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接受国家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现场考查
11月19日至22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组对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现场考查。
11月20日上午,副校长赵永生、学校相关部门及学院负责人、专业教师代表参加了现场考查专家见面会。赵永生首先向专家组介绍了学校对工程教育认证及此次接受认证专业办学的支持情况。他指出,学校高度重视专业认证工作,对开展认证工作的相关专业在建设经费、教学改革推进、教师学习培训、专业持续改进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学校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同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已逐步形成了与工程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家组组长张晓华教授说明了此次现场考查的目的,并听取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从学生与学科、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与评价模式等方面所作的汇报及专业如何依托认证促进建设发展的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对专家组提出的吸引优秀生源政策、教学内容更新、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课程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实验室条件支撑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解答和说明。
会后,专家组实地考查了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图书馆及专业实验室。在3天的现场考查中,专家组审阅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材料等教学资料及教学管理文件。专家组还通过召开多场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代表参加的访谈活动,深入了解了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情况。
11月22日上午,赵永生、学校相关部门及学院负责人、专业教师代表、开展认证准备工作相关专业负责人参加了现场考查专家意见反馈会。张晓华对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及认证准备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特别提到了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将多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实现了学生知识掌握与综合能力的共同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及实验室条件建设等提出了整改意见。我校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专家组的反馈意见,赵永生代表学校感谢专家组的辛勤工作,并要求各相关单位要认真梳理专家反馈意见,尽快进行整改,学校将在政策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他指出,专业认证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动力,我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挥相关专业的优势,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专业人才。(供稿人:宋歌)
教务处举行第65次教学工作处长接待日活动
11月16日,教务处举行了第65次教学工作处长接待日活动。来自3个专业的19名学生代表参会,教务处处长金海龙、相关科室工作人员接待了学生代表。
此次处长接待日活动的主题为“自编教材的使用意见及建议”和“选修课教材使用调查”。针对近期学生反映部分自编教材存在编写错误、订购困难等问题,与会学生代表发表了意见和看法。部分同学提出,有些自编教材体现了教师多年教学工作中总结积累的精华,与教师的授课思路和内容更贴近,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可以使用,但同时也希望教师能够提供体现学科发展新动态的经典主流教材作为参考书,以适应考研和就业需要。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对于一些重要的专业课程,应尽量选用国内外主流经典优秀教材。同学们还提出,不管选用哪种类型的教材,应避免出现编写错误,以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并且习题、例题最好要有详细的解答过程。此外,教务处还对选修课是否需要订购教材开展了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选修课旨在拓展学生知识和视野,无需订购教材。
教务处将认真研究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学校教材建设工作,提高教材管理水平。(供稿人:李文静)
教务处组织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公开课活动
为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务处于11月24日组织开展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公开课活动。本次公开课内容是《大学物理》小班研讨,主讲教师为理学院王明利老师,主要面向2017年秋季学期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授课教师,同时鼓励校内其他教师积极参加。公开课后,参加活动的老师还就课堂互动、课程评价机制等问题与王明利老师进行了交流。下一步,教务处将针对文管类专业授课教师组织开展第二次“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公开课活动。
《大学物理》课程组于2014年起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实践。目前,该课程在每学期48学时中利用10学时进行小班教学。课程组成员根据课程内容,精选小班教学内容、作业和思考题,严谨制定“小班研讨评价标准”,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灵活开展小班化教学,通过“问题导向”+“分组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开展课内外结合的自主性、研究性、小组互助性学习,取得了显著效果。(供稿人:黄丽)
教务处组织我校教师试用手机移动端教学软件
为进一步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促进传统课堂与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提升我校教学质量,我校于本学期组织教师试用手机移动端软件开展信息化教学工作。本学期共有125名教师积极报名参加试用,试用软件有超星“学习通”和“燕云伴课”两种。
11月24日,教务处举行了“学习通”和“燕云伴课”软件使用专题培训会,各学院教师自愿报名参加了此次培训。“燕云伴课”软件开发者、信息学院冯建周老师向大家现场演示了如何运用蓝牙定位、人脸识别、云端处理等技术实现课堂签到,并介绍了软件后期开发想法。超星公司技术人员对“学习通”的页面布局、登录方式、主要功能、平台优势等进行了详细讲解,现场演示并指导教师们实践了创建课程、建立班级、课堂操作等环节。培训现场气氛活跃,会后教师们就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与技术人员进行了热烈交流。
“燕云伴课”是我校信息学院“燕云伴课”课题组独立开发的一款在线课堂软件,软件基于手机APP开发,目前仅有签到功能,操作相对简单,实用性较强。“学习通”是超星利用20余年来积累的海量图书、期刊、报纸、视频等资源,集知识管理、课程学习、专题创作为一体,供读者免费共享一站式学习与工作环境,可以实现课堂签到、提问、作业、答题、讨论等功能。本学期为软件试行期,预计于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正式面向全校推广使用。希望通过两种课堂教学软件的引用,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环节的信息化水平,丰富广大教师的教学手段,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供稿人:李文静)
