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17年第5期(总第127期)

2017年09月14日 14:55 柳婷婷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17年第5期(总第127期)        2017430  

       

教学动态

我校代表参加2017CDIO工程教育联盟会议

我校召开2017年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

教务处举行第62次教学工作处长接待日活动

学校启动2017版培养计划修订工作

教务处与理学院共同举办第26期教学沙龙

教务工作简讯

信息通报

学校完成2016年秋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教务处开展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意愿征集工作

关于2016版本科培养计划相关教学资料审核情况的通报

督导专栏

理学院、经管学院督导组近期工作情况

学院采风

建工学院举办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动员培训会

外语学院在第六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河北赛区复赛中喜获佳绩

工作提示

 

 

通识选修课立项、2017年春季学期本科教学质量与教改项目检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

专题聚焦

袁贵仁:高校转型首先是调整专业设置(摘选)

高校专业调整势在必行(摘编)

淘汰特点不鲜明专业南理工已经砍掉9  

清华大学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今年将按16大类招生  

高教视点

高校慕课扎堆:学生“辍学率”高不珍惜免费资源(摘选)  

选课“功利化”问题不只在学生(摘编)

高校教师怎样借专业平台育人


教学动态

我校代表参加2017CDIO工程教育联盟会议

427日至28日,由CDIO工程教育联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主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承办的主题为“华盛顿协议背景下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2017CDIO工程教育联盟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此次会议共吸引来自100余所高校和企业的600余名代表参加。我校副校长赵永生带领教务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各学院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由“特邀报告”、“‘千生计划’第一批签约企业的授牌仪式”、“分会场讨论”和“CDIO新加盟会员代表培训”四部分组成。会议期间,参会代表认真听取了特邀报告,参加了不同主题的分会场讨论。赵永生副校长和教务处处长金海龙代表学校参加了联盟理事长单位预备会议。同时,应会务组邀请,赵永生副校长作了题为《教学学术视野下的CDIO》的特邀报告,机械学院副院长金淼作了题为《CDIO与专业认证标准的对比与探讨》的专题报告,金海龙处长担任了第二分会场主持人。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中国已有12年的发展历程。2005年汕头大学首次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中国,200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确定了第一批18CDIO试点高校,我校名列其中,同时被确定为机械专业类小组召集单位。20161月,汕头大学主办了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立会议,标志着CDIO在中国发展的平台建设进入新阶段。同年6月,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组织成员国,依照工程教育国际标准和惯例进行办学。目前,全国共有104所高校加入CDIO工程教育联盟。近10年来,我校创新性地开展了CDIO工程教育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认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高等教育大变革时代及“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指导下,中国工程教育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力求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贡献力量。CDIO工程教育联盟会议则为汇聚各方力量、经验与智慧,推进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中国不断发展创新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供稿人:赵春梅 黄丽)

 

我校召开2017年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

421日,我校召开2017年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华北理工大学理学院刘春凤教授应邀出席,并作了特邀报告。我校40余名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理学院副院长王明利主持,党委书记张世良代表学院致欢迎词。

会上,我校大学物理系侯岩雪、韩振丽及应用数学系张家雷3位老师分别就“《大学物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大学公共数学在线课程的探索与建设—线性代数”3项教改项目作了阶段性报告。刘春凤教授及团队成员认真听取了报告,并同与会人员就报告内容及目前教改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随后,刘春凤教授以“理科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题作了特邀报告,围绕“为什么建”、“建什么”和“怎么建”3个问题,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学平台建设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她所带领的计算数学团队和高等数学团队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并以教育部长陈宝生讲话中的“四个回归”启迪大家思考大学教育的使命。

最后,王明利副院长在会上指出,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各教学改革项目的进展情况,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交流平台,刘春凤教授的报告对进一步落实教改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源,为我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好理科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供稿人:张亚靖)

 

教务处举行第62次教学工作处长接待日活动

427日,教务处举行第62次教学工作处长接待日活动。教务处副处长王晶、相关工作人员及来自13个学院的28名学生代表(大多数为16级学生,个别为1314级学生)参加了会议。

