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教务处组织系列线上工作研讨会落实五育并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务处近期围绕课程思政、美育教育、体育教育、劳动教育以及课程认定等工作组织了系列工作研讨会。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双向融合,教务处梳理总结今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经验。11月6日,初步形成了《燕山大学2023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工作方案》(初稿)并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沟通,方案提出思政课教师对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集体备课、双向融合公开课等举措,目前方案还在完善中。
为了实现学籍异动和校内外交流学生课程替换、成绩认定工作的信息化管理,11月7日,教务处组织相关工作人员以金智教务管理平台开发在线办理功能为主题与金智技术人员召开了线上研讨会。双方对课程认定范围、审核流程、管理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讨论,会后将对功能的启用进行进一步的梳理,近期向学生开放使用。
为推进学校美育工作改革与发展,11月8日,教务处召开线上会议研讨成立燕山大学美育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和燕山大学美育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事宜,教务处和艺术与设计学院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参会。与会领导对“领导小组”和“中心”的组织架构、人员构成以及相关的工作职责进行了认真讨论。“领导小组”和“中心”的成立,将有效促进《燕山大学新时代大学生美育工作实施方案》的落实,保障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的全面开展。11月8日晚,艺术与设计学院领导、基础教研部负责人、本科教学秘书会同教务处主管副处长及工作人员对教学周第11周开课的11门“公共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教学情况进行了线上督导,对学生的出勤率、听课状态、师生互动效果、教师线上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美育实践等情况进行了巡查,针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了研讨。
为保证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方便各学院管理、认定劳动实践学分,11月10日,教务处组织各学院与“劳动教育管理平台”开发技术人员召开了线上研讨会,参会人员针对平台的功能模块和操作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该平台的启用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方便学校对各学院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跟踪评估。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深入推进新时代体育工作的稳步开展,11月14日,教务处与体育学院召开了线上会议专题研讨《燕山大学关于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与会人员对“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具体措施等内容进行逐项讨论,对体育课程体系、体育工作和教师的评价、运动员训练与竞赛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为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供稿人:马明建)
各教学单位继续开展本科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教学周第10周和第11周,各教学单位根据《关于线上教学期间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开展本科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共听课940门次,其中处级领导听课341门次,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听课292门次,学院督导听课225门次,其他人员听课82门次。同时,为及时掌握和解决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问题,14个教学单位组织了网上接待日活动、处内接待日活动23场次,参与学生近800名。
教学周第10周和第11周本科线上教学听课情况统计
教学单位 |
听课门次总计 |
处级领导听课门次 |
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听课门次 |
学院督导听课门次 |
其他人员听课门次 |
机械工程学院 |
27 |
6 |
15 |
4 |
2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9 |
15 |
0 |
4 |
0 |
电气与工程学院 |
122 |
18 |
52 |
42 |
10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40 |
24 |
8 |
8 |
0 |
经济管理学院 |
77 |
22 |
29 |
26 |
0 |
外国语学院 |
64 |
22 |
28 |
14 |
0 |
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
94 |
20 |
24 |
38 |
12 |
文法学院 |
59 |
21 |
21 |
9 |
8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16 |
4 |
7 |
2 |
3 |
理学院 |
56 |
20 |
24 |
12 |
0 |
环化学院 |
45 |
20 |
16 |
7 |
2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123 |
57 |
30 |
36 |
0 |
车辆与能源学院 |
40 |
20 |
13 |
5 |
2 |
体育学院 |
60 |
24 |
12 |
12 |
12 |
工程训练中心 |
30 |
12 |
6 |
6 |
6 |
国际教育学院 |
48 |
20 |
7 |
0 |
21 |
西里西亚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 |
16 |
0 |
0 |
4 |
合计 |
940 |
341 |
292 |
225 |
82 |
11月4日,教务处召开科级以上干部研讨会,针对教学周第8周和第9周各教学单位反映的学生意见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答复意见反馈给相关教学单位。11月9日,教务处组织各学院本科教学秘书工作会议,将各教学单位反映的共性学生意见和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若干调整安排进行了统一说明,要求各教学单位及时传达给师生。(供稿人:王丽慧)
我校开展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初次核查工作
为落实《燕山大学关于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燕大教字[2021]234号)文件精神,学校开展了2022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初次核查工作。经教务处基础数据处理、各教学单位核查、教务处复查,本次核查工作基本完成。