我校完成2017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近期,教务处组织完成了2017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经各教学单位核对、评价、评选及公示,现已公布评价及奖励结果。
此次共有1678门次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有效。在学院评价中,共有27门次(占1.6%)课程因成绩分布不合理等原因被扣分;在学校评价中,共有2门次(占0.1%)课程被扣分。
根据各学院上一年度教学运行状态评价排序,此次学校给予电气学院、机械学院、信息学院、车辆学院35%的评教优秀课程比例,给予外语学院、材料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25%的评教优秀课程比例,其余教学单位30%的评教优秀课程比例。各学院优秀课程评定办法由学院自行设定并进行评选,其中,体育学院、理学院将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类进行评优;建工学院、车辆学院以“开课系”划分课程,分别按照综合评价排序进行评优;文法学院分年级按综合评价排序进行评优;其余学院均按照所有课程的综合评价统一排序进行评优。最终,共评选出515门次(占30.7%)优秀课程,各学院详细评价评优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2017年春季学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优秀课程奖励结果
学 院 |
参评课程门次 |
优秀课程门次 |
学院评价扣分人次 |
学校评价扣分人次 |
成绩 分布 |
更改 成绩 |
调串课 |
其他 |
扣分 小计 |
机械学院 |
135 |
49 |
|
|
|
|
|
|
电气学院 |
111 |
39 |
|
|
1 |
|
1 |
|
信息学院 |
127 |
45 |
|
5 |
|
|
5 |
|
车辆学院 |
38 |
14 |
|
|
|
1 |
1 |
1 |
环化学院 |
127 |
39 |
|
|
|
|
|
|
建工学院 |
98 |
31 |
|
2 |
|
11 |
13 |
|
理学院 |
155 |
47 |
|
1 |
|
|
1 |
|
经管学院 |
107 |
33 |
|
|
|
|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66 |
21 |
|
|
|
|
|
|
文法学院 |
157 |
49 |
|
|
|
|
|
|
材料学院 |
49 |
13 |
|
|
|
|
|
|
外语学院 |
170 |
46 |
|
4 |
|
|
4 |
|
艺术学院 |
190 |
50 |
1 |
|
|
|
1 |
|
体育学院 |
126 |
32 |
|
|
|
|
|
|
招生就业处 |
19 |
6 |
|
1 |
|
|
1 |
|
国防科技学院 |
3 |
1 |
|
|
|
|
|
|
合 计 |
1678 |
515 |
1 |
13 |
1 |
12 |
27 |
2 |
此外,此次还评选出10门优秀精品课程(详见表2)。学校将对于优秀课程、优秀精品课程进行额外工作量奖励,在年底工作量核算时统一发放。(供稿人:冯艳)
表2 2017年春季学期优秀精品课程奖励结果
序号 |
学 院 |
精品课程名称 |
评价结果 |
1 |
机械学院 |
工程流体力学 |
优秀精品课 |
2 |
机械学院 |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 |
优秀精品课 |
3 |
电气学院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优秀精品课 |
4 |
信息学院 |
电路理论 |
优秀精品课 |
5 |
信息学院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
优秀精品课 |
6 |
建工学院 |
材料力学 |
优秀精品课 |
7 |
材料学院 |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
优秀精品课 |
8 |
艺术学院 |
视唱练耳 |
优秀精品课 |
9 |
外语学院 |
英美概况 |
优秀精品课 |
10 |
文法学院 |
民法学 |
优秀精品课 |
教务处组织完成2016-2017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项目中期检查工作
近期,教务处组织开展了2016-2017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期检查工作。经过项目组自查、学院审查和学校组织中期汇报答辩会等检查环节,发现除了“基于OBE的工商管理专业ACS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进度缓慢之外,其余项目进度均正常,详见下表。
2016-2017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期检查结果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检查结果 |
1 |
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分层递进多元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构建 |
姚建涛 |
进度正常 |
2 |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
汪飞雪 |
进度正常 |
3 |
功能薄膜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
刘世民 |
进度正常 |
4 |
基于专业课程群多层次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
韩立强 |
进度正常 |
5 |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标准的交联式项目教学方法研究 |
潘 钊 |
进度正常 |
6 |
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混合教学研究 |
梁顺攀 |
进度正常 |
7 |
工程教育认证中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探索 |
齐跃峰 |
进度正常 |
8 |
基于OBE的工商管理专业ACS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靖鲲鹏 |
进度缓慢 |
9 |
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改革中的行动研究 |
王飞宇 |
进度正常 |
10 |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与实践 |
王帅杰 |
进度正常 |
11 |
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燕山大学为例 |
丛 鑫 |
进度正常 |
12 |
基于PBL教学法之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
王明利 |
进度正常 |
13 |
提升文化自觉提炼优质基因——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
张竹岩 |
进度正常 |
14 |
项目驱动与O2O融合教学模式下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
李 昊 |
进度正常 |
15 |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刘永志 |
进度正常 |
此次学院审查环节中,各学院普遍采用专家审查纸质材料的形式,通过审查项目组提交材料给出检查结论,并对项目下一阶段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机械学院还举行了现场汇报答辩会,车辆学院进行了经验交流会。学校审查环节中,组织专家对项目的中期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检查,并在听取汇报答辩后对项目建设、成果总结凝练和提升设想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此次检查过程中,部分项目存在提交检查材料滞后、阶段成果佐证材料不够详实、中期报告撰写粗糙、项目经费报销不及时等问题。教务处将于近期对发现问题进行整理汇总,反馈至相关项目负责人。今后,学校将针对具体问题加强管理,确保按时保质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供稿人:黄丽)
