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献辞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22年新春献辞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2021年在全校师生团结奋进中悄然离去,2022年带着希望向我们走来。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向所有支持和关心我们工作的领导、老师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恭祝大家阖家幸福、工作顺利!向勤奋好学、孜孜以求的燕大学子们致以最亲切的祝福,祝愿同学们身体健康,学有所成!
回望来路,风雨如磐。过去的一年,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在各教学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这一年,我们开拓创新、勇攀高峰,扎实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行业评估)工作,抓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建设14个微专业;继续开展专业调整工作,推进大类招生培养和第二学士学位培养;加强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培育教学成果奖;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思政深入开展,提升课程思政水平;将美育、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美育类通识课、劳动教育必修课建设。
这一年,我们继往开来、硕果累累,持续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立“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团,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新模式;培育各类教学竞赛种子选手,以赛促教,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组织开展教学奖评选活动,完善教师教学荣誉体系,激发教师教学热情;积极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培训活动,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起到积极作用。这一年,我们汇聚力量,优化教学环境,进一步提升教学设施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积极调研、采购并启用新教务系统,保障教学运行平稳,推进师生一站式网上审批和服务;持续改善教学环境,积极推动教学楼多媒体设备“一键启动”改造、老旧黑板更换、实训楼教学设备新建、投影机与投影幕布更换等项目,进一步提升教学设施和管理信息化水平。
成就励人前行,蓝图催人奋进。2022年,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站在新的起点,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全体教职工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昂扬向上的奋进姿态,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为我校加快实现一流大学建设蓝图而不懈奋斗,不断开创坚守与创新、传承与奋斗的新篇章!
教学动态
副校长赵永生带队视察综合实训4号楼教室建设情况
12月20日,副校长赵永生带领教务处处长金海龙、副处长赵逢达、校园规划建设中心副主任韩增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视察了西校区综合实训4号楼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综合实训4号楼原定于2022年春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但为了缓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座位紧张的状况,赵永生安排部署教务处从今年暑期开始启动该楼红外发射设备、监控设备、电子时钟以及桌椅等标准化考场设备的采购,并于10月份开始进行相关设备的安装调试、桌椅装配等工作。12月初,在后勤服务中心、校园规划建设中心等部门的多方协助下,综合实训4号楼的保洁、电力、取暖等开始供应,确保了12月18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1650名考生考试的顺利进行。
赵永生此行对标准化考场设施、教室桌椅、直饮水机以及教室休息室的相关服务设施等进行视察指导。他充分肯定了各部门为了保障考试顺利进行所做的努力,指出教学资源建设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强调大家要立足岗位、分工协作、尽心尽力,以服务师生、方便师生为目标,细致周到的做好各项管理及服务工作,力争为师生提供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综合实训4号楼的投入使用,将有效缓解西校区教学资源紧张的现状。(供稿人:马明建)
我校完成燕山大学2021年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近日,根据国家《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河北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文件精神,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结推广学校教育教学先进经验,提升办学质量,我校组织开展了燕山大学2021年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此次,校本部共有13个学院和2个部门推荐了35项教育教学成果。经学校组织专家组评审、校内公示等环节,共评选出燕山大学2021年教育教学成果奖21项(含里仁学院),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1项,获奖名单见下表。
燕山大学2021年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序号 |
学院 |
成果名称 |
等级 |
1 |
电气学院 |
面向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的自动化一流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与平台建设 |
一等 |
2 |
经管学院 |
“二元三全四融合五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一等 |
3 |
机械学院 |
新工科孕育路径与专创融合育人模式 |
一等 |
4 |
理学院 |
“强基础、重实践”的应用物理专业建设模式探索与研究 |
一等 |
5 |
信息学院 |
外化教学梯度、内化计算思维的程序构造和算法设计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一等 |
6 |
马克思学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鼎”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一等 |
7 |
建工学院 |
土建类专业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四梁八柱体系 |
一等 |
8 |
艺术学院 |
聚焦产业生态·夯实艺工融合——卓越设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实践 |
一等 |
9 |
电气学院 |
“三位一体、思创融合”的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 |
一等 |
10 |
里仁学院 |
基于产出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中学”教学模式探索 |
一等 |
11 |
理学院 |
基于“一托二举三拓展”模式的大学数学课程群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 |
二等 |
12 |
环化学院 |
从单元仿真到工厂设计进阶式创新型化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二等 |
