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19年第3期(总第159期)

2019年04月23日 08:25 李洪岩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19年第3期(总第159期)       2019415  

     

教学动态

我校主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辅导答疑会


我校成功举办第五届河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


我校成功举办第二届TRIZ技术创新方法大赛


我校举办第44期教学沙龙


我校理学院承办教育部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华北地区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


教务工作简讯

学院采风

理学院召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动员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直播培训活动(第一场)


文法学院举办2018级本科生教务管理规定说明大会

工作提示

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校内选拔、进一步推进移动端教学等通知

专题聚焦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发布


双一流”扩大?教育部“双万计划”解读,地方高校迎发展新机遇!


一流本科来了!教育部启动“双万计划”,受益的是......(摘编)


“双一流”建设与双万计划:前者是精英选拔,后者是优选“普惠”(摘编)

高教视点

中国慕课行动宣言(摘编)


中国慕课,大有可为(摘编)


教学动态

我校主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辅导答疑会

43日,我校主办2019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辅导答疑会。副校长赵永生出席会议并代表学校致辞。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为本次会议指导单位,刘志军、都东、胡洪营、董大伟、包能胜、王振林、唐旭华等工程教育认证知名专家出席会议,来自国内50余所高校的140余名教师及我校相关专业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认证处副处长叶金蕊主持。

赵永生在致辞中热烈欢迎与会专家和代表,并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及学校对专业认证相关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情况。他提到,我校高度重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将认证工作作为推动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学校紧密围绕认证标准,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了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组织专业梳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按照认证标准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校鼓励工科专业参加认证,加强对已通过认证专业的建设、改进和评估,形成了开展认证工作的良好氛围。自2011年起,学校先后组织10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最后,他强调,希望通过承办此次自评辅导答疑会,为兄弟高校参加专业认证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为国家工程教育的发展不断做出贡献。

此次辅导答疑会议分为两个部分,上午首先由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志军教授作题为“理解专业认证标准内涵,建立专业自评常态机制”的辅导报告,他对认证标准的内涵进行了精准解读,对专业如何有效开展自评工作,并将其形成常态化的机制进行了深入解析。6位专家针对参会代表提出的非技术能力培养、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课程考核评价等认证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集体答疑。下午设有四个分会场进行分组辅导和答疑,由7位专家分组与参会代表进行面对面座谈、交流。

本次会议面向2019参加认证的国内各高校相关专业组织认证辅导答疑,针对专业在自评准备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采用集中答疑和分组研讨的形式,请高水平认证专家与专业教师面对面答疑解惑,指导专业做好自评工作。我校主办此次会议对于加强与相关院校的交流学习,促进学校认证工作的深入推进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供稿人:宋歌)

 

我校成功举办第五届河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

416日,第五届河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本届大赛以“敢为人先放飞青春梦,勇立潮头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由河北省教育厅、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河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等8个部门主办,我校承办,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河北省教育厅王廷山、我校副校长赵永生出席活动,各地市教育局、省内98所高校代表、有关专家等近300人参加大赛启动仪式。大赛启动仪式由河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朱智国主持。

王廷山在讲话中提出三点要求:1、各地市有关部门、各高校在做好校赛组织、宣传和动员工作的基础上,明确时间表、制定路线图,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重点打造一批精品项目;2、要坚持以大赛为抓手,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路径。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切实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3、扎实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上好一堂全国最大的高校思政课。立足红色传承、实际需求、强国建设,积极组织大学生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努力实现项目长期对接,并推出一批帮扶品牌项目和帮扶示范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随后,赵永生应邀作大会报告,他从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制高点入手,讨论了项目式教学与双创教育的内在联系,并介绍了工程教育“实验室”——欧林工学院“小而精”、“高而尖”、“精而专”的基于课程项目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分享了我校基于CDIO项目式教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框架、竞赛平台实践基地和学校创新创业顶层设计及相关配套政策。

