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我校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专业接受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联合专家组进校考察
11月25日至27日,受教育部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委托,以同济大学周琪教授为联合组长的工程教育认证联合专家组一行6人对我校金属材料工程和软件工程2个专业进行联合进校现场考察。赵永生副校长、材料学院和信息学院领导与教师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出席见面会和意见反馈会。
专业认证现场考察见面会于26日上午举行,专家组全体成员出席见面会。赵永生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成就,并表示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工程教育认证,将其作为专业内涵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已深入人心,专业基本建立起了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和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希望通过各位专家的“把脉问诊”,使学校和专业更精准地把握认证理念和内涵,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育人水平。周琪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程序、本次进校主要目的和工作任务,以及进校期间工作重点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希望以此次联合认证工作为契机推进两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后,两个专业负责人就专业认证工作有关情况向专家组作简要汇报。专家组也就两个专业自评报告相关内容向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学院和专业负责人进行了现场求证。
考察期间,专家组走访了工程训练中心、图书馆、化学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等;调阅了校院两级管理文件和教学大纲、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论文)、试卷等材料;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用人单位、毕业生代表、在校生、专业教师代表、管理人员代表等教学工作相关方进行了座谈访谈,对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
27日下午,专家组召开现场考察意见反馈会。周琪对学校师生在联合认证专家组进校考察期间所提供的支持和配合表示感谢。他对联合认证考察工作作了全面总结,他表示燕山大学高度重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并有着良好的工作基础,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了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和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制度,两个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明确、准确,很好地契合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为专业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他指出学校和专业要认识到健全和完善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基于OBE理念的教育教学体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希望学校能以此次工程教育联合认证为契机,继续完善从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教育教学改革,对专业进行持续改进,促进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和育人水平的不断提高。
软件工程专业专家组谢志强、马庆槐,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家组宋晓岚、沈峰满分别通报了两个专业的现场认证考察情况和发现的问题。专家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规定的“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七方面要求,分别对两个认证专业给予肯定。结合现场考察情况,专家指出两个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赵永生认真听取了专家组的反馈,对专家组考察期间的辛勤劳动和悉心指导表示感谢与钦佩。他指出,联合专家组进校考察期间,作风严谨、敬业务实、程序严密,严格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和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所提出的意见精准深刻、切中要害,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并要求相关职能部门会同学院专业一道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学习和总结,提出持续改进的计划表、路线图,“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提升专业办学内涵和育人水平。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13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今后学校还将继续坚持基于OBE理念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将“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以及“双万计划”建设点等工作与认证工作有机融合,力争学校更多工科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评估),并将认证理念推广至文科、理科类专业,为建成高水平本科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供稿人:吴伟龙)
我校举办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11月26日,燕山大学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圆满落幕。经过激烈角逐,最终由外语学院张宇、机械学院任素波、建工学院潘鹏程等3位教师摘得一等奖桂冠。
本次竞赛由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办,前期经各学院初赛择优推荐27名选手进入校级复赛。参赛教师分别从所担任课程的整体和节段两个维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按照教学设计内容进行15分钟的课堂教学现场展示,专家现场打分点评。经过激烈角逐,张宇等3名教师获得本次竞赛一等奖,刘燕等9位教师获得二等奖,杨易等15位教师获得三等奖。
