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17年第4期(总第126期)

2017年09月14日 14:47 柳婷婷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17年第4期(总第126期)2017415

     

教学动态

我校赴长春理工大学调研本科教学工作


 

教务处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召开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系列研讨会


我校举办首次燕山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建设培训会


我校将启动课程评估系统试运行工作


我校为获得第七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师发放奖金


学院针对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开展整改建设方案制定工作


我校举办第25期教学沙龙


教务工作简讯

督导专栏

2017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答辩情况总结


电气学院聘任2017年度学院本科教学督导

学院采风

环化学院举办“高校教师教学基本素质”专题讲座


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来电气学院走访调研


 

信息学院学生超算团队在2017年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ASC17)中荣获二等奖


经管学院召开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培训会议

工作提示

 

 

课程评估系统试运行、通识课立项及征集课源、2017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等

专题聚焦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摘选)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摘选)


“新工科”新在哪儿(摘选)


“新工科”建设: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摘编)


返本开新建设“新工科”(摘选)

  


教学动态

我校赴长春理工大学调研本科教学工作

44日至5日,赵永生副校长带领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及部分工作人员一行5人赴长春理工大学调研,重点学习考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及学分制实施等工作。

长春理工大学副校长杨华民率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机电工程学院等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等热情接待了我校一行。在调研座谈会上,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本科教学情况,并就本科教学理念、教学质量保障思路和具体实施步骤、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工作举措、教学工作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本科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交流了意见。赵永生副校长对长春理工大学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提出,希望双方继续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推进地方院校本科教学的发展。此外,我校一行还实地考察了长春理工大学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吉林省精密微制造及装备工程实验室。 

通过本次调研,不仅加深了两校间的了解与沟通,更为我校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推动学校本科教学建设工作起到良好促进作用。(供稿人:赵春梅)

 

教务处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召开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系列研讨会

近期,教务处与信息学院召开两次会议就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研讨,旨在全校推广“燕山大学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简称“MOODLE教学平台”)和“燕山大学慕课平台”,促进学校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育模式有机结合,以加强学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建设,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通过研讨,现已初步形成《关于燕山大学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意见(草案)》。同时,学校决定成立网络教学平台管理工作小组,搭建“基础层”——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和“提高层”——国内各大MOOC平台的课程建设模式,组织课程利用校内网络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网络教学,取得一定成绩后再推荐到国内各大MOOC平台。基础层平台起到一个孵化器的作用,提高层平台主要是提供一个推广、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影响力的功能。其中,教务处负责总体设计规划、经费支持、先优表彰、平台引进、组织校外专家培训等工作;信息学院(软件工程)负责组建平台管理团队及开展相关事务工作,如:平台服务器的维护与更新、课程管理、教学设计指导、培训、数据分析等。此外,双方还就部分工作量核算达成了一致意见。

网络教学平台管理工作小组将于近期按照计划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并将持续针对后续问题进行认真研讨与改进,以期不断提高我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质量。(供稿人:赵春梅)

 

我校举办首次燕山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建设培训会

413日,学校举办了首次燕山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建设培训会。培训会邀请信息学院(软件学院)教授窦燕老师和清华学堂在线技术支持和课程顾问蒋晓莹老师主讲。参加培训会的有各学院填写《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意愿调查表》的教师、学校部分通识选修课主讲教师、继续教育学院教师、里仁学院教师、信息学院(软件学院)“MOODLE教学平台”部分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务处相关人员,共计80余人。

培训会上,窦燕老师和蒋晓莹老师分别就如何使用“燕山大学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简称“MOODLE教学平台”)和“燕山大学慕课平台”进行了网络课程建设培训和现场指导。此次培训采用上机操作模式,两位主讲教师分别就教学平台的功能、如何在教学平台上传各类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讲义、PPT、小视频、图片等)进行了演示操作,取得了良好培训效果。

通过此次培训,参会教师均表示对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有了进一步了解,并为其熟练运用于教学中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学校表示还将陆续邀请校内外网络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系列网络教学经验交流会,以推广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促进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并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网络课程,服务于学校本科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供稿人:黄丽)

 

我校将启动课程评估系统试运行工作

为方便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和各类课程评估工作的开展,教务处于201610月启动课程评估系统建设工作,邀请信息学院吴培良老师承担系统开发主要工作。经过课程评估系统功能方案确定、系统开发、内部测试、系统问题处理及功能完善等环节,目前系统将启动试运行。