此次活动旨在调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办法(试行)(2016)》和《燕山大学本科生双创教育及学业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实施现状。与会学生分别结合自身获取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学分的计划、与双创教育及学业导师交流的现状、参与双创项目的情况等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此外,部分学生代表还就网络课程建设、学风建设、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学校文化氛围建设、双学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学校自2016级学生开始,将双创教育学分增加至6学分,并推行本科生双创教育及学业导师制,以期完善学校双创教育育人体系,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但从学生反映的意见和建议来看,相关制度的实施仍存有部分问题,一是制度没有及时传达到每个学生,使得部分学生在毕业时未能修满6学分;二是学生没有理解文件内涵,不清楚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双创教育学分;三是各学院对双创教育及学业导师制落实不到位,存在部分学生从未见过导师,多数学生没有得到导师的充分关心和指导等现象。

教学工作处长接待日是教务处收集教学信息、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教务处将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以期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供稿人:刘毳)

 

学校启动2017版培养计划修订工作

为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学校以申请《河北省普通高校学分制收费改革试行方案》的试点实施高校为契机,启动2017年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本次培养计划修订旨在面向行业和社会需求,构建以“公共教育+专业教育”为总体框架、以“项目教学+实践训练”为基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规范培养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权,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自主安排、合理选择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同时,学校将鼓励各专业结合“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着眼于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等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开办新工科的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科学、融合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跨界整合能力。

为充分了解专业办学需求以及专业总学分调整意向,教务处于418日至25日期间,分别与各公共基础课授课单位以及13个学院开展了近20场次座谈。近期,教务处将根据学院调研意见,借鉴国内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拟定2017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修订的原则性意见,全面启动课程体系调整和构建工作。(供稿人:马明建)

 

教务处与理学院共同举办第26期教学沙龙

413日,我校举办第26期教学沙龙。不同于以往的举办形式,此次活动采取学院申报主办,教务处协办的方式开展。理学院相关学院领导、各专业负责人及教务处各科室负责人等2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理学院副院长王明利主持。

活动中,参会人员围绕如何更好地开展学院专业调整工作进行了研讨,同时围绕专业建设工作、各专业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形成了相关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此次活动是我校教师培训实施二级管理以来,首次将教学沙龙拓展到二级学院层面开展,收效良好。今后,教务处将继续推行此类活动,以促进学院办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供稿人:张亚靖)

 

教务工作简讯

424日,教务处组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专业教师等组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考核组,对我校国家级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场参观考察了各实验中心的教学环境、设施设备以及学生课堂教学等情况,并结合考察情况对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考核报告进行了审阅评分。(供稿人:霍文刚)

近期,教务处在完成专家及被评估教师的信息注册、专家分组及评估任务分配、被评估教师教学文件上传及其他功能检测工作基础上,启动了课程评估系统试运行工作。教务处现已组织评估专家按照相关说明使用系统开展评估工作,并将在对发现问题进行处理的基础上,组织被评估教师使用该评估系统。(供稿人:宋歌)

近期,根据学校《关于做好各单位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教务处对相关教学管理文件进行了自查。(供稿人:宋歌)

近期,教务处协同学生工作处在2011届毕业生中发起培养质量评价调查新一轮答题邀请,组织学生通过微信、淘宝等APP扫描二维码的方式继续在线答题,以期提高全校尤其是不满足取样标准专业的问卷填答率。(供稿人:刘毳)

截至424日,学校完成2017年普通话测试报名工作。据统计,此次全校报名人数共计5063人,其中,教师71人,学生4992人。(供稿人:朴波)  

427日,教务处对东校区本科教学秩序、教学规范性、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出勤率等情况进行抽查,共检查课堂教学236门次,整体教学秩序良好。(供稿人:刘毳)

 

信息通报

学校完成2016年秋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近期,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了2016年秋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目前,相关评价结果已公布。

2016年秋季学期,共有1858门次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有效。其中,30门次(占1.6%)课程因课程成绩分布不合理、成绩登录有误等原因被扣分;获得优秀奖励教师560人次,比率为30.1%

根据动态管理原则及各学院上一年度教学运行状态评价排序(详见《关于公布2016年度学院教学运行状态评价结果及教学奖励方案的通知(燕大教字[2017]3号)》),给予电气学院、机械学院、信息学院、车辆学院35%的优秀课程比例,给予外语学院、材料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25%的优秀课程比例,其余教学单位为30%的优秀课程比例。其中,体育学院及理学院、建工学院及车辆学院、文法学院依次以“课程类别(公共课和专业课)”、“开课系”、“开课年级”分类评价排序评优,其余教学单位则统一按照课程综合评价排序评优。

