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我校公布《燕山大学本科专业评估办法(试行)》
为全面掌握学校各专业的办学基础,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学改革,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我校于10月18日公布了《燕山大学本科专业评估办法(试行)》。文件包含了专业评估指导思想、任务、原则、对象、组织程序、结论应用及评估指标等级标准(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31项、观测点90余项)等。此次文件拟定自6月底启动,经过了文件草拟、评估指标制定、指标数据核算及向各教学单位征集意见等环节。专业评估相关工作将于年底启动,目前正在开展专业评估系统平台建设工作。
此次专业评估的对象为学校所有全日制本科专业。专业评估每年进行1次,采用自愿申报和学校指定相结合的办法确定每年评估的专业,原则上全校所有专业5年内必须进行一轮专业评估。专业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由教务处负责,采取各学院自评和学校组织专家组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评是整个评估的基础,专业通过总结发展的思路、成果、经验和特色等,参照评估指标,对专业建设的质量做出基本的判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的对策,形成自评报告。现场考察专家组在审阅专业自评材料基础上,根据自评及汇报情况,通过调阅试卷、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资料;考察实验室;听课;召开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会;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专业进行评估,提出评估等级。评估结论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后由学校发文通报全校,设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被评为“优秀”等级的专业,授予校重点专业称号,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并择优推荐申报省级重点专业(类)、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被评为“不合格”的专业应限期整改,两年后可再次接受评估,若仍不合格,将进入专业调整程序(减规模、停招等)。
此次专业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将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内涵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完善与我校办学指导思想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供稿人:宋歌)
我校举办首期教学名师工作坊
10月27日,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了首期教学名师工作坊。本期工作坊邀请河北省教学名师、我校机械学院史艳国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他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题,与参加活动的60余名青年教师分享了教学工作心得。活动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姜文超主持。
史艳国老师从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谈起,结合我校CDIO工程教育实践、自己开展项目式教学的探索经验以及青岛海尔公司的创新案例,围绕“质疑高于聆听,反思重于理解;超越高于适应,知觉重于逻辑;体验高于经验,自由高于创新”的讲座主线逐层展开。最后,他用辩证处理好教学、科研关系的建议来启示在场青年教师:教学是教师的立足之本,科研乃发展之基,好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做到教学相长,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史艳国老师深入浅出、亲切真诚的分享介绍,赢得了现场青年教师的热烈掌声。
此次是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的首期教学名师工作坊,旨在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从教学技能、师德师风、人生规划等方面帮助中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学工作,引领更多中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和专业发展骨干。今后,我校还将陆续推出后续活动。(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举办第30期教学沙龙
10月25日,我校举办了第30期教学沙龙,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关科室负责人、各学院教学管理人员20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姜文超主持。
本期沙龙围绕如何有效推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对新修订的学籍管理规定的意见和建议等内容展开。首先,教务处教务科科长张宁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我校推进学分制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实施方案、已完成和即将开展的工作,详细说明了新修订的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有哪些重大变化,并就在推动教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关工作做了阐释。针对推行学分制可能出现的问题,各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发表了意见和建议,并就实施学分制、新学籍管理规定和教学管理信息化等内容与教务处相关人员展开讨论,讨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设补考。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我校自2017级起在全日制本科专业实行学分制管理,并按学分收取学费。按规定,实行学分制后,学校对正考未通过的学生要提供一次免费补考机会,因此,自本学期开始,在2017级及以后年级增设必选课补考,其相关工作已做具体安排。
2.编制课表。为完成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过渡,实现学生的自主选课,今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表要在上一学期中后期同时编制完成。本学期期末将实现学生下一学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同时选课,学分制选课管理办法将于近期发布。
3.专业分流。为完成上述选课工作,相关专业的专业分流工作要提前至上一学期末学生选课前在线下完成(系统相关操作于相应学期开课前进行),以便学生在选课前知晓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应选的课程模块。
