人利用5分钟的演讲时间、3分钟的问答时间,紧扣创新创业主题,结合社会实践、科研技术、商业模式、行业竞争等方面介绍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答辩环节,评委老师中肯的评价加上专业性的建议让参赛选手受益匪浅。最后,夏怀成教授做了赛后点评,总结本次比赛的同时也对整个比赛过程中的项目方案提出了专业见解和修改意见。最后,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并举行了颁奖仪式。

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为我校学子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每一个敢想敢做的新时代青年将灵感付诸于实践的动力,同时,也将激励燕大学子,朝着能创新、敢创新的道路上奋起前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直播培训活动(第六场)

(文稿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科于秀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部办公厅面向全国思政课教师开展“周末理论大讲堂”培训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教育部部署于524日下午组织教师参加了“周末理论大讲堂”(第六讲)的直播培训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专兼职教师参加了培训。

本次直播培训是系列培训活动的第六讲,主讲人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孙蚌珠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闫志民。两位教授为广大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详细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代表作《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孙蚌珠教授结合历史和现实详细分析了新发展理念的产生背景、重要内涵以及实践诉求等重要问题,为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提供了基本思路。闫志民教授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等重要思想,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宗旨任务等重要问题提供了重要分析框架。

此次系列培训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深入理解、阐释和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开展2019年度课程评估专家新增遴选工作的通知

620

提交相关材料的纸质版

2

关于开展2019年春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

624

提交听课表、总结模板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3

关于组织参加第五届全国高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的通知

731

请相关教师根据通知要求报名参赛

4

关于2019届学生返校参加重考的通知

请相关同学注意查看通知

5

关于2019届燕山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推荐结果的公示

请相关同学注意查看相关结果

6

关于20182019学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安排的通知

请相关同学注意考试时间

  

专题聚焦

在立德树人基础上打造“金课”

——第二届中国大学课程教材报告论坛举行(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531日,张春铭)

为什么要打造“金课”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很大变局,世界高等教育也正处于深刻的根本性变革之中,中国要复兴,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成为世界主要高等教育的中心和创业人才的培养高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表示,大学的课程和教材就是关键的一环,面对发展新时代,如何在课程教材中强化意识,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大力提升课程教材质量,更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未来面临的课程教材的任务。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综合处处长吴爱华表示,我们应该看到这一代年轻人当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创业潜力,我们有可能通过我们高等教育自身的努力,使得学生培养质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金课”建立在立德树人基础上

“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杨洋说,杨洋以江苏高校“金课”的建设内容为例,指出,“金课”建设,一是有关建设导向,“金课”是建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的新时代精品课程。“‘金课’教材建设的目的是什么?价值取向、教育理念是关键。”中国高校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教授叶志明说,这个教育理念就是课程建设内涵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的培养目标。南京审计大学董必荣结合会计学专业为例,学生们容易迷失灵魂,大学本身是一个育人教育,是一个成人成才的培养,现在很多情况下,退化成育才,老师更多地只讲专业知识理论、技能,把文化丢了,学生一进来就想考证,要成会计师,把自己“丢”了。

怎么打造“金课”?

“怎么建设打造‘金课’,首先你怎么‘挤水’,然后再‘炼金’。”杨洋说,“金课”课程教材是以互联网原住民、在校学生为中心,聚焦课程思政,运用“互联网+”课程方法,做课程教材一体化设计,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有机融合。很多高校都是用的资深作者的传统经典教材,这些教材+互联网怎么建设,课程怎么遴选,怎么建设都需要研究。张汉壮说建议,课程是保障教学质量的载体,课程和教材相辅相成的。各个学科有各个学科的能力,知识可能过时,但能力的培养会伴随人的一生。