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副理事长马德富先生就第五届全国“互联网+”大赛赛事进行详细解读;四川大学双创办副主任吴迪、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霍雄飞结合本校创新创业工作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做法和经验。

会议同期举行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授旗仪式,王廷山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参赛代表授旗,并勉励筑梦之旅小分队在活动中展现昂扬风貌,以敢闯敢创的锐气、勇攀高峰的志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吃苦耐劳的韧劲,走进广大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将学生的知识本领、高校的科研成果、社会的资本力量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接受思想洗礼,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用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供稿人:吴伟龙)

 

我校成功举办第二届TRIZ技术创新方法大赛

324日,由教务处主办的我校第二届TRIZ技术创新方法大赛成功举办。

本届大赛作品类型丰富多样,共收到来自全校的190余项作品。经过评委初评和复评,共有47件优秀作品入围决赛。决赛中,参赛选手对申报作品进行现场PPT汇报,评审专家从创新方法理论应用情况、创新实用性、答辩表现等方面进行现场评审,并对作品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和建议。最终评选出校赛一等奖15项、二等奖32项,共推荐30项作品参加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

本次校赛的成功举办为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选拔了优秀作品,对提高我校广大师生的创新思维,推进TRIZ创新方法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激发了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热情,为我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展现的平台。(供稿人:刘赫)  

 

我校举办第44期教学沙龙

411日,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了第44期教学沙龙。本期沙龙旨在深入推进我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师移动端软件教学使用交流。活动由教务处副处长赵春梅主持,来自我校8个学院的20余名教师参加了沙龙。

活动中,赵春梅介绍了我校移动端教学的开展情况,对目前学校推进移动端教学的系列保障工作进行了说明。她现场宣读了我校2018年秋季学期开展的第一届移动教学大赛获奖人员名单并颁发奖品。随后,与会教师结合移动端教学中个人使用情况、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经验做法进行了交流探讨。老师们还针对遇到的班级名单维护、签到、讨论、批阅作业等问题,对移动端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近期,教务处将对活动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并将结果反馈给超星移动端平台客服,使平台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促进我校移动端软件教学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供稿人:李文静)

 

我校理学院承办教育部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华北地区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

由教育部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华北地区工作委员会主办,我校理学院承办的华北地区2019年华北地区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于410日在我校召开。吸引了来自华北5个省市自治区9所高校的12位代表参加。理学院院长刘永、副院长王明利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李焱教授主持并致欢迎词。

会上,李焱教授受教指委主任王青委托,介绍了20182022年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具体成立情况,回顾了2018年度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对2019年工作安排进行了部署和展望。各位委员还重点围绕大学物理教学、教改方向、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方面工作展开了讨论,对物理学科教学时长严重不足及新入学学生物理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发表了相关看法,并就“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供稿人:朱小亮)

  

教务工作简讯

截至410日,我校组织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完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的提交工作。(供稿人:宋歌)

近期,教务处完成了2019年认证专业申请及后续建设经费拨付工作。此次经费拨付涉及6个学院的12个专业,共105万。(供稿人:宋歌)

321日至411日,我校完成了2019年上半年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笔试和口试的网上报名工作。据统计,本次四级笔试报名人数6134人,六级笔试报名人数9150人;四级口试报名人数2066人,六级口试报名人数2880人。(供稿人:王一行)

 

学院采风

理学院召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动员会

(文稿来源:理学院 教务科 林万杰)

根据学校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以下简双万计划的工作部署,理学院于411日召开了双万计划申报工作动员会并做了详细工作部署。会议由副院长王明利主持,学院院长刘永、党委书记张世良、各系中心主任及教务科长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姜文超就专业认证相关政策和工作重点作了详细介绍。他从专业认证的角度阐述了本次工作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思路的梳理和申报材料的组织。