4.成绩记录。按照新的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要求,学生的成绩单要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业成绩,对通过补考、重修获得的成绩,要予以标注。据此,教务管理系统的成绩单打印模板已更新为全程成绩记录模式,学生的补考和重修记录都将在成绩单上体现。此外,选修课没有补考,如果相应课程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开设,学生可以重新选课修读学分,也可以选修其他课程,但无论修读的选修课通过与否,都将在学生个人成绩单上体现。因此,各学院要提醒学生慎重选课。为避免学生误选课程,学校暂定于每学期开学前两周为学生办理课程退选。
5.学分绩点。自本学期开始,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即加权平均学分绩点计算)将涵盖学生所修的全部课程,包括选修课(未获得学分的选修课也将计算在内),望能提醒学生注意。
经会后与教务处相关科室人员沟通和文件核对,对其它问题解答如下:(1)对提交成绩不及格率过高的情况,学校暂不做限定,也不做扣分处理;(2)目前选修课管理同必修课(具体见《燕山大学本科生任意选修课管理办法》),且在《关于进一步强化课程考核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中明确规定,课程考核应多元化,平时成绩不低于15%;(3)学生登录web网页即可看到自己应修的培养计划。
本期沙龙的召开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了经验交流、共同研讨的平台,加强了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学分制改革,做好学籍管理相关工作,促进改革目标的有效达成。(供稿人:张亚靖)
教务处组织召开在线课程建设阶段总结研讨会
10月24日,教务处组织召开我校在线课程建设阶段总结研讨会,会议由教务处处长金海龙主持,我校负责在线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的部分负责人和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期间,金海龙处长向参会教师说明了召开研讨会的目的,介绍了未来我校在线课程建设计划,并就我校在线课程建设、教学过程及考核方式改革等问题与参会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他表示,教务处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管理与服务部门,真诚希望也愿意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活动做好服务工作。
各项目负责人对课程建设进展情况做了汇报和展示。目前,环化学院李秋荣老师负责的《有机结构波谱分析》已在“学堂在线”平台完成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并于10月27日正式上线,是我校第一门正式上线的在线课程。机械学院董永刚老师负责的《工程制图基础》已完成在燕大慕课平台的资源上传工作,该课程将应用于本学期教学。理学院胡林敏老师负责的《线性代数》和侯岩雪老师负责的《大学物理》已完成教学大纲、课件PPT、习题等部分资源建设工作,预计于11月中旬完成课程视频上传工作。(供稿人:黄丽)
延安大学督导团到我校考察调研
10月16日,延安大学督导团马江生教授一行8人到我校考察调研教学工作。我校教学督导团团长常福清、教务处副处长王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姜文超以及相关科室负责人与来访客人进行了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马江生教授介绍了延安大学的历史沿革及近期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开展情况。王晶副处长也对学校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我校教学改革、专业认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院校两级管理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双方就专业认证工作流程及学校对该项工作的支持、教学改革理念及具体工作的推进、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模式及经验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来访人员表示,我校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认证工作的经验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通过此行调研走访,加强了延安大学与燕山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对学校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促进意义。(供稿人:宋歌)
教务处组织开展2017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根据教学工作安排,教务处于教学周第7周启动了2017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目前,教务处已完成前期准备、学校评价、学院评价基础数据核对工作。
前期,教务处完成了去除学生评价冗余数据,统计课程成绩分布异常情况、课程更改成绩情况及调课情况等工作,并将1811门次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21人次异常成绩分布、更改成绩及调课记录发送给各教学单位。学校评价方面,根据教学督导团及教务处2017年春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控记录,教务处对2门次课程进行了扣分处理。学院评价方面,目前,各教学单位已完成相关基础数据核对工作。根据核对结果,共有1677门次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有效,506门次课程可获得优秀课程奖励。目前,各学院正在进行学院评价及评优工作,部分学院已经进入公示阶段。(供稿人:冯艳)
我校教师代表参加“工程教育范式变革”国际研讨会
10月13至14日,由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CSEE)、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专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工程教育范式变革”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国内外近百所高校和企业的院士、专家、学者共400余人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高等工程教育范式变革的新需求、新结构和新模式。我校参加会议征文的教师代表和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会议以“工程教育范式变革:新需求、新结构、新模式”为主题。研讨会之前,主办方举办了同主题的会议征文,我校共有“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新思路探究”等8篇论文被收入会议论文集(共收录论文41篇)。