叶志明研究过国外一些教材的版式与插图研究。在他看来,国外教材,首先是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本的教材版式和插图,不是以老师理解的出发点来做的。注重知识产权,插图和问题的引用,关注网络资源,引用很多参考书籍和文献,提供广泛阅读,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作业完成。但是我们往往教材里这部分内容是很少,几乎没有。叶志明认为,“金课”产生需要“金”的环境,对教师有政策措施、教材与评价,对学生有课程要求、课内外学习制度、考试方法等。

董必荣说,现在的教学资源体系匮乏,一本教材加一些PPT就没有了。“课程和教材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今天很多课程被教材绑架了,课程应该是非常丰富的、庞大的一个体系,教学只是其中一个手段。”董必荣说,要打造“金课”,首先是课程主持人遴选,课程主持人必须有正确的三观。第二要有厚实的人文社科底蕴。第三扎实的学科专业功底。一走上台就把学生的兴趣引上来了。第四,长期的教育教学研究,讲课也是一门学问,做课程更是一门学问,要深入的研究才可以,不是说拿一本教材就可以了。更重要是要有无私的投入和奉献。

杨洋建议,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高度,打造以高校教师为主题的“金课”课程团队,这个团队不仅是教师团队,更要激发和调动来自校内、校外、出版公司、数字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等各方参加课程建设的正能量。把“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有效融入“金课”课程团队创建中,形成和打造名副其实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在机制建设方面,杨洋认为,要把共建共享发展理念融入“金课”的机制当中。

陈骏建议,要扎实做好“金课”和一流建设工作,把握课程教材改革的质量性。课程和教材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最基本的单元,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是课程教材的生命线,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优化课程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深化教材改革。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教材的内容,合理提升学生的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变成有深度、有难度的“金课”,全面实施一流课程。

“怎么建设‘金课’和一流课程建设?”陈骏说,一是各个高校要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将学科研究新进展直接发展新经验,将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不能用过时的知识培养年轻的毕业生。二是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已有的教材改革成果,进行评价方法等的研究。三是要凝聚“金课”和一流课程的目标,以此为抓手,着力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打造具有挑战度的“金课”和一流课程,为办好更有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四是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程教育革命,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加强考试管理,把提高人才质量的要求贯穿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陈骏建议,应该坚持融合创新,把握课程教材改革发展的创新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当前,新型技术驱动着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我们要主动适应新趋势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需要,满足学习者的学习特性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创新课程教材形式、教育教学方法,及时将人工智能的新知识、新变化进学科,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积极发展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未来逐渐模糊教材与课程之间的界限,更好地服务学生学习过程,进一步丰富课程学习载体,充分利用各种移动终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互动随时随地,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

  

揭开“金课”的神秘面纱(摘编)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官网,2019528日)

建设金课的目标

展望未来,如果我们建设了两万门中国“金课”,则让三个“一去不复返”变成现实。三个“一去不复返”指的是: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醉生梦死”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一部分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一部分学校“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足”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国家将打造五大“金课”

教育部提出在今后两年到三年时间内,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打造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深化课堂教学革命。建设五大类型“金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

1、线下“金课”。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线下金课就是深度互动交流的课。教育部吴岩司长提出:大学课堂教学有五重境界。Silence,课堂上很安静,老师拼命讲,学生拼命睡、拼命吃、拼命玩,互不干扰,一片祥和,就是没有拼命跟老师学习。Answer,老师提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yes or no?这种互动跟没有互动差不多。Dialogue,有情感和内容的交流,这种课是好课。Critical,有批评质疑的味道在其中,学生不仅和老师有互动,还能针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跟老师还有点小争论。Debate,有争论、争辩,甚至还有争吵,老师讲的学生可以不同意,学生可以讲自己的看法。

2、线上“金课”。“互联网+教育”催生的一种新课——慕课(MOOC),是有生命力、有前途、有未来的课,是有可能通过网络改变教育的课。线上金课就是精品慕课。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用、学,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变轨超车”的关键一招。国家2017年以来推出了1200多门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计划一共推出3000门国家级线上“金课”。