目前课程评估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教师在线申请能力与水平评估、提交课程评估资料、实时了解专家评估进程、查询评估结果及下载评估分析报告等;专家在线审阅课程评估资料、上传听课及观摩材料、上传评估结果及分析报告等;系统管理员在线分配专家评估任务、实时了解专家评估进程及听课情况、掌握专家评估结果及分析报告完成情况、发布评估结果等。在内部测试阶段,教务处完成了所有专家(68位)及被评估教师(163位)的信息注册、专家分组及评估任务分配、被评估教师教学文件上传及其他功能检测工作,课程评估系统具备了试运行的条件。教务处已拟定评估系统专家使用方法说明,将于近日组织评估专家开始使用系统开展评估工作,并在对发现问题进行处理的基础上,组织被评估教师使用该评估系统。

我校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于2016年秋季学期启动,每学期接受评估课程超过150门。课程评估系统的使用将简化评估专家工作流程及教师申请评估、提交文件、查询评估结果等环节,使课程评估各项工作的开展更便捷、更高效。(供稿人:宋歌)

 

我校为获得第七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师发放奖金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我校于近期为获得第七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项目(共9项)发放了教学成果奖奖金,其中,一等奖5万元,二等奖3万元,三等奖1万元。目前,学校已将具体奖励金额发放至相应成果完成人银行卡。

教学成果奖是为奖励在教学工作中具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设定的专门奖项,对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重视本科教学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期稳步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供稿人:黄丽)

 

学院针对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开展整改建设方案制定工作

开学初,教务处将学校2015-2016年组织的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学校分析报告反馈至各学院,并要求学院和专业以此为依据,分析、查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学院“十三五”期间整改建设方案。截至415日,除经管学院外,各学院均已提交整改建设方案。

近期,教务处已对各学院整改建设方案进行了初步审查,通过审查发现,大部分学院均按照要求对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制定了学院整改建设方案,并按照学期节点对建设目标进行了分解,整体情况良好。但仍存有部分问题,具体包括:1.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问题分析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只分专业进行了数据分析,未对学院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本身理解有误;只参考了一项问卷调查数据或部分数据内容;只参考了全校数据;所有学院几乎都没有对2016年中国工程教育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利用。例如,环化学院和文法学院只有分专业分析、理学院只对部分数据内容进行了分析、机械学院只参考了学校数据、艺术学院对部分数据理解有误、体育学院过分依赖2017届学生信息等。2.学院“十三五”期间整改建设措施都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院是在学院十三五建设规划基础上进行了整改建设规划,整改建设内容与存在问题不对应;整改建设措施只是对学校近期或将要部署工作的安排,不能体现对存在问题的整改规划。3.分学期节点分解建设目标方面的问题表现在:部分学院没有分学期节点建设目标;部分学院只有分系或分专业的节点建设目标;节点建设目标不具体不可考核等。例如,车辆学院、电气学院、环化学院、文法学院、信息学院是分系或者分专业的节点安排,理学院是按照学生不同的学年进行的节点安排,机械学院、建工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没有分学期节点分解建设目标等。

下一阶段,教务处将组织相关学院对整改建设方案进行修改,并组织各学院在学院网页设置专栏,公布整改建设方案并定期更新整改进程。(供稿人:赵春梅)

 

我校举办第25期教学沙龙

330日,教务处举办题为“‘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探讨”的教学沙龙。去年秋季学期以来,我校推行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为更好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教务处特别策划了本期沙龙,这是我校第二次组织以此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本期沙龙特邀目前已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课程的任课教师陈子明、刘立军、程银波、韩振丽进行了经验分享,吸引了来自机械、文法、外语、里仁和理学院的20余名教师参加。沙龙由理学院副院长王明利主持。

活动中,王明利副院长首先就不同班级规模授课的优缺点,小班研讨模式及要求等方面作了介绍,随后,4位老师依次分享了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经验,并表示,此种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教师由“主演”变成了“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成了“主演”。这种转变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对教师在问题的设计、讨论的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变化更加有利于双向激发、教学相长。

与会教师表示,通过参加本期沙龙,不仅更深入了解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更为以后开展此种教学模式打下了基础。(供稿人:张亚靖)

 