本次核查对象为2021年12月底前在岗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021年12月之前在岗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105人,其中2022年不在岗教师31人(援疆、出国、借调、病假、未取得主讲教师资格等原因)。
本次工作共核查了1074名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022年为本科生上课情况,其中按照文件要求完成规定最低授课学时数的教师共1057人,比例为98.3%,其中正高级教师472人,比例为97.3%,副高级教师585人,比例为99.3%。目前,暂不符合文件要求的教师有17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3人,副高级教师4人。
下一步,教务处将组织各教学单位通过安排联合授课任务、讲座等方式为暂未按照文件要求完成规定的最低授课学时数的教师安排教学工作。学期末前,将进行最终核查工作。(供稿人:王丽慧)
我校有序安排本学期结课考试相关工作
本学期结课考试于教学周第12周周一(11月14日)开始,共安排考试107门次,涉及考试学生数3243人次,共安排200余名监考教师完成监考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结课考试工作,在教务处的统筹安排和相关学院、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下,克服校内监考人员人数不足、考试管理难度增加等不利影响,各学院严格按照考试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要求,教务处和各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提前做好已结课程考务摸排、调研工作,并有序做好结课考试的时间地点安排、试卷印刷、监考安排等工作,报名监考教师认真学习学校考试管理相关规定,保证结课考试稳定有序进行。(供稿人:石朝霞)
教务处组织落实教材相关工作
为切实加强我校教材审查管理与建设,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相关文件要求,教务处近期组织开展了两项教材专项工作。第一,组织外国语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对31门本科课程的教材选用、课程建设规划进行研究和讨论。第二,对2022年秋季学期教材选用工作进行了布置,组织校内15个教学单位召开了任务布置协调会,近期完成审查工作。(供稿人:马明建)
教务工作简讯
● 近期,持续为师生实时解决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泛雅等在线教学平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陆续开展了三个平台及相关课程资源的采购工作。(供稿人:宋歌)
● 近期,我校组织开展了首届“燕山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经过各学院提名、学校资格初审、推荐人选优秀事迹展示等环节,最终决定授予马兰等21名教师燕山大学首届“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荣誉称号。(供稿人:张亚靖)
● 按照河北省教科文卫工会、河北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和秦皇岛市总工会、秦皇岛市教育局《关于举办秦皇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通 知》精神, 11月15日,我校发布了《关于举办秦皇岛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校级预选赛的通知》,校级预选赛将于11月17日下午举行。秦皇岛市青年教学竞赛拟定于12月1日在东北大学举办,我校将通过校级预选赛选派文科、理科、工科、思政专项共4个组别每组2名选手分别参加市赛,然后择优推荐参加省赛。(供稿人:张亚靖)
● 根据《关于举办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举办河北省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我校于11月7日发布《关于举办燕山大学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目前正在组织各学院开展院赛,校赛将于12月中旬举行。(供稿人:宋歌)
● 根据《关于举办燕山大学第六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的通知》要求,我校开展并完成校赛选手选拔、评委专家遴选、教学设计资料评审等相关工作,现场评审环节将于11月下旬开展。(供稿人:宋歌)
●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学法创新系列讲座于11月11日正式开班,目前相关培训正在进行。(供稿人:宋歌)
● 近期,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荐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验收专家库人选的通知》(冀教高函[2022]81号)和《关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库扩充的通知》文件精神,学校组织开展了相关专家的推荐工作。截至目前,学校已将12位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验收专家推荐材料以及5位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推荐材料分别报送至河北省教育厅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供稿人:李小特)
● 学校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开展的2021届和2016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质量评价正式启动。目前,2021届毕业生有效答题率为35.94%,2016届毕业生有效答题率为19.53%。(供稿人:李小特)
● 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会议部署,本科毕业论文抽检专家原则要求应入尽入,11月14日,我校提前完成了专家信息补报工作,此次补报有效专家信息共计295条。(供稿人:邵迎杰)
学院采风
机械工程学院举办2022年秋季学期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培训会
(文稿来源:机械工程学院网站)
为持续加强学院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11月2日,学院邀请理学院副院长王明利教授分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秀经验,本次培训会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开展,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副院长姚建涛主持。
王明利教授详细介绍了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的定义、实施模式、操作过程中的误区、实施路径。探索建立了“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面授教学相结合,以问题为基点、以方法为指导、以目标为牵引、以评价为动力的PAMPRE模型。通过线上发布预习任务、在线资料、在线讨论,线下预习考试、知识点梳理、知识点运用、模块考试,以及过程考核的方式,构建交互、体验、反思为一体的学习空间,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训后答疑环节,学院多位教师针对自身线上线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提问,王明利教授给予了细致认真的解答。最后,姚建涛强调教师需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平台,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亲自动手操作,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技能。特别是疫情在线教学期间,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学生一起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在教学设计中,坚持过程性评价,加强科学沟通,引导自主学习,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培养成效。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组织2022年秋季学期教改项目结题答辩会暨教学观摩活动