会上,刘永强调“双万计划”是教育部近期推出的面向各类高校92个本科专业类,分批次建设一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将对本科专业招生就业、师资建设等专业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他指出,各专业要充分认识“一流本科建设计划”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学院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和梳理本科教育中的短板,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本次申报工作;尽快启动制定一流本科专业申报的具体方案,做到措施可执行、效果可评价。刘永还做了详细工作部署,要求三个专业均准备申报材料,由刘永、于春肖、徐秀丽分别作为应用物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专业负责人,统筹安排、合理分工、定期检查,尽快完成申报资料的汇编和校稿。

最后,张世良提出,“双万计划”是理学院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一次机遇,要以本次动员会为契机,厘清本专业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的工作思路。他强调全院教职工应齐心协力做好申报材料的组织工作,为“双万计划”申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直播培训活动(第一场)

(文稿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务科 于秀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部办公厅面向全国思政课教师开展“周末理论大讲堂”培训活动。为响应国家教育部工作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于412日组织教师参加了“周末理论大讲堂的首场直播培训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专兼职教师参加了培训。

本次直播培训是系列培训活动的第一讲,主题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暨‘周末理论大讲堂’教学导言”。本场报告的主讲人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顾海良。顾海良教授从“座谈会召开的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根本遵循”、“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底气和底蕴”、“底气和底蕴的基础和条件”、“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对思政课教师的更高要求”、“‘三因’理念和方法论要义”、“‘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的新要求”、“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等9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解读。参训教师表示这场培训活动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认识很有裨益。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培训活动,是面向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读工作。培训活动邀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知名专家学者授课。专家将在北京、天津、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地高校现场授课,通过“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进行封闭式网络直播。培训活动自2019412日至719日、201996日至2020117日,每周五15:0017:00(法定节日除外)举行,培训共30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按照教育部办公厅的部署认真组织全体专兼职教师参加培训,并在观看直播的基础上开展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的讨论交流活动。

 

文法学院举办2018级本科生教务管理规定说明大会

(文稿来源:文法学院 孙雅男 刘思奇)

328日,文法学院成功举办2018级本科生教务管理规定说明大会。本次说明会由文法学院教务科科长赵兴华为同学们讲解教务管理规定。辅导员谢波、孙雅男、张海鸥以及2018级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36名同学参加此次讲座。

赵兴华从学制与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与成绩、转专业、双学位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会后,在场教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管理说明大会使2018级本科生对教务管理规定有了深刻了解,为同学们合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制定学习计划提供参考,对学院学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燕山大学第六届数学建模竞赛暨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选拔赛评审结果的公示

418

请相关同学注意公示结果

2

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校内选拔的通知

419

注意报名时间和报名要求

3

关于西校区2018级本科生《计算机技术基础》系列课程考试安排与考前答疑的通知

425

请相关同学关注答疑时间

4

关于举办“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燕山大学选拔赛的通知

426

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

5

关于开展2019年春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

624

提交听课表、总结模板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6

关于进一步推进移动端教学的通知


请各学院做好相关工作

7

关于调整部分考试管理规定的通知


请相关同学关注调整内容

 

专题聚焦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发布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410)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计划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根据统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拟建设数量最多的为工商管理类,共有674个,外国语言文学类共有609个,位居第二位,第三为计算机类577个。此外,设计学类、电子信息类和机械类拟建设数量超过400个。

“双万计划”建设原则有五项:一是面向各类高校。在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二是面向全部专业。覆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分年度开展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三是突出示范领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四是分“赛道”建设。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五是“两步走”实施。报送的专业第一步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认证,通过后再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根据《通知》安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分三年完成。每年3月启动,当年10月公布结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按照建设总量不超过本行政区域内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20%,分三年统筹规划,报教育部备案后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同步组织实施。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如同时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按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布。空出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额可延至下一年度使用。

 

双一流”扩大?教育部“双万计划”解读,地方高校迎发展新机遇!

