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18年第8期(总第147期)

2018年06月22日 11:38 李洪岩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18年第8期(总第147期)       2018615  

     

教学动态

我校9个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我校10名教师入选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我校3个专业接受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考查


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试卷专项检查工作


我校举办师德师风主题宣讲会


我校代表参加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修班


我校代表参加学科竞赛排行榜和“千生计划”研讨会


教务工作简讯

信息通报

2018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查重检测结果通报

学院采风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教材与“科学社会主义”解读专项培训会


建工学院举办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软件培训会

工作提示

开展2018听课周活动、2018年课程规范化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工作、2018秋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申请等

专题聚焦

北理工“大先生”——记两院院士王越先生(摘编)


“太奢侈”!6个院士20年教一门课只为回答这个问题(摘编)  


“不要叫院士,请叫我老师”——记清华大学教授钱易(摘选)


能当讲课能手也能做科研高手(摘编)  

高教视点

我国近千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摘选)


上海交大构建跨院系大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传统工科专业靠什么“刷新”——江苏大学探索工科人才“工程素质链”培养(摘选)


教学动态

我校9个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我国各高校共有846个工科专业通过专业认证(截至2017年底),意味着这些专业已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河北省共有7所高校的26个专业通过认证,我校有9个专业在列,位居全国高校第25位。

通过专业认证意味着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国际实质等效,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国际认可。毕业生在《华盛顿协议》相关国家和地区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或申请研究生学位时,将享有当地毕业生同等待遇,同时,认证结果在行业及企业内有较高的权威性,在部分行业工程师资格考试或能力评价中享有不同程度的减免和优惠。

我校高度重视专业认证工作,大力扶持各专业参加认证,在专业认证资格申请、专业建设、专家进校现场考查准备、持续改进等阶段进行全过程支持,学校还对开展认证的专业在建设经费、教学改革推进、外派学习、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倾斜,形成了开展认证工作的良好氛围。自2012年启动专业认证工作,我校就以该项工作作为推进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的有力抓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规范各类教学活动,树立教学标准意识,推进教学质量标准建设。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相关研讨交流活动,组织专业重新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按照认证标准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及国际交流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已逐步形成了与专业认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受到行业和社会的普遍好评。2016年,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还作为教育部选定专业,接受了国际观察员的现场考察,支撑了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教育组织。(供稿人:宋歌,姜文超)

1 高校通过认证专业数排名(前30

序号

学校名称

专业认证个数

1

大连理工大学

19

2

昆明理工大学

15

3

北京理工大学

13

4

北京科技大学

12

5

吉林大学

12

6

合肥工业大学

12

7

西南交通大学

12

8

江苏大学

12

9

四川大学

12

10

东南大学

11

11

浙江工业大学

11

12

北京交通大学

11

13

南京理工大学

11

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11

15

太原理工大学

11

16

中南大学

11

17

福州大学

11

18

华南理工大学

10

19

湖南大学

10

20

西安理工大学

10

21

郑州大学

10

22

南京工业大学

10

23

中国矿业大学

10

24

同济大学

10

25

燕山大学

9

26

武汉理工大学

9

27

华东理工大学

9

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8

29

北京工业大学

8

30

东北大学

8

2 燕山大学通过认证专业列表

序号

专业类

专业名称

1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

仪器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

4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5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

6

自动化类

自动化

7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土木类

土木工程

9

化工与制药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我校10名教师入选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近日,河北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组建新一届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批)的通知》(冀教高〔201816号),在公布的5个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类、设计类、环境与安全类、工程训练、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我校共有10名教师入选(详见表1)。其中,3位教师分别当选为旅游类、设计类、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此外,我校推荐的1名校外专家入选旅游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 我校入选新一届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第二批)

序号

姓名

所在单位

所属学科专业

当选委员会名称及职务

1

翁钢民

经管学院

旅游管理

旅游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

 

经管学院

旅游管理

旅游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3

 

经管学院

旅游管理

旅游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4

陈国强

艺术学院

设计学

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5

 

艺术学院

设计学

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6

 

艺术学院

设计学

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7

王素凤

环化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与安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8