13 |
外语学院 |
“一导二化三维四融”外语类一流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二等 |
14 |
机械学院 |
基于AMT-CPS理念的本硕耦接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
二等 |
15 |
建工学院 |
《理论力学》一流课程建设 |
二等 |
16 |
体育学院 |
基于“大体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创新 |
二等 |
17 |
信息学院 |
课程思政专业整体统筹设计与持续改进体系研究 |
二等 |
18 |
经管学院 |
基于资源整合的会计学专业创新型教学体系建设与应用 |
二等 |
19 |
文法学院 |
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二等 |
20 |
研究生院 |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图谱 |
二等 |
21 |
里仁学院 |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创新与研究实践 |
二等 |
今后,学校将继续定期开展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力争在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方面有新的突破。(供稿人:黄丽)
我校举办燕山大学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助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今年11月以来我校启动了燕山大学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本次大赛分学院初赛和学校复赛两轮进行,历时两个月,于12月23日落下帷幕。
前期各学院分别组织了院级初赛,择优推荐最优秀的教师参加校级复赛。校赛共有31名教师参赛,其中正高组7人,副高组12人,中级及以下组12人。校赛分为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网上评审和教学设计创新现场汇报三个环节,学校组织21名专家进行了评审。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李丽等5位教师获得一等奖,王帅杰等10位教师获得二等奖,刘维尚等16位教师获得三等奖。
赛前,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召开了教学创新大赛评委会,对大赛评委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大赛的公开、公正、公平。
本次比赛一等奖获奖教师将作为我校参加河北省第二届教学创新大赛的种子选手,要求相关学院为选手们配备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进行全程、有针对性的跟踪辅导,协助他们积极备战省赛。同时也希望获奖教师再接再厉,继续深入推进教学创新、推进智慧教育,进而打造更多一流课程,为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据悉,区别于首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本次大赛更加突出课程思政、四新建设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大赛主题从“打造一流课程”变为“培养一流人才”,大赛宗旨从“落实以本为本”“推动教授上讲台”“推进智慧教育”“强化学习共同体”“引导分类发展”转变为助力“四新”建设、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此外,参赛教师资历由之前的主讲过3轮及以上课程改为2轮及以上,扩大了参赛对象的范围。大赛评分规则也由首届的网络评审65分降为60分(课堂实录50分降为40分,创新成果报告15分增至20分),现场汇报从35增至40分。课堂教学实录视频的评审中增加了课程思政评价维度,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评审增加了“体现课程思政特色”维度,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评审增加了学情分析、课程思政、文档规范、设计创新4个维度。本次比赛的总体要求是打造一场面向全员的教学竞赛,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创新兴趣;打造一场面向信息化,面向未来,面向“四新”建设的创新比赛,以赛促改,推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升。(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连续举办两期“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活动
为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技巧,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助力新入职教师顺利通过试讲考核,近期我校连续举办了两期“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活动。12月20-23日、12月27-29日第三期、第四期“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在第四教学楼113举行,来自各学院的68名新入职教师参加了这两期培训班,开班仪式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主持。
简短的开班仪式后,“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破冰之后,学员们首先分组进行了初次迷你教学展示,然后回到大组接受由培训师进行的“ISW和Boppps介绍”“微格演练及技巧展示”“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等主题课程;第二天上午,学员们完成了“如何开展教学评价”主题课程的学习后,分头在8位培训师的带领下,在一个相互支持、彼此信任的小组环境中呈现个人的微格教学演练,分组活动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培训师重点对学员进行Boppps模组训练引导,学员们在培训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性回馈,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在实际演练中不断回顾教学目标、熟悉教学技巧和反思教学行为,在同组互助、轻松自在的环境下挑战自我,大胆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和技巧。最终通过三次迷你教学演练,学员们不断切换教学者、反馈者和倾听者的角色,促进教师自我教学反思及教学能力提升。
为期2天半紧张有序而高强度的训练给所有学员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技能的“盛宴”。在整个培训过程中,9位引导员精心设计各个培训环节,包括每日暖身活动、破冰游戏、主题课程等,日程安排张弛有度,学练并用。最后所有学员全部拿到结业证书,15名学员被评为优秀学员,大家纷纷表示参加“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活动受益匪浅,希望学校今后能多组织此类活动。(供稿人:张亚靖)
教务处组织开展教学质量保障相关文件制定修订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近期教务处组织开展了相关文件制定修订工作,先后出台了《燕山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考核实施办法》《燕山大学教材管理办法》《燕山大学全英文(双语)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燕山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方案》《燕山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燕山大学关于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燕山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办法》《燕山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等教学管理文件;制定了《燕山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程》;修订了《燕山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燕山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文件。
