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我校设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
近日,学校正式发布了《燕山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建设方案》,在学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我校协调相关课程资源、实践场地、产学合作等相关事宜,正式启动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的建设工作。
为顺应时代发展、国家学科建设新形势以及学校“双一流”建设新任务的需要,学校遵循“大体量、高水平、入主流、有特色”的原则,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挖掘新的学科增长点,培育新兴学科,培养具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6月份,学校印发了《关于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的通知》,全面落实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
在国家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浪潮中,学校着眼校内学科专业布局情况,整合现有专业资源,集中力量建设新工科专业方向。依托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机器人工程专业方向,依托自动化专业建设智能控制与机器人专业方向,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软件工程+大数据专业方向,依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建设智慧物联及应用专业方向。经过学校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目前各新工科专业方向建设已进入实施建设计划阶段,预计本月底各专业将完成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
学校开展的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和新工科建设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学校设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是学校长期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人才的具体体现,顺应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对新科技人才的需求,体现了学校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着力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决心,为学校进入下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打下良好的基础。(供稿人:蔡常山、黄丽)
我校举办音乐通识课“阿卡贝拉组合体验课”与“声乐表演课”教学成果展示音乐会
11月20日,我校成功举办音乐通识课“阿卡贝拉组合体验课”与“声乐表演课”教学成果展示音乐会,音乐会以“我们的歌声唱响燕园”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校近700名师生,副校长赵永生以及教务处、艺术学院、校团委的相关领导出席了音乐会。
教务处、艺术学院领导致开幕辞,表达了学校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等方面素养的殷切希望,对“阿卡贝拉组合体验课”与“声乐表演课”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音乐会共19个节目,主要以个人独唱、合唱等声乐表演及阿卡贝拉多形式的穿插组合表演形式展现,音乐会在《燕大校歌》全体合唱中落下帷幕。我校首次尝试举办教学成果展示音乐会,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表演精彩,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本次音乐会由教务处主办,艺术学院承办,来自机械学院、电气学院、经管学院等10个学院的109名学生参与演出。“阿卡贝拉组合体验课”和“声乐表演课”是面向全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通识选修课程,由艺术学院宋军老师和许秋健老师开设。课程通过团队教学的方式对非专业学生进行专业音乐能力的指导,旨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成人”,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及教学改革立项工作,持续加大师资培训和经费投入力度。目前,学校已搭建了“社会科学类”、“文化与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数学与逻辑类”、“创新创业与发展类”五类通识课程体系,营造了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学校将进一步深入推进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以期在课程建设水平、教学效果、师资队伍建设、通识教育体系完善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供稿人:马明建,宋军,许秋健)
我校组织完成2018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工作
11月17日至18日,我校组织完成2018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CET Spoken English Test,以下简称“CET-SET”)工作。我校作为河北省第二个CET-SET考点,吸引来自全省各高校的4765名考生参加。
本次考试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实施,考场设在里仁学院计算机实训中心。考试前,教务处联合实训中心先后组织了3轮无人模拟测试和2轮有人模拟测试,充分确保了考场软、硬件设施有效应考状态。为确保考试的保密、保卫、设备维护、考试宣传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次考试也得到了校长办公室、保卫处、外语学院等相关单位的积极配合。考试当日,在所有考务人员的通力协作下,整个考试过程秩序井然,从考生证件检查、签到备考、考生入场至考试结束各个环节有序进行,全体监考人员、考务人员均能按照规范操作,圆满完成了本次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工作。
CET-SET是测试大学生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的考试,2016年起被纳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考核体系中,考试时间为每年5月和11月,采用计算机化考试形式,分四级(CET-SET4)和六级(CET-SET6)两个级别。在此之前,河北省仅河北科技大学一个考点。9月14日,我校收到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批复,获准成立CET-SET考点,为我校及周边地区考生提供了便利。
多年来,我校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致力于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重视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组织该项考试,对评估在校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作为河北省第二个CET-SET考点,我校出色地完成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省教育考试院交办的各项任务,为全省考生提供了便捷舒适的服务和考试环境。(供稿人:王一行)
教务处完成2018-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推荐工作
为继续推进我校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河北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教务处于近期组织完成了2018-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申报推荐工作。