李金良

机械学院

工程机械

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9

于春肖

理学院

数学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10

胡林敏

理学院

数学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河北省教育厅领导的专家组织,具有非常设学术机构的性质,受省教育厅的委托,开展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供稿人:冯艳)

 

我校3个专业接受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考查

64日至6日,我校机械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组的现场考查。

64日上午,校长刘宏民、副校长赵永生,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负责人、专业教师代表、开展认证准备工作相关专业负责人分别参加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认证联合现场考查见面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证现场考查见面会。刘宏民、赵永生分别向专家组介绍了我校对专业认证相关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情况及基于OBE教育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有关情况。他们提到,学校重视专业认证工作,大力支持专业参加认证,并加强对已通过认证专业的建设,形成了开展认证工作的良好氛围。学校还以认证工作作为推进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的有力抓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组织专业重新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按照认证标准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专家组分别听取了3个认证专业负责人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改革、课程目标与毕业能力达成度评价等内容所作的汇报。3个认证专业的教师代表、学院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专家组提出的非技术能力培养、项目式教学实施、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教师工程能力提升、教学经费支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解答和说明。

会后,专家组实地考查了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电子实验中心、图书馆及专业实验室。在3天的现场考查中,专家组审阅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材料等教学资料及教学管理文件。专家组还通过召开多场管理人员、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代表参加的访谈活动,深入了解了3个认证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情况。

66日上午,刘宏民、赵永生,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负责人、专业教师代表、开展认证准备工作相关专业负责人分别参加了专业认证现场考查意见反馈会。会上,专家组反馈了对3个专业的现场考查情况,充分肯定了我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认证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并就此次认证专业在培养目标公开、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及非技术能力培养、课程考核方式及标准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反馈了考查意见。我校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专家组的反馈意见,刘宏民、赵永生代表学校感谢专家组的辛勤工作,认为专家反馈的考查意见“诊断”精准、全面客观、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并要求各相关单位全面领会专家提出的建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开展整改工作,以此次专业认证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供稿人:宋歌)

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试卷专项检查工作

根据我校教学工作安排,教务处组织各学院于52日至30日进行了试卷专项检查工作。截至68日,所有学院均完成检查工作。

本次试卷专项检查是期中教学检查的一部分,主要检查2017年秋季学期试卷的评阅规范性、存档材料规范性、成绩构成比例及支撑材料、学生成绩分布、试卷命题比例、试卷命题重复度等内容。检查范围为公共必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的部分试卷,每门课程至少检查1个教学班。

据统计,全校14个学院共检查课程476门次(艺术学院共检查303门次),发现各类问题总计197个,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问题

数量

试卷评阅规范性

缺少存档材料

缺少成绩支撑材料

命题规范性

正负分评阅

有分数更改

无更改说明

及签字

客观题命题比例不符

命题重复度不符

门次

8

74

24

139

10

14

2

占比

1.7%

15.5%

5%

29.2%

2.1%

2.9%

0.4%

从检查结果看,大部分教师在试卷存档等环节比较规范,部分教师在某个或多个环节上存在问题。有部分学院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逐项给出整改措施,部分学院未作说明。

试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测试的工具,其设计情况、学生考核情况更是对教学效果的综合检验,科学规范的试卷可以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效果。今后教务处将组织各学院开展常态化的试卷检查工作,努力促进试卷评阅、存档材料的规范性及其他相关要求的有效落实。(供稿人:冯艳)

我校举办师德师风主题宣讲会

613日,我校举办“师德师风促进月”主题宣讲活动。本次宣讲主要面向相关学院的中青年和新入职教师,邀请我校教学成就奖获得者、图书馆馆长李慧剑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姜文超主持宣讲会。

姜文超首先向参会教师介绍了设立“师德师风促进月”的意义并分享近期国内引发舆论关注的师德师风案例,强调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会上,李慧剑教授从自身的教学经历谈起,以“说‘师’——从教的感悟”为主题,阐释了一名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和素养,并从理论层面结合理工科教师的专业及学科特点,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和案例,总结归纳了教师的职业特点。李慧剑教授还从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工作绩效的模糊性、教师的作用在于主导与引领3方面引发与会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思考。

