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接受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考查
10月21日至24日,我校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组的现场考查。
10月21日上午,副校长赵永生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负责人、专业教师代表、开展认证准备工作相关专业负责人参加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认证现场考查见面会。赵永生向专家组介绍了我校专业认证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他提到,学校重视专业认证工作,以该项工作作为推进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的有力抓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形成了开展认证工作的良好氛围。专家组听取了认证专业负责人围绕培养方案与毕业要求、培养机制与手段、达成评价与持续改进等内容所作的汇报。认证专业教师代表、学院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专家组提出的公共课对认证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各项经费支持、学校招生宣传机制及助学金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解答和说明。
会后,专家组实地考查了我校图书馆、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电子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及专业实验室。在3天的现场考查中,专家组与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代表、相关学院教师代表及十余个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专家组还审阅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材料等教学资料及教学管理文件,深入了解了认证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情况。
10月24日上午,专家组反馈了现场考查情况,充分肯定了我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认证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并就此次认证专业在培养目标表述、毕业要求分解、持续改进精准推进、课程体系支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反馈了考查意见。我校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专家组的反馈意见,赵永生代表学校感谢专家组的辛勤工作,认为专家反馈的考查意见“诊断”精准、全面客观,使学校从思路上及建设重点上对专业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要求各相关单位认真领会分析专家提出的建议,扎实开展整改工作。学校也将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支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持续改进和进一步发展。(供稿人:宋歌)
我校成功举办第五届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河北赛区竞赛
10月20日至21日,由河北省教育厅主办、我校承办的2018年第六届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河北赛区竞赛在东校区体育馆举行。河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高明,竞赛委员会技术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多智能体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朴松昊,我校副校长赵永生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教务处处长金海龙主持。
本次是我校第二次承办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河北赛区分赛,吸引了全省22所高校的95支队伍近400人参加。信息学院、体育学院及教务处通力配合,确保大赛顺利进行。本次大赛以“智能引领,创新致用”为主题,涵盖了机器人创意设计赛、机器人武术擂台赛、舞蹈机器人赛、类人机器人竞技体育赛(点球、高尔夫、田径、投篮)、服务机器人挑战赛、水中机器人挑战赛和智能物流机器人挑战赛等7个类別,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大赛共产生一等奖13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46项,优秀团队将代表我省参加2018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决赛。
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由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山西省教育厅、内蒙古教育厅共同举办。大赛分为五省(市、自治区)赛区分赛及总决赛,旨在推动华北五省各高校间机器人科研团队交流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大赛为广大学生搭建了科技创新、交流提升的跨学科平台,促进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提高。(供稿人:吴培良)
我校完成2018年教学运行状态数据采集和填报工作
截至10月23日,我校完成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2018年教学运行状态数据采集和填报工作(以下简称“数据采集工作”)。我校于9月5日召开该项工作启动会,由校长办公室牵头,教务处具体实施,经学校17个部门和14个学院的配合,共完成7大类、88张表、700余项数据的采集和填报工作。与去年相比,新增表格7个,主要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各类情况;37张表的内容有变化,主要包括采集数据增加、统计时间变化、选项增加、指标内涵变动等方面。部分数据指标比较如下:
指标项 |
2018年 数据 |
2017年 数据 |
2016年 数据 |
2017年普通本科高校常模数据 |
本科生人数(人) |
23742 |
22031 |
20426 |
16206 |
全日制在校生数(人) |
31252 |
29247 |
27452 |
19000 |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 比例(%) |
75.97 |
75.33 |
74.4 |
85.29 |
专任教师数量(人) |
1575 |
1580 |
1555 |
985 |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 |
69.4 |
68.61 |
67. |
49.91 |
本科专业总数(个) |
64 |
62 |
59 |
51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
1.96 |
1.8 |
1.67 |
1.62 |
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
9528.38 |
7564.14 |
5472.48 |
4021.61 |
生均纸质图书(册) |
42.08 |
42.46 |
48.66 |
80.60 |
电子图书总数(册) |
2524095 |
2435420 |
1512995 |
2380168 |
电子期刊、图书等数据库(个) |
333 |
338 |
— |
57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 |
16.97 |
18.13 |
19.31 |
15.77 |
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
1.79 |
1.84 |
2.01 |
2.09 |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
6931.95 |
6085.41 |
9500 |
3000.74 |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
6374 |
6726.3 |
6253 |
5091.59 |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
391.71 |
390.36 |
400 |
381.59 |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门) |
2484 |
2617 |
2664 |
1745 |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 比例(%) |
83.94 |
84.32 |
85 |
79.92 |
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 比例(%) |
28.46 |
29.23 |
30.4 |
17.47 |
体质测试达标率(%) |
92.25 |
85.7 |
88.00 |
89.18 |
通过近年来的数据采集工作,学校在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短板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部分管理数据统计不到位,学校信息化管理手段不足,部分工作开展不到位(如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部分办学条件相对不足,监测数据使用不到位等方面。今后我校将加强对监测数据的采集和运用,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有效开展,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供稿人:赵春梅)