我校代表参加第十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
11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中国大学教学》编辑部共同主办,福州大学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在福州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高校代表1000多人参加了论坛。我校机械学院、电气学院、信息学院、理学院、环化学院、文法学院教师代表和教务处负责人参加了论坛。
本届论坛聚焦一流本科教学,以“一流本科教学:课程、师生、方法”为主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国龙、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分别发表了讲话。吴岩在讲话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上已经进入世界中上水平,开始与国际高等教育最新发展同频共振,世界高等教育开始倾听中国声音、融入中国元素。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流大学是目标,一流学科是条件,一流本科是根本,一流专业是基础,要做好“四个一流”的统筹。
在专题报告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周爱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杨祥、南京大学副校长王志林、东南大学孟桥教授、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永正、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冯晓云等多位领导、专家分别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时代课程教材研究、一流本科教育实践探索、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构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国际视野与一流本科教育、课程质量提升机制构建等议题作大会报告。
会议期间,我校代表认真听取了大会报告,并分头参加了不同主题的分会报告,获益匪浅。此外,在此前主办方举办的同主题论文征集中,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共推荐了“基于学堂在线MOOC平台的《工程制图基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等8篇论文。
“中国大学教学论坛”自2008年创设以来,每年选择一个主题,聚焦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难点,持续组织高教界交流、研讨,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人员和骨干教师搭建了交流新理念、新探索、新体会的高层次、大规模教学研讨平台,十年来每届论坛都得到了高教界的热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供稿人:黄丽)
绍兴文理学院到我校交流访问
(文稿来源:机械学院教务科徐向伟)
11月10日上午,绍兴文理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沈红卫院长等一行5人到我校交流访问。我校机械学院副院长金淼、电气学院副院长漆汉宏和相关专业老师与来访客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会由金淼副院长主持。
座谈会上,金淼副院长首先对沈红卫院长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从历史沿革、办学规模、办学特色等方面介绍了燕山大学和机械学院的基本情况,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详细说明。沈红卫院长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对燕山大学教学工作取得的成就与业绩表示肯定,并介绍了绍兴文理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整体情况。会上,双方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本科教学、绩效考核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座谈会后,沈红卫院长一行参观了机械学院和电气学院相关实验室。
教务工作简讯
● 近日,河北省教育厅公布了2017年度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结果,我校“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4项实验教学项目获批,其中2项还被推荐申报教育部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供稿人:霍文刚)
● 10月至11月,教务处委托燕山大学软件中心开展了专业评估系统建设工作,经过专业评估系统功能需求梳理、指标数据厘定、系统建设及定期对问题进行沟通解决、系统功能优化等工作,目前,专业评估系统建设工作基本完成,教务处正在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供稿人:宋歌)
● 近日,教务处完成2017燕山大学教育改革创新案例荣誉证书发放工作。(供稿人:黄丽)
● 近日,教务处启动了“三项制度”(本科教学质量调查问卷、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工作。目前,已在数据平台上完成了联系人员信息和2018届本科预计毕业生基本信息填报工作。(供稿人:黄丽)
学院采风
我校燕翔车队获2017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一等奖
(文稿来源:燕山大学网站车辆学院苏斌)
11月12日至17日,第八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在湖北省襄阳市举行,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我校燕翔车队从78支油车队中脱颖而出,以总分825.81的成绩位列第五名,创8年参赛成绩新高,赢得大赛一等奖。继2015年在第六届大赛(FSC)后,这也是燕翔车队第二次取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
大赛共包括8个比赛项目,燕翔车队分别取得了“成本答辩”第五名、“营销答辩”第六名、“8字环绕”第八名、“高速避障”第六名、“耐久比赛”第七名的好成绩。
此次参赛赛车为燕翔第八代赛车,除了发动机、轮胎、轮辋、差速器、ECU和减震器是购买成品,其余零件全部由学生自主设计制作,赛车车身也由学生纯手工制作。在赛车研制和比赛过程中,燕翔车队队员们精益求精地设计赛车,争分夺秒地调试赛车,精心准备各项比赛,锻炼了吃苦耐劳的毅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为学生们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简称“中国FSC”)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SAE-CHINA)主办,由高等院校汽车工程或汽车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组队参加的汽车设计与制造比赛。各参赛车队按照赛事规则和赛车制造标准,在一年的时间内自行设计和制造出一辆在加速、制动、操控性等方面具有优异表现的小型单人座赛车,并完成全部或部分竞赛环节的比赛。2010年至今已举办8届,我校“燕翔车队”参加了每一年的比赛。
机械学院召开2017年秋季学期青年教师座谈会
(文稿来源:机械学院教务科徐向伟)
11月17日,机械学院召开2017年秋季学期青年教师座谈会,学院党委书记蔡星周,教学副院长金淼,教务科科长徐向伟以及17名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徐向伟主持。
徐向伟老师首先介绍了此次座谈会的目的和意义,希望与会教师围绕学院教学管理、教学信息化、教师培训、教学改革措施及对学院期望等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蔡星周书记向青年教师简要介绍了学院近期公布及拟出台的政策,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与会青年教师就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教学与科研关系平衡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困惑,并提出网上提交课程能力矩阵和能力达成度、采用慕课与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等建议。