3、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线上的课线下的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模糊了分界的混合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就是“线上优质mooc+线下教师辅导”的课。“课前线上自学听讲,课堂线下教师辅导”的翻转课堂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有效策略。它实现了各教学环节时间、空间分配的转变,即“课堂听老师讲”,用“在课前在线视频学习”代替,课堂上开展作业,讨论,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革命。

4、虚拟仿真“金课”。虚拟仿真,是“互联网+教育”之后的“智能+教育”。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就是虚拟仿真“金课”。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破解了高等学校实验、实习、实训中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原先“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的问题,突破了原先的实习实训必须到工厂真刀实枪做的局限。

5、社会实践“金课”。“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赛推出了两堂课——两堂中国最大的课,这两门课就是社会实践“金课”一堂课叫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是有温度的国情思政大课。目前已有70余万人同上这门课,14万支团队走进中国边远的山村,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了解国情民情,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这种课不仅入眼入耳,还入脑入心,成为滴灌式的课,被孙春兰副总理誉为解决中国大学生国情教育的关键一招、创新一招。另一堂课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年有265万人同上这门课,产生64万个项目,成为全球最大最好的双创路演平台。我们也称之为中国最大的有激情的创新创业课。

建设金课的保障机制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实施逐项计划,落实“金课”建设。

1、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4个部委联合出台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治、卓越新闻、卓越农林、卓越教师和基础学科拔尖2.0版的计划。“金课”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

2、实施一流课程的“双万”计划。建设1万门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的精品课程,也就是我们说的国家“金课”;打造1万门省部级一流线上线下的精品课程,我们叫地方高校的“金课”。这两个1万门就是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使“金课”落地生根。

3、推进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到2020年推出1000个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提高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效率和效果为重点,打造虚拟仿真的“金课”。

4、继续办好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成高等教育领域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赛事。

5、教育部提出推进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在三级专业认证中,我们要把“金课”建设作为一个核心要素,把“金课”建设要求落实到具体观测点上,形成可量化、可检测、可评价的“硬杠杠”和“硬指标”,把“金课”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没有“金课”、好课,就不能成为国家的一流专业。

如何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摘编)

(来源:河南理工大学新闻网,2019411日,李志义)

20186月,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提出了“四个回归”,其中之一是“回归常识”,即学生要刻苦读书,并指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之后,“增负”“水课”“金课”,便成了人们热议的三个词。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和《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2018]8号),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随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了工作方案,提出了给大学生“增负”、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指导意见,各高校相继出台了落实这些指导意见的具体措施。综观这些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不乏诸如提高毕业学分数、增加课程学时、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内容难度、选用高水平教材、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取消“收秋”考试等规定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之“含水量”与“含金量”

课堂之“水”的组成有多种多样,这里列举其中主要的五种,即: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课堂、重知轻行、重学轻思。与之相对应,可以列出课堂之“金”的五种组成: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

低阶课堂与高阶课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loom)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个层次,前三个属于低阶层次的认知,后三个属于高阶层次的认知。低阶课堂指的是低阶层次的教学(认知活动),掌握的是低阶知识,形成的是低阶思维,发展的是低阶能力;高阶课堂指的是高阶层次的教学(认知活动),掌握的是高阶知识,形成的是高阶思维,发展的是高阶能力。低阶课堂由低阶知识主宰:讲的是低阶知识,学的是低阶知识,考的是低阶知识。老师要做的是,将教材写成教案,再将教案背给学生,或者,将教材制成PPT,再将PPT念给学生;学生要做的是,聆听、理解和记忆。这样的课堂,就像是“喂食”,老师将教材上的文字先放在自己嘴里“嚼”一遍,然后“填”进学生的嘴里。这种只需“饭来张口”的课堂,就会扼杀学生自我“觅食”的高阶能力。因此,要增加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必须将低阶课堂转变为高阶课堂。