我校举行2018年(第二期)军队转业干部进校培训开班仪式
10月22日,我校举行2018年(第二期)军队转业干部(以下简称“军转干部”)进校培训开班仪式,秦皇岛市军转办、教务处、文法学院相关领导及3位军转干部学员参加了开班仪式。
仪式上,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对参加培训的军转干部表示欢迎,简单介绍了去年来我校学习的5位军转干部学员在校学习情况,并对国家相关政策和要求进行了解读。她希望学员们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尽快适应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学员们各自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学习经历以及目前的工作岗位,就进校学习计划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开班仪式后,与会人员就军转干部进校培训工作进行了充分交流,并就培训计划制定与审核、学分获得、学习证明材料、培养经费等方面的问题达成了共识。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我校成为首批“河北省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试点高校之一,并在2017年首次承接了5位学员的进校培训任务。今后,教务处将继续积极配合开展军转干部进校培训工作,为确保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军转干部安置任务顺利完成贡献力量。(供稿人:马明建)
我校举办第41期教学沙龙
10月25日,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了第41期教学沙龙。本期沙龙以“通识课程教育与体系建设”为主题,围绕如何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我校通识教育高质高效发展等内容展开。活动邀请了我校教学成就奖获得者、环化学院李秋荣教授为主持嘉宾,来自全校各学院近30名教师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
研讨中,李秋荣简要介绍了第一期复旦通识核心课程教师研习营的学习情况,并结合研习营的学习内容,阐述了自己对通识课程教学以及课程建设的想法和见解。参会教师积极发言,分别就通识课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等展开讨论,并对我校通识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措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老师们提出,学生对通识课程重视不足,课程评教结果普遍偏低,建议学校完善通识课评教体系;目前,我校招生规模较大,通识教育师资紧张,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我校通识教育师资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本次沙龙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在场教师表示参加此次活动加深了对通识课程的理解,也开阔通识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通识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办学层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今后学校将继续加大通识教育的投入和建设,做好通识教育的持续改进,以期培育更多优质课程,助力我校本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教师参加第三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
10月18日至2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和电子科技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上千名代表参加峰会,我校选派6名工程教育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会议。
会议以“新时代一流工程教育建设:创新与行动”为主题,聚焦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从传统工科专业升级与改造、新兴工科专业布局与建设、工程专业认证与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等多个方面展开研讨和交流。大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Three Joy Associates公司总裁、UIUC(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名誉教授David E. Goldberg,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超星教育集团董事长史超分别作主旨报告,各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国际国内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改革路径和未来展望。
大会主旨报告之后,设置6个分论坛,分别围绕“传统工科专业升级与改造”、“新兴工科专业布局与建设”、“课堂改革与教学创新”、“现代产业学院与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竞赛活动”、“传统工科专业认证与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议题展开,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沈毅、重庆大学教务处处长李正良、北京航空空天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祖林、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徐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徐江荣、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志军等来自不同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围绕各自研究与实践领域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精彩分享。
我校参会教师认真听取了大会报告,并分别参加了不同主题的分论坛,积极与嘉宾和参会代表沟通交流,希望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和做法,促进我校工程教育改革工作更快更好的发展。(供稿人:张宁)
我校教师参加首届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与科技莫干山论坛会议
10月27日,首届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与科技莫干山论坛在浙江省德清县举办。会议由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和浙江省德清县人民政府承办。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咨询组组长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郑南宁、高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高润生,德清县领导、各高校及企业人工智能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本届论坛以“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产学研协同推进学科交叉、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等议题进行研讨。潘云鹤在致辞中说到,本届论坛将AI赋能、教育先行、创新引领、产学协同作为重要元素,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协同互动,以培养更多高质量人工智能人才。圆桌论坛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与百度、京东、华为等企业就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分享。论坛上还举行了2018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颁奖典礼和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工作组受聘仪式。
我校参会教师表示通过参加会议收获良多,不仅了解了当前国内高水平大学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建设成果,也深刻认识到我校在人工智能教学和科研发展方面的不足,希望通过本次学习和交流,在国家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的契机下,积极探寻适合我校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路,为我校相关学科发展贡献力量。(供稿人:黄丽)
我校教师参加京津冀智慧教学理念与技术推动高校教学模式创新协同发展研讨会