(文稿来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
为加强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确保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取得实效,11月1日下午,学院利用腾讯会议平台,组织召开2022年秋季学期教改项目结题答辩会。本次答辩会由王常武副院长,院督导组许成谦、李炳新、陈子军以及软件工程系主任王林5位老师担任评委。答辩会由王常武主持,学院100余名教师在线观摩。
答辩会中,评审专家首先对各个项目按照学校相关要求和规定进行材料审核。随后,结题教改项目负责人张燕君、史倩竹、冯建周和赵静4位老师分别通过PPT展示的形式,从研究背景、研究方向、研究结果等方面对各自的教改项目进行汇报。评审专家认真听取汇报,并分别从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研究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出与实践运用等方面做出评价,对项目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最后,经过评审组专家集体审议,本次参加评审的4项教改项目全部结题通过,其中冯建周的《自然语言处理》教材出版项目被评为优秀结题教改项目。
本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结题答辩会的成功举办,对于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将继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培育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效应,努力深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培育孵化高水平教学成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新途径。
外国语学院金连花教学团队在2022年中国外语微课
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喜获佳绩
(文稿来源:外国语学院网站)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承办的2022年中国外语微课优秀作品征集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外国语学院金连花教学团队提交的微课作品荣获本科其他语言组全国一等奖。这是我校在该项赛事中同组别竞赛第一次获此殊荣。
中国外语微课优秀作品征集活动是改制于原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的大型国家级赛事,迄今已成功举办八届,累计参赛作品达一万四千件,覆盖院校范围广,教师参与度高。参赛作品涵盖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多个语种,共设本科英语组、本科其他语言组、高职高专英语组、中职英语组、其他语言职业组五个组别。本年度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区、各赛道的1207余教学团队携教学设计作品入围省级征集交流环节评审,历经五个月的作品征集、专家评审及公示过程,本科其他语言组共评出一等奖3项,我校代表团队跻身其中。
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充分发挥学院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教学能力发展的系统化、常态化工作机制,致力于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及交流活动,已在国内各级、各类教学赛事中屡获佳绩,教学能力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第六届“艺苑杯”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来源:艺术与设计学院网站)
进一步提升学院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激发全体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提高学院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于11月3日下午举办第六届“艺苑杯”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本次竞赛采用线上直播形式进行。
经各系部推选,9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竞赛。竞赛特邀文法学院魏黎波教授、经济管理学院齐经民教授,以及孙利、张文超、赵琳、刘维尚、宁岩鹏等学院领导担当评委。学院70余名教师观摩了比赛。
副院长赵琳介绍了本次竞赛的特邀评委及参赛老师,指出本次课程思政竞赛既是全院教师互相学习、思维碰撞、展示教学风采的平台,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手段。竞赛过程中,参赛教师结合课程特色,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育人功能,教态大方,举止得体,精神饱满,教学语语规范、清晰、准确、生动;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教学组织紧凑有序;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知识点融入流畅,充分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具有较强的示范性。评委点评中肯、精准,对参赛教师认真备赛和扎实生动的授课内容予以充分肯定,提出美育德育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理念,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精华并融入思政元素。从精选教学案例、思政元素融入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经过激烈的角逐和评审,卢颖老师获得一等奖,常鑫、赵世莹、陈玮晴老师获得二等奖,张新佳、杜小婉、郝赛、任英丽、李研老师获得三等奖,并推荐卢颖老师参加校级课程思政比赛。
赛后,院长孙利对评委的辛勤付出、教务部门的精心准备、参赛教师的良好表现以及全院观摩教师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总结指出“艺苑杯”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为全院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的平台,更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越办越成熟,教师们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涨,参赛教师表现越来越突出。课程思政不但融入到每门课程中,而且思政元素提炼准确、贴切、自然,浸润度越来越高。孙利要求各系部中心继续组织好课程思政团队建设,各位老师持续发力,做到教学目标更加明确,知识点更加扎实,思政元素更加精准,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充分发挥德育育人、美育润心的教育教学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贡献艺院人的才智和力量。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