开幕式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邹晓东、中国工程院一局副局长王振海、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中国高等学会秘书长康凯分别致辞。康凯秘书长在讲话中特别提到燕山大学,肯定了我校为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做出的贡献。主题报告会上,美国工程教育学会(ASEE)轮值主席Stephanie Farrell、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总裁Nigel Fine、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等13位嘉宾先后作主题报告,围绕“工程教育范式变革”进行了交流、讨论与经验分享。
会议期间,我校参会代表认真聆听了大会报告,并积极参加了会议论文分享研讨会,建工学院教师曹海莹作为我校代表在会上分享了题为“案例库与专利库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的论文。
本次会议主题鲜明、内容新颖,为教师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台,对教师更新理念、拓宽视野具有重要意义。(供稿人:黄丽)
教务工作简讯
● 近期,教务处组织课程评估专家对只在2018年春季学期承担教学任务且已于上学期申请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的教师提交的教学文件相关材料进行了审阅,并将于11月上旬组织课程评估专家对上述参评教师进行教学基本技能评审。(供稿人:宋歌)
● 10月份,在教务处与校长办公室等16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完成了2017年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数据填报工作,下一步将进行填报数据的最后审核。(供稿人:黄丽)
● 近日,教务处完成了2017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意愿统计工作。共有电气学院、机械学院、文法学院、信息学院、建工学院和艺术学院6个学院的师生计划申报22项2017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目前,已有部分申报人向企业提交了项目申请书。(供稿人:黄丽)
● 近期,教务处组织完成2017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合同签订工作,涉及15个学院的51项项目,包括重点培育项目、一般培育项目、教材建设项目、自主项目和指令项目(含新工科项目)5类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截至10月31日,所有立项合同书均已报送至教务处。(供稿人:黄丽)
● 截至10月18日,教务处完成了2016年立项建设的部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本次共有43项项目申请结题,经专家审查,最终确定42项项目可进行结题,其中通识选修课项目24项、课程规范化建设项目17项、教材建设项目1项(提前结题)。(供稿人:李文静)
● 近日,教务处完成了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经费拨付的工作,包括2016年部分校级教改项目建设经费、2017年课程规范化建设经费、支持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项目的建设经费以及2017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建设经费。(供稿人:黄丽)
● 10月10日,教务处组织完成2018届4606名预计毕业生图像信息采集工作。(供稿人:张宁)
● 近期,教务处落实了2017-2018春、夏季学期教学任务,目前正在进行排课准备工作。(供稿人:张宁)
教师培训
建工学院举办“如何讲好一门课”教师教学法培训讲座
(文稿来源:建工学院教务科孙连京)
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建工学院于10月12日邀请全国模范教师、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教学名师白象忠教授举办了题为“谈谈如何能讲好一门课的体会”教学讲座,学院全体教师及实验老师到场聆听。
白象忠老师开篇直击教育现状,严申遵守教师职业职责、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教学观,并从大学课堂讲授理念、课堂讲授应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式”教学等7个方面讲述了如何能讲好一门课。他还强调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及对授课对象的了解等工作对上好一门课的重要性。为帮助大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白象忠老师从授课有激情、思路严谨、教学形象化及精炼知识、重视板书等方面向大家传授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技巧,并阐释了如何捕捉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并及时补偿。最后,白象忠老师以“授课十戒”与全体老师共勉,结束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是建工学院本学期教学法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学院教师培训计划的重要环节,通过白象忠老师的倾囊相授,使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收获颇丰,对于学院教学质量提升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学院组织召开2017年教学技能经验交流会
(文稿来源:信息学院教务科张莹)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他们投身教学改革,信息学院于10月20日举办了一场教学技能经验交流会。学院入职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及部分老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院长齐跃峰主持,电子通信工程系闫盛楠老师受邀作了报告。
首先,齐跃峰副院长对主讲人闫盛楠老师在各级教学竞赛中的获奖经历进行了介绍,并就学校近期组织的“信息物理系统(CPS)关键技术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做了详细的解读和动员,鼓励各位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闫盛楠老师结合她参加河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经历,从赛前准备、课堂教学、教学反思3个部分对竞赛过程进行了详尽介绍,并结合比赛的各项具体要求,将她在参赛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情况的处理经验和实际教学工作的感悟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通过本次经验交流,使学院青年教师对教学竞赛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做好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今后,信息学院将结合学院特色及优势,为学院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