我校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牢牢抓住教学质量生命线,不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今后,我校还将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标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供稿人:李小特)
我校组织开展202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
近期,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开展了202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截至12月27日,除个别学院外大部分学院均按时完成了选题工作。2022届本科毕业生应选题学生数6335人,已完成选题人数6215人,完成率98.11%,选题统计情况见下表。
各学院202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统计情况表
学院 |
应选学生数 |
已选学生数 |
已选待确定 学生数 |
未选学生数 |
机械学院 |
814 |
814 |
0 |
0 |
材料学院 |
206 |
193 |
13 |
2 |
电气学院 |
980 |
897 |
0 |
83 |
信息学院 |
930 |
915 |
7 |
8 |
经管学院 |
675 |
675 |
0 |
0 |
外语学院 |
279 |
279 |
0 |
0 |
建工学院 |
383 |
383 |
0 |
0 |
理学院 |
326 |
317 |
0 |
9 |
文法学院 |
492 |
492 |
0 |
0 |
环化学院 |
474 |
474 |
0 |
0 |
艺术学院 |
384 |
384 |
0 |
0 |
体育学院 |
60 |
60 |
0 |
0 |
车辆学院 |
332 |
332 |
0 |
3 |
合计 |
6335 |
6215 |
20 |
105 |
已完成选题的6215项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来自教师科研实际的题目2107项,来自生产实际的题目467项,分别占总题目数的33.9%和7.51%。
教务处将督促未完成的学院及时完成相关工作,组织并协助各学院开展2022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各项过程管理工作,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供稿人:霍文刚)
我校完成2021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工作
12月18日,2021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工作在我校顺利完成,本次参加考试人数再创新高,我校共有21335人报考。上午四级9435人报考,下午六级11900人报考,涉及监考教师1581人次。
为保证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大型考试安全有序的顺利进行,我校根据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考试要求以及《河北省2021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标准及实施方案》要求,完成了考前学生参考名单确认、口罩等防疫用品的准备和分发等工作;同时协调学生工作处和后勤服务中心,统一组织14天内返校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核酸检测,确保考试安全顺利、平稳有序进行。在考场安排上,确保考场内考生间距80厘米以上;专门设立并布置了隔离备用考场。组织后勤管理部门定时对考场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消杀。为每个考务组准备口罩、一次性手套、酒精免洗液、测温枪等防疫物品。在每个考区安排专人负责对入场考生逐一核验健康码(包括通行大数据)、逐一测量体温,体温高于37.3度的学生禁止进入考场。同时,要求学生、监考教师、考务工作人员全程佩戴口罩。
为满足更多考生的考试需求,降低考试缺考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学校在增加考位和提高考试效果两方面积极谋划。一方面学校积极协调校内资源,增设综合实训4号楼考点,增加了45个考场。综合实训4号楼原定于2022年春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但为了缓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座位紧张的状况,教务处从今年暑期开始启动该楼红外发射设备、监控设备、电子时钟以及桌椅等标准化考场设备的采购,并于10月份开始进行相关设备的安装调试、桌椅装配等工作。12月初,在后勤服务中心、校园规划建设中心等部门的多方协助下,综合实训4号楼的保洁、电力、取暖等开始供应,确保了2021年12月18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1650名考生考试的顺利进行。
教务工作简讯
● 近日,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2021-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冀教高函〔2021〕77号)文件精神,我校组织完成了2021-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推荐工作,共推荐“新工科背景下的工业物联网微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等30项项目参加2021-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评选。截至12月17日,已将相关材料报送至河北省教育厅高教处。(供稿人:李小特)
● 近日,根据《燕山大学全英文(双语)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燕大校字〔2021〕209号)文件精神,教务处组织完成了面向本科的2022年度全英文(双语)教学课程培育项目立项工作,经学院推荐、教务处组织专家组评审,共评选出面向本科的30项2022年度全英文(双语)教学课程培育项目,其中全英文教学课程培育重点项目3项,全英文教学课程培育一般项目11项;双语教学课程培育重点项目4项,双语教学课程培育一般项目12项。(供稿人:李小特)
● 近日,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教高司函(2021)18号),我校获批31项2021年第二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截至目前,我校获批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增加至121项。同时,我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1项。(供稿人:黄丽)
学院采风
建工学院召开教学工作督导总结会
(文稿来源: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孙连京)
为进一步做好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督导工作,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于12月20日召开了本年度教学工作督导总结会。学院领导班子、学院教学督导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全体辅导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副书记王兵主持。
王兵首先阐明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召开背景、任务及意义,并向与会人员通报了近期部分高校教师不当言行的事件,强调了教学督导工作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意义。