2016年秋季学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优秀课程奖励结果

 

参评教师人次

获得优秀奖励教师人次

学院评价扣分人次

成绩分布

更改成绩

调串课

机械学院

127

45

材料学院

59

15

电气学院

111

39

信息学院

134

47

1

2

经管学院

144

44

1

建工学院

106

32

5

外语学院

189

49

2

2

环化学院

140

43

4

文法学院

174

53

4

马克思学院

36

11

1

理学院

166

52

2

艺术学院

207

52

4

车辆学院

54

19

1

体育学院

123

31

1

 

1770

532

12

16

2

(供稿人:刘毳)

 

教务处开展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意愿征集工作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教务处于近期组织各学院开展了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意愿征集工作。截至428日,共有6个学院(机械学院、材料学院、电气学院、信息学院、环化学院和经管学院)提出了25项申报意愿,涉及20家公司、21名教师和4名学生,项目类型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条件建设、创新创业联合基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

此前,教育部经与89家企业协商,形成了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旨在汇聚企业资源,支持高校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主要惠及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仪器类、机械类、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同时,部分企业项目还涉及石油化工、物理学、外语类、艺术类、交通运输、建筑土木类、文学类等专业。

2016年,我校成功申报7项产学合作项目,且已基本完成合同签订工作(合同经费达40余万元),目前,各项改革和研究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同时,为鼓励学院、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校给予“项目批准后认定为‘质量工程’项目,并进行同等管理和工作量计算”,“项目按期完成后,学校将配套奖励一定量的改进建设经费”等鼓励政策。此外,教务处还将于近期组织2016年成功申报该类项目的教师与今年有意愿申报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以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促进学校产学合作育人水平的不断攀升。(供稿人:赵春梅)

 

关于2016版本科培养计划相关教学资料审核情况的通报

为配合2016版本科培养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教务处于近期对2016版本科培养计划、专业课程矩阵和教学大纲等教学资料进行了全面审核。经审核发现以下问题:至发稿时,第一,建筑学专业仍未提交专业课程矩阵等相关教学资料;第二,很多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指标点和专业课程矩阵毕业要求指标点不一致;第三,部分专业课程矩阵中的课程名称与2016版培养计划不一致;第四,部分专业课程矩阵中的课程设置未按照2016版培养计划进行更新等。目前,教务处已将审核结果汇总并反馈至各学院。(供稿人:马明建)

 

督导专栏

41日至20日,理学院教学督导组针对学院2016年秋季学期教学文件归档情况进行了抽样检查,检查发现文件齐全、试卷规范,较以前进步明显,虽然仍有极个别教师存有更改试卷分数情况,但已在更改处签名。同时,教学督导组还针对各专业青年教师,特别是新开课教师及“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师进行了课堂听课检查,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例如,应强化启发式教学以增进师生互动、改善教学效果,“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应掌握好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鼓励参与的尺度,给学生的任务量应适当等,并能够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向学院相关部门汇报情况。(供稿人:林万杰)

425日,经管学院副院长靖鲲鹏主持召开学院各系主任和学院督导组全体成员教学会议,研究布置本学期中期教学检查工作。会议上宣布了学院中期教学检查方案,成立了以李春玲院长为组长,靖鲲鹏副院长为副组长,学院其他领导、学院督导组、各系主任、实验室主任及学院教务科为成员的学院中期教学检查领导小组,并细化了7大检查方面,明确了检查内容,落实了22项检查任务、检查方式及任务分工。(供稿人:赫连志巍)

 

学院采风

建工学院举办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动员培训会

(文稿来源:建工学院耿巍娜)  

420日,建工学院举办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动员培训会,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杜国君院长介绍了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基本情况,他表示,学院各专业要为评估做好准备,以专业评估为契机,建立健全学院各方面管理体系,切实规范落实各项工作。土木工程系主任赵大海则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家进校前准备工作两个方面进行了动员培训。他首先对专业认证特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核心理念、复杂工程问题特征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根据专业实际情况,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周期性评价体系、课程达成度评价以及持续改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随后,他就专家进校前准备工作进行了布置,并在学生培训、毕业要求、持续改进、支撑条件、课程大纲、课程考核资料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本次动员培训会旨在要求教职工做好学科建设,认真学习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相关内容,了解学校及学院基本情况,加强大局观念,为即将到来的专业认证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为学校及学院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外语学院在第六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河北赛区复赛中喜获佳绩