目前,我校共举办了两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旨在以赛促教,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自去年9月份以来,学校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启动了课程思政教改立项,举办了课程思政主题沙龙、专题研讨会、典型案例交流观摩等一系列专题活动,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获批8项第二批国家级和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我省第二批国家和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相继发布,我校获批8项第二批国家级和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3项。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旨在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共845项,包括273项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572项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涵盖新工科理念研究、专业结构改革、高层次人才培养、个性化培养模式、多学科交叉、协同育人、工科与人文社科交叉等29个项目群。第二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共68项。
自2017年新工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新工科建设,整合优势资源,鼓励跨专业、跨学院、跨行业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建立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增设新工科专业(方向)。今后,学校将按照更新理念,持续深化探索;提升质量,涵育质量文化;多元协同,提升项目实效;加强统筹,强化资源保障的高标准要求,把新工科建设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重要抓手,高质量组织项目实施,扎扎实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供稿人:黄丽)
我校举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主题报告会
11月27日,我校举办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主题报告会。此次活动为我校与“智慧树”平台合作举办,特邀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庞海芍老师作为主讲嘉宾,报告会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主持,来自各学院150余名教师参加了活动。
庞海芍老师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置调查导入主题,以此了解与会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和策略的理解。随后又从大学课堂的一些常态现象引发与会教师对“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问题的思考。她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经历同与会教师共同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让大家围绕自己印象深刻的课堂、结合自己讲授课程中如何为学生设计好的问题等话题开展激烈的小组讨论,通过探讨、交流、分享来加深与会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解。庞海芍老师指出“以学生为中心”有三个维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教师要适当运用多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来了解、认识并熟悉学生的基础、背景和学习风格,适应学生发展水平和状态,采取各种措施把学生引入学习之中,实现从灌输知识到建构知识的转变。
本场活动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庞海芍老师生动有趣的语言、连贯紧凑的环节使得现场气氛活跃,她通过理论讲授、现场讨论、案例分析和引用视频等多种方式结合,让与会教师深刻了解教师中心的由来与成因,学生中心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策略。活动结束后,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参加本次活动使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个维度,对如何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更加清晰明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适当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不同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材施教。(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组织完成2020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相关工作
11月21日至22日,2020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在我校举行,本次四级口语报名人数为1991人,六级口语报名人数为779人,涉及外校考生1424人,考场设在里仁学院的图文信息中心。
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教务处在考前专门召开考务培训会,部署考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对所有考试用设备、网络环境等进行多次调试、检测和多轮模拟测试。同时,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国家级考试,协调后勤服务中心、安全工作处、里仁学院等部门、单位,严格按照国家、省考试中心的有关工作要求,详细部署安全保卫和疫情防控等工作。采取的具体工作措施如下:一是准备了大量一次性口罩、手套、免水洗消毒液,并为每位学生发放了一次性湿巾进行键盘和耳机的消毒;二是对考场定时进行消杀,安排学生隔座就坐考试,保证人间距大于80厘米;三是安排专人在学校大门处及考点门口查验学生的健康证明或核酸检测报告以及健康码、在考场入口处检测学生体温,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和所有考生全程佩戴口罩参加考试;四是在校园内放置显著的考点标识,安排学生志愿者引导考生快速、顺利到达考场,组织考生有序进场与离场。
在各部门、单位的相互支持、配合下,学校克服疫情影响,确保了考试安全、平稳、有序进行。(供稿人:马明建)
教务工作简讯
● 近日,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了2016年以来获批立项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结题统计工作。截至11月30日,共有1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顺利通过合作企业的结题验收。(供稿人:黄丽)
● 11月17日,我校启动2020年度二级学院教学绩效考核工作。本年度,学校重新修订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与标准。新版标准共涉及人才培养效度、专业建设显示度、教学质量保障度、教学运行支撑度等方面的三十余项考察观测内容。(供稿人:宋歌)
● 11月18日,我校组织开展了2021年春季学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申请工作。截至11月29日,共计74名教师申请并通过审核。(供稿人:徐鹤)
● 近日,教务处发布了《关于开展2020年教学检查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本年度的教学检查工作。同时,为配合各学院做好此项工作,教务处于11月27日上午组织召开了教学检查工作视频会议。(供稿人:黄丽)