教务工作简讯

近期,学校组织2017年认证专家进校考查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土木工程)开展专业建设经费使用计划拟定工作,并为其制作和发放经费本,同时为通过认证的专业拨付了持续改进经费。(供稿人:宋歌)

近期,教务处组织已通过认证专业相关负责人对电气学院自动化专业认证自评报告进行了审阅,并组织专业结合专家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认证自评报告终稿已于415日提交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系统。(供稿人:宋歌)

47日,教务处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及信息学院、车辆学院相关专业负责人参加了麦可思工程教育认证研讨班,进一步了解了工程教育认证的工作流程及组织、自评报告中的定量举证分析等内容。(供稿人:宋歌)

为推动二级学院管理,方便教师办理考试,自本学期起,我校专业课教师可在开课学院办理考试手续,西校区任课教师可选择在里仁印刷室印制试卷。(供稿人:张宁)

411日,教务处完成2017年上半年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报名工作。据统计,本次四级考试报名人数为5432人,六级考试报名人数为9101人。(供稿人:张宁)

 

督导专栏

2017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答辩情况总结

根据教学安排,我校2017届毕业设计开题阶段考核工作在教学周第4周至第五周进行,目前,全校13个学院的241个答辩组开题答辩工作已全部完成,学校督导团及教务处对答辩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现就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整体上看,各学院的开题答辩均按照学校要求有序进行,总体情况良好。大部分学生以PPT演示方式向考核小组汇报开题阶段工作情况,汇报内容包括开题报告、方案论证、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计划等,答辩小组在听取学生汇报后,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可行性、方案论证方法、设计工作量、进度安排等方面进行了考核,并提出指导建议,基本实现了开题阶段考核的作用和意义。每个答辩小组均满足不少于3名指导老师的基本要求。答辩时,大部分专业学生能够在场旁听且保持良好秩序,平均答辩时间基本达到10分钟。大部分学院领导都亲自担任答辩组组长或作为答辩组成员,充分体现了学院领导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视。

但是,在检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包括:1.部分学生的答辩时间少于10分钟、PPT制作质量有待提高、答辩材料准备不完整;个别学生开题答辩准备不充分,PPT多由网络或者书籍中的资料粘贴拼凑而成,缺少个人设计内容,汇报中表现出对所承担设计任务理解不深入等情况。2.个别答辩组学生没有进行PPT演示讲解,且讲解时间不足5分钟,如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工业工程专业的部分答辩组。3.个别答辩组教师态度不认真,如建工学院力学专业、信息学院通信专业与经管学院工商专业的部分答辩组,教师对学生基本没有进行提问与指导。4.部分专业答辩组教师存在缺员情况,个别答辩组成员甚至不足3人,如电气学院应电专业其中一个答辩小组答辩教师只到场了2人。5.部分答辩组擅自更改答辩时间和地点安排,并未报教务处备案,也未在毕业设计管理平台中进行更改,如外语学院日语系所有答辩组,艺术学院环艺专业、公共艺术、综合绘画专业、雕塑专业所有答辩组与工业设计部分答辩组,环化学院化工专业所有答辩组。

开题答辩完成后,仅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综合绘画专业未能在一周内提交开题答辩成绩。经教务处审查,环境艺术、公共艺术、综合绘画专业(方向)的成绩优秀及低分控制率大幅超出学校的规定。对此,教务处已责令学院做出整改,酌情扣减2017年度学院教学运行状态评价相应指标得分,并要求学院在下一步考核过程中严格执行学校的相关规定。

开题答辩工作是对学生毕业设计开题阶段的总结和考核,对指导和评价学生毕业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此次检查使各学院更加重视毕业设计工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中期和结题答辩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确保每位同学能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供稿人:霍文刚)

 

电气学院聘任2017年度学院本科教学督导

(文稿来源:电气学院教务科张薇薇) 

413日,电气学院2017年本科教学督导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电气馆召开,会议由电气学院漆汉宏副院长主持。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学院本科教学监督指导体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经学院研究决定聘任李昕、肖莹、郑龙江、张秀玲、郑颖楠担任2017年度电气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并由郑颖楠担任督导组组长。

会上,漆汉宏副院长向全体督导老师介绍了本科教学督导组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学院教务科为全体督导老师发放了聘书。学院督导组就督导工作要点、课程“三级项目”组织形式等内容进行了讨论。漆汉宏副院长在会上指出,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是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希望督导组在充分发挥对学院本科教学各环节监督指导作用的同时,在教学核心问题上多提意见和建议。