针对青年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蔡星周书记和金淼副院长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就青年教师对一些政策理解的偏差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他们指出,教师是最受尊重的职业,用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对待学生,认真授课,总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成就学生和成就自己是存在矛盾的,两者之间需要平衡。青年教师是学院发展的希望,希望大家能够牢记学校发展历史,不忘初心,克服困难,处理好“低头拉车”和“抬头看路”的关系,利用好学院资源,在当前体系下努力发展。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
通知名称 |
截止时间 |
备注 |
1 |
关于做好课表编制工作的通知 |
|
合理排课 |
2 |
关于转发《河北省教育厅关于2017年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
12月6日 |
提交申报书及汇总表 |
3 |
关于2017年12月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听力试音及维修耳机的通知 |
12月14日 |
按时参加试音及维修 |
4 |
关于汇集各类行业规范的通知 |
12月15日 |
提交电子版材料 |
5 |
关于协助完成2012届和2017届毕业生质量调查专用数据核对工作的通知 |
12月15日 |
核对补充相关数据 |
6 |
关于申请2018年春季学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的通知 |
1月10日 |
报名并提交教学文件 |
专题聚焦
天津大学推出“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
(来源:天津大学新闻网,2017年11月20日,刘晓艳)
打破本、硕、博的“身份”限制,实行贯通式培养;打破“专业”的限制,按大类招生;实行“无门槛”的专业转出机制;实行完全学分制……从2018年起,天津大学将全面实施“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下文简称“2030行动计划”)。“2030行动计划”包括“一个中心、两个阶段、三个坚持、十项举措”。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实施大类招生选拔机制、主修专业确认机制、学分制教学运行模式,建立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推出。2017年11月18日召开的天津大学第八次教学工作会上,“2030行动计划”正式向社会发布。
据悉,“2030行动计划”中,“一个中心”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两个阶段”是指到2020年初步形成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到2030年全面达到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水平;“三个坚持”是指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通专融合、坚持贯通培养。“十项举措”则包含了十项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改革的具体措施中,首要强调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建立学科专业优化和大类招生选拔两个机制,转变“学科导向”的单一专业设置模式,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做“新工科”建设的“领头雁”。据悉,目前天津大学已开始整合招生专业,并从2018年起全面实施大类招生选拔机制。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后,后续专业分流和培养将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专业需求。同时在招生计划分配中,也将在既有规模基础上实行动态调整。按大类招生后,天津大学将按大类推出若干个工科试验班,以及经济管理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医学试验班、人文科学试验班、求是卓越班等,着眼于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新工科复合卓越人才的培养。
与此同时,天津大学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主修专业确认和转专业新模式、学分制教学运行模式。
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将实现培养方案贯通、课程体系贯通、运行模式贯通、导师培养贯通。这也就意味着,本、硕、博打破身份障碍,纵向跨层次选课、横向跨学科选课成为可能。学生按兴趣、学习能力选课修课得到支持,本科生也可以根据兴趣选学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而研究生也可以通过选修本科课程来强化专业基础知识。
“2030行动计划”还强调,在学生主修专业确认和转专业方面也将实行全新的模式。按大类招生的学生,在大一入校后将有两轮确认自己主修专业的机会。第一轮是大类内的专业确认,第二轮则可提出类内或者跨类专业的申请。在学生转专业的过程中实施“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的制度,给予学生更大的专业选择自主权。
与上述改革措施相呼应的是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此项改革以灵活选课制为核心,形成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等构成的新型教学管理体系。学生可通过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课程层次、自主选择听课方式等实现课程的自主修读,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2030行动计划”还通过完善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完善教学保障体系四大体系的建设获得全面支撑。
“2030行动计划”的推出,是天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
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在其12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坚持以“兴学强国”为使命,发扬“爱国奉献”的传统,继承和发展“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全面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30行动计划”,也将本着“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综合发展理念,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为牵引,促进理、工、经、管、文、法、医、艺术、教育、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流本科重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3日,郭东明)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方阵(A类)高校。在迈向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学校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起体现自身价值内涵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必须避免同质化的培养模式。学校于2005年启动“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研究课题,提出了“1318”顶层设计方案,在实践教学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在一流本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师资和一流保障“六个一流”建设中,形成了自身特色。