(来源:每日高教要情,2019410日)

49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一、何为“双万计划”

20192021年三年时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双万计划”覆盖全部92个本科类专业,分年度(3年时间)开展建设。每年3月启动,高校网报、教育部门汇总、高等学校教指委提出推荐意见等,确定建设点名单,当年10月公布结果。在线报送时间为2019420日—630日,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报送系统”进行报送。

二、名额如何分配

历来教育部的各种发展计划,部属高校在资源分配上一直占优。此次“双万计划”里,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重点专业倾向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向来在资源分配中不占优势的地方院校,此次在“双万计划”中迎来发展机遇了。

三、国家级建设点如何确定

报送的专业第一步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认证,通过后再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又多出一个专业认证,各高校要提前筹备做出迎接认证的准备工作了!

四、省级建设点如何确定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由各省制订,建设总量不超过本区域内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20%,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同步实施。

五、哪些部门负责此项工作

由教育部等14个“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负责部委(单位)统筹组织实施。这些部委包括中宣部、工信部、农业部等,各高校计划重点建设的专业对应哪个部委,就该开始重点工作了。

六、建设规划

可以看出,建设数量最多的是工商管理类,共674个;其次为外国语言文字类,共609个;随后是计算机类,共577个;然后是设计学类、电子信息类、机械类,都超过了400个。不过,要是据此数量来看,认为自己所在高校中签几率大的话,可能就错了,因为这几个专业类别,全国高校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所以基数大,中签几率并没有那么大。

无论如何,为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新动能”而配套实施的“双万计划”,对于提升高校专业建设能力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情。

 

一流本科来了!教育部启动双万计划,受益的是......(摘编)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410日,张小松)

中国教育部官网9日发布通知称,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2021年期间分别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教育部表示,为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经研究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普通本科高校受益!都可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据悉,“双万计划”的建设将面向各类高校,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都可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面向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分年度开展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突出示范领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分“赛道”建设,中央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同时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另外,该计划分“两步走”实施,报送的专业第一步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认证,通过后再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在建设方式上,教育部要求,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分三年完成,每年3月启动,经高校网上报送、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提交汇总材料、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推荐意见等,确定建设点名单,当年10月公布结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按照建设总量不超过本行政区域内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20%,分三年统筹规划,报教育部备案后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同步组织实施。每年9月底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报教育部,当年10月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一并公布。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如同时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按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布。空出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额可延至下一年度使用。

哪些专业能进入一流本科?

教育部通知指出,各高校报送的专业应当:定位明确,服务面向清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专业管理规范,近三年未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改革成效突出,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广泛开展,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水平高;培养质量一流,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

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计划实施过程跟踪,对于建设质量不达标、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专业建设点予以撤销。

 

“双一流”建设与双万计划:前者是精英选拔,后者是优选“普惠”(摘编)

(来源:腾讯教育,2019411日,李一陵)

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提出了上述“双万计划”目标。

一、服务目标不同:一个是核武器,一个常规武器。

“双一流”建设是要打造大国重器,它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为提升我国整体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服务而来。从人才培养方面来讲,“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要培养世界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从科研创新的角度来讲,“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从服务经济社会的角度来讲,“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要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主战场、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开展重点建设。

所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由中央深改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则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等联合印发,可见层级之高。

“双万计划”服务的对象是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这一具体目标。去年以来,教育部启动了振兴本科教育工程,强调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要求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的新时代。

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专业是基本单元。“双万计划”正是落脚于此。所以,相关文件,由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与“双一流”建设方案相比,低了两级。当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流人才也是“双一流”建设目标,但是二者侧重不一样。

服务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二者不在同一层级。如果说“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打造的“核武器”,那么“双万计划”就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常规武器。

二、涉及高校范围不同:一个是精英选拔,一个是优选“普惠”

一个是精英选拔,数量有限,不过137所高校,没有入选的大部分高校只有羡慕的份;一个则具有“普惠”性质,有2万多个名额,大部分高校都有参与机会。即便高校综合实力较弱,也有机会在“双万计划”中分到一杯羹。因为再弱的高校,也有优势专业。