学院采风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文稿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永志)
为满足我校教学改革需要,在我校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促动和引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特别在考试考核方式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增加对学生能力和素养方面考核的比重,注重过程考核,弥补了以往一张考卷定最终成绩的不足,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课程考试命题的规范性、科学性、公正性和保密性,建立相应的命题、审题、阅卷制度,落实出题人保密负责制;
2、压缩客观题的比例至40%以下,同时增加客观题中能力考核题的比重;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并且要求题型多样化;
3、探索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结合课程结业考核和过程性考核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过程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增加课堂平时测验以及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
4、将以往以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为知识考核和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的不同,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5、重视考核后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意见反馈。
目前,学院已在试点班进行了改革,试点班最终成绩构成如下表所示。经总结发现,改革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勤率、抬头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分数也得到提高,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实效性明显增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改革试点班最终成绩构成
成绩构成 |
考核 项目 |
分值 |
考核内容 |
考核方式 |
得分方式 |
基本成绩 |
期末闭卷考试 |
50 |
本门课程核心思想及基本知识点 |
闭卷考试,纯选择题、机读卡形式考试和阅卷。 |
机读卡阅卷后的得分即为考试得分 |
平时测验 |
20 |
与本门课程所学知识相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
两次随堂小考,每次1-2道主观题,以现场考试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自主完成。 |
如学生有违规答题情况(如翻书、手机上网抄写答案、抄袭其他学生答案等),现场被抓住做扣分处理,一次5分,情节严重者取消本次成绩。 |
出勤情况 |
15 |
学生出勤情况 迟到早退情况 |
随机点名3次 |
缺勤一次扣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3分。 |
“四个一”实践报告 |
15 |
红色旋律系列教学活动参与情况以及“四个一”报告完成情况 |
审阅学生“四个一”报告 |
视其报告完成情况判定学生得分 |
奖励成绩 |
参与教学情况 |
10 |
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论理解程度、思考深入程度 |
为每位学生发放3张提问纸条,学生于本门课程结束之前自愿上交,任课老师审阅后决定是否给分。 |
学生所提问题很有价值被任课教师选中则最终成绩奖励3分,3个问题都被选中则得10分 |
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对教学可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考试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学院将继续将考试考核方法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鼓励教师进行积极的改革实践。
此次考试考核方式改革是学院为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此前,在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努力下,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已稳步推进,在落实学分学时、中小班化教学、实践课程开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改研究支持等方面逐步达到了标准,并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中位于前列,获得有关部门的好评。
机械学院组织召开CPS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
(文稿来源:机械学院教务科徐向伟)
为了积极推进CPS(信息物理系统)教育关键技术课程建设工作,机械学院于10月19日召开了关于CPS教学改革立项专题研讨会,学院教学副院长金淼、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各系部领导及教务科相关人员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金淼副院长主持。
金淼副院长向与会人员传达并解读了学校和学院对CPS课程建设的通知和意见。他提到,CPS教学改革与新工科建设是相通的,希望各系部能够以此为契机,积极克服困难,对传统课程授课内容进行改造升级,学院也将尽最大努力提供支持。教学指导委员会史艳国老师结合海尔公司的案例介绍了CPS在企业的应用,并说明了企业对CPS方面人才的急迫需求。参会人员还就CPS教学改革展开了热烈讨论。
此次会议的召开,加深了大家对CPS的认识和了解,分享了对CPS教学改革的看法,并对相关课程改进和建设达成共识,有助于CPS教育关键技术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理学院举办本科生学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文稿来源:理学院王明利林万杰)
近期,理学院举办了本科生学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学院党委书记张世良、2016级和2017级本科生学业班主任(以下简称“班主任”)代表、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理学院副院长王明利主持。
王明利副院长介绍解读了《理学院班主任工作条例》。2016级班主任张晓冉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担任班主任一年来的感想和体会。他表示,作为班主任,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学业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给予认真指导。随后,2017级班主任就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就如何加强学生学业及创新教育指导等工作进行了交流。王明利副院长总结强调,各位老师要明确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教育管理,并希望各位班主任与辅导员及时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指导工作。