● 近日,教务处协同计划财务处完成了部分已结题的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剩余经费拨付工作,共计30.56万元,涉及2016年延期教改项目、2017年教改项目和2018年CPS课程建设项目。(供稿人:黄丽)
学院采风
外语学院举办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11月19日,外语学院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拉开帷幕。竞赛由教学秘书杨雯雯老师主持,来自学院全部9个教学单位的11支教学团队参与了比赛,外语学院70余位教师进行了现场观摩。
比赛分为教学创新设计汇报和现场教学展示两个环节。参赛教师首先结合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做教学创新设计汇报,说明课程的设计思路,突出教学改革与创新,然后进行了教学展示。经评委现场评价打分,最终教授组申秀逸老师团队、副教授组刘洪岩老师团队及李继燕老师团队、讲师组张宇老师团队及郭晨老师团队获得一等奖;其他6个讲师组团队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此次竞赛一、二等奖获奖教师团队将代表学院参加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学院副院长付继林作了总结发言,指出教学创新是教师进步、业务成长的灵魂,是新时代对教师的本质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是关键。广大教师要不断思考,勇于尝试,用创新性教学来培养具有创造性品格和创新性才能的高素质人才。外语教学在后疫情时代能创新的地方很多,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估方法等方面都有创新的着力点。他希望广大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做到意识自觉,才能达到行动自觉,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努力,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建工学院举办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暨示范观摩活动
为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建工学院于11月18日举办了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暨示范观摩活动。全院教师到场观摩了比赛。
郝圣旺副院长首先发表讲话,向全体教师阐释了国家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强调课程思政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内容,每门课都要开展课程思政,各部门和教师要提高认识,坚决推进,不容置疑。他指出,学院举办本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暨示范观摩活动对于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帮助教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老师们认真观摩,深入交流。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学院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刘舸教授担任评审组组长,学院领导和督导组成评审组。刘舸教授应邀在比赛开始前给全院教师做了“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的培训。他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课程思政的内涵、重大意义以及所追求的目标,建议老师们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角度设计课程思政。最后,刘舸教授重点从两个方面讲解了如何挖掘以及挖掘什么样的课程思政元素,一是挖掘与课程相关的历史上的故事、老照片和历史资料,二是课程尽量联系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本课程最前沿的内容,同向同行。
经各系推选,本次大赛共有12位教师参赛。参赛课程包括通识选修课、专业必选课、专业选修课等各类课程。参赛老师依据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孝老爱亲等思政元素,生动展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潜心治学和家国天下相统一。每位参赛老师讲课完成后,评审组进行了有针对性地精彩点评,并就如何改进提出中肯的建议。经过近4个小时的激烈角逐与认真评审,最终产生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获得一等奖的郝颖、潘鹏程两位老师被推荐参加燕山大学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
比赛结束后,郝圣旺副院长对比赛进行了认真总结。他对老师们的精心准备和精彩表现表示感谢,并表示学院会积极搭建各类课程思政教学交流平台,助力老师们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对学院下一步的“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
本次活动既是一次课程思政教学的比赛,也是一次课程思政教学法的交流活动,更是一次全院重要的课程思政推进会。比赛锻炼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基本功,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示范观摩为全院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的有益平台。
理学院举办青年教师培训会
随着学院青年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业务能力,快速完成职业角色的转变,使理学院的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理学院于11月18日举办了青年教师培训会。会议由院长刘永主持,副院长王明利、胡林敏出席会议,各系主任和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会。
首先,刘永院长介绍了近年来学院学科发展、国家基金的申报情况等,并强调了教师教学环节应具有的安全意识与应承担的安全责任,总结了理学院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的等情况,为获得本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的选手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品,并激励青年教师应关心学生,倾心投入,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潜心教学。
王明利副院长以如何讲好一堂课为主题,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入手,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讲解了教师应具备的职业修养、教学技巧和先进教学理念。他强调了备课的四种境界,即“写在本上,写在书上,写在心里,写在纸上”。此外,他还介绍了一些教学文件和规定,希望新教师能多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努力方向与奋斗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地打磨和历练,逐步提升教学水平,尽快融入学校快速发展的潮流中,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取得双丰收!