20161月,李慧剑教授离开了工作几十年的建工学院,来到图书馆。担任图书馆馆长期间,李慧剑教授对图书馆的工作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本次宣讲会的最后,李慧剑教授以部分常春藤联盟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燕山大学的阅读书目榜单为例,分析了国内外大学生对于书目喜好的差异性。纵观我校近3年图书馆借阅书目排行榜,学生们对《围城》、《时间简史》、《红高粱》等图书的喜爱,充分体现了我校在通识教育、人文社科教育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对《机械设计手册》等专业书籍的喜爱,则反映出燕大人对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坚守。(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代表参加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修班

61日至2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华东理工大学承办,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协办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修班”(第五期)在上海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市170余名省教育厅和高校代表参加,我校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的主题是“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采用线上线下学习交流相结合的研修方式。培训期间,我校参会代表认真听取了主题报告,积极参与研讨交流活动,并根据研修要求体验学习了中国大学MOOC平台特设专区的相关在线开放课程。

针对培训主题,参会人员学习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985”高校的做法与经验,深刻认识到地方性高校面临的难题和困境。我校将认真学习相关高校的做法和经验,分析目前在线开放课程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注重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促进我校在线课程的发展。(供稿人:黄丽)

我校派代表参加学科竞赛排行榜和“千生计划”研讨会

610日学科竞赛排行榜和“千生计划”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吸引了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多家单位的2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我校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大会。

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小梅,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分别致辞。王小梅在致辞中回顾和介绍了“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项目的立项背景、启动实施过程,以及各阶段的标志性成果,高度肯定了课题组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白皮书》。

会上,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曾勇教授做了题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大会报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陆国栋教授做了题为《全国普通高校竞赛排行榜&“千生计划”总体布局和思考》的大会报告。相关报告人还围绕高校大学生竞赛评估实践、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学科竞赛体系构建与实施、高校教师竞赛研究等主题作了大会报告。(供稿人:张亚靖,刘赫)

教务工作简讯

611日,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启动了2018年秋季学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申请工作。近期,工作人员将对教师申请情况进行审核,公布确定申请教师名单,并组织开展课程评估专家筛选、分组、评估任务分工及系统准备等工作。(供稿人:徐鹤)

近期,教务处组织完成了2018年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的申报推荐工作,共推荐“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本科生通用学术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等3项项目参加该项工作的申报。截至615日,教务处已按照要求将相关材料报送至省高教处。(供稿人:黄丽)

近期,我校的双学位在线课程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截至615日,共有42门双学位专业课程在燕山大学慕课平台上完成了课程静态资源的基本建设工作。同时,教务处组织相关学院完成了双学位在线课程内容审核人员的推荐工作,下一步将进行双学位在线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审核工作。(供稿人:黄丽)

近日,教务处组织艺术学院完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申报工作,传承项目是“中国北方皮影艺术传承基地”。(供稿人:黄丽)

近日,教务处完成了翻译、能源化学工程两个新专业的建设经费拨付工作,并组织相关学院完成新专业建设经费使用方案的备案工作。(供稿人:黄丽)

 

信息通报

2018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查重检测结果通报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我校通过“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监测系统对2018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查重检测,本次查重工作采取学生自主上传的方式。截至613日,各学院已完成2018届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首次查重检测工作。据统计,本次查重全校共上传论文4600份,总相似比未超过30%(学校规定标准)的有4478份,占比97.34%;总相似比大于30%小于50%的有91份,占比1.98%;总相似比大于50%的有17份,占比0.37%;未上传14份。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燕山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初次查重结果

 

总数

小于等于30

大于30%小于50%

大于50%

未上传

机械学院

649

641

5

1

2

材料学院

182

152

20

8

2

电气学院

684

664

16

0

4

信息学院

721

717

1

1

2

经管学院

425

402

18

4

1

外语学院

134

134

0

0

0

建工学院

312

305

5

0

2

理学院

236

230

5

1

0

文法学院

262

258

4

0

0

环化学院

260

257

3

0

0

艺术学院

381

374

6

1

0

体育学院

62

55

5

1

1

车辆学院

292

289

3

0

0

总计

4600

4478

91

17

14

本次毕业设计(论文)查重检测,除材料学院、体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的总相似比略高外,其他学院的整体情况良好,合格率都在90%以上。按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学校将对初次查重比例介于30%小于50%的论文进行二次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最终答辩学生名单。(供稿人:霍文刚)