入选“双一流”名单的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除了郑州大学等3所高校之外,都是之前的985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95所校,大部分都是原来的211高校。可以说,“双一流”建设是在985211工程基础上进行遴选的,属于赢者通吃。

而“双万计划”不一样,因为层级没有那么高,名额较多,大部分高校都有参与机会。而且,《通知》还明确了分“赛道”建设的原则。“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双一流”建设高校大部分都属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如果让地方高校跟这些高校在同一条赛道上竞争,地方高校基本没有优势可言,“分赛道”建设的原则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三、扶持优秀、分类发展,鼓励办出特色的路径一致

“双一流”建设总的考虑是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原则,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而“双万计划”则对改革成效,师资力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提出了要求。要求突出示范领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之间的类型应该是多样化的,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模式和特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误区,那就是所有高校就想办成综合性高校、研究型的高校,不顾实际,扩大招生规模,追求专业设置的大而全,比如黑龙江某大学曾提出在2015年新设置56个本科专业。“学院”纷纷改名“大学”,专门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农业大学设立小语种学科、财经类大学设立中文系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种盲目,造成了有限的资源没有用在刀刃上,高校办学缺乏特色,也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不管是“双一流”建设还是“双万计划”都强调分类发展、差别化发展,就是为了鼓励高校在定位明确的基础上办出特色。

四、对高等教育格局的影响相似

“双万计划”通知出台之后,有专家表示计划的实施有可能会造成扩大高校发展不均衡,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从985211工程的实施开始,由于进入建设名单就能获得来自各方的更多支持,尤其是资金支持。原本差别不大的两所高校,一个进入211名单,一个没有进入211名单,后续发展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显现出很强的“马太效应”。

“双一流”建设同样如此,虽然强调“双一流”建设名单将会实现动态调整,不搞终身制,但一旦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就意味着能够获得从中央到地方源源不断的资金、政策和资源支持,而没有入选的高校,所得到的支持将明显弱于前者。二者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后者也就很难超越前者。

“双万计划”的实施同样要面临这样的问题。不用说不同高校之间,就是在同一所高校内两个不同的专业间,差距也有可能拉大。一个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一个没有入选,前者必然将获得学校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能够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资源是有限的,优质生源也是有限的,前者获得多了,后者所能获得的自然会缩减,在后续的竞争中,后者同样难以逆袭。

由此,或真将扩大高校发展不平衡,不仅仅是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不平衡,还有高校内不同专业之间的不平衡,并形成身份固化。如何避免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是“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共同的挑战。

高教视点

中国慕课行动宣言(摘编)

(来源:人民网,2019412日,吴岩)

今日,参加中国慕课大会的600位代表汇聚北京,为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就中国慕课的更快建设、更好使用、更有效学习、更有序管理,共同发表《中国慕课行动宣言》。

我们的共识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高等教育也正处于深刻的根本性变革之中。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者,我们有三点重要共识:超前识变。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腾而至,作为人才摇篮、科技重镇、人文高地的中国大学必须超前识变。积极应变。提高质量、推进公平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进入互联网+教育新时代的中国大学必须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网络改变教育、智能创新教育,网络和智能迭加催生高等教育变轨超车,担负着中国创新发展引领作用的中国大学必须主动求变。

我们的行动

2013年,在教育部大力推动下,中国慕课建设开始起步。2018年,教育部认定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慕课。2019年,教育部认定推出第二批801门国家精品慕课。

六年来,中国慕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12500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人次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慕课,65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中国慕课为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提供400余门精品慕课,供8900多万党员干部选学。中国慕课为中央军委军职在线提供700多门精品慕课,服务于全军指战员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中国慕课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的经验

质量为王。中国慕课坚持集中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团队、最好的教师的建设原则。让中国慕课成为质量最有保证的中国金课。从面广量大的公共课、通识课入手,逐步拓展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慕课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类别更加平衡。我们积极推进慕课质量管理和学分认定制度,让高质量课程走进大学课堂,提供给社会学习者分享。