(文稿来源:外语学院张颖)  

422日,第六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河北赛区复赛在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我校外语学院副院长郑占国,教师张燕彬、张颖带领的英语专业7名学生与来自河北省多所高校的70余名参赛选手围绕“创业教育”和“中国学生在美学习的情况和趋势”赛题进行同台竞技,并斩获佳绩。我校选手共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2项,张燕彬、张颖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此外,张均源等5名同学将于5月份代表河北省参加华北大区赛。

外语学院长期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自2015年参加全国口译大赛(英语)以来,获得多项佳绩,对学院推动口译与外语教学、发掘和培养英语口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燕山大学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实施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的通知

58

提交相关材料

2

关于开展2017年教改专项通识选修课立项工作的通知

510

提交申报材料

3

2017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及2016年项目结题

512

提交相关材料

4

关于开展2017年春季学期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阶段检查工作的通知

519

提交电子版检查方案

5

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的通知

530

提交报名表及相关材料

6

课程评估系统试运行

7月初

在线开展评估资料审阅等工作

 

专题聚焦

袁贵仁:高校转型首先是调整专业设置(摘选)

(来源:中国网2016310日,雷滢)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袁贵仁表示,转型的关键是调整专业设置,因为设置专业,可能有的学校专业贵的设的少,要花钱,包括工科、理科,相对文科成本就比较低,这个结构就是和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尽匹配,所以转型的首要内容就是要调整专业设置。

转型的真正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大家都知道,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是有所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通俗一点,科学家和工程师有共性还有个性。爱因斯坦的活,爱迪生干不了,爱迪生的活,爱因斯坦也干不了,但是他们两个人都是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很难说谁更重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转型来培养更多的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在一线能够从事工作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技能人才,这是我们转型的方式。

 

高校专业调整势在必行(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712日,朱红)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为配合扩招,各高等院校纷纷扩大原有专业的招生规模或增设新专业。新专业的设置在扩招之初是必要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问题日益凸显,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笔者以为,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专业设置雷同。相同专业设置数量过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过大。基本上每所大学,不管有没有条件,都设置了英语、计算机、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开设这些专业不需要购进昂贵的实验设备,引进一些师资就能招生办学。高校专业重复设置造成同一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困难。

专业设置滞后。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很多就业市场遇冷的专业,由于学校不愿意舍弃培养的师资和配套的设施,专业调整成本又太高,所以学校即使知道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也不甘心放弃。

专业口径过窄。为了设置更多的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转移就业压力,很多高校将原有专业细化,形成很多窄口径专业。高校专业设置细化,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可能在短期内比较好。但从长远来看,大学本科的学习应该是打基础的阶段,专业方向应尽可能宽泛,应该多学习专业知识。

专业设置盲目。专业设置的盲目性是地方高校专业设置雷同的根源。1999年以来各大学纷纷增设新专业,普通地方高校新专业数量突飞猛进。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迅速增长,专业布点数由1998年的8857个增加到2001年的13344个,增长50.2%。各地方高校新增设的这些专业中不乏经过学校认真调研、最后确定的适合专业,但其中大部分是盲目跟风设置的专业。

面对近几年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担负人才培养任务的大学必须反思自身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不等不靠,主动解决问题,建立合理的、符合社会宏观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逐渐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地方普通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改革专业现状。

一、调整专业结构,打造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

当前,地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任务迫在眉睫。高校面临的专业设置重复、滞后、特色专业缺乏等问题不但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就业,也威胁到部分高校的生存。高校应把握市场需求,根据学校定位,合理规划本校专业布局与结构,刹住专业浮夸风,停止专业扩张。与其专业多而滥,不如削减或整合现有专业,打造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正面评价等级,为学校稳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我国很多地方高校定位不准确,尽管本身属于专业型、应用型大学,但都想办成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在办学规模上追求越大越好,在办学层次上追求更上一层楼。这导致许多地方高校分层不明、定位不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向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看齐,甚至照搬名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应体现不同的特点,地方高校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手段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适当增设新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地方高校近些年虽然增设了不少新专业,但所谓的新专业大多只是跟风上马,专业基础薄弱。真正经过仔细调研,符合国家、地方或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寥寥无几。地方高校进行专业调整后,一些跟风申办、特色不突出的专业将被淘汰,原有的优势专业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也许已经不再具有优势,比如一些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专业目前就业压力很大。这样,地方高校若想在专业设置方面有所突破,必须花力气研究市场、研究本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寻找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的新专业,保证学校在未来的生源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四、建立专业淘汰制,打破“只增不减”的神话