学院副院长郝圣旺传达了教务处关于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关会议精神,强调教师要严格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坚守十条红线,规范课堂言行。随后,郝圣旺对学院全年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教师监考状态等工作进行了总结,并要求各单位负责人要深入课堂和考场进行听课和巡考,以便对本单位的教学运行状态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学院院长赵庆新在讲话中指出,教师工作是良心活儿,不能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赵庆新要求,各单位应加强对教师,尤其是新引进教师的校史、院史教育,增强教师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观念。
书记宗家富在讲话中对全体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全体教师应当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策把握精准度,各单位负责人要做好本单位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加强纪律教育,严肃课堂讲授纪律,教育者首先要被教育;第三,提升政治格局,增强战略眼光,不能只盯眼前蝇头小利,要从学院长远发展角度看问题。宗家富强调,明年将召开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院属各单位要做好本单位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对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
学院教学督导对本年度的听课情况和巡考情况进行了通报,辅导员对学生的上课情况和学风督察员的课堂观察情况进行了反馈。
本次会议对于学院的各项教学督导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对于教学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精准研判。本次会议的召开,必将推动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继续走深走实。
信息学院组织2021年秋季学期课程思政示范观摩会
(文稿来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
为持续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优秀课程思政项目的经验和做法,提升学院课程思政整体水平,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于12月23日召开了秋季学期课程思政示范观摩会。学院领导班子及相关人员参加了本次观摩会。会议由副院长王常武主持,光电子系副主任刘雪强主讲。
作为河北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负责人,刘雪强老师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整体实施与深入推进研究”为主题,向老师们讲解了如何从专业层面统筹设计,将课程思政融入大纲,推动全部专业课程具备价值引导功能,从几门课程的“分散出击”向所有课程的“协调互补、整体合力”转变,形成专业层面与学生培养全周期的课程思政一盘棋。最终形成价值引导、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者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随后,王常武对学院整体课程思政工作做出进一步部署,再次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醒各位老师务必要将课程思政体现在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各项教学文件中,将功课做细做牢。
最后,学院书记王昕作总结讲话。他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和目的,避免将课程思政浅层次化。只有真正理解了课程思政全覆盖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做好这项工作,进而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水平。
建工学院召开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布置与推进会
(文稿来源: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孙连京)
为了推动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于12月17日召开了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布置与推进会。学院领导班子出席会议,学院教务科及相关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学院副院长郝圣旺主持。
郝胜旺首先介绍了召开本次会议的背景和任务、建筑学专业评估的准备过程和截止到现在的准备情况,阐释了建筑学专业参加本科教育评估的重要意义,并对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下一步的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第一,专业和教师必须对评估内容有清晰的认识;第二,全体教师要对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做到心中有数,尤其对最新版的培养方案要有清晰的认识;第三,做好课程归档材料和其他评估材料的整理,系里要成立审核小组,对教师整理提交的材料进行把关,提交到学院后,学院再安排专人进行审核;第四,认真做好自评报告撰写工作。
学院院长赵庆新在讲话中指出,建筑学专业评估是关系专业生存的大事,本次评估是专业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全体人员要提高认识,把本次评估做为一项核心工作。赵庆新还就评估材料准备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强调,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把评估当作自己的事来做,全体人员要拧成一股绳,把评估工作做好。
书记宗家富对参与评估准备工作的全体教师提出三项要求:第一,大家事大家做,每位老师都要尽全力;第二,明确要求,一丝不苟;第三,出力出汗,苦尽甘来,关键时刻要敢于付出辛苦。
会议还就评估准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的措施和工作安排时间表。
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研室开展课程思政备课会
(文稿来源:体育学院网站)
为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课程思政广泛共识,进一步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研室于12月21日开展了2021年秋季学期课程思政备课会。会议由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屈忆霞主持,教学院长赵猛及公共体育任课教师参会。
首先,由体育学院第四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赵文楠老师作《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汇报。她从武术课程简介、课程思政总体设计、特色案例分享三方面进行介绍,提出了大学武术课程思政要从多维度进行改革探索,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内涵融入课堂设计中,注重课程的人文化,将武德教育贯穿教学始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赵文楠老师建议,课程思政教学要以课程考核评价为抓手,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小组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将武术考核和武德考核相结合,将学生体能考核和技术考核相结合,以评促练,注重课程过程评价,以评价引领课程改革。随后,参会教师就各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情况进行交流研讨。