本次,我校共推荐项目30项(包括“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等项目),内容涉及新工科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截至11月30日,教务处已根据相关要求将项目材料报送至省教育厅高教处。(供稿人:黄丽)
教务处组织完成2018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根据教学工作安排,教务处于教学周第5周启动了2018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根据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教务处于近期完成了2018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并已公布《2018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和奖励结果》,具体情况详见表1。
经各教学单位核对、评价、评选及公示后,本次共有2671门次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有效。其中,26门次(占1.0%)课程因课程成绩分布不合理等原因被扣分,获评优秀的课程812门次,占比30.4%。
表1 2018年春季学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学院 |
参评课程门次 |
优秀课程门次 |
学院评价扣分人次 |
学校扣分 (人次) |
成绩 分布 |
更改 成绩 |
调串课 |
其他 |
扣分 小计 |
机械学院 |
174 |
62 |
|
7 |
2 |
|
9 |
|
电气学院 |
130 |
46 |
|
1 |
|
|
1 |
|
信息学院 |
164 |
58 |
|
|
|
|
|
|
建工学院 |
101 |
36 |
1 |
|
|
2 |
3 |
|
环化学院 |
147 |
45 |
|
2 |
|
|
2 |
|
理学院 |
428 |
129 |
|
2 |
|
|
2 |
|
外语学院 |
365 |
111 |
|
1 |
|
|
1 |
|
经管学院 |
132 |
40 |
|
1 |
|
|
1 |
|
马克思学院 |
203 |
62 |
|
1 |
|
|
1 |
|
文法学院 |
171 |
55 |
|
2 |
|
|
2 |
1 |
材料学院 |
48 |
12 |
|
|
|
|
|
|
艺术学院 |
211 |
53 |
1 |
|
|
|
1 |
|
体育学院 |
327 |
82 |
|
3 |
|
|
3 |
|
车能学院 |
41 |
11 |
|
|
|
|
|
|
招生就业处 |
27 |
9 |
|
|
|
|
|
|
国防科技学院 |
2 |
1 |
|
|
|
|
|
|
合计 |
2671 |
812 |
2 |
20 |
2 |
2 |
26 |
1 |
截止到11月20日,教务处完成了2018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在历时近8周过程中,教务处对评教数据进行前期整理、各学院公示结果统计,并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进行测算,评选出优秀精品课9门。学校将对优秀课程、优秀精品课程进行额外工作量奖励,并于年底工作量核算时统一发放。(供稿人:冯艳)
教务处组织完成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实习岗位申报工作
根据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关于发布成员企业实习岗位的通知(第一批)》的安排,教务处于近期组织相关学院进行学生实习岗位申报工作,本次我校共有4个学院的339名学生报名参加实习岗位应聘,共涉及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34种岗位类型。目前,教务处已组织学生完成了实习岗位申报简历集中报送工作,下一步将继续跟进各实习单位的面试等审批流程,为我校学生相关实习工作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厦门大学联合国内一批高校共同发起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成立于2017年6月,旨在深入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校际交流合作,推动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深度融合,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为抓手,推动联盟成员与社会各界合作,建立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截至目前,联盟已有成员高校533所,成员企业28家。作为联盟首批成员高校,我校本着拓展渠道、搭建平台的初心,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以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供稿人:霍文刚)
教务处组织召开网络课程线下考试协调会
11月14日,教务处组织召开了网络课程线下考试协调会。教务处、信息技术中心、里仁学院图文信息中心、信息学院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及部分监考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介绍了会议目的及主要内容,强调了本次网络课程考试的重要性。参会人员就网络开通、考试端安装方式及考场监考事宜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沟通。
截至目前,教务处组织完成了机房考试编排、监考教师编排、软件安装及测试等方面工作。据统计,本次考试共涉及网络课程219门次,学生5000余人次,监考240余人次,共安排考试47场次。(供稿人:李文静)
我校教师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育论坛”
11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中国大学教学》编辑部共同主办,广州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在广州召开。来自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及一线教师近1300余人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主题以“以本为本植根课程——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课程建设”,同时结合“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建设的认识与实践”,“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教材建设”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创新”四个专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研讨。
主题报告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作了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吴岩指出,建设中国金课没有旁观者,都是建设者。他提出金课的三大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教授分享了四川大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办一流本科教育的经验。
我校相关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认真听取了大会报告。会后,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参会了解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学习了国内高水平大学在“双一流”本科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这对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我校的金课和一流本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于2008年开始创设,每届均聚焦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高等教育界专家学者交流研讨,是国内高等教育界知名论坛。论坛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人员和骨干教师搭建了有关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交流平台,十多年来每届论坛都得到了高教界的高度认可与热烈反响,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供稿人:黄丽)