王晶教授受邀来我校作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讲座
(文稿来源:机械学院李富娟)
9月28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组委会秘书长、西安交通大学王晶教授受我校机械学院创新基地邀请,来我校举办主题为“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发展与第八届大赛主题解析和内容界定”的专题讲座。活动由创新基地主任姚建涛主持,车辆学院院长安子军、教务处副处长王晶、机械学院副院长金淼、部分师生参加了会议。
讲座上,王晶教授回顾了大赛的发展与重要事件,就大赛的评审方法、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第八届大赛主题解析与内容界定、如何提高作品参赛效果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互动环节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
此次讲座的召开使学院师生对大赛的精神和宗旨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领会,开阔了学生的设计思路,有助于师生做好参加河北省及全国2018年大赛的准备,对学生参加其他竞赛活动具有积极促进意义。
王晶教授,现任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委员、大赛秘书长;全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副理事长等职务。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主要负责组织全国大赛和大赛评审工作。历任第一至第七届全国大赛评委,具有丰富的大赛组织、指导、评审经验。主编出版《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4本。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
通知名称 |
截止时间 |
备注 |
1 |
关于评选燕山大学教育改革创新案例暨推选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的通知 |
11月2日 |
提交电子版案例和汇总表 |
2 |
关于增设补考工作的通知 |
|
按通知组织考试,并于期末提交相关材料 |
3 |
关于2017年秋季学期网络通识课程学习的通知 |
11月26日 |
在线学习 |
4 |
关于开展2017年秋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的通知 |
11月28日 |
提交检查情况书面材料及佐证材料 |
专题聚焦
专业评估要敢于向自己亮剑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6月19日,吴斌)
想必许多人都曾看过电视剧《亮剑》,相信也会对主人公李云龙带领着钢铁部队不仅敢于向敌亮剑,而且“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印象深刻。亮剑精神是一种勇气,是一种过人的胆略,必胜的气势,是战斗不止的坚定决心。高等教育校内的教育教学评估亦如暗战一般,暗流涌动。作为高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中重要的专业评估环节,也必须直面不同利益诉求与博弈,打造敢于向自己亮剑的教育教学评估“铁军”。
专业评估向己亮剑
高等教育正处于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间的竞争正在逐渐转向办学实力的竞争。尽管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在最近几十年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相对于体系化、第三方的外部质量保障活动,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附于外部质量保障,加之碍于校内不同利益群体,高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评估不可避免带有功利性和权宜性。专业作为高校内部的基本教学单元,其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自身的评价和诊断。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校内专业评估实施专业“自我诊断”,为专业发展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是学校发展的整体意识与专业办学的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更加全面和深入。
校内专业评估剑锋所指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大学的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的人才需求必然随之改变,人才成长方式也会与过去不同。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同时,专业办学基本上也延续了外延式发展的粗放办学方式。办学定位不准,培养目标趋同;课程教学与培养目标吻合缺失,课程体系缺乏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适应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目标的重构过程;专业办学规则意识淡漠,对人才培养缺少明确、具体的培养标准以及可操作的达成度评价与反馈机制。高校专业办学过程中诸如此类被诟病的问题,已然成为束缚专业建设科学化、精细化发展的桎梏,且由于惯性大有积重难返之态势。面对此种境遇,高校只有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校内专业评估机制,勇于触动既有利益格局,以内部评估撬动学校专业办学乃至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专业自我质量管理能力,方能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进程,构建完整的内外部教学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和良性的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校内专业评估剑法招式