最后,赵猛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全院教师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行动上要立足所教授课程,精心设计思政内容,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找准体育课程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他指出下一步学院将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和备课密度,形成课程思政常态化、精品化,更好的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的。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
通知名称 |
截止时间 |
备注 |
1 |
关于开展课程考核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
12月30日 |
|
2 |
关于查询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考试安排的提醒 |
12月31日 |
|
3 |
关于2022年春季学期本科学生重修报名的通知 |
1月7日 |
|
3 |
关于做好2022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 |
2月20日 |
准备阶段 师生指导交流 |
4 |
关于开展我校2022年本科生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 |
2月21日 |
|
5 |
关于2021级本科新生学籍电子注册信息查询的通知 |
本学期结束前 |
|
6 |
我校本科生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指导性意见(试行) |
|
|
专题聚焦
我国本科高校线上教学的质量状况、评价及建议(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20年7月10日 黄文祥等)
我国高校启动了大规模线上教学,这对各类高校既是一次考验和挑战,更是一场推进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在疫情结束之后,线上教学也理应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阵地。基于对目前线上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从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工作和打造“金课”等角度出发,本文对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在教师层面,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深入推进“学习革命”
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学改革。在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中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线上教学工作中时刻关爱学生,着力加强课程思政。近年来,国家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教育部鼓励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广大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行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创新,通过线上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
主动博采众长,发挥团队优势。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线上教学,善于博采众长,积极探索有自身特色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升线上教学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开展有组织的教研活动,尽量发挥团队教学优势。利用线上教学大规模、可复制的特点,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各展其才、分工合作,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对尚没有合适的优质线上课程资源的课程,则可采用“名师大班直播授课,团队成员分工答疑辅导”的教学模式。
在学校层面,要继续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加强平台建设
建立课程资源准入制度,加强对未上线课程的摸底。各高校应建立健全线上教学资源常态准入、监控与淘汰机制,从政治性、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等方面加强审核评价,并筛选整合符合本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应组织开展对于线上教学课程的全面摸底调查,准确掌握暂未开展线上教学课程的原因及课程的教学计划,强化对未开课课程的重点监督,严格审核暂未开课的课程理由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并规划、制定调整方案向学生公布。
加强校园数字资源建设,加快推进教学平台整合。积极参与国家或省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稳步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在引用校外教学平台的同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加大开发建设平台的经费投入,加快校内课程平台的服务器扩容,保证线上教学稳定运行,同时完善平台功能,提升系统操作性。建立基本覆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加强技术支持与服务,实现学习线上教学平台的多样化,满足教师和学生在线学习的需求。
完善教学考核和激励机制,持续教师教学改革动力。加大在线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力度,引导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教学考核与激励机制,优化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鼓励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设置教改项目等方式,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线上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汇聚高质量教学成果,引领带动线上线下教学互动发展。
清华大学有序推进在线教学 确保线上线下
同质等效(摘选)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0年3月25日)
清华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和根本使命,按照“延期返校、正常教学、发挥优势、保质保量”方针,有序推进在线教学各项工作,确保线上线下同质等效。
学校统一调度,周密部署各项教学准备工作。在学校防控疫情领导小组下专门设立教学专项工作组,统一指挥调度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教学工作。调整教学安排,对在线教学、教师培训等作出统筹安排。成立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质量保障专家组、技术保障专家组和学生学习保障工作组,对本学期所有开课教师的教学培训和准备情况逐一摸底,针对不能正常开课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应对预案。建立教师、助教、学生三级远程教学培训体系,完成对相关任课教师、课程助教、技术助教的培训。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教师技术指南》《在线教学问答》等,启用独立部署的“荷塘雨课堂”服务器,努力协调解决在线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前对所有在线课程进行连线调试和试讲,对所有学生在线学习条件逐一摸底,及时为没有条件进行网上学习的学生提供帮助,全力支持师生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