灌输课堂与对话课堂。灌输课堂难以发展高阶能力,容易变成“填鸭式”课堂,使知识主宰着课堂、老师成为知识的权威、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使教学过程成为“复制”知识的过程。特别要强调的是,思维的对话绝不是简单提问。在课堂上老师编织一些只凭记忆就能回答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思考,反而会干扰学生思考。情感对话需要将知识课堂转化为情感课堂。语言是课堂中传递知识的媒介,如果用冷冰冰的语言传递硬梆梆的知识,就成了死气沉沉的知识课堂。只有倾注了感情,才能感受知识的生命,才能领悟知识的美。

封闭课堂与开放课堂。封闭课堂特征是“三固定”: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教学内容。在封闭课堂里,教学活动围着老师、教室和教材三个中心转。开放课堂就是要突破这三个中心,实现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时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空间上从教室向图书馆和实验室拓展,内容上从教材向参考资料扩充。开放课堂的关键是转变教学方式,例如用“吊胃口”代替“喂食”。所谓“吊胃口”就是,老师讲课就像介绍一桌丰盛的大餐,告诉学生每道菜有多么好吃、营养多么丰富、对身体多么有益,使学生垂涎三尺,食欲顿起;再告诉学生每道菜应如何制作、如何调配,使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下课后,学生会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为自己准备这顿大餐。

重知轻行与知行合一。重知轻行,理论与实践脱节,已成为课堂教学之痼疾。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而大学教育却陷入了知识教育的泥淖。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树立实践育人理念,将“坐中学”转变为“做中学”,达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学习时要“躬行”,强调向实践学习;二是学习后要躬行,强调学以致用。理论教学的“躬行”,强调的是主动思考,强调的是学中思、思中学。实践教学中的“躬行”,强调的是主动实践,强调的是做中学、学中做。

重学轻思与学思结合。大学课堂有五重境界:沉默、问答、对话、质疑和辩论。质疑和辩论是高境界的课堂,质疑是辩论的前提,也是思考的起点。思考从质疑开始,经过疑惑或质疑后,才可达到深信无疑;经过疑惑或质疑后,才可以达到深刻理解。学思结合体现了学中思和思中学,知行合一体现了学中做和做中学,思行统一体现了思中做和做中思。因此,我们一定要转变“句号”课堂教学为“问号”课堂。课堂讲授的重点不是将教材规定内容的所有重点、难点和疑点全部解决,为其画上一个个“句号”,而是不断地画出“问号”,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将“问号”变成“句号”。

二、如何给课堂教学挤“水”添“金”

要给课堂教学挤“水”添“金”,需要转变教学“三观”、改革教学“三基”。前者是认识的关键,后者是实践的关键。

转变教学“三观”:教学本质之观、教学理念之观和教学原则之观。教学本质之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简单地讲,“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其中“会学”是核心,要会自己学、会做中学、会思中学。教学理念之观。教学为什么?传统的观念是:“教”是为了“教会”,“学”是为了“学会”。我们主张的教学理念是“教为不教、学为学会”。“教为不教”有两层含义:“教”的目的是“不教”,“教”的方法是“大教”。“教,是为了不教”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学原则之观。我们主张的教学原则是:教主于学,即教之主体在于学,教之目的在于学,教之效果在于学。钱穆曾言:“孔子一生在教,孔子之教主于学。”教师天职为教,其责为学。“教之主体在于学”,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教主于学的核心。

改革教学三基是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分别为教什么或者学什么(即教学内容)、怎么教或者怎么学(即教学方法)和教得怎么样或学得怎么样(即教学评价)。如果教学内容取决于教什么、教学方法取决于怎么教、教学评价取决于教得怎么样,这就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如果教学内容取决于学什么、教学方法取决于怎么学、教学评价取决于学得怎么样,这就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要给课堂教学挤“水”添“金”,必须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教学内容之改革应致力于:从主要取决于教什么向主要取决于学什么转变。前者基于课程导向教育理念后者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之改革应致力于:从主要取决于怎么教向主要取决于怎么学转变。前者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后者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之改革应致力于:从主要取决于教得怎么样向主要取决于学得怎么样转变。前者是投入导向的评价,后者是产出导向的评价。投入导向的评价指向老师的教;产出导向的评价指向学生的学,遵循“以学论教”原则,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即发展性评价)具有如下四个特征:重视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更加重视质性评价方式。