我校教师参加第二届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
11月16日,第二届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通识教育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纽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20多所高校的通识教育主管领导、通识课程主讲教师、研究学者近400人参会。我校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及经管学院、外语学院、文法学院的教学副院长参加了会议。
主会场报告阶段,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致开幕辞。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副主席Terrel L. Rhodes作了题为“通识教育的力量和潜能:通识教育蓝图与标记”的报告;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管晓宏院士介绍了本校以学生在科研学习中的表达与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核心通识课;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教授就目前高等教育专业化时代下重新规定通识教育的目标、落实制度的形式进行阐述;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副院长吴晓晖教授就复旦通识2.0及未来三年规划进行详细介绍;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Jeffrey S. Lehman探讨建立创新文化的教育;超星集团董事长史超介绍了一平三端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互联网时代的网络通识课建设。
分会场报告包括人文类通识课程教学分会场、科学类通识课程教学分会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分会场以及通识教育管理与评价分会场,来自国内外的研究学者、教师针对各自学校通识教育教学理念、开设通识课的教学内容、实施方式以及建设特色进行了经验分享。为增加参会教师深入研讨和学习机会,分会场报告还安排了自由讨论环节,参会教师与报告人就通识课程建设进行现场交流。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通识教育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开展通识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鼓励教师开设通识课程,目前我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已经从每学期50余门增加到120余门,丰富多样的课程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对标本次会议内容,学校在通识教育理念凝练、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通识教育质量提升任重而道远。(供稿人:马明建)
教务工作简讯
● 11月12日,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启动了2019年春季学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申请及各类课程评估准备工作。截至11月20日,共有66位教师申请了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申请名单已在网上公示。目前,正在进行课程评估专家筛选及分组、任务分工和评估系统准备等工作。(供稿人:徐鹤)
● 近日,教务处组织相关学院完成了2019年亚洲区域CDIO工程教育会议论文及报告的提交工作。经会务组组织专家评审,我校共有10篇论文摘要和2篇报告摘要通过初审,下一阶段将进入论文及报告的全文撰写阶段。(供稿人:黄丽)
● 近日,河北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公布河北省高等学校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名单的通知》(冀教高函〔2018〕83号),我校“鹰普航空零部件有限公司-燕山大学质量教育实践基地”获批河北省高等学校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供稿人:黄丽)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
通知名称 |
截止时间 |
备注 |
1 |
关于开展2018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 |
12月5日 |
提交听课表、总结模板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
2 |
关于2018年秋季学期实践教学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 |
12月5日 |
提交相关材料的纸质版和电子版 |
3 |
关于举办燕山大学第二届TRIZ技术创新方法大赛的通知 |
12月5日 |
请相关同学注意报名时间 |
4 |
关于2018年12月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听力试音及维修耳机的通知 |
12月6日 |
请相关同学注意试音时间 |
5 |
关于公布2019年春季学期接受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人员名单的通知 |
|
参评教师名单公示 |
专题聚焦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中国“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摘选)
(来源:新华网,2018年11月24日,郭亚丽)
建设中国‘金课’,没有旁观者,都是建设者。”在今天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课程是“立德树人成效”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也是当前中国大学带有普遍意义的短板、瓶颈和关键所在。
“两性一度”,这是吴岩所提出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所谓“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相反,“水课”是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课。
打造什么样的“金课”,吴岩提出了建设五大“金课”目标,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打造“金课”,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热烈氛围。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进慕课建设与应用,开展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抓好虚拟仿真实验实训项目建设,开辟“智能+教育”新途径。要抓实两堂社会实践大课,一个是有温度的国情思政金课,即“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另一个是有激情的创新创业“金课”,即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如何打造“金课”,吴岩强调要调动各方积极性,为建设中国“金课”提供五大保障,包括政策保障、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评价保障和经费保障。建设中国“金课”,没有旁观者,都是建设者。“金课”建设要在文、理、工、农、医类全面精准发力,特别要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中率先发力。要做好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以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为牵引,打造一大批国家“金课”和地方“金课”。展望未来,如果我们建设了两万门中国“金课”,让“金课”异彩纷呈、多种多样,我们就可以说有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杀手锏,有了实现学生更好发展的金钥匙,从而让三个“一去不复返”变成现实。