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提出“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进行大类招生、实施大类培养”。在十几年的不懈改革中,探索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科的发展要有后劲,就得有基础理科、应用基础理科作支撑。学校以解决国家重大需要为己任,致力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加强学科结构布局,基础理科的建设要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工程应用学科与基础理科融合发展。二是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一流本科是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输出力量,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纳入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培养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性人才,高校要从理念与方式方法创新上下一番“绣花功夫”。三是国际化人才培养。从教育开放和学生开放两个方面,打通中外高校间互访、互派的通道;通过培养方案接轨、授课语言的互通,吸引国外知名大学学生与本校学生共同学习,为国家培养更多国际化精英人才。三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应该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要面向国家、社会、行业领域需要,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大格局意识,体现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上。四是跨学科复合交叉人才培养。通过“4+1”专业辅修、双学位和专业交叉等途径,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完善“双学位”和“主辅修”制度,实施“计算机+X、外语+X”,以及“X+信息、X+管理、X+经济、X+人文”等双学位培养。五是跨校联合培养。学校先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11所高校,国际18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互派学生交流访学、联合培养学生,为学生创造为期一年的“第二校园经历”。
研究型的教学模式改革
“双一流”建设,必须强化四个理念: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二是办学以教师为本的人才理念;三是一流大学一流本科的办学理念;四是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
近十年来,学校以接受教育部国际工程专业认证为契机,瞄准学校定位、国家需求和国际标准,2012年和2016年两次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围绕新培养方案各专业进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完善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等,全面推动了专业内涵建设。
为促进教学改革成功实施,学工处大力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广大教师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牵引,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管理与经济学部最早引入案例教学与模拟决策教学,建成国家MBA管理案例共享中心。软件学院实施CDIO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建筑设计课程实施“工作坊”学习方式,将国际化开放式教学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国家级“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载体,实施“大综合、强渗透、高水平”教学改革。
“大一学生就能进行学科前沿设计?”“一张白纸上作画,技术不一定能实现,但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前不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专家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负责人王树刚教授的对话。该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早在十年前就推行研究型教学,指导学生大一时就走进实验室,教师从总指挥到咨询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一些学生大三之后就能加入教师科研课题组。近年来,学校建设了百余门精品开放课程和MOOC课程,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将优势的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人才培养资源。建立了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制度,鼓励学部(学院)把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实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示范基地为载体,为学生开设学科前沿实验课程。国家级辽宁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基地、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与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土木水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已开发成综合性、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刚刚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夺得金奖的能源与动力学院学生的“终极发动机”项目,首届中国大学生Chem-E-Car竞赛全国第二名的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团队,都是在这种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下取得的成绩。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一流人才的培养是“全人式”的教育。面向“新工科”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在新领域、新技术、新技能的“一技之长”,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伦理道德、社会意识和人类意识。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尤其要努力探索将学生“人生梦”与“中国梦”“人类梦”融于一身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将实现人生理想融入于服务国家需要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奋斗实践中去。