院系全员出动,确保在线教学工作平稳有序。院系和教学单位均成立教学工作组,涵盖院系领导班子、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人员,群策群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平稳开展。建立分层教学管理体系,逐层落实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各项要求,逐一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技术掌握情况、教学内容修订情况、授课设备准备情况,保持与每位学生联络通畅,确保课堂“一个都不能少”。各院系领导带头参加在线教学培训,并组织开展院系内教学讨论。同时,通过全员参与在线听课、整理编写教学技术指南、发放在线课程质量调查问卷等方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保证在线教学优质高效。
教师恪尽职守,想方设法提升在线教学效果。广大教师牢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全心进入工作状态。全体任课教师围绕实施好在线教学,认真做好教学大纲调整、教材电子化、创新考核方式、授课设备准备等工作,努力确保教学效果。结合使用“雨课堂”、慕课等多种授课工具,采用双渠道、多渠道保障在线教学“不掉线”。
教师们恪守“课大于天”,克服困难、集思广益、开拓创新,主动撰写教学总结,详细记录授课过程及设备运行、讲授环节及讲授特色、学生反馈与改进计划等情况,在全校范围内自发掀起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热潮。
同学们刻苦学习,发扬自强精神展现优良学风。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在线授课方式让所有学生都坐到了“第一排”,师生之间互动更便捷,并可重复观看学习,得到师生好评。学生在教学平台的发言可被完全转录,转为可分析的数据,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北京交通大学:一场深刻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21年12月1日 张滢等)
北京交通大学持续多年开展全面探索与实践,从教、学、用、管等多方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完成了对全部教室的智慧化升级改造,确保满足各种场景下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的要求。
名师+金课 引领在线教学
北京交通大学制定一系列教学调整方案,实施了学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顺利完成了“云端”毕业设计。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几年来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整体布局和精心建设,智慧教学建设成效已经得到实践证明。
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电工电学教学基地主任陈后金教授率先将自己主讲的课程“信号与系统”上线中国大学慕课网。后来,他又开设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为提升国内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充分发挥学校交通运输学科和专业优势,重点打造轨道交通特色在线优质课程。
“慕课建设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向外传播,反过来,它也推动了学校智慧教学的发展。”陈后金介绍,面向在校生开设的“信号与系统”课程,结合慕课开展了混合式教学。线上为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线下为疑难解答、学习延伸。后期,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利用“信号与系统”慕课资源面向本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开展辅助教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学校探索实施“两型两制”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精准教学。针对不同学习场景,以“两型”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和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SPOC)两种在线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针对学生共性化及个性化的不同学习需求,以“两制”即建制化和定制化形式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开展线上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好对应跟踪,反馈给教师以便进一步改善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信息化手段赋能教学,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初心+情怀 打造“双培三跨”虚拟教研室
北京交通大学首先与6所高校合作开展专业和课程共建,建设虚拟教研室,推进“双培计划”工作,打通校际人才培养通道。同时,依托学校优势特色专业,提出以促进全国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全国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虚拟教研室,实现跨校区、跨地域、跨时空的“三跨”教研交流。
虚拟教研室融合多元现代信息技术和线下交流互访机制,“协作”开展了教学研讨会、教学案例赛等“互联网+”与“智能+”的虚拟教研活动,实现了虚拟教研室成员间的实时对话和深入探讨。经过多年探索,虚拟教研室项目成果覆盖全国所有开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并招生的48所高等院校,带动了资源可持续普及化运用。
虚拟教研室不仅满足了专业基层教师组织年轻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且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开展了多样化的师资培训,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全息构建+重塑流程 提升教学管理服务能力与水平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北京交通大学开始逐步建立了多个面向学生的智能化自助服务系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提升师生满意度。
建立一体化全过程评教系统。科学设置评价方法,严格设计评价程序,简化优化评价方式,达到“以学评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搭建智慧教学一体化系统。支持全校所有课程任课教师和督导可远程实时观看和回看,统计学生抬头率,精准反馈学习效果,拓宽教学质量监督渠道,实现教学评价全流程信息化。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闫学东表示,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为学校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建设起到了重要助力。“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实施一流本科智慧教学提升工程,在信息技术全面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开展更多探索。
西南财经大学“学训评”联动 确保线上线下教学
同质等效(摘选)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0年12月25日)