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中国大学教学》编辑部共同主办,主题为“以本为本植根课程——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课程建设”,来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一线教师近13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让“金课”为一流人才培养奏响华章
——北理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纪实(摘选)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网站,2018年11月10日,刘媛等)
“和成绩分数无关,充分激发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中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这种体现出来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就是我开设研究型课程的目标之一。”回忆起张辰等同学的表现,《模式识别》的任课教师高琪深感欣慰。而这样深受学生喜爱并积极参与的课在北理工并不是个案,一大批“高含金量”的优质课程,让师生们共同“点赞”。
日前,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落实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经过标准研制、材料申报、初评复评和结果公示等环节的层层选拔,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精品课程评选工作落下帷幕,《纳米材料基本特性测试原理与实践》《人因工程学》《光电测控系统专项实验》等10门课程脱颖而出。“作为打造北理工‘金课’的一项重要举措,精品课程评选已经被列为学校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进‘SPACE+X’(寰宇+)计划中,课程(Course)改革的重点工程。”学校教务部部长栗苹这样介绍到。
理念要“金”,学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
在《人因工程》的课堂上,“校园垃圾桶的最优设计与摆放”“食堂餐盘回收的路径规划”“某款SUV七座轿车驾驶室布局分析”“装配工作操作作业优化”……一个个充满趣味又贴近实际的题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主动学习,也让学生在实践研究中了解自己、了解人机系统,锻炼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因工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所以在讲授这门课时,我们更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课堂上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同时设立清晰的预期学习成果,让学生像做研究一样做事,教师也更清楚如何协助学生学习,及时了解学生所需,持续改进教学过程。”任课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薛庆在谈及设计这门课程的理念时如是说。
“学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是国际通行的教学理念,重点关注预期学习成果、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持续改进、教学条件和特色辐射等评价要点。越来越多的北理工课程正在不断深化贯彻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一大批教学名师活跃在教学一线,引领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从而让有趣生动的课程层出不穷。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金牌”课程,需要“金”理念。
内涵要“金”,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在课程负责人杨才林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可谓“十年磨一剑”,理论教学构建起“三史合一”的问题式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形成颇具特色的“5+1”行动方案。“5”,即参观一个博物馆、阅读一部名著、观看一部视频、书写一篇心得、参加一次演讲,在此基础上萃取学习精华,完成“1”个精品微课的制作和展示。这样的实践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软实力”,即“自学力、转化力、集成力、创新力、展示力”,体现有效支撑课程预期学习成果的达成。
锤炼本科教学课程的精品品质,北理工的“金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学术视野的拓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让“金课”成为学生成长的灯塔。
体系要“金”,瞄准世界一流
大学英语,学术用途英语,学业英语交流,跨文化英语交流……在北理工,大学英语这门最普通不过的大学课程,却有着不同的“称呼”。都是大学英语,为何被赋予了不同的“成色”?几字之差,绝不仅仅是个“花名”,而是蕴含了在人才培养上更深层次的考量。在北京理工大学最新版的教学大纲中,为充分适应不同专业培养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大学英语》特别设计了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而这样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已经在北理工本科生课程中全面展开。
2016年,学校全面梳理课程体系,并按照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编写了新版课程教学大纲,每门课程都必须根据学生毕业要求所对应的指标点,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策略、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同时,为保证教学大纲的有效执行,学校还出台了《关于在部分专业试点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暂行规定》,设计了《本科教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并首先在机械、自动化等学院开始试点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
2017年,学校启动了首批39门课程的“世界一流大学课程对标”建设,要求这些课程按照OBE理念和国际认证要求,在坚持和发扬中国特色和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以世界一流大学对应课程为标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达成评价等各环节推动课程改革,课程的内在质量和水平,要实现与世界一流大学课程的实质等效。之后,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理工大学世界一流大学课程和专业对标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由课程单独对标建设模式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群)对标建设模式的深化,从而更加系统高效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课程和专业对标建设。
“聚焦‘金课’建设,2018年,学校还特别组织实施了精品网络课程、精品创业实践课程、精品社会科学课程、精品通识课程和精品研究型课程的建设。”教务部主管课程建设的副部长林海介绍到。坚持“精品”课程标准,北理工将逐步形成国家、市、校三级、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多样化,以OBE理念引领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加快优质课程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对接,实质有效地提高课程的国际影响力。
高教视点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应该停办了(摘编)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5日)