10月25日,由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和河北省教育厅高教处指导,河北师范大学和学堂在线联合主办的京津冀智慧教学理念与技术推动高校教学模式创新协同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吸引了来自河北省19所高校的200余名代表参加。我校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和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主题报告会由河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书景主持,河北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林伟致辞。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于世洁、学堂在线副总裁潘守东、复旦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蒋玉龙等作主题报告。针对我省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林伟指出高校要让优质慕课回归教学、回归课堂,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激活传统课堂,推进教育信息化2.0全面升级。于世洁对比了国内外慕课发展概况,并以清华大学为例介绍了在线教育在我国的实践和发展情况。蒋玉龙分享了复旦大学在线教育实践及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他指出,只要参与实践,总会有收获。在河北省各高校教务处处长圆桌会议上,各位教务处负责人就在线课程建设、运行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河北省高校优质在线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学分互认等事宜进行深入探讨。
我校代表认真听取了专家学者报告,并积极参与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经验交流,希望通过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促进我校混合式教学改革工作的快速发展。(供稿人:黄丽)
我校教师参加2018年北京高校新工科背景下数理化基础课程教学研讨会
10月28日,2018年北京高校新工科背景下数理化基础课程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化工大学举办。会议由北京化工大学主办,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以及其他各省市高校数学、物理和化学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我校选派相关课程骨干教师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以“深入推动新工科背景下北京市高等院校数理化基础课程建设”为主题,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大会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教学名师、清华大学化学系李艳梅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张汉壮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数学系白峰杉教授分别作题为“把握教育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大学物理示范课”、“新工科背景下数学类课程建设”的主题报告。此外,会议还设置了数学、物理和化学三个分会场,分别就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以及未来新工科专业的基础课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报告和研讨。
我校教师代表认真听取了大会报告并积极参与研讨,表示将借鉴其他高校的公共课研究与实践经验,促进我校的物理、化学、数学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快速发展。(供稿人:胡林敏,黄丽)
教务工作简讯
● 2019年CDIO中国工程教育联盟年会拟定于我校召开。开学初,教务处启动了年会筹备工作,近日,我校与汕头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就年会主题、主要内容及会议形式等进行了研讨商议,目前已完成了会议第一轮通知的起草工作。(供稿人:黄丽)
● 为落实《燕山大学关于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的通知》(燕大党字〔2018〕15号))中“有计划建设一批新工科专业方向或专业”和“组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的内容,近日,教务处在前期开展新工科专业方向建设的基础上,协同机械学院、电气学院及信息学院完成了《燕山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建设方案》的起草工作。(供稿人:黄丽)
● 近日,按照河北省教育厅高教处通知要求,教务处组织艺术学院完成了河北省工业设计重点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进展报告撰写和提交工作。(供稿人:黄丽)
● 近日,教务处对我校7个学院32门次实验课进行集中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课堂秩序、实验指导、上课考勤机及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等情况。检查过程中,发现少数实验指导老师不在现场;个别课程学生上课期间随意离开实验室,课堂秩序较差;个别课程未能按要求进行考勤等方面问题。教务处已将检查结果反馈至相关学院并要求学院加强管理。今后教务处还将继续加大对实验课程的检查力度,规范我校实验教学秩序,确保各项教学工作平稳运行。(供稿人:霍文刚)
信息通报
我校获批6项2018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有关企业支持的2018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的函》(教高司函〔2018〕47号),我校共获批6项,其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3项,实践条件建设项目2项,创新创业联合基金项目1项,详细内容见下表:
项目名称 |
所在学院 |
支持公司 |
负责人 |
基于校企合作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体育学院 |
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
高原 |
基于能力输出导向的“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迭代优化教学模式探索 |
信息学院 |
北京博创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
荆楠 |
基于“做中学”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初探 |
信息学院 |
北京时代行云科技有限公司 |
尹荣荣 |
燕山大学-李宁公司协同育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
体育学院 |
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
赵猛 |
大数据分析实践基地建设 |
理学院 |
广州泰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徐秀丽 |
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途径探索与实践 |
理学院 |
广州泰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于春肖 |
截至目前,我校共获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6项,与22家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其中4项已完成结题验收工作,相应配套建设资金已拨付到位。自我校开展相关工作以来,学校非常重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定期组织校内师生进行交流研讨,并选派相关教师参加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使我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此外,我校在项目获批数量、合作公司的范围及合作深度等方面存在不足,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促进我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供稿人:黄丽)
各学院2017版教学大纲编写情况通报
自2017年秋季学期起,我校组织各学院开展与2017版培养计划课程相配套的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截止到10月25日,各学院教学大纲编写情况如下:
学院 |
教学大纲 已编写 |
教学大纲 未编写 |
课程矩阵 已录入 |
课程矩阵 未录入 |
机械学院 |
1 |
226 |
0 |
3 |
材料学院 |
26 |
79 |
3 |
1 |
电气学院 |
55 |
101 |
4 |
0 |
信息学院 |
39 |
272 |
5 |
2 |
经管学院 |
194 |
162 |
7 |
0 |
外语学院 |
215 |
85 |
6 |
0 |
建工学院 |
185 |
19 |
4 |
0 |
理学院 |
400 |
63 |
4 |
0 |
文法学院 |
22 |
278 |
6 |
1 |
环化学院 |
107 |
148 |
7 |
0 |
艺术学院 |
239 |
460 |
3 |
5 |
体育学院 |
33 |
275 |
1 |
0 |
车辆学院 |
76 |
17 |
4 |
0 |
马院学院 |
603 |
0 |
0 |
0 |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为进一步加强我校课程建设,规范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教务处组织相关学院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希望各学院对该项工作加强重视,确保教学大纲编写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供稿人:马明建)