工作内容 |
截止时间 |
备注 |
1 |
关于开展2022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推荐工作的通知 |
11月18日 |
|
2 |
2022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疫情防控须知 |
11月20日 |
|
3 |
关于开展燕山大学2022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工作的通知 |
11月22日 |
|
4 |
关于2023年春季学期教材预订报名的通知 |
11月22日 |
|
5 |
关于开展2022年高校教师资格认定相关工作的通知 |
11月28日 |
|
6 |
关于组织2023届本科预计毕业生填答“三项制度”调查问卷的通知 |
12月15日 |
|
7 |
关于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结课考试安排的通知 |
12月31日 |
|
8 |
关于开展燕山大学2021届和2016届毕业生评价的通知 |
23年1月 |
|
高教视点
电子科技大学聚力新工科建设提升工程教育
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网站 2022年11月2日)
电子科技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培养国家急需的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在专业、课程、路径、平台等方面系统设计、综合施策,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努力为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人才队伍作出积极贡献。
紧抓专业结构调整,构建快速响应以质图强新格局。聚焦“高精尖缺”工程领域,建立健全覆盖招生和培养环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努力提高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瞄准核心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高端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网络安全等“卡脖子”技术领域,开设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面向“智慧+”“智能+”发展趋势,建设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互联网金融等8个新兴交叉融合专业。按照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设置高标准、高要求、高“含金量”专业核心课程通用模块,强化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和逻辑证明能力。推动工科专业开展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已有3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实现学校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全覆盖。
瞄准教学改革重点,打造覆盖全体逐级挑战新课堂。坚持“唤起好奇、激发潜能、基于项目、逐级挑战”的改革理念,紧抓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阵地”,构建“新生项目式课程—中级项目式课程—高级项目式课程—高峰体验项目式课程”逐层进阶的新工科项目式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下、深度体验项目迭代的挑战性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练就过硬创新能力。构建由“文史哲学与文化传承”等6大模块130门核心通识课程以及“新生研讨课”“专业写作基础”“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等6大类拓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全面促进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开展“项目式课程学生作品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内生动力。建成1200余门挑战性、研究型、项目式课程,探索实施“研究型地教+探究性地学+挑战性地学+创新性地做”教学创新模式,实现工科学生全覆盖。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探索跨界跨校融合培养新路径。创建“新工科+新商科”跨校跨界复合培养,与相关高校联合开展“智能+区块链金融”学士学位项目,通过融合性方案、整合性课程体系、贯通式综合项目,培养兼具计算机与金融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与相关高校、企业共同创建“新工科+新艺术”交互实验艺术项目计划,通过举办“校内—校际—校企”间的挑战性实验艺术项目、艺术联展活动,培养兼具艺术修养和动手能力的新型工程师。整合6个学院、4个大类学科、6个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创建“互联网+”双学位培养实验班,通过定制化培养方案、跨学科交叉课程、产教融合创新创业项目,培养服务国家数字化战略的创新型人才。创建“管理—电子工程”联合培养实验班,推动“能力—素质—创新创业”有机融合,培养兼具经济管理能力与信息技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破解科教分离难题,创建科研育人工程教育新范式。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未来信息技术关键领域,组织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领衔高水平科研团队,打造10余个“科研育人”平台,推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效果,着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完善兼具前沿性及趣味性的“逐级通关挑战创新项目串”核心课程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教研一体、学研相融的科研育人机制,将“案例化核心课程群”与“逐级通关挑战创新项目串”有效衔接,基于项目开展教学,推动全过程跨学科、综合性工程科技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训练,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通过校企共同投入专项经费,建设专门实验室、教室等,努力为学生提升科研能力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和平台。
上好花式选修课还需下真功夫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2年11月10日 张立迁)
近年来,为了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求知欲望和创新活力,高校开设的“花样”选修课频繁出圈,诸如“哈利·波特与遗传学”“恋爱学理论与实践”“摸鱼学导论”等,不但内容丰富有趣,让人感到新奇,还不断刷新公众对大学课堂的认知,惊呼“原来大学课堂还讲这些,还能这样上课啊”。
事实上,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的质量及丰