专业评估过程就是专业建设规范化的过程。其要求校内专业评估不仅要敢于亮剑,还要善于亮剑。一套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是专业评估工作成功与否的基础。梳理一下国内外较为相通的专业评估范式,理念上大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结果为导向,强调持续改进。学校及其教育活动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也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现者和评价者。专业评估首先要高度聚焦于人才培养,不能混同于学科评估或科研评估,这就要求专业办学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其次,坚持成果导向,就要将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成果作为专业办学和教学活动实施的目标及评价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支撑条件等都要围绕学生发展与毕业要求达成来设定,并据此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进程式评价。再其次,校内专业评估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即促进专业办学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使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成为一个有目标、有标准、有机构、有评价、有反馈和有改进的校内外双闭环系统。
当后评估时代来临
教学评估如同一场持久战,如同逆水行舟一般,不进则退,校内专业评估自然亦是如此。评估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评估过后,如何关注评估后效应,进行内生性的持续改进,则是关键。针对评估所反映出来的教学过程管理过于宽松等失范现象,学校、学院乃至各专业层面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明确相应的反馈和监督机制,在人才培养各环节、各阶段进行有效内控,强化过程管理,使质量保障与管理成为常态化。同时,为促进评估工作能内化于专业办学和日常教育教学生活,还应积极提倡参与式评估与进程式评价,积极寻求师生员工对于校内专业评估工作的主体意识与价值认同,将专业评估与教育教学日常生活一致起来而非独立之外、凌驾之上。
普通高校本科校内专业评估的探讨
(来源:北京教育,2014年10月11日,王腾等)
在我国,高校专业评估起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历经零星实践、试点和扩大推广三个阶段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形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和关键抓手。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曾经说过,“评估这件事情非常非常重要,特别特别重要,是天大的事,怎么强调都不过分”。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为主要内容“五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顶层设计。其中,学校的自我评估,是评估工作的基础,体现了高校质量保证的主体地位。
当前高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一是在培养目标方面,存在定位不准,人才培养主线不清晰,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模糊等问题。在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系统的论证和调研,缺少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导致培养目标比较宏观、笼统,缺乏特色,且不具体。
二是在培养标准方面,对人才培养缺少明确、具体的培养标准以及可操作的达成度评价机制,造成人才培养效果缺少评价和反馈的过程,在人才培养标准及培养内涵等方面缺乏深入的思考。
三是在课程体系方面,更多的仍然停留于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体系,缺乏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适应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目标的重构过程,培养方案存在学分多、课时重、课程内容重叠等问题。
四是在培养过程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尚没有广泛的推广。一方面,教师对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缺乏有效的理解,导致教学目的不明确;另一方面,对教学过程缺少行之有效的督导机制,现有教师教学业务考核缺少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依据的教学质量的监控。
专业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自身的评价和诊断,在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借鉴现有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企业协会等评估手段、标准,开展校内专业评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推动专业建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通过校内专业评估,构建专业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可促进各专业科学、有效、高速的发展。
开展校内专业评估的意义
在教育部“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中,既包含专业认证、院校评估及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外部评估”,又包括以“校内评估”为主要方式的自我评估。其中,校内评估作为一种内部评估机制更加全面、深入,具有外部评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校内专业评估不分等次,不具功利色彩。外部评估,不管其评估主体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企业协会,其结果往往对高校产生重要的影响,评定的等级直接影响高校的利益,也即具有“利益相关性”。而校内专业评估主要是对待评专业的现状进行客观描述,重在查找专业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评估,为专业建设把脉问诊,帮助专业通过科学规划凝练特色,结合学校发展定位、行业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通过校内专业评估,激发专业自身建设的内驱力。校内专业评估可采用专业自评与专家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专业自评,使得待评专业认真思考办学定位,主动反思和查找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差距。同时,通过专家的审查诊断,明晰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开阔专业建设的思路。最终,促使待评专业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专业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三是校内专业评估具有自身特色,更有利于地方院校的专业建设。在以往的外部评估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往往采用同一标准,从而忽略了不同高校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在科学性上有所欠缺。校内专业评估中,高校可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办学条件和办学定位制定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评估指标;同时,校内专业评估可采用由专业自身设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定位和标准,并予以自证的方式,也即“用自己的尺子衡量自己”。因此,评估的结果更加科学和客观,更有利于专业建设的改进评估过程。