各学院学习“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精神情况通报
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教务处组织各学院于教学周第2周至第5周学习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相关文件。活动要求各学院采取原本学文件、集中讨论等学习形式,将会议精神及相关文件传达到每位教职工。同时,要求各学院系(室)以上领导干部通过集中学习,从“立德树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等方面内容出发,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思考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差距和改革举措。
截至10月29日,所有学院均已按要求组织学习,并提交相关材料。从反馈结果看,大部分学院能按要求组织学习,但部分学院存在未组织系(室)以上领导干部集中学习,院领导到位数不足等问题。各学院组织情况如下表:
学院 |
集中学习场次 |
参加院领导 |
全体教师学习形式 |
机械学院 |
系(室)主任以上领导干部1场 |
1位 |
各系(室)组织全体老师学习 |
材料学院 |
青年教师1场 |
1位 |
|
电气学院 |
系(室)主任以上领导干部1场 |
3位 |
学院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学习文件、查找问题、制定措施 |
信息学院 |
领导班子全体1场 各系(室)5场 |
全体领导 |
各系(室)利用周四下午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组织学习研讨 |
车辆学院 |
系(室)主任以上领导干部1场部分教职工1场 |
3位 |
各系开展教学培训活动及教学经验交流会 |
环化学院 |
系(室)主任以上领导干部1场 |
2位 |
学校会议通知转发各位教师及干部 |
建工学院 |
系(室)主任以上领导干部1场 各系(室)5场 |
4位 |
院属各单位组织全体老师认真学习 |
理学院 |
系(室)主任以上领导干部1场 |
4位 |
要求全院师生认真学习 |
外语学院 |
系(室)主任以上领导干部1场 |
1位 |
各系(室)主任组织各系学习并书写心得 |
文法学院 |
系(室)主任以上领导干部1场 |
2位 |
各专业采取原本学文件和讨论的集中学习形式 |
艺术学院 |
系(室)主任以上领导干部1场 |
全体领导 |
|
经管学院 |
领导班子全体1场 科级以上干部1场 |
全体领导 |
要求相应部门组织学习 |
体育学院 |
领导班子全体1场 部分教师1场 |
全体领导 |
将会议相关文件电子版发给所有教师自学,3个党支部分别组织教师进行讨论 |
马克思学院 |
系(室)主任以上领导干部1场 部分教师听取网络直播学习1场 |
2位 |
文件发给所有教师自学,教师在系部集体备课和支部活动中进行集中探讨,系主任和支部书记在学院中层研讨会上进行汇报 |
(供稿人:冯艳)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1 |
关于启动燕山大学“超级金课”建设教学改革的通知 |
11月30号 |
提交详细实施方案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
2 |
关于开展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阶段检查与结题验收工作的通知(2018年秋季学期) |
11月19日 |
请相关学院按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
3 |
关于转发《关于开展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论文征集活动的通知》的通知 |
11月19日 |
提交论文电子版 |
4 |
关于2018年秋季学期尔雅网络课程统一考试的通知 |
11月22日 |
请相关同学注意考试时间 |
5 |
关于开展2018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 |
12月5日 |
提交听课表、总结模板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
专题聚焦
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作为(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26日,林蕙青)
全国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系统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为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向要求,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是我们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我们要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上下更大的功夫,取得更大的进展。要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摒弃那些不再管用的理念做法,直面矛盾问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切实增强工作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四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构建完善“三全育人”体系,着力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专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教育各环节,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要努力创新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途径,如在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中,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使百万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打造好一堂最大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在“双创”过程中完成从自我价值实现的“小我”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大我”转变。
二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把构建更加全面的教育体系落到实处。
各级各类教育都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战线要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努力构建更加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探索更加有效的途径方式,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案、教学管理、条件保障等方面着力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实习实训虚化、弱化、边缘化等突出问题。大力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社会共建实践育人基地,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要切实加强体育和美育。转变教育观念,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也作为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体育教育方式,拓展体育锻炼空间,保障体育锻炼时间,形成良好习惯,培养体育兴趣,发展体育技能。推动美育与专业教育、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强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教师队伍等关键领域改革和建设,持续办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努力实现以赛促教、促学、促改的人才培养改革目标。
三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任务要求,把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落到实处。
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代的任务要求。我们要以落实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抓手,加快实现“四个回归”,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形成“一流”本科教育。一是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推动各地各高校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学习、大研讨,使广大干部教师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上来、高度统一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上来。二是形成先进的教学体系。推动各地各高校抓紧制定振兴本科专项行动计划,全面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规划振兴本科的建设路径和关键举措;特别是兴起一场课堂革命,增加课程难度、深度,着力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快专业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形成国家教育质量认证的制度框架,为构建先进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支撑和保障。三是形成先进的教学方法。要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制定出台有效的教学激励和管理办法,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四是形成优良的教风。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加强对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加强教师教学管理,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管理的责任。五是形成优良的学风。严管、严抓教学秩序,着力解决课堂教学秩序、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营造有利于学生勤奋学习、刻苦读书的良好氛围。