 

学院采风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教材与“科学社会主义”解读专项培训会

(文稿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务科 于秀春)

按照教育部的工作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于521日至30日组织教师观看了直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同时,为了促进教师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学院于521日组织召开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解读培训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系主任张云飞主持,省级教学名师魏黎波教授担任主讲。

魏黎波教授结合从教36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经验,从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核心与全部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工人阶级使命论、无产阶级革命论、无产阶级专政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特征”,与空想社会主义对比并从《共产党宣言》和历史的事实中找证据,社会主义“特征论”和“本质论”四个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讲解,并对视频课程中涉及《共产党宣言》及时代意义的新内容进行了解读。魏黎波教授对相关内容的详细解读,有利于学院教师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教材中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

本次培训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组织形式的一次创新,将以系室为单位的组织形式扩大到学院,不仅能共享名师资源,还能将教育部专题培训内容及时融入到集体备课内容中。本次培训会的开展对提升教师备课质量及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促进作用。

 

建工学院举办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软件培训会

(文稿来源:建工学院 教务科 孙连京)

531日,建工学院举办了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软件使用培训会,学院全体授课教师(包括实验室教师)参加了会议,培训会由学院副院长郝圣旺主持。

培训会上,郝圣旺传达了学校对使用“学习通”的指导意见和部署情况,强调了本次培训的实际意义。超星公司培训师白向粉通过软件的安装、操作演示、一对一的辅导、虚拟课堂组织等内容对“学习通”的功能、用法及特点进行详细讲解。与会老师针对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培训师进行了交流学习。

本次培训使参会教师对“学习通”软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对推动学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具有促进作用。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20172018学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安排的通知


做好考试试卷的准备工作

2

关于2018年秋季学期本科生公共(通识)选修课选课的通知

620

按要求选课

3

关于2018届毕业生毕业、学位资格审核及提交毕业、结业和获学位学生名单的通知

623

提交首批毕业、结业、授予学位学生名单及统计报表

4

关于签订2018年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合同的通知

625

提交项目合同书

5

关于开展燕山大学2018年课程规范化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工作的通知

628

提交相关材料的纸质版和电子版

6

关于组织申报2018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通知

630

按申报公司要求提交申报材料

7

关于开展2018年春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

74

提交听课表、总结模板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8

关于申请2018年秋季学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的通知

75-13

上传教学文件

9

关于东校区2017级本科生《计算机技术基础》(含重修)考试安排及考前答疑的通知

77

准备及参加考试

 

专题聚焦

北理工“大先生”

——记两院院士王越先生(摘编)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网站,201841日,辛嘉洋)

每周四晚上六点半,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信息楼1004教室,总有这样一位老教授准时出现在课堂上,为62名本科生讲述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课,讲台上的老人,精神矍铄,敏捷的思维,精彩的讲授,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同学。

1993年,他离开研究所来到北理工,从站上大学讲台那一刻起,25载寒暑易节,他始终不曾离开。他曾领导我国军用信息技术从白手起家到蓬勃发展,他曾研制“中国第一台火控雷达301系统”等多项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他曾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科技殊荣……这位86岁高龄仍坚持为本科生上课的先生,就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工程教育家,雷达与通迅系统专家——王越先生。

家国情怀大志无疆

1993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拉开大幕,在炮瞄雷达研究所担任所长的王越受命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此时的王越科研事业正“如日中天”,科研成果屡获大奖,当面对这一重大人生的转折点,他没有半分犹豫,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应犹豫,更不能推脱!”王越这样讲到。

来到北理工,王越不是单单做起管理工作,更多的是站在国家立场,从北理工特点出发,将如何培养好的国防科技事业急需的领军人才,作为自己报国志向的新追求。一边当校长、一边搞科研、一边上讲台……这一干,就到了而今的耄耋之年!