11月2日至4日,“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宁波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主题是“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15个国家的近50位外国专家,以及国内百余所高校及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共1100余人参会。
“不能搞‘玩命’的中学,也不能办‘快乐’的大学。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部分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部分学校‘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投入不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这样说道。
吴岩认为,“回归本科教育”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共识和趋势,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他指出,为全面发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率先建设一流本科,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全面振兴本科教育。
“无论是在美洲还是在欧洲,大学都回归到培养人的问题上来了。斯坦福、MIT、哈佛大学都在讨论这件事。我留意到,哈佛的刘易斯教授写了一本书叫《失去灵魂的卓越》,讨论哈佛大学如何忘掉了教育的宗旨。没有一流本科的大学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没有一流本科的学科是忘掉根本的‘一流’。”吴岩说。
吴岩还表示,“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要特别警惕,我们的身子、脚已经迈入到普及化阶段里了,但是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精英化阶段,所有的事情都是用精英化的视角考虑,这样是不对的。”
对于全面整顿本科教学秩序,吴岩强调,“专业、课程、教师、质保,这四点有变化,我们整顿本科教育就有突破口。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有人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腰,腰要是不好的话,这个人站不直,挺不起胸、抬不起头。因此,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应该停办了。对学生发生作用的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我们要把课程建好,就是要消灭水课,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
重拳频出,能否治好本科教育这些“病”?(摘编)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6日,邓晖)
记者注意到,“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了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总体目标:5年后建成一批立德树人标杆学校、一批一流本科专业点;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这也是继2018年6月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教育部针对本科教育改革首次给出的清晰时间表和路线图。
加强过程管理,文凭难“混”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将18名学分不达标的学生从本科转到专科一事,引起公众极大关注。“现在大学里,有些学生醉生梦死,这样是不行的。”吴岩告诉记者,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个思路就是大学要合理“增负”、严把出口关,“适度增加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是应该的,本科生有一定的淘汰率也是必然。”
记者发现,“严格”成为此次“新时代高教40条”为本科教育改革明确的一大方向。比如,在考试管理上,将“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要求“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针对以往有反映就是“走过场”的论文答辩环节,提出“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同时,在考察形式上,强调要“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
但在严格管理背后,中国本科教育一直以来的短板还在于“如何让学习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吴岩告诉记者,要实现“增负”,并非是增加课程的量,而是以提升学生质量为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记者注意到,围绕这一点,“新时代高教40条”也作了相应的政策设计。比如,探索将辅修专业制度纳入国家学籍学历管理体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辅修专业;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辅修课程等。具体到课堂教学上,则提出要“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
突出教学激励,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
记者注意到,“新时代高教40条”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篇幅放在了“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上。这也是瞄准了此前一直困扰本科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顽疾”——老师不愿教书,不爱讲台爱科研。
“国家推出‘双一流’计划已近三年,时至今日,一些高校对‘双一流’中一流学科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一些显性指标上,甚至把学科等同于科研。为数不少的高校认为,只要教师科研做好了,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作为科研生力军能出成果,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就不远了,本科教育成为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陪衬。”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表示。
记者发现,此次“新时代高教40条”对教师评价体系作出了不少具体的调整,包括加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对主要从事教学的工作人员,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额度,保证合理的工资水平等。
与此同时,“新时代高教40条”还要求,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全方位、多渠道地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
“‘新时代高教40条’制定比较宏观,关键要看这种‘同等重要’怎么落地,要有具体政策。”上述那位不愿具名的教师表示,此前其所在高校也出台了类似“一票否决”制度,但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作用并不显著,“大家还是把教学当成一条‘及格线’,下大力气拼抢的还是科研。比如在津贴分配中,一堂课课时费200多元,发一篇核心期刊800元,还在职称晋升时额外加分,这种差距不拉平,导向就很难形成。”
培育质量文化,强化高校主体意识
记者了解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高校广泛开展了质量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先后有1100多所本科高校、800多所高职院校接受了评估。但这一过程中,也并非没有短板。