大连理工大学秉承红色基因,对将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每一环节,有着高度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意识。建立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各级党政干部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政班主任制度和两周一次的“校领导接待日”制度,盘锦校区实施了“书院制”;干部培养实施苗子工程、基础工程、培育工程、提高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勇闯新路,思政课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法,成为全国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范例,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指导服务构建了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党的教育方针相融合、与学校事业发展相融合、与专业教育体系相融合、与学生成长需求相融合的完整体系,涌现出物理学院“学霸寝室”等一批学风建设典型。
早在2008年就实施“完全学分制”和“两长一短”学期制。学生学业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课程学习管理实施自由选课制,课程排布实行并行排课和循环排课制,学生既可择师上课,又可择时上课。同时,还建立了优秀学生、学业专长生、专业兴趣生、学业困难生转专业的4个通道,每个专业有25%—30%的学生可以申请转专业,85%的学生转入了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考核向着注重多元化、灵活性和过程性发展,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理论课考核采用闭卷、半开卷、开卷、课程论文、面试、答辩等多种形式,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学校通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综合性改革,本科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构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流大学的建设任重道远,学校追求的不只在于时间节点上的点滴建设成就,更重要的是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整体建成。
瞿振元:一流本科教育要聚焦学生和学习(摘选)
(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7月4日,瞿振元)
本科教育是“两个一流”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不仅仅因为本科生在数量上是主体,也不仅仅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处于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十分重要的是:处于“青年期”的这些学生具有特定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这一时期是他们走向成熟、形成将在许多方面会影响其一生的核心素质的关键时期。
按照我国的学制,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体状态处于由生长发育期进入到生长稳定期,大脑发育渐趋成熟,认知水平和观察能力达到较高程度,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大大增强,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和辩证性显著提高,个性心理品质趋于稳定。与此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走向成熟。可以说,大学阶段是他们步入社会前,集中、系统、全面学习知识的最后阶段,也是他们人生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育素质的最佳时期,是人生“指数式成长期”的最后阶段,用经济学的语言说,这是边际效益最大的时期。错过了这一时期,有些方面以后很难补上。正如一位教育名人所言,应当按照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去规定教学的过程和阶段,选择教的手段和方法。充分认识这一点,让处于“青年期”的学生们达成最大程度的发展,正是本科教育的责任所在、价值所在,也是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的根源所在。当然,在这个意义上说,对同处于“青年期”的所有学生的教育,包括本科和专科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在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终身学习正成为现实的今天,更是如此。
正因为此,准确认识与科学把握处于“青年期”的中国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是提高教学水平、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前提。那些脱离学生特点和需求的举措,不管动机多么良好,也不管是从哪个先进的地方搬来的,都是很难奏效的。
为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与发展规律,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细落实的基础。
要关注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动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以及就业形势的复杂变化等,学生的学习动机受个人志趣、学习态度、现实需求等诸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关注学生的学习,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既要为学生成长提供不断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机会,也要因势利导,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结合起来,使他们与社会要求相适应、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动机成为学习的主导性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充分彰显。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提高教学水平、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要研究新时期学生的学习模式。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乃至思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学校、课堂等学习环境因信息技术的植入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它在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在挑战传统大学的知识权威。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土著族”,受网络影响大,对网络依赖强。他们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方式,当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无法回答、老师讲述的知识不能满足需求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搜索引擎,甚至有学生戏称,最好的老师是“度娘”。但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碎片化阅读导致学生思维专注力的下降,过长时间的人机对话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求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突破,使“先进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成为现实,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研究的现实问题。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迫切需要研究新媒体背景下适宜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学习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提高学生个体及整体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要研究学生学习的适切的知识构成。