四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改革要求,把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落到实处。
建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关键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环节,对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局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五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把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落到实处。
高等教育要更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加快完善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学科专业,推动地方和高校加快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要加快发展“新工科”,推动文科、医科、农科等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主动适应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变化,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加快建设高水平各科类专业教育。要着力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围绕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大力提升中西部高水平高校发展的“自身造血”能力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服务能力。
六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把研究、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规律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工作专业性强、规律性强,管教育的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更要尊重和钻研教育,努力成为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讲话中概括的“九个坚持”,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高度凝练,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我们要深刻理解、努力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基本规律,立足中国国情,结合时代特点,拓展国际视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规律的系统研究,积极探索适用于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共性规律和特殊规律,推动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具体实践中,形成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巨大力量。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要以更加强烈的国家目标意识、问题差距意识、使命担当意识,奋发努力、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努力写好“奋进之笔”,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作为、新贡献。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7日,张晨等)
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高校办学更加聚焦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成效显著。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还不够巩固,一些学校领导精力、教师精力、学生精力、资源投入仍不到位,教育理念仍相对滞后,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仍不够聚焦。“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振兴本科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四个回归”全面落实,初步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一批立德树人标杆学校,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点,引领带动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高等学校质量督导评估制度更加完善,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修,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强化管理服务育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改革评价体系;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区域专业布局;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大力推进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深化国际合作育人,深化协同育人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强化高校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强化质量督导评估,发挥专家组织和社会机构在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切实做好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高校主体责任,加强地方统筹,强化支持保障,注重总结宣传。
同时,为实施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教育部与相关部门还印发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文件,对文、理、工、农、医、教等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具体安排,明确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在系列卓越拔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0的基础上,通过拓围、增量、提质、创新,扩大了各个计划的实施范围,增强了各项改革举措的力度,提升了改革发展的质量内涵。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来源:教育部网站,2018年10日17日)
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现就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播种火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
二、目标要求
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培养机制更加健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引领示范作用更加凸显,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一批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崭露头角。
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