公平为要。中国慕课坚持有质量的公平和有公平的质量的教育原则。开展跨地和跨校的慕课协同教学,创新应用模式,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服务,为解决区域与校际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差异服务。积极促进慕课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优质教学资源惠及每一位学生。着力技术更先进、界面更友好,增强慕课吸引力,让更多社会学习者更加便捷地获取高品质的课程学习资源。

学生中心。中国慕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突出结果导向和持续改进。课程设计和学习支持服务充分考虑新一代大学生“网上原住民”的认知学习和接受特点,注重课程育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个性化学习。

教师主体。中国慕课坚持教师为主体的慕课建设和使用目标。努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激励优秀教师建设慕课,动员广大教师使用慕课。创新教师团队组建模式,通过强强合作、强弱协同等方式,推广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重视学习反馈与评价,促进慕课迭代,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度和教学质量的保障度。

开放共享。中国慕课坚持开放共享的建、用、学方式。建立跨区跨校慕课联盟,打造提高质量利益共同体,增强慕课应用活力。推动慕课平台扩大资源开放力度,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国家建设提供支撑。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慕课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际著名慕课平台上上线了一批优秀中国慕课供全世界学习者分享。

合作共赢。中国慕课坚持高校主体、社会参与、政府支持的合作共赢机制。数量井喷式发展、质量飞跃式提高的中国慕课建、用、学、管井然有序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慕课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可以提供世界各国借鉴和分享。

我们的愿景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高等教育确立了发展蓝图和目标。面向未来,我们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国慕课发展五大愿景:建设公平之路。发展慕课是实现更高质量公平的关键一招。中国慕课要把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和校际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用优质慕课资源补齐区域和校际人才培养质量差异短板。建设共享之路。共享是慕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慕课要破解制约共享的体制机制难题,打通影响共享的脉络,让慕课资源的流动畅通无阻。建设服务之路。随时随地提供全方位快捷服务是慕课发展的竞争力所在。中国慕课要致力研究新方法、开发新技术,努力提升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水平,使学习者获得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建设创新之路。不断创新是慕课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中国慕课要践行教育新理念,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慕课学习内容、模式和方法,开辟慕课未来发展新境界。建设合作之路。紧密合作是慕课发展的影响力所在。中国慕课要加强教师之间、高校之间、慕课平台之间、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分享世界慕课发展先进经验与最新成果的同时,努力为世界慕课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标准、中国方案。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中国慕课大有可为。

 

中国慕课,大有可为(摘编)

(来源:人民日报,2019411日,张烁)

“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腾而至,网络改变教育、智能创新教育,网络和智能叠加催生高等教育变轨超车,作为人才摇篮、科技重镇、人文高地的中国大学必须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49日至10日,中国慕课大会在京召开,会上发布的《中国慕课行动宣言》赢得广泛共识。

时光倒转。6年前,中国慕课建设开始起步;1年前,教育部认定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慕课;就在今年,教育部认定推出第二批801门国家精品慕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我国已有12500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人次学习者,其中6500万人次获得慕课学分。

1000余所高校开设慕课,200余门优质慕课登陆国外著名课程平台

一位家住云南大山深处的小学生,通过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学习了“古文字学”等近10门慕课;一位87岁的老人,退休后开始摸电脑,迷上了医学、营养学类慕课……如果不是给“前十名”的慕课学员寄纪念品,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翁恺不会知道,一位几乎天天和自己互动的学生,住在连快递都到不了的偏远山区。快递到不了,可知识能瞬间抵达。“这让我真切体会到,网络无远弗届!可以将优质教学资源以最快速度和最低成本传播到祖国的四面八方。”翁恺说。6年慕课,翁恺开设了6门在线课程,累计超过230万人次选课。最多时,一门课有28万名学生同时学习。这是一个传统课堂无法想象的庞大数字。而最让翁恺欣喜的,是在线课程撬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过去下了课,学生有没有学习、有没有困难,老师不知道。在线课程把教学视频、作业、讨论和测验放在了同一个维度上,密切了师生联系、优化了学习手段,提高了学习效率。”