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它既要传授本专业领域的系统知识,也要为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同时,专业教育还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它要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的学生。因此,如何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教学内容,构建先进的课程体系,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改革往往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国外一流大学特别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性,高度重视本科生基础素质的培养,他们专业教育的基础一般比较宽泛,专业本身的弹性比较大,值得我们借鉴。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还需要把学校的科研优势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更新不断调整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专业实际,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大学是学知识、长能力、育素质的地方,是让学生成长的地方,大学的根本是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的学习,引领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办好一流本科教育的灵魂。
高教视点
中国高教学会会长杜玉波:推动中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来源:光明网,2017年11月3日,丛芳瑶)
11月2日上午,第二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会议主题为“新工科建设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共同参加了此次峰会。
2017年2月底,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其中“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被归纳为“五个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
为更好地探讨新工科建设,本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采用了主题报告和专家对谈两种主要形式。峰会涉及内容广泛,包括了“新工科建设的文化视角”、“如何建设好新工科”、“新工科建设学校顶层设计”、“教务部门如何推动新工科建设”等,从学校、企业等多角度出发,畅谈中国工科教育的发展。
峰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就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发表讲话,他称,中国高等教育目前已进入世界中上水平,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始就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倾听中国声音,学习中国先进经验,而工程教育也已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现如今对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方面的卓越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则在发表的主题报告中提出了自己对工科教育发展的建议,称工程教育涉及高校广、人数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高素质工程教育人才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条件,因此高校在发展工程教育时要立足新起点,增强历史使命感。
杜玉波提出,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树立综合化工科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结构,加快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升级,积极设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前沿学科专业。在办学方面,学校应恢复开放式办学,通过校企合作、跨学科合作促进转型升级,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政策方面,要完善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真正做到在理念上创新,在政策上完善,推动中国走向工科教育强国。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是“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系列活动”的主要活动之一,本次“高教会”系列活动包括了18场主题论坛,132场报告会,由来自全国各大知名高校的校长、负责人共同参加,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有利地推动作用。
践行“以生为本”(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9日,胡雯)
使命光荣、责任在肩。一所好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不可或缺,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的功能虽有所发展,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使命始终未变。大学由培养人才之需而生,并因此延绵千年。正如康奈尔大学校长弗兰克·罗德斯所言:“大学产生于学生对教学的需求。没有学生,可能会有研究院、学术研究中心,但绝不会有大学。”大学是因大学生而设,办大学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以生为本”应是大学的第一理念。
今年6月,笔者有幸随团赴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以下简称UB)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培训,所见所闻,感触颇深。
以教学为中心处处体现。不同与我们教师职称评审时的拼科研,在UB,教师升职时,考察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教学质量,第二才是科学研究,科研很重要,但教学永远第一。教师上课,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每周,教师要有6小时固定的时间指导学生,不是非常特殊的原因,不能随意更改,如更改,必须在下周补上。UB的教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的关注点有三个,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二是国际交流;三是对学生全方位的支持。在美国,教授被学生投诉则可能被辞退。学校除教室之外,供学生学习沟通交流的场所非常多,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校园中,随处可见桌椅。笔者去的时候,虽然很多高校已放假,但依然到处可见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场所,或静静地看书,或三五成群交流探讨。
实验室重在学生使用。在我国,介绍实验室时,常常会把重点放在设备本身或承接的重大课题。在UB,该校负责人重点不是介绍设备如何的先进,而是津津乐道于介绍学生利用这台设备做了什么,一台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大型实验设备被隆重介绍。笔者同行的老师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实验室设备不比美国高校差,但我们差在运用。虽在假期,实验室都是随时可做实验的状态。