四是校内专业评估,可构建“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协同育人。招生、培养和就业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互相关联、密不可分的三个部分。通过校内专业评估,可构建“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的状态,借助相互合作、整体协调的机制,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校内专业评估的设计及内涵
1.校内专业评估的设计
科学的评估机制是校内专业评估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与外部评估不同,校内专业评估为诊断性评估,评估的重点不在于对专业进行等级评判或排名,在于研究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评估机制由两方面的动态性闭环系统构成,一方面,围绕评估指标体系形成“标准建立—评估实施—效果反馈”的闭环,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等可依据专业建设的不同阶段及评估效果的反馈予以动态调整,力求使得校内专业评估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为专业建设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评估—专业建设—专业再评估”的过程,形成“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长效机制,更有效地服务于专业建设。
2.校内专业评估的内涵
一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因此,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从具体的培养过程来看,培养目标也应是整个培养方案的核心。不同的培养目标,必然形成不同的培养模式,继而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及质量监控等产生不同的要求和影响。因此,校内专业评估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重点考察专业建设中的各个方面对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支撑。
二是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国内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在校内专业评估中,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实施也必须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外部评估中,往往注重考察教学条件、教学投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而忽略了学生培养质量。校内专业评估,应从注重教学条件的“投入性”评估转向注重教学成效或学生学习成效的“产出性”评估。与教学投入、教学过程方面的评估相比,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依据的评估更为科学、有效,因为学生学习的成效是教学质量最直接的证据,更具有说服力。
三是强调持续改进。当前的高等教育环境,面临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专业除了应具有完备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所有教学环节设置合理准确的评价机制,并在培养过程中严格贯彻执行相应的质量标准外,还应具备自我调整与完善的能力,不断改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以适应社会、经济及人才自我培养等的发展和需求。目前,专业在建设中更多的为自我封闭的模式,缺乏开放的、闭环的反馈机制。一方面,在主要教学环节中,缺乏闭环的质量反馈机制,特别在反馈数据的常态化方面普遍薄弱;另一方面,在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及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缺乏来自企业界、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等外部的客观性反馈。反馈机制的缺乏,显然不利于专业快速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和需求。
“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几点思考
校内专业评估的目的在于“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以评估为手段,围绕龙头“培养目标”,科学的定义培养标准,加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专业建设。因此,校内专业评估应着重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考察。
1.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及课程体系的一致性
校内专业评估的中心在于考察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及课程体系的一致性。
一是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校内专业评估中,对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考察,应强调所有毕业生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因此,培养目标的设定,除了要充分论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外,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论证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培养目标合理和足够的支撑。同时,着重考察培养过程中对所有学生的全程性培养。
二是各项培养标准是否能够完整支撑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主要体现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标准既要支撑培养目标,又要与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相呼应。
三是课程体系在广度、深度及运行中是否能够有效分解并达成各项培养标准。课程体系的规划与运行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在以往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更多地考虑了设置哪些课程,而忽略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特别是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宜遵循以下原则:每项培养标准通常需要连续的学习过程才能达成,因此需要足够的课程相对应;应考虑对应的课程在教学与实践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是否能够匹配该项培养标准。