通过此次会议,电气学院2017年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正式启动。今后,学院督导组将通过随堂听课、专项检查等形式对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巡视检查和评估指导,在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活动、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学院本年度本科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学院采风

环化学院举办“高校教师教学基本素质”专题讲座

(文稿来源:环化学院崔艳丽张世超) 

为提高学院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按照学院本年度制定的培训计划,2017330日,学院邀请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王树元副教授为学院全体中青年教师作了题为“高校教师教学基本素质”的专题辅导讲座。

王树元老师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详细讲解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讲座围绕“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如何科学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他指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明确教学方向和目标,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通过说课方式和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王树元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紧贴实际,受到学院中青年教师的一致好评。本次讲座对于提高教师教学素质,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来电气学院走访调研

(文稿来源:电气学院刘斌) 

45日,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测控专业负责人李忠虎教授一行3人,到电气学院走访调研。仪器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孟宗教授、王书涛教授陪同客人参观了学院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测控专业实验室,并组织测控专业教师代表和部分研究生与来访客人进行了座谈交流。

座谈交流会上,孟宗教授首先对来访客人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院测控专业建设以及参加全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情况。仪器科学与工程系吴希军副主任向客人详细介绍了测控专业培养计划、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项目式教学的有关情况。

李忠虎副院长一行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与考核等问题与座谈教师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来访客人还介绍了内蒙古科技大学人才招聘的有关政策以及对引进人才的支持措施,并详细解答了电气学院参会研究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最后,李院长向我院各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发出了人才引进的邀请,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能够给予宣传。

 

信息学院学生超算团队在2017年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ASC17)中荣获二等奖

(文稿来源:信息学院郭栋梁) 

近日,由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系郭栋梁、信息技术中心佟连刚带队指导,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李飞、洪楠,软件工程专业闫昊、高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李彦钢等学生组成的参赛队在2017年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17)中成绩优异,与香港中文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同获本次大赛二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参赛队伍通过使用无锡国家超算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郑州大学新建成的超算中心集群为不同赛题的计算平台,对百度提供的智能驾驶交通预测和戈登•贝尔奖(被誉为“超算诺贝尔奖”)提名的高分辨率海浪数值模拟进行加速优化。本次竞赛的宗旨是通过大赛平台推动各国及地区间超算青年人才交流和培养,提升超算应用水平和研发能力,发挥超算的科技驱动力,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

本届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17)由亚洲超算协会、浪潮集团、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和郑州大学联合举办,共有230支海内外队伍参加,包括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传统强队。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迄今已举行7届,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学生超算赛事,与德国ISC、美国SC并称为世界三大超算竞赛。

 

经管学院召开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培训会议

(文稿来源:经管学院网站)

316日,经管学院召开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的第4次培训会议。此次会议由靖鲲鹏副院长主持,方宇培训师主讲。李春玲院长、工商管理系及实验室全体教师参加培训。

学院通过招标采购了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平台VTS-M。该平台虚拟了以现代制造业为核心的真实商业社会教学环境,是基于虚拟仿真现代商业环境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学习训练、教学管理与评测的一体化平台系统。

方宇培训师向学院教师讲解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动员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学习经营与实训这门课程;创建企业外围经济环境、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经营运营环境与岗位作业环境;掌握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供应链竞合、生产业务链、流通业务链、资本运作业务链相互交织的经营模型以及课程成绩综合评定标准。

李春玲院长在培训总结中指出,该课程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由“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变为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在环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形成探究式、讨论式、沉浸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她希望授课教师认真对待该课程,将课程上出新高度,成为我校教学的亮点。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转发《神雾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第一轮通知》的通知

420

提交相关材料

2

通识课立项及征集课源等

4月末

提交相关材料

3

2017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

教学周

10

系统中提交相关材料

4

2017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及2016年项目结题

5月上旬

提交相关材料

5

关于2017年春季学期网络通识课程线下讨论课上课的通知


上课时间、地点

6

课程评估系统试运行

7月初

在线开展评估资料审阅等工作

 

专题聚焦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摘选)

(来源:高教司,2017223日)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20172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高校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热烈讨论,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并达成了如下共识:

1.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倡议,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筑先发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奠定了良好基础。