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在了解了美国大学教师的招聘、升职、管理和退休相关情况后,有老师如是说,回国后再也不吐槽了,和美国的大学教师相比,我们简单得多。在UB,想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要首先过试讲关,3小时的试讲课,要给学生布置作业,要出模拟试卷,要回答考官近乎苛刻的提问。教师升职,要有四方面的考察:一是教学质量,二是科学研究,三是校内担任社会工作,四是在国际会议以及学术杂志刊物中担任职务,这是对教师全方位的考察,而且是连续6年的考察。美国高校没有我们的辅导员岗位,但要求升职的老师在校内担任社会工作,笔者理解是部分地扮演了辅导员角色。
时间短暂,看到的难免片面和肤浅;国情不同,照搬照抄也断然不可。但从美国高校的关注点,到教师的入职、升职和实验室的管理等方面来看,无不体现着“以生为本”的理念,无不把“以生为本”落在了实处。相比之下,中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知名高校在争创“双一流”的同时,地方高校在力争更名的同时,“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在了哪里?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一带一路”大学双创教育“和声正美”(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9日,李薇薇)
“澳门大学为实现独特的教育目标和策略,正在尝试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即体验式、多方位、全天候双创教育模式。”
然而,澳门大学校长赵伟却话锋突转,“但这些在现有大学排名系统中无用”,甚是令人出乎意料。
近日,由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等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承办的“一带一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论坛召开,基于不同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等背景的国家及地区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大融合,亦在求同存异中探索双创教育的和而不同。
双创教育突破多元文化“围墙”
“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变革而言,环境因素更加重要。营造一种大学生创客能互相交流经验、‘大手拉小手’创新创业帮扶等良好氛围,务必需要高校打开围墙,走出去。”陕西省常务副省长梁桂的致辞,为此次论坛奠定了“和”之论调。
然而,高校要如何打开围墙走出去?走出去之后还要做什么?似乎才是致辞背后的意义。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在报告中指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双创”人才。王建国介绍,四川大学以实践及国际课程周为载体,邀请了全世界140余所高校近800名外籍教师开设近千门全英文课程,以此培育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双创无止境亦无国界。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全球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方,彼此突破围墙,进行不同文化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也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不谋而合之举。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校长谢尔盖·阿布拉梅克介绍,该校与54个国家签订合作协议,为近千名教职工、700余名学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搭建创新创业共享平台。“香港理工大学更是积极打造全球性的学生创新创业网络,国内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9家大学和机构合作,国际上则与以色列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等。”香港理工大学董事会主席陈子政分享道。
由此可见,双创教育改革越来越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寻求国际化之意也愈加明显,使得各国双创教育能于多元文化中和谐共生。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双创教育就要以共性存在,而无个性化发展。尤其是双创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渐凸显,我国双创教育不仅要做好“和声”,更要敢为人先,打造“领跑范儿”。
“相较于传统类型大学,福州大学则融创业文化和学术文化为一体,重新定位为‘创业型大学’,充分利用多元途径开展双创教育。”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永正的主题报告,则为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和而不同开辟了思路。
求同存异“创响”连绵山峰
当赵伟校长表示,所探索的体验式、多方位、全天候双创教育模式在现有大学排名系统中实则无用,即刻引起现场一片热议。
追求大学排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升,澳门大学如此费尽心思的探索,是否等于做了一场无用功?
“然而实际上,自这一双创教育模式实施以来,澳门大学教师每年论文发表数量却由2008年的100余篇,提升至现在的1400余篇,SCI排名亦有较大程度提升。另外,在全世界8个葡语国家和地区,澳门大学排名稳居第二;在国际化进程中,更是排名前四。”赵伟表示,澳门大学正以一种澳大独有的方式,在双创教育国际化中求同存异。
据介绍,澳门大学的双创教育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史无前例地将参加实践活动写入毕业要求;二是将教师原本每天4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压缩为39个小时,压缩出的1小时用于参与社群活动;三是每周三下午全校停课,将时间和空间用于研习教育和社群教育。
今年4月,澳门大学开放日即吸引了逾万人参与,有携同子女参与葡语工作坊的家长就表示,澳门大学这一新教育模式,不仅营造了极为浓厚的学习氛围,还更能使学生活学活用。
基于不同的传统文化和经济基础,不同国家和地区很难用同一种模式走同一条双创教育之路,因而双创教育必然会呈现多样性。我国大学在互相尊重个性化发展基础上,需要以求同存异谋求双创教育潜力最大化。
珠联璧合双创教育建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将世界各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抓住双创教育这一突破口,方能大力推进国际范围的协同育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形成息息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生态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郑晓静指出,要以本次论坛为桥梁,携手共赢,联合打造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
为此,本次论坛还一致通过《“一带一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西安行动宣言》,成立《西安新丝路大学生联盟章程》,将致力于服务丝路沿线大学生,携手搭建创业大平台,树立大学生创新之信息,共托丝路发展之明天。
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所说,各高校均将以此为平台,一要深入交流,形成更多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务实举措;二要深化高校合作,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推进合作;三要建立长效机制,共同发挥各校文化优势、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
编 辑:徐鹤 宋歌
审 稿:姜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