工程训练中心举办第一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11月18日晚,工程训练中心举办了第一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来自中心三个部门的8位老师参加了此次竞赛。
此次竞赛邀请王大鹏、高殿荣、焦体峰、黄娟四位教授担任评委,从“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载体途径”、“教学过程”和“预期教学成效”等方面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最终,来自普通加工实训部的王雪娇老师所设计的课程思政作品“熔模制造的前世今生”得到四位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脱颖而出,获得特等奖,并被推荐参加燕山大学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四位评审专家还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了点评,充分认可各位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做出的努力,同时也提出,课程思政内容要合理,切不可因为“思政”而“思政”,“思政”点应紧密靠近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本次竞赛充分调动了工程训练中心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提升了实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有利于促进工程训练实践课程与思政课堂的有机融合。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
通知名称 |
截止时间 |
备注 |
1 |
关于2021年春季学期本科生公共选修课选课的通知 |
12月3日 |
网上选课 |
2 |
关于印制自编实践教材的通知 |
12月3日 |
提交相关材料 |
3 |
关于2021年春季学期本科学生重修报名的通知 |
12月7日 |
网上报名 |
4 |
关于2020年12月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和两次听力试音及维修耳机的通知 |
12月10日 |
参加试音 |
5 |
关于2020级本科新生学籍电子注册信息查询的通知 |
|
查询学籍 |
6 |
关于参加2020年世界慕课大会的通知 |
12月11日 |
线上参会 |
7 |
关于推荐教师参加“高校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项目(在线)”的通知 |
12月30日 |
参加培训 |
专题聚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虚+实”结合保障实践教学不断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年10月9日,孙军等)
9月28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化学专业2017级101名学生开始到齐鲁石化公司进行生产实习。据悉,该校自8月23日秋季新学期开学至今,克服疫情困难,采用“虚+实”结合方式,在严格做好防疫的前提下,组织6400名学生开展校内外实习实践,旨在保障实践教学不断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该校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注重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在实习实践中的应用,开发相应的虚拟仿真项目替代因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因素限制无法开展的现场实习,并充分利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上的优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处长冯其红介绍:“学校很早就重视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建设,每年投入大量的经费,建成了覆盖石油生产全产业链的虚拟仿真项目,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参与企业生产全过程训练。”“我们充分利用油气储运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资源安排储运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保证实习时间不减少、实习内容不缩水,学生普遍反映比在企业实习更有收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实习指导教师杨东海介绍。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虚拟仿真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建成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7门“双万计划”虚拟仿真金课,荣获5项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成果奖,自主研发的120余套虚拟仿真装置推广到100多所高校。另外,学校建成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30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障学生到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实践锻炼,培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校内实习,我们完整地模拟了一次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经历了从方案设计到实地外业测量,再到室内人机交互成图的全过程,很好地巩固了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相关知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测绘工程专业2019级学生胡安戈感觉一周多的专业实习收获很大,像打网络游戏一样,一边学习,一边做题,一边通关,就把知识点掌握了。据悉,该校分别组织4700名学生和1700名在校内和赴校外单位开展实习实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同时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综合素质高。”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公司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部副经理马雁飞这样评价。冯其红告诉记者,实践教学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广受好评,今年毕业生就业克服疫情影响,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已达92.25%,连续26年离校就业率超过90%,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北京师范大学:“虚拟仿真”开辟历史学“抗疫”远程教学模式(摘选)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3月5日,徐畅)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影像史学实验室利用多年来“金课”“新文科”建设积累的虚拟仿真教学成果,为在线教学提供了可靠的历史学数字化教学内容选项和技术支持。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多手段保障线上历史教学实时顺利进行,在为高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障历史教学正常进行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未雨绸缪,探索虚拟仿真远程教学实验。从2018年开始,为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建设“新文科”规划,北师大影像史学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利用学校自主科研支持的项目,开发了“中华古文明起源-古代中国与世界历史学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平台”。以此为基础,该中心教师吴琼分别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中国影像史、历史学虚拟仿真和纪录片与影像历史等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疫情之下,虚拟方针线上教学发挥了显著作用。