虽然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高校有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职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规划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敲响了警钟。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政府在削减低就业率专业、审批新专业等方面应发挥主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重新强调建立对办学质量低下的专业实行限期整改、暂停招生等退出机制,推动高校加强专业设置的自律和监控。与其某些专业被政府取消,不如削减劣势专业,集中优势,打造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当今形势下,高校的专业改革必须提速。盲目地增设专业是饮鸩止渴之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将使部分高校在未来生源竞争中一败涂地。地方高校将在未来几年内进入自我专业调整阶段,专业建设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淘汰特点不鲜明专业南理工已经砍掉9  

(来源:东方卫报,2016613日)

612日,在东南大学举办的江苏高校专业建设校长论坛上,江苏省内20所高校副校长做了报告。记者发现,不少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转专业需求,有高校拿出多套方案,有高校则对“差生”也开放了转专业。此外,许多高校还启动了学科淘汰计划,每年淘汰一批特色不够鲜明的专业,南京理工大学就已淘汰了9个专业。

东大每年1/4学生想转专业

有高校“差生”也能转

“我们学校每年招4000名学生,大一下半学期申请转专业考试的学生达1000多人,占总人数的1/4。”东大教务处处长雷威介绍,针对学生需求,东大共有四套转专业方案。“第一是参加转专业考试,在大一下半学期可向教务处提出转专业考试申请,但相关要求学科不能挂科,通过申请后,学生要考统一的数学、英语试卷,然后再考所转专业院系试卷,根据考试分数排名择优录取。”

第二,学生可直接向教务处申请转专业,不通过考试。“这种情况我们有几个原则,首先是双向选择,考生申请后和申请院系商量,然后转专业时遵循高排名专业往低排名专业转、理工科往文科转的方式。”有特长的学生转专业也可不通过考试。“比如有学生进东大时是在土木工程专业,但实际上他的计算机更强,在国际竞赛中获过一等奖,这就叫有学科特长,可直接申请转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雷威说,这种转专业要求很高,学生一定要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才能申请转专业。最后一项则是响应国家政策,本科生在参军情况下可在一定范围内提出转专业要求,但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考虑。

“过去只有优秀生才能转专业,但现在,‘差生’也可以转专业。”现场有高校副校长表示,他们采用申请答辩的机制,来考察学生对于转入专业的理解、兴趣、已有基础、对未来的考虑,进行综合评分。而所谓的“差生”,可能只是在现有专业不擅长或不喜欢,换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天地更广阔。

江苏启动高校精品专业建设

淘汰部分特色不鲜明专业

去年,江苏启动实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工程共立项专业258个,南大物理学、东大建筑学、南理工武器系统与工程等强势专业均入选。同时,一批特色不够鲜明专业被逐渐淘汰。

“我们把一些不是特别有优势的专业先停掉,目前已减掉9个专业,如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廖文和表示,南理工连续三年发布专业潜力报告,对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就业率、实习基地建设进行综合打分,不会因为某一个指标不理想就淘汰一个专业。南理工副校长廖文和说,并不是打分排名靠后的专业就会被淘汰,比如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即使排名靠后也不能“砍”。南理工计划花3年时间逐步减掉一些专业,在专业结构上,50个比较合适。

当然,专业调整、优化并不是只减不增。比如廖文和就透露,南理工打算增加一些“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专业,像智能制造、互联网+、微电子相关专业”,而雷威告诉记者,东大的整体思路是,“要么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要么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比如东大今年就新增了机器人工程专业,“只有把资源集中,才能建更好的专业。”

 

清华大学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今年将按16大类招生  

(来源:人民网,201746日,赵婀娜)

日前,清华大学召开大类培养领导小组会议,聘任大类培养首席教授并举办首次首席教授会议,这标志着今年清华大学大类招生工作正式启动。

据介绍,清华大学今年将推行“按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管理”的方案,将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各省市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按16个大类招收、培养本科生,清华大学已成立“大类培养领导小组”,由校长邱勇担任组长。