“一是忽视了高校的质量主体地位,质量标准由政府制定、评估由政府组织,高校只是评估的被动执行者和质量保障过程的被实施者,缺乏自身办学质量的思考和把控,即便有,也是只说好不说坏。二是现在各种质量工程使得高校把工程要求作为质量标准,忽视了自身办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质量建设的短期化和功利化。”一位长期从事高校质量评估工作的专家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在“新时代高教40条”中,“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部分着墨甚多,并着重强调要“强化高校质量主体意识”,各高校要“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向社会公开”。此外,还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流程、全领域的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推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
“高校不仅要设计标准、学会如何为自己‘打分’,还要让这种质量文化观成为深植在每一位师生心中的标准,而不是依附于外部评估。”有关专家表示。“除了高校自评外,‘新时代高教40条’还把评估、认证、督导等工作置于质量文化之下,让其为高校质量文化生成发展服务。”教育部评估中心院校评估处处长刘振天认为,必须改变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外在性和技术性,使质量真正成为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师生等每一质量主体的内在成长需要,“质量文化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质量评估、认证、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影响是内在的、长期的、稳定的”。
“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高校”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侧记(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21日,万玉凤)
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举行,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次全国本科教育大会。会议以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主题,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把本科教育放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集结号,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篇章!
何谓“以本为本”
近年来,本科教育持续升温,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地各高校尤其是大学校长书记积极响应,许多地方和高校专门出台了加强本科教育的意见,在提升质量方面有很多新理念、新作为。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认为,本科教育不仅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事情,还涉及教师队伍和人事体制、学生评价体系、学科布局、管理服务体系、治理体系和资源配置等。在他看来,本科教育改革必须迎接挑战,面向未来,必须综合考量各种利益诉求。
什么是最好的本科教育
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看来,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陪养人的,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最能体现学校传统和特色的地方。清华大学坚持把价值引领放在首位,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大力推进通专融合,致力于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使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什么是最好的本科教育?根本是能充分释放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林建华表示,打开边界、释放潜力,走一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之路”,是北大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把思想政治之“盐”溶入学校教育之“汤”,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上海市近几年来的实践探索。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介绍,“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语言平实、思想深刻的比喻,为开展“三全育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本科教育如何实现变轨超车
“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引发了教育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四川大学以课堂教学革命为突破口,奋力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实践。在该校校长李言荣看来,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只有课堂进行了革命,教育才能真正革新。据介绍,该校投入了2亿多元全面推进“教室革命”,打造智慧教室400多间,超过教室总数的80%。在此基础上,全面实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和探究式讨论”的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真正“把头抬起来、坐到前排来、提出问题来”。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需要一流教育资源做支撑。作为高教基础相对薄弱的省份,一流资源从何而来?近年来,江西在挖掘、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该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介绍,除了抓评价导向,推动育人资源“校内挖”,用专业综合评价引导高校集中优质资源举办优势专业,提高专业办学实力外,江西还积极推进育人资源“校际选”,用跨校选课学分互认集聚区域优质育人资源,推动育人资源“校外找”,用政产学研用共赢机制汇聚社会优质资源,提高协同育人水平。
在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看来,新经济背景下,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明显加速。如何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答题。
西部地区高校长期面临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的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以青海大学为例,学校发挥区位优势,坚持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同时,巧借支援外力、深挖自身潜力,实施“教师学历提升”“海外研修”“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等人才引培工程,补齐师资短板,着力破解发展瓶颈。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必须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内容。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强调,推进“四个回归”,落实以本为本的核心在于八句话,即学校领导的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和教学工具无论新旧、软硬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办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