十年坚持,打下“抗疫”教学基础。2011年,北师大历史学院率先在全国历史学科建设“影像实验室”。经过十年左右的建设,实验室开设了系列历史学“虚拟仿真”课程,采集影像史料、建设影像数据资源和虚拟仿真线上教学平台,积累了包括“虚拟仿真”在内的较为成熟的数字化历史教学资源和条件。2014年实验室获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虚拟现实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依托历史影像实验教学的技术规范和内容分布,一批历史影像课程先后获奖。该校历史学院教师李凯的MOOC课程“儒家经典文献导读”获得“爱课程”平台“最美MOOC一等奖”;吴琼主持开发的“中华古文明起源-古代中国与世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在“第二届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创新大赛”获得高校创新奖,实验项目入选2019年教育部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计划。
2020年1月初,北师大历史影像研究中心、影像史学实验室等单位组织承办了“从史学理论到虚拟仿真——第六届全国影像史学学术研讨会”,探讨了传统史学研究和虚拟仿真远程教学的关系,确定了下一步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金课”建设的内容和路径。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北师大历史学院瞿林东教授等的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杨共乐教授的古代罗马史等15门影像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孙立新教授的德国历史十二讲、宁欣教授的隋唐五代史专题等6门影像课程在“学堂在线”上线。截止发稿之日,共开设在线课程23门。
以历史影像实验为特征的历史教学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历史学专业发现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因疫情困校,无法正常上课的情况下,接受过影像史学技能训练,能写、能采、能拍、能编的历史学符合型人才正脱颖而出。实验室教师依靠远程在线操作,指导分布在不同省份的学生展开“抗疫”口述历史等相关研究,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担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利用技术赋能 助推教师发展 促进教育创新(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年11月23日,杨宗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深水区”,科技创新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迫切需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创新的国家需要创新的人才,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引领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只有全面变革教育模式,推动学习革命,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然而,教师水平的提升是实现教育变革的关键因素,变革教育方式首当其冲要改变教师。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教师节重要寄语,希望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新技术正加快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步伐,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智能技术可以赋能教师教学,智能教学系统通过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加耐心、更加准确、更加独有的学习支持服务,长期困扰教育教学的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将得以圆满解决。
其次,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将加速转变,传统教师的很多工作都会被智能机器所替代,教师的重心将转向能力培养、素养培育、心理干预、人格塑造等。未来的老师必须具备更好的信息素养,必须能够适应人机共教、人机共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再次,智能时代会产生新的教育工作岗位。比如在线教育的设计师、在线课程的开发者、在线学习数据分析师等,教师的角色可能多元化发展,不一定人人上讲台,有的可能在前面教,有的可能在后面做支撑,比如做课程设计、做资源开发、做数据分析等。
总的来看,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是应对新阶段挑战的必由之路。在这一形势下,教育部决定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并且选择宁夏作为首个试点地区,期望通过试点示范推动教师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宁夏区域差异较大,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市学校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教师水平较高,但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能力相对较弱,教师队伍能力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宁夏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近年来,宁夏教育信息化整体提升成绩显著,在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师发展方面独树一帜。例如,宁夏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国内各省级云平台中发展情况较好的,较早实现了两平台融合,自治区云平台汇集资源超过2500万件。尤其是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宁夏实施了教师智能助手应用行动、未来教师培养创新行动、教师智能研修行动等六大行动,取得了很大进展。
为了支持宁夏试点工作,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9年在宁夏建立了分中心,已经开展不少的支撑与服务工作。主要包括:协助完成宁夏示范区顶层设计,协助编制完成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联合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完成全区师生信息素养测评;指导试点校、标杆校建设,选派专家深入学校一线定点服务;支持宁夏开展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协助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提升教师队伍治理水平等等。
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宁夏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后续,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宁夏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一是注重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以信息化推动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二是推进人机共教新方式,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三是提升教师双核素养,即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四是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探索智能时代教育治理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