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建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前期探索的“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有效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范围、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创新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一)强化使命驱动。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增强使命责任,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激励学生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所学所思落实到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应对人类未来重大挑战,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人类健康、地缘冲突、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挑战,树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远大志向,孕育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探索重大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在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深入探索、坚定志趣,为推动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形成自然科学“中国力量”和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奠定基础。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和重大研究领域,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学生攀登学术高峰搭建平台。
(二)注重大师引领。汇聚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通过学术大师言传身教,加强对拔尖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深入实施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有计划地组织拔尖学生进入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接受大师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接触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研究前沿。高校要在教师编制、教师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对参与计划的教师给予政策保障,激励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拔尖人才培养。
(三)创新学习方式。给天才留空间,营造创新环境,厚植成长沃土。深入探索书院制模式,建设学习生活社区,注重环境浸润熏陶,加强师生心灵沟通,促进拔尖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注重个性化培养,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导师、专业和课程的空间。开展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训练,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多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实践、知民情、懂国情,从经典著作和社会实践中汲取思想养分,获取精神力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探索实施荣誉学位项目,提升学生学习的挑战性,增强优秀学生的荣誉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创设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和机制,提高学习成效。
(四)提升综合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促进学生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和智慧的生活观。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科学道德、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造就敢闯会创、敢为天下先的青年英才。
(五)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把促进交叉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为拔尖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努力为学生建构“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深入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鼓励学生进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大胆探索基础学科前沿,科教协同培养高水平人才。
(六)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国内外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拔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汇聚全球优质资源,深化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战略合作,吸引国际学术大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拓展拔尖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研修实习、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提升国际文化理解能力。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团队、打造学术共同体,为拔尖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
(七)科学选才鉴才。选才与鉴才结合,真正发现和遴选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生。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鼓励通过计划考核培养的优秀学生进入更高层次阶段学习。推进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吸引一批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参加科研实践、激发科学兴趣,成为拔尖人才的后备力量。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结构
1.成立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协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负责计划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决策,指导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2.成立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咨询、指导、评价作用,负责论证高校计划实施方案、指导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评价计划实施成效。
(二)实施范围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增加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保障。高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由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在资源配置等方面为计划实施提供支持。
2.加强政策保障。改革教师激励办法、学生奖励办法、教学管理办法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制度创新,打造拔尖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3.加强经费保障。高校应统筹利用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各类资源支持拔尖计划,推动学生国际交流、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国内外高水平教师合作交流等工作的开展。
(四)实施机制
1.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推动高校加强拔尖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估,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持续改进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定期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计划实施效果、经费使用效益等进行评估,加强质量监管,构建动态进出机制。
2.完善拔尖人才培养研究机制。鼓励高校和有关专家围绕顶尖科学家成长规律、拔尖学生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培养、国际化培养、导师制、学生成长跟踪与评价机制、拔尖学生培养模式与体制机制改革、拔尖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质量有分量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拔尖计划深入实施提供参考,推动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