西南财经大学把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作为重要任务,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教学的质”出发,力争线上线下同质等效,确保教育教学科学有序、平稳推进。
强化精细化学业指导。根据线上线下学习特点,提供针对性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习场域变化。举办学业云讲座,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启动“大学生学习力提升计划”,邀请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提升学习技能、提高学习效率。组织“大学生微习惯养成训练营”,以专家指导筑基,以“21天阅读”导航,以在线分享推广,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思考力。开展“专家面对面”咨询,拓展线上线下渠道,突破时空局限,一对一破解个性化学业难题。开展专项调查,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展精准化教学培训。根据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变化,开展教师教学培训,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面向全校教师,开展超星学习通、慕课堂、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技术与教学方法培训,通过网络推送“四种易于在直播课中开展的互动活动”“面向疫情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翻转教学设计”等学习参考材料。组织开展“线上教学大家谈”活动,组织教师分享在线教学经验。针对教师普遍关注的教学问题,开展“如何做好线上教学设计”“混合式金课:探索总是在路上”“在线教学的互动设计”等专题培训。开展教学发展线上沙龙微格,组织分小组研讨,为新进专任教师提供个性化指导,组织开展本科课程教学助理岗前资格培训。开展春季学期教师在线教学调查、本科学情调查、新进教师课程教学中期反馈等调研,准确掌握教情学情,及时了解和研究疫情期间师生在线教学情况,不断完善线上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实施精确化教学评价。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实际,完善教学评价制度体系建设,确保教学工作高质量推进。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根本标准,围绕思想政治引领、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方式方法、师生互动共进、教学素养表现、学习成长效果等方面,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考核暂行办法》。采用“基本任务+目标任务”的考核方法,修订年度教育教学工作考评实施方案,充分激发教学活力。开展线上教学听课督查,实行“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听课,严格落实校院领导、督导组、同行专家评价以及教师自评、学生评教等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施线上教学专项评估,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分析、课程实施方案抽检、学院期中自评和教师评学等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教学比赛,邀请校内外专家从专业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技巧、语言逻辑、课件美化、形象展示等方面,对参赛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发挥教学先进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提质。
高教视点
北京邮电大学坚持“以本为本”努力提升本科人才
培养质量(摘选)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年4月26日)
北京邮电大学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本科教育为根本,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新工程教育体系。坚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印发《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面深化改革、整合各方资源、夯实育人力量,确保立德树人落实落地。探索建立思政、科研、创新、产业四个维度与教育相融合的新工程教育体系,以思政为引领,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突出专业课程的育人导向;加快本科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以产业为导向,增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进一步深化学校专业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转变。
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程与教学质量。精心设计打造“金课”,研究制定《“高新课程”建设规划》,按照“注重理工结合、坚持科教融合、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建设理念,设计课程思政类、研究型课程类、线上课程类、虚拟仿真实验类等五大课程类型。将“高新课程”融入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各专业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课程大纲进行调整和修订。建立健全“高新课程”立项评审指标体系、建设指标体系、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体系和专家评价体系等环节,推进立项“高新课程”245门,编写完成“高新标杆课程”15门。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引入5G、混合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沉浸式、远程交互等特定教学场景,涵盖互动研讨型、“5G+全息”远程互动型、“5G+虚拟演播”和VR特色型、学科特色型等多种类型。
巩固优势学科,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巩固学校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联合创建“北邮—华为”学院,设立试点班,构建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优化专业布局,增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智能交互设计”等4个本科专业。
建立“聚焦志趣、跨界创新、传承优秀”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突破传统学院、专业的单一培养局限。开设突出交叉的辅修专业,以项目为驱动,建立智慧交通、智慧生活、智能机器人、宽带通信与光电科技四个研究方向,建设跨学院、多专业教师共同授课的交叉课程,推动实现人才培养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融合转变。
应对疫情挑战,强化“双线”教学保障。积极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挑战,制定《线上教学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创新工作方式,探索实施“线上+线下联合教学管理”模式。依托自主开发的VR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在线开设理论课713门、实践课144门,真正实现居家不停学、实验在线做。强化组织保障和应对突发情况能力,及时总结经验,做好教学方案备选项,组织各学院整理线上线下教学案例,分析线上教学亮点与难点,梳理课程类型与开课形式,加强成功案例分享与教学人员交流,促进优秀案例复制与教学模式创新。