2.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动态闭环教学体系
经过水平评估及多年的专业建设,高校在教学管理中通过大量的规章制度,在试卷、试卷分析、实验报告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已日趋规范,但在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研讨,包括学生、毕业生座谈在内的教学质量的反馈,以及就业和用人单位的调研等方面还相对薄弱。因此,构建以“持续改进”为核心,“课程—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多层次的动态闭环教学体系不失为加强专业建设的有效手段。
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动态闭环教学体系包含多个层次:第一层次以课程持续改进为核心。每门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均要求授课、实践和考核必须严格以课程大纲为指引,将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及试卷分析等数据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作为下一轮次授课改进的依据。第二层次以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持续改进为目标,基层教学组织应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探讨课程群知识体系的更新与衔接、大纲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内容。同时,每年应定期进行毕业生座谈和校友、用人单位的跟踪调研工作,以获取不同阶段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教学工作的反馈,反馈的信息作为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参考依据。
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校内专业评估可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全面诊断的信息,为专业发展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因此,高校应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通过规范化的评估规程、完善的评估方法积极高效地开展校内评估;同时,专业也应在加强自评工作的同时,完善专业教学状态数据统计,以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高教视点
31名优秀毕业生受聘中国海洋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员
(来源:华禹教育网,2017年6月26日,乔宝刚)
6月23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员聘任仪式在图书馆第一会议室举行。副校长李巍然出席仪式,并为受聘毕业生代表颁发聘书。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的一员,我们要继续传承海大精神,服务国家民族,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要牢记师长‘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需要’的嘱托,努力成为国家与民族需要的栋梁之才。”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刘通代表受聘信息员发言。生态学专业硕士王吉说:“到深圳参观的时候,感受到当地校友浓浓的海大情,让我们感觉很温暖,今后我也要做好传承”。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刘后秀说:“感谢学校四年的培养,今后一言一行都代表学校形象,也会时刻关注学校发展,学校四年来每一点细微变化,都让我们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其他受聘信息员也纷纷表达了对母校培养的感激之情,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在听取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李巍然就如何发挥教育教学信息员的作用与同学们进行了座谈。他说,教育教学信息员要在“传、帮、带”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传”是指宣传母校,大家都是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海大形象代言人,同学们的表现就是海大人的缩影,各位同学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多宣传海大,也要把社会如何认识海大、如何看待海大、如何期望海大的信息及时反馈回来,促进母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更多受社会欢迎和尊重的海大学子;“帮”是指校友之间的帮、对学校的帮,在求职、生活、工作上遇到困难时,校友之间应提携互助,同时,要通过返校招聘、捐资助学、献言献策等形式帮助母校;“带”是指带动就业。每一位信息员不仅是学生中的佼佼者,还是求职上的成功者,希望你们在自己率先就业的同时,积极传授经验,努力带动学弟学妹就业。
截至今年,中国海洋大学已聘任405名优秀毕业生担任教育教学信息员,他们尽职尽责,积极作为,提供了大量可资参考的信息,为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做出了特殊贡献。
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于淑华主持会议。教务处副处长宋宇然宣读聘任决定。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及有关学院负责人和受聘教育教学信息员代表参加会议。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9日,孙军)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日前启用,按照师生1∶10的比例,在该校区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目前,该校区一期学科已基本调整到位,6所学院和8个研究机构“整建制”由济南市迁入青岛校区。
据了解,青岛校区有本科生315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1250名,留学生100名。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导师以指导学生学业为主,兼顾生活指导和发展指导。在大一新生入学前,学生提前在学校“迎新网”上获得每名导师的相关信息,自行选择适合的导师;要求每名导师与学生日常线上交流,原则上每月要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一次。
编 辑:徐鹤 宋歌
审 稿:姜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