  

高教视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同育人培养物联网工程人才(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66日,孙军)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9届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钱晨,因在校期间有丰富的工程应用、创新设计、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培养锻炼而受到多家用人单位青睐,已顺利签约中国联通软件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处长冯其红介绍,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国家首批优先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环保、交通能源、城市管理、现代物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石油石化行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数据采集、远程监控、安全生产、物流管理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自2014年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造性地实施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定制化”“个性化”的教育,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当时我们自有的师资大多来自计算机、电子、网络、通信等专业,而没有系统的物联网专业背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联网工程系主任刘新平回忆2014年办学之初,专业面临着师资不足、实验室匮乏、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等困难。为解决物联网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困难,学校加强与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拓展办学空间,逐渐形成了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先后和浪潮集团、微分电子、积成电子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和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等高校开展校际合作,还加入全国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资源共享联盟、中国物联网人才培养众创联盟等机构。通过产学研结合、国内外高校合作以及加入共享联盟,学校不仅为专业“借用”了大量的技术大拿、资深专家和专业教授,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资源和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有了这些师资和学习资源的支撑,该专业首届毕业生在校期间,100%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获省级以上奖励40余项。

“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能够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科教结合等模式,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育人联盟,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刘新平说。“学校学习资源多元,老师们行业背景交叉融合,工程实践能力强,现场经验丰富,对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帮助很大。”该专业2018届毕业生董方旭,现就职于海尔集团,主要负责海尔智慧园区人脸识别方面的项目。“董方旭适应快、学习能力强,已经能够处理一些跨部门、跨专业的技术问题和合作,前一段时间,他还牵头和6家公司开展了一项合作。”海尔集团智慧园区IT总监孟宪鹏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给予高度评价。此外,孟宪鹏希望,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能够在物联网多设备联调、数据互通、不同环境实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教学。

据了解,201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联网工程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50%出国或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继续深造,50%进入知名IT企业就业,实现100%高质量深造或就业。该专业所在的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宫法明表示,物联网工程专业将进一步面向社会发展需求,逐渐调整课程设置,在输送更多优秀毕业生的同时,通过技术研发、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东南大学:普及人工智能让生活更加智慧

——毕业生将在司法、制造、医疗、工商等各个领域施展才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66日,潘玉娇)

日前,教育部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东南大学人工智能专业获批成立。这也意味着,从今年9月开始,东南大学将迎来第一批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生。今年1月,东南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其研究方向涵盖基础理论、支撑体系及创新应用产业链布局。同时,该校人工智能学院与联想集团合作,共建“计算机视觉及增强现实联合实验室”“东南大学大数据中心”。这为东南大学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几经起伏,近30年获得巨大发展。作为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工科强校,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多年前就开始培养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苏凯是该学院模式识别与挖掘实验室的研三学生,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即将毕业的他,已在一家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担任了近一年的算法工程师。一个研究计算机视觉的算法工程师要做些什么工作?苏凯说,比如假日期间很多景点游客爆满,为了避免安全隐患,公安部门就会与互联网公司合作,请后者设计人数识别统计系统,人数到达一定数量以后自动报警,以此达到限制人流总量的目的。而算法工程师要做的,就是设计出一种算法,将摄像头捕捉的图片转换为人流数量,并提供给监控人员。