深厚学养善育英才

王越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仅有的34位两院院士之一。着眼当时国家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经过反复论证,王越率先申请在学校武器类专业中增设“信息对抗技术”专业。1998年得到教育部批准,北理工成为国家首批成立该专业的四所院校之一,为中国信息安全专业培养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000年,专业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专业建起来了,任务也重起来了。白手起家,没有团队王老师就自己组团队、没有教材就自己写教材,他还担任着校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从不会有半点松懈。”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实验室主任、专业责任教授罗森林回忆说。

专业不能只是建,还要建出水平、建出成效,建到育人的“刀刃”上,王越认为,“要培养领军人才,就要学习最前沿的知识,但这是有难度的,我相信‘上不封顶、因材施教’,基础课程能听得懂的人越多越好,而对于拔尖的学生,必须经过磨练、因材施教、发挥所长。”带着这样的理念,在这个新兴专业方向上,王越亲力亲为,论证教学方案、研究教学方法、培育师资队伍……不仅把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建成省部级特色专业,还带出了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学团队,打造了《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王越与罗森林共同著作的《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教材》被评为国防特色优秀教材,教学成果《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王越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越培养学生,不仅是将高深的学识倾囊相授,更注重结合自己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向学生传授一种治学为人的思想。2017级研究生韩晓鑫曾在结课报告中写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王老师在课上最常提到的观点,他用这个观点完美诠释了信息对抗的本质、对立统一的自然规律……这不但是一门专业课,更是一场人生讲座。”

“我的心愿是培育出超越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0多年来,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共培养了1500余名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越的学生中,有教育部特聘教授,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有北京市教学名师,还有一大批工作在科技工业的总设计师、研究所所长等科技英才和国家栋梁。同时,王越组织推动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也坚持开展了20余年,成为国内有关领域颇具影响力的重要赛事,对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17年底,王越作为带头人的“信息系统及安全对抗”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为人师表大德无言

“来到高校,我告诉自己,首先要成为一名好老师。”担任北理工校长后,无论公务多忙,王越始终坚持上讲台讲课,同时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工作,时至今日,王越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穿西装、打领带,成为他上课的标配;即使已是耄耋之年,仍然全程站立授课;课比天大,一丝不苟的备课,绝不含糊……为人师表,大德无言。

2017年,王越受邀到海南参加一个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为了不耽误晚上6点半的课程,他特意乘坐飞机计划于下午4点半抵京,由于天气原因,飞机降落时已晚点许久,尽管已经安排了共同开课的罗森林教授代课,王越仍然不顾旅途劳顿,坚持让司机从机场直接把车开到教学楼下。王越的联络秘书学校办公室史建伟回忆说:“那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王老师到达教室时正好629分,没有丝毫休息,便一口气连讲三节课。下课回到家,吃上晚饭已经是9点半了。”没有学生知道,一堂课的背后,这位年过八旬的老院士付出了怎样的奔波和劳碌。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王越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坚守这份事业。然而,王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有人不理解:“这么大年纪了,即使上课也不用这么拼啊!”王越却说,教书育人是他的第一使命,教学是他最看重的任务。作为一名科学家、教育家,王越认为教书的目的是育人,“如果说教书要靠学识,那么育人要靠人格魅力,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北理工数学学院李炳照教授曾是王越的博士生。李炳照在职读博期间,还承担着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繁忙的工作使他曾对待学业不够积极,对课题研究并不十分上心。王越发现后,就严肃地为他指出:“科学研究应该以问题为导向,而并非以学位为导向。”在王越的教导下,李炳照自觉提高站位,学习和研究越来越严谨起来,最终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我的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王老师对整个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对于和他讨论的一些稿件等,他都是用铅笔一笔一画给出修改建议与意见”,李炳照说。

除了学业上的严格要求,王越还春风化雨般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到学生们身上,“几年前我突然患上了腰痛,行动不便,王老师得知后随即托人从美国给我带回了束腰的器械,使我的腰疼得到了缓解。直到现在,王老师还经常关心我的腰怎么样了。”王越的学生罗森林教授这样回忆。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样的大师,是学问之师,品行之师,人生之师。王越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大师,一位北理工的大先生!