2. 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指数级速度展开,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是推动国家和区域人力资本结构转变、实现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的核心要素。为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重振实体经济,主要发达国家都发布了工程教育改革前瞻性战略报告,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要乘势而为、迎难而上,抓住新技术创新和新产业发展的机遇,在世界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中发挥全球影响力。

3. 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一方面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新工科建设和发展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需要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4. 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总结继承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化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发挥自身与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优势,面向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急需,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新兴工科,拓展工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构建创新价值链,打造工程学科专业的升级版,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5. 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主动作为,以引领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为目标,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产生新的技术,培育新的工科领域,促进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掌握我国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主动权。

6. 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7. 新工科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教育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应对新工科建设进行重点支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协同、形成合力,在优化相关领域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机制、强化实习实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更多的支持措施,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8. 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深入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等,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9. 新工科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扎根中国、放眼全球、办出特色,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标准,明确新工科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分析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构建新工科人才能力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理念”“中国标准注入国际理念”“国际标准,扩大我国在世界高等工程教育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10. 新工科建设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我们将共同启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围绕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等内容开展研究和实践。我们将携手更多高校共同探索新工科的内核要点和外延重点,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边研究、边实践、边丰富、边完善。我们将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更强的担当来推进新工科建设,推动形成广泛共识,凝聚各方合力,为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摘选)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2017410日)

工程改变世界,行动创造未来,改革呼唤创新,新工科建设在行动。当20174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为此目标,我们致力于以下行动:

1. 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

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在总结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工科范式。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指引,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推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2. 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

加强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调研,做好增量优化、存量调整,主动谋划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到2020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产业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更新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服务地矿、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孕育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

3. 问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

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成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材资源,打通“最后一学里”。推动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培养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沟通协商能力和工程领导力。

4. 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和手段。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大学生选择空间,方便学生跨专业跨校学习,增强师生互动,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和推广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完善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努力实现50%以上工科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一项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专业化创客空间,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5. 问学校主体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和基层首创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变“争帽子、分资源”的被动状态,只争朝夕,撸起袖子加油干。利用好“新工科”这块试验田,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建立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人事考核评聘制度和内部激励机制,探索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凝聚校内外共识,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开展多样化探索。

6. 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

优化校内协同育人组织模式,通过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产业化学院等方式,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汇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完善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推广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到2020年,争取每年由企业资助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达到3万项,参与师生超过10万人。

7. 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

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研判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新策略,以面向未来和领跑世界为目标追求,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深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培养一批认同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标准的工科留学生,又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走出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和工程教育师资。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将中国理念、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理念、国际标准,扩大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

新工科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我们将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因时而动、返本开新,以动态的、发展的思维深入探索,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扎实推进。我们将以天大的魄力、天下的情怀砥砺前行,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增强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自信,汇聚起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新工科”新在哪儿(摘选)

(来源:《光明日报》,201743日)

最近一段时间,“新工科”的概念在高校里热了起来。缘由是两个月前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随后,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启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于是,一场关于“新工科”的讨论在全国高校展开,“新工科”也成为当前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传统工科教育与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

“新工科”新在何处?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我们的工程教育“旧”在哪里?至少以下这组数字让我们看到工程教育的“旧”: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0多万人。

“缺人才”不只发生在未来,还发生在当下,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的短板。

事实上,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2016年,工科本科在校生538万人,毕业生123万人,专业布点17037个,工科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但是,我国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学理科化,对于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这些分析来自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份报告。

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说,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

“新工科”要立足新经济之“新”

“你或许希望每一个在贫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都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以便在学校取得最好的成绩;你或许希望研发一种能够保护孩子免受疟疾威胁的疫苗;你或许希望设计一款电池,在夜晚照亮孩子的书桌,或者研发一项移动技术,有朝一日能帮助孩子开办自己的公司。如果这正是你们想要做的,就放手去做吧。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也没有比现在更好的环境了。”这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近日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的结语。

比尔·盖茨的这些话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创新与创造必将无处不在,这恰恰点中了新经济的要点,也让我们看到“新工科”必须要立足新经济之“新”,而不是亦步亦趋跟在新经济后面设专业、开课程,貌似在建设“新工科”,其实还是走以前工程教育的老路。

“新工科”怎么做才能立足新经济之“新”呢?