据了解,清华所有纳入本科招生的专业将合并为16个大类,包括数理类,化生类,人文与社会类,机械、航空与动力类,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计算机类,经济、金融与管理类等。除了美术学院、新雅书院、法学院等少数几个学院独立成类外,其余大部分学院的专业都面临着合并、重组,比如化学生物类就涉及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等多个院系。此外,有些院系的专业还划入了不同的大类,比如化工系的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既出现在化生类,也出现在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同时,每一个大类设首席教授,这些首席教授都是国内外鼎鼎有名的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就担任了数理类的首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气污染防治专家贺克斌教授出任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的首席教授,他们将直接参与本科生的培养。

邱勇强调,大类培养实施过程复杂,但衡量标准简单而明确,必须做到让学生的大一学习生活更加充实、高效、阳光,更有“获得感”;大幅提高学生的通识教育素养;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更有利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据悉,清华将按照大类培养重构培养方案,专业上注重厚基础;学生学习上讲究自主性,学校人才培养上追求高质量。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介绍,大类培养既有综合改革的推动因素,也有广泛的国际背景。这一改革举措在强化大类通识教育的同时,对专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大类招生培养管理改革中必须正确理解“专业确认”,做好院系层面的制度设计,对新生的价值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了解到,如今,按大类、宽口径招生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可,包括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不少985院校都在尝试推进。与此同时,世界多所知名高校也实行类似招生办法。

 

高教视点

高校慕课扎堆:学生“辍学率”高不珍惜免费资源(摘选)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327日)

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之为“慕课元年”,网络视频教学平台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而据2016年中国MOOC大会信息显示,清华大学慕课建设数量已经超过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跃居世界第一位,一时间慕课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然而慕课——这一原本发端于网络、呼唤打破优质教育资源铁壁的新生事物,如今也遇到了自身“成长的烦恼”。

高校掀起慕课建设浪潮

当慕课的旋风刮到中国,建设伊始就被各方寄予教育革命式创新的厚望。

2013年起,由国内一流大学牵头,慕课建设开始在高校火了起来。

20137月,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分别与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签署合作协议,成为率先加入该联盟的两所中国内地高校;9月,北京大学的《民俗学》《世界文化地理》《电子线路》和《20世纪西方音乐》4门课程在在线课堂平台edX上线,成为首批尝试在国际在线教育平台发布课程的国内高校课程。

短短4年间,多所知名高校先后高调宣布“结盟”,联合推出学校的品牌慕课,抢分慕课这块诱人的蛋糕。

清华大学原校长陈吉宁曾评价慕课建设风潮:“这场变革犹如一场海啸,它颠覆传统的教育观念,它同样也能给高等教育带来重大机遇。”

对于慕课的建设,高校也在不断地创新。武汉大学文学院陈国恩教授的《文学欣赏与批评》于2014年在一家网站上线。为了优化课程管理,武汉大学和网站联合,专门开辟了一个平台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与慕课同步,对学生的报名设置了限制性条件。

为加快慕课建设,学分认证逐渐被提上议程。

2015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8门慕课课程列入本科选修课名单,学生结业后可获得相应的通识选修学分;上海西南片19所高校互认慕课学分,学生可借助此平台跨校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

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大学MOOC”课程数量为542门,新增了大学先修课和职教慕课频道,课程类型开始从大学教育扩展至职业教育领域。

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大学MOOC”课程数量为542门,新增了大学先修课和职教慕课频道,课程类型开始从大学教育扩展至职业教育领域。

日前举行的中国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论坛上有消息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建设的在线课程总数已超过1400门,课程平台为高校定制课程达5600多门次,累计1700多所学校在平台上选用或定制课程,高校和社会学习者选课人次首次超过3000万。

一些高校学生慕课“辍学率”高

相比高校扎堆建设慕课乃至学生选课的火热,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和效果却让人难以乐观。

武汉东湖学院张锦(化名)在大一时便听说过慕课,在某网站上报名了法语课程,打算“利用课余时间多学门外语”。但坚持不到一个月,课程进展就停滞了,“平时都在寝室学慕课,偶尔室友来聊天就走神了。”张锦认为慕课缺乏课堂氛围,自己也从未和慕课里的老师与同学交流过。