记者从中国慕课大会上获悉:目前,我国慕课的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一年来,中国慕课跑出了惊人的中国速度,数量成倍增长、结构更加合理、应用更为广泛,‘互联网+教育’与‘智能+教育’齐头并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一组数字闪闪发光:与2017年相比,上线慕课数量由3200门增至12500门,增加近3倍;学习人数由5500万人次增至2亿多人次,增加2.7倍;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量由490门增至1291门,增加1.6倍。目前,已有1000余所高校开设慕课,其中200余门优质慕课先后登陆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等国的著名课程平台。

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常年在上海工作的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徐志珍,有着174位坐在新疆喀什大学课堂里的学生。师与生,相隔5000多公里。“这个问题,请喀什大学的同学回答!”无机化学课上,徐志珍点名。她的面前,是120名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身边的屏幕上,则实时显示喀什大学课堂。两地、两校,大一学生们同上一堂课,举手发言、参与互动。说起这块也许能“改变命运的屏幕”,喀什大学学生谢姆西努尔·吐尔孙很感慨:“在喀什也能听到这么厉害的老师讲课,我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把东部的优质课堂“搬”到西部,源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出的“慕课西行”号召。目前,“慕课西行”已得到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的积极响应,西部学生得以共享名校优质资源。

质量和公平,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而慕课通过网络的无远弗届,成为提高质量、推进公平的低成本、高效率手段。“破解质量与公平的难题,必须大力推进慕课的建、用、学、管。”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强调。

中国慕课,中国方案。一次次推进教育公平的征程正在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新长征计划”聚集东部地区优质慕课,组织百人讲师团跨越十几个省区,推动百余门慕课在西部地区建设应用,辐射上千门次课程实现课堂革命;“优课联盟”吸收来自西部11个省区市的26所高校,多次赴新疆喀什大学、西藏农牧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等校巡访交流;“一起看见更大的世界”公益计划旨在推进优质慕课进山区,用“互联网+”推动教育公平……

令人欣喜的是,慕课扩大资源开放力度,也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慕课为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提供400余门精品慕课,供8900多万党员干部选学;为中央军委军职在线提供700多门精品慕课,服务于全军指战员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诸多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模式变革

“依托数字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我能把飞机装配现场搬到课堂,还能通过5G技术把各地学生带到实验室互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田威说。“哦,坐地日行八万里乎?”说话的,是大屏幕上通过全息影像呈现的“孔子”。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贵州理工学院三校学生在屏幕上出现,这是实时影像。他们通力协作要完成的任务,是到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客机C919上展开实验,体验飞机装配的真实过程。有学生测量,有学生反馈计算并调整……一次次失败后吸取教训,最终,机翼与机身对接成功了!如果没有虚拟仿真技术,这样庞大的实验,几乎无法在实验室里完成。“斯时也而有斯学也,斯技也而有斯教也!”“观看”了这一幕,“孔子”大为赞叹。

就像装配大飞机,在高校,有很多实验、实习、实训“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怎么解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供了破解难题的途径。“目前,我国已上线虚拟仿真项目1069个,累计74万余人在网上做实验,让‘网上做实验’和‘虚拟做真实验’成为现实。”吴岩介绍。

我国慕课植根中国土壤,立足自主创新,通过整体战略设计和各级配套体系的构建,为慕课建设与应用营造良好的环境,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径和发展方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诸多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正在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和生态重构。“当前,我国慕课在发展理念、推广方式、学习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特色,创造了中国的经验,为世界慕课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下一步,高等教育要创新发展,发挥引领作用,掀起一场课堂革命!”钟登华说。

 

 

 辑:李洪岩 宋歌  

 稿:姜文超  

 

上一条:2019年第4期(总第160期) 下一条:2019年第1期(总第157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