首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不要说四年,两三年间,世界就大不同了。我们现在做微信小程序开发,大学是不是要搞一个专业专门学这个?等你搞出来,可能小程序已过时了。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快速学习能力。”腾讯公司副总裁、技术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巨宏说。新经济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经济发展总是在推陈出新,不同时期的经济都有“新”的部分,一定时期的“新”也会逐渐变成“旧”。因此,“新工科”要着眼于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等时代特征,培养学生最核心的能力——学习而且是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其次,学生需要在更广泛的专业交叉和融合中学习。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做法是学工程也需要理解哲学,商科生也要做工程试验。“因为我们认为在他们毕业时,不只需要理工科知识。他们要成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领袖,就需要去了解政治、哲学、历史和整个世界。我们还做了一件听起来很疯狂的事,学生如果对现有专业不满,可以自己设立一个,然后让老师批准他们设计的专业,并据此获得相应学位。”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高级副院长托马斯·肯尼说。这无疑是切中了新经济的脉搏,“信息化、智能化、脑认知、芯片、精准医疗、大数据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它们算工科还是算理科?创新业态催生大学教育转型,传统的理科和工科已不足以应对时代变革,我们要重构一些核心知识,原来的老知识要升级换代。‘新工科’应该做什么?我认为是科学、人文、工程的交叉融合,是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学生要具备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实践能力,成为一个人文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领袖人物。”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包信和说。

 

“新工科”建设: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摘编)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2017410日,孟佳等)

“大学也许应该强制性地让学生拿出一到两个学期的时间,完全泡在实践中。”日前,在由天津大学主办的“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兼教务长呼吁,要改变工科人才培养不接地气的现状,只有靠“产业高手进入校园课堂,学生走入产业真刀真枪”。

会上,来自60余所高校和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围绕“新工科建设:愿景与行动”主题,就工程教育改革的挑战、机遇与路径进行深入研讨,希望在新工科建设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新工科建设的行动计划。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建设发展新工科,要着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把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由大到强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工科建设要植根这一时代背景,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服务发展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张大良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动能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兴起。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新产业的发展要靠工程教育提供人才支撑,特别是应对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国际竞争的挑战,必须主动布局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工程教育支撑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认为,新工科的特征是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新工科的内涵是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杨斌建议,高校更多地从深化教育改革的角度去理解新工科,新工科并非既有工科之外新增加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现存的工科“新起来”,否则,优势工科以往的优势也可能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负担。

杨斌认为,新工科并非应激性地上很多新的交叉专业,特别是不该一招生就进到这些专业中;大学更应该看重出口的毕业生是否有持续学习快速上手的本领,“毛坯态”的毕业生和“脚手架”式的知识,更有后劲。新工科的交叉,也并非是工科内部的,人文、设计、医学、商科,都会是新工科的积极参与者。大学怎么设适应新工科的新专业,要落实“校本管理”,教育部备个案做个统计就好。

据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近期将会发布,各类高校将会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有关的申请、研究与实施工作。

 

返本开新建设“新工科”(摘选)

(来源:中国青年网,201743日)

2016年,我国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组织《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的背景下,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坚持返本开新,返本则有根,开新则不穷。

近代洋务运动时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工程教育是我国早期现代高等教育的主体。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科技人才,推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我国工程教育在与工业化进程的互动中形成了典型的中国特色:一是价值取向上强调服务国家。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设有律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机械工程等4个学科,其中3个为工科,均为当时国家所急需,鲜明地体现了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办学宗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特征更加明显。二是发展路径上坚持实事求是。我国工程教育是在工业基础缺失背景下由国家创办的,在模仿对象上经历了美、苏、德、日、法等国模式,顶层设计、试点先行,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过程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包括院校调整、工程硕士制度创建、专业认证等。三是培养过程中重视基础与实践。虽然实践教学是当前公认的薄弱环节,但正是因为重视才更加凸显这一问题。

历史经验证明,工业始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必须拥有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大而不强。同时,产业发展不平衡,尚处在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的发展阶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和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蓬勃兴起,创新驱动、“一带一路”、制造强国等战略正在全力推进,迫切需要人才支撑。

从历史规律来看,科技革命总是先于产业革命,在新旧生产范式冲突过程中确立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驱动教育与其呈现同期或略微滞后的转型。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2016G20杭州峰会上提出《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表明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必须面向当前急需和未来产业发展,提前进行人才布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辑:柳婷婷 

 稿:金海龙 

上一条:2017年第5期(总第127期) 下一条:2017年第3期(总第125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