据张锦观察,身边学习慕课的同学大多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免费的视频资源大多不珍惜,纯粹靠兴趣去学习的很难坚持下去”。

早在2014年,武汉大学曾就慕课话题对该校学生进行小范围调查。结果显示:在140个参与者当中,接近50%的学生知道慕课,而认为自己真正了解慕课的,只占总人数的19.29%

近期,湖北校媒联盟在武汉部分高校进行的一项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仍与这一结果相呼应。在参与调查的112人当中,了解慕课的占到一半左右,注册过慕课网站的人有30%以上,而坚持使用的寥寥无几。

慕课的应用问题在国外也出现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调查研究:斯坦福大学提供的人工智能课程吸引了16万注册学生,但仅有20%多的学生完成了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在线开放课程也有近16万人注册,但实际完成课程的只有7157人。

去年6月召开的“中国第三届慕课大会”上披露的一组数据值得反思。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常务副秘书长李德芳提到,世界上已经出现了32个较为知名的慕课平台,其中美国14个。据统计,在注册数量排前25位的国家当中,中国居18位,但在前30名获得证书数量的国家中,没有中国。

李德芳在上述会议中表示,辍学率高说明慕课在发展初级阶段,大家还有一个适应过程。

如何破解慕课在高校的“成长的烦恼”

近年来,慕课在高校扎堆建设的现象也惹来了不少的争议。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庆桥早前发表的《慕课,缘何风光不再》一文,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认为,慕课这两年的发展“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京沪等地多所知名高校高调宣布加快推进慕课建设,成立慕课开发部门,推出自己学校的品牌慕课,生怕自己落在了后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现在大学里的慕课建设都在动员式地搞,红头文件下来了,从上往下地指示,好经都给念歪了。”

据他观察,有的学校老师强迫要求学生必须注册学习,慕课学习成了任务,指标数字上来了,但学习效果怎么样反倒没有人关注了。

高校“抢占先机”追风似的一哄而上搭建慕课平台,该专家认为,这是片面追求数量反而失了质量。

“如果全国都不办大学了,所有学生只看清华大学等名校的慕课,这种教育模式合理吗?”黄庆桥表示,慕课的价值在于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性,使得人人都具有了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和条件。但是在现实当中,“不能把慕课建设当做一种政绩工程来做”。

“慕课永远只能是配角。”他断言。

黄庆桥认为慕课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发展慕课想法是好的,但是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时间去理顺学分认定、翻转课堂等一系列事情。

在他看来,大学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也不同于讲座,更强调互动学习。“教育是有很多功能的,不是看看录像就可以完成的”。

慕课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授的知识碎片化,它使得“知识与思想的传授失去了连贯性、逻辑性和深刻性”。黄庆桥觉得,这与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越是高端的教育,面对面交流越重要”。

武汉大学教授陈国恩也提出了类似看法:“慕课不可能取代大学课堂,尤其是基础课和专业课。”

他觉得在素质性的课程当中,慕课有其用武之地,“这类课程只要求能对学生有所触动,不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

他认为:“要给慕课一个理性的定位,过分地夸大慕课的作用,以为慕课可以颠覆教学,都是不切实际的,都是炒作。”

针对慕课辍学率高的问题,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刘志军则提出了不同看法,“慕课特点是开放,有的只为了看其中一章内容注册,有的是为拿学分”。他认为辍学率高并不意味着慕课就不成功,“这与线下传统课堂教育是不同的,不一定要全部通过”。

 

选课“功利化”问题不只在学生

(来源:光明日报,2017410日,刘伟)

对于大学生来说,门类繁多的选修课无异于一桌精神菜肴,选得丰富,营养才齐全。理科生应当多提升一些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通过选修课来实现文理互补的教育制度设计,无疑值得肯定和推广。但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拓展、兴趣类课程总是人数寥寥。每到“选课季”,不少学生在选课前都会向师哥、师姐打听,哪个老师不爱点名,哪个老师给分高。学生们都倾向于选择容易过、给分又高的老师。不少人为这种选课现象贴上了“功利性”的标签。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好比有的人是为了好好学习,有的人只想拿够学分,有的人的想法更直接,选几个容易得高分的课,有助于拿到奖学金。想法不同不等于想法不对,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无可厚非,但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选修课制度的初衷。