华南理工大学实施“三四五”行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
改革(摘选)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年11月26日)
华南理工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明道育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致力于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三大举措”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协同配合、校院两级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运行机制。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加强投入保障,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划,投入经费用于支持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示范推广等,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发挥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平台优势,借助校院两级教学发展网络,广覆盖、常态化、立体化开展教师培训,着力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政治理论功底和知识素养。完善评价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考核评价、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各类成果表彰奖励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在各级各类教研教改项目立项中支持课程思政类选题研究。
“四大计划”完善课程体系。实施思政课程“领道”计划,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热点透视”“历史重现”“粤美中国”等课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施公共课程“闻道”计划,充分挖掘公共课程的德育内涵,强化育人导向,让公共课程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渠道。实施专业课程“同道”计划,结合专业育人要求和特点,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将其渗透、贯穿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如“工程地质”课程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讲解国家战略发展对土木工程人才的新需求。实施实践研习“悟道”计划,以“岭南追梦”实践研习、“感恩社会”服务研习等为着力点,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读万卷书、躬行实践问国家事,做到“知”“信”“行”的真正统一。
“五大机制”深化改革创新。创新“目标同向”机制,在本科综合培养方案中明确课程思政要求,明确所有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体现课程思政内容,让每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创新“师资共享”机制,开展教师院际双聘、校企双聘、校际双聘等改革,鼓励专业课教师上思政课,思政课教师结合专业课讲思政,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学术精湛、数量充足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包括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在内的一大批精品线上教学资源,支持教师通过开展交流研讨、现场培训、“两微一端”等途径,分享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创新“平台共享”机制,实施“名企实习计划”,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成为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载体,丰富实践教学案例资源。创新“内容同步”机制,支持教师根据重要时事热点及时优化相关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及时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国家和地方“十四五”发展规划等内容,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学好本领,报效国家、服务社会。
东华大学切实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摘选)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年1月12日)
东华大学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打造以美育课程体系为基础,以美育实践活动为依托,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文化教育和实践教育相互融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美育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把美育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将美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环节,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结合,促进美育生活化、生活美育化。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美育工作办公室,统筹推进美育工作落地落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办法》,整合各学院和教务、学工、研工、团委、科研等部门资源,凝聚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多维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艺术教育体系,形成全校“一盘棋”的美育工作机制。
立足学科特色,建好美育课程。充分发挥人文、设计、艺术等学科优势,以学科建设引领美育改革,着力增强学科支撑能力和优质教育供给能力。依托“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等学科专业,建设完整的学科生态链,推动时尚设计学科发展与美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非遗传承元素,努力找准美育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探索创新特色传承发展模式,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育精神。继承和发扬学校“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优良传统,切实发挥美育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以课程教学为美育主阵地,探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促进美育课程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目前已开设美育精品课程106门。
深化内涵建设,强化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复星艺术中心等合作共建大学生美育实践基地,强化美育涵养学生心灵的重要作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加强学生艺术团建设,坚持走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学生艺术团培养之路,以高标准促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