去年9月,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首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招收人工智能方向的本科生,包括钟倩茹在内的52名学生成为第一批“幸运儿”。“当时就觉得人工智能肯定很好玩,要整天造机器人。后来才发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虽说有交集,但却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钟倩茹说。“如果把人工智能专业比作一个人,那么每个细分的专业方向就可以看成是这个人的不同器官,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耿新教授介绍,“计算机视觉”研究的是如何让机器更好地识别图像及文字,相当于“眼睛”;“机器学习”就相当于模拟“大脑”;自然语言处理相当于模拟“嘴巴”。各个方向虽然都属于人工智能专业,但研究内容却千差万别,在某一个方向精通的专家,在另一个方向可能就是“小白”了。“对于本科生来说,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把基础打好的同时,鼓励他们初步涉猎各个方向,以便将来可以从事人工智能任何领域的工作。”耿新说,“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他们则要跟随导师的脚步专攻某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可以是‘眼睛’,也可以是‘嘴巴’‘耳朵’。”

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能够从事怎样的工作?对于这一问题,耿新坦言,目前,他带的大部分研究生都任职于互联网公司,然而,就人工智能已渗透到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而言,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司法、制造、医疗、工商等多个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人工智能就在你身边。”耿新说,比如App会根据浏览记录自动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淘宝、今日头条、抖音等都是如此。“真正普及的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只有千分之一,余下的都在实验室里不断地被改进、完善,有的就被放弃了。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让生活变得更智慧。”

  

教育要回归生活(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530日,胡靖)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教育常常成为发问的对象。教育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它总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奋力前行。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教育要改革,更要回归,改革是动力、是方法,回归是初心、是方向。失去了初心和方向的教育改革,必然违背教育基本规律,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效。解决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首先必须抓住根本,让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是教育问题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人类社会早期,教育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教育就在生活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演进,教育变成了一种专门化、学校化、社会化的活动,教育效率大大提高,但也带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分离。后来,又引发了学校与社会的分离、教育与教学的分离、教与学的分离等一系列教育问题。

回归生活是教育的正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深刻认识,把劳动教育放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把“四育”提升为“五育”。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是推进教育回归生活的有效途径。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营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特征的教育形态,让教育主体扎根生活,让教育内容关照生活,让教育方法贴近生活,让教育活动成为生活,以此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

主体价值是教育回归生活的前提

必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生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一个孩子在近20年的学校生活中如何表现自己的生命,决定了他生命的本质,也将影响着他的一生。作为生活的教育,是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学会生活本身就是学生最应该接受的教育。一个不懂生活、不爱生活、不会生活的学生,也不可能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生命历程,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尊重教育生活的独立价值,把提高教育生活的质量作为办学的重要使命,让学生成为教育生活真正的主人,并在学习、体验、交往、成长中获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主体自觉是教育回归生活的条件

作为生活的教育,其使命就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不断丰富文化素养,提升反思精神,强化主体意识,形成主体人格,最终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有责任担当的合格社会公民。

主体交往是教育回归生活的方式

师生在教育活动中,建立了“教师—教学活动—学生”的教学交往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建构的对象化客体,师生是教学活动同时塑造的实践主体,他们之间形成了“主—客—主”的主体交往结构。教育主体之间围绕教学活动形成的交往关系就是教育共同体,主体交往的对象、内容、方式、品质决定了共同体的水平,共同体的水平反过来又影响了主体发展的质量。交往关系越紧密、层次越高,主体的发展机会就越多。师生通过共读、共写、共学、共思等精神交往活动,实现共建、共享、共生活、共成长,形成了充满生命力量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生活“场”。教育主体正是在这种高水平的交往和高质量的教育“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成长,最终获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主体实践是教育回归生活的途径

教师在授课时要关注时代热点,贴近社会现实,把握学生思想实际,从回应现实热点、解决实际问题入手,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理论和知识的理解运用,把握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增见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编辑:李洪岩 宋歌   

审稿:姜文超

上一条:2019年第8期(总第164期) 下一条:2019年第6期(总第162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