富程度集中反映了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教育教学的投入程度,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推出的一些看似“稀奇古怪”“花样百出”的选修课,不乏精心设计、审核认证的上乘之作,是一种正常且向好的现象。大学生往往希望涉猎更多元知识领域,拥有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触及更具创新性和开放性的思想。而选修课的“走红”,是高校大力践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理念,有效满足大学生志趣和发展需求的集中体现。
这些选修课之所以能够“走红”,并非表面上的“花哨”“博眼球”“对口味”那么简单,而是有着一些独到之处。有的课程依托相对成熟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学科,在相关新兴交叉领域衍生而成,给学生以新知的启迪;一些课程在育人目标中较好体现出学校育人特色亮点,令学生自然浸润校园文化于无形;很多课程内容关涉领域具备一定宽广度和系统性,带给学生通识教育的宽厚度、通透感与恒久性;还有一些课程在文化、精神或价值层面能够发人深思,使得学生在价值塑造、素质养成、品位提升层面有所精进。另外,也不乏探寻兴趣爱好,丰富人生体验的趣味课程。
不过话又说回来,高校开设的“花样”选修课,除了前面所谈到的一些创新特质,可以把学生“引过来”之外,更要有把学生“留下来”的深度功夫。而这自然离不开授课教师的独特魅力和扎实学识,更要在内容设计、表达方式、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精心设计,才能更好发挥在立德立言、人生引路、寓教于乐中的独特价值。
在内容设计方面,不能局限于事实的罗列,或热点话题的研讨,而是要从分析信息、探求真理中训练大脑主动思考,以富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引导他们从容面对日益复杂的未来世界。就表达方式而言,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柔性细腻的引导树立共同体意识,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实现主体间的分享、对话,达成广泛而深入的理解、共鸣与共识。论及教学形式,则须广泛选取适合情境再现的案例式教学、讨论争辩式研讨、主题报告式演讲,抑或角色扮演式浸入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求知动力。考核方式方面更应多元化,有贯穿课程的全过程互动参与而计分的,有提交有关深度调研报告和咨询建议的,有分成若干组别而进行小组汇报展演打分的,也有运用各自专业知识理论或视角提交创新作业的,等等。
毕业很多年之后,大学期间那些看上去“无用”日后却很有用的课程,仍令人感念。而当下,大学生们正在修习的某门选修课,或许会成为他们人生路上能派上用场的思想宝库,或许会成为他们开展跨学科研究、实现原始性创新的源头活水,长久滋养他们勇毅前行、踔厉奋发。
层出新招,北京林业大学“形势与政策”课
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摘选)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2022年11月1日 孙竞等)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是关键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学生坚定信仰、增强使命感的“关键课”。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为更好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改革创新,努力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探索形成了“三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促进青年学生学党史、懂国情、悟理论,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结合校史校情,在引导中夯实铸魂育人
2022年,恰逢北京林业大学建校70周年。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组织了“科学家精神”系列专题课程,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组织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向园林、生物、林学、水保等学院的本科生讲解北林的院士风采,介绍院士的事迹。课程共开展了6次思政课专题讲授,每次2学时,将大师思想引进学生课堂。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定期组织授课教师集体学习,开展专题教学,第一时间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课堂。学院依托教学团队建设持续开展线上线下集体备课会,积极探索专题授课目标、教学原则、授课要求、学情分析、专题导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8个要素,不断提升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大家一致认为“形势与政策”要突出问题意识,把握重大节庆日等时间节点,结合校史校情,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讲出特色。
结合专业教育,在讲述中厚植家国情怀
北林大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守正的基础上,致力于改革与创新,搭建了“思政课”+“课程思政”“双课”、专兼职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平台。具体来讲,就是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依托专业实习、课程学习,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双重指导下,引导学生在了解国家形势与政策的前提下,运用专业知识探索全方位、多角度地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途径,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方针和政策、掌握专业知识。
结合实践教育,在活动中锤炼品质意识
2022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课堂设置了“我看冬奥”这一“大思政课”主题研讨交流环节,组织学生分享观看北京冬奥会的体会及收获。马克思主义学院郄汀洁老师说,开学恰逢冬奥会闭幕式,“形势与政策”课上通过结合“双奥之城”、开闭幕式上的中国元素以及奥运健儿们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引导同学们见证祖国强大的同时,不忘夯实学业,牢记时代重托,争做时代新人。
北林大“形势与政策”课程还会走出课堂,教师承担社会实践团队指导老师,与青年学子共赴实践基地,言传身教,躬耕不辍,身体力行,将红色教育从课堂上延伸到生活中,号召青年人用青春活力为红色基因注入梦想与动力。2021年,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林人初心·星火相传”宣讲团总结讲述了 6 位林草科学家的事迹和精神,用老科学家、老党员的故事和精神影响一批批年轻人珍惜青春、不负韶华,共形成林草科学家故事 6 篇、林草科学家精神宣讲视频 6 部。
一直以来,北京林业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学时思政课,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2学时思政课。他们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校党委书记王洪元表示:“高校必须要抓住思政课的牛鼻子,涵养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品格、思想认识、责任使命,我们要坚定地扛起这份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