选课“功利化”,自然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教育引导,提倡学生选课注重“营养全面”“膳食均衡”。但板子也不能全打在学生身上,加强选修课质量管理与制度创新,因势利导,也应同步提上日程。让选修课变得有趣、有用又有料,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选修课有趣,自然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当前的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有些时候学生知道的比老师还多,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自然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因此,选修课要有趣,内容和形式都要有趣。有趣并不是说老师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浙江大学有一位叫苏德矿的老师,他的高数课由于讲课生动有趣,信息量大,已成为偶像级老师,学生需要早上六点半去占座,从不点名却座无虚席。看来只要用心,没有什么课程是无法做到有趣的。

选修课要有用。学生喜欢选对就业有利的课,因为有用;学生喜欢选可以拿高分的课,因为有用——可以有助于拿奖学金。其实还有更广义的“有用”,有助于学生成长,比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或者动手能力等。在选修课开设之初,主讲教师就应十分明确,自己准备教给学生哪些“有用”的东西,统筹谋划、整合资源,用心用情的课程,关注度和“点击率”想必不会太差。

 

高校教师怎样借专业平台育人

(来源:人民日报,201729日,安蓉泉)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思考:立德树人怎样才能成为教育的“中心环节”辐射全局?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改革才能“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

“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三个视角,其实分析的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同一个问题:高校广大教师怎样不仅重视“教书”,还要热心“育人”。问题在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科专业,都有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让他们都来“立德树人”和做“思想政治工作”,路在哪里?

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分层次、讲细节的。目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仅限于公共课教师和群团组织,思政课又过于宏大叙事,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弱、“两张皮”问题突出。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师占总数的80%以上,构成教师主体;各专业课时也占到总课时的80%左右。专业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是教师“教书”的立身之本,其实,也为“育人”准备了虚实结合的丰厚条件:财会课教师结合做账实务谈“诚信”与否的得失案例,旅游课教师现身说法讲能否“微笑待客”导致完全不同的带团效果,模具课教师开着精密机器介绍是否“一丝不苟”关系企业利害的生动故事,所有教师结合专业分析敬业、守时、认真、合作是想做事和做成事的必备素养……这些其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小落细落实”,是和思政理论相呼应的职业素养细节,是教师凭借专业平台虚实结合的思想引导方式。

专业教师“育人”,需要搭建平台、摸索方法。专业教师的“育人”,和思政课教师侧重理论阐释、理性分析不同,如果没有结合专业课程的具体手段,没有结合教学环节的实操平台和有效方法,让广大专业教师成为“育人”主体还是一句空话。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经过近3年探索,在发掘专业教师内在热情和聪明才智基础上,通过企业调研、课题研究、骨干实践、观摩教学、说课比赛和全员培训等途径,通过把职业素养融入课堂设计、课堂互动、课堂任务、实训及教学考核等环节,通过专业负责人做课题、骨干教师谈方法和教务部门总结提炼《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方法指南》40条,做到了广大教师凭借专业“育人”学有榜样,做有示范,教有方法,为“全程全方位育人”进行了有益尝试。

专业教师“育人”,需要组织力量,充分实践,提炼和推广方法。广大专业教师的“主业”在学科专业,普遍没有经过“育人”的意识培养和方法引导,各高校教师专业课的内在结构和教学方式特点各异,让他们把立德树人、思想引导和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很多专业教师“道理明白,无处入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党委,要像重视思政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一样,重视对专业教师“育人”实践工作的研究和指导,通过组织专门力量和到教学一线调研,深入高校二级学院与不同专业的教师座谈,分析学科专业要求和教学有效环节,探索实践思想素养融入不同专业课程的方式方法,开展思想素养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创新比赛,并在实践基础上,提炼推广适合融入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方法。

成事的关键在人。引导专业教师成为高校育人的主体,各级党委和管理部门一定要和专业教师多沟通,多向他们请教,多了解教学一线实际。行政命令式的开大会、发文件,表面上增加多少思政课的课时,都解决不了教学实践的改革问题。培养和激发广大教师的“师德心”和“素养情”,是解决、落实好所有相关工作的前提,态度往往有着决定性作用。

 

 

 

 辑:柳婷婷徐鹤  

 稿:金海龙  

上一条:2017年第6期(总第128期) 下一条:2017年第4期(总第126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