 

“太奢侈”!6个院士20年教一门课只为回答这个问题(摘编)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1018日)

每年秋天,当武汉大学校园里的梧桐叶开始飘落,6位院士会从天南地北的会议中抽离,陆续回到一方不大的讲台上。台下是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这些大一新生刚从应试教育中浮上来,他们邂逅的第一位老师,就是院士。

这是一门叫作《测绘学概论》的课程,由6位院士、4位教授共同讲授,有人称它为“最奢侈的基础课”。课上不点名、不签到,阶梯教室后排却挤挤挨挨站着人。课后,找院士签名的学生排成长队。

20年间,这门课走进了武大的通识课堂,走进了千里外的同济大学,听过课的学生上万人次。不变的是,站在讲台上,几位院士仍会常常提起自己的“老师”——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下文简称“武测”,2000年与武汉大学合校)的创始人、新中国测绘界的大师们。坚持给本科新生上课的传统,始于这些“老师的老师”。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他们甚至用生命守护一方神圣的讲台。这一代院士,从老师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理想的大学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

开始讲课前,李德仁院士习惯走向讲台中央。年近80岁的他缓缓弯下腰,鞠上一躬,仿佛音乐会开场了。200多人的大教室里格外安静。有人托着腮,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眼前的老人。站在台上的老师,正是他们桌上课本的编者之一。

宁津生、陈俊勇、张祖勋、刘经南、李德仁及龚健雅,这6位院士被认为是测绘学领域内的“传奇”“一代奠基人”。但在这门课上,他们是最普通的授课老师。这门课讲授的内容,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从课程设计之初,院士们就统一意见,要尽可能地贴近年轻人,“不能吓跑他们”。讲义中拗口的概念删了又删,教材特意制作成彩色,插画、图示几乎占了一小半。整整20个课时,6个院士,4个教授,只为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测绘?”

干过10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的宁津生记得,开这门课前,很多学生不愿学测绘。虽然这所学校的测绘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但每年录取的新生里,十个就有七八个第一志愿不是测绘,两三个强烈要求转专业。卸任校长后,宁津生听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也是这个情况。他们尝试开了一门“院士课”,效果很好,转专业的学生少了很多。他很兴奋,和几位院士一商量,大家一拍即合。“与其靠辅导员去劝,去做思想工作,不如靠院士去讲。”一晃,20年过去了。同济那门“院士课”早没了,武测合并到武汉大学,校名都没了,几位院士从中年迈入了暮年。唯一不变的是,他们依然坚守在这门课的讲台上。

最好的教师要到一线搞教学工作

协调这门课并不容易。几位院士和教授,分属不同学院,且常有外单位院士加入,实际授课院士往往不止6位。听课学生多达上千名,需要分成好几拨儿。

龚健雅院士记得,武测与武大合校后,这门课受到很大冲击。武大有些领导不理解,“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做这个事?”但宁津生很坚持,他一定要把这门课继续开下去。“我们这6个院士,之所以对教学这么热爱,都是受到自己的老师的影响。”宁津生告诉记者。给新生上课,他有时会特意留出一页PPT,放上夏坚白、王之卓、叶雪安等老先生的黑白照片。很多新生对这些名字并不熟悉。尽管他们创立了武测,后辈的研究成果飞上了太空,登上了珠峰到达了南极,但与他们的故事,却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教师上台讲课,被视为一件颇为神圣的事。在开学前,王之卓总会将一学期的课程全部备完,写好讲课笔记。讲课前一周,再修改补充,考虑教学方法。到了课前的那天晚上,再把第二天所讲内容全部仔细备一遍。他的讲课笔记由于多次补充,写得很乱,别人看不懂。

作为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宁津生必须先从助教干起,除了为讲课教授画挂图、批作业、给学生答疑外,他还得像学生一样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听教授们上课,学习怎么教书。3年后,他才有资格登上讲台。宁津生记得,那时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很近。每个星期,老师会到学生宿舍答疑,因为学生多,“往往一两个小时的课程,答疑时间就有六七个小时”。野外实习时,师生更是形影不离,吃住都在一起。

夹着烟纸的碎纸片,变成了60万字的教材

1968年冬天,包括刘经南在内的高年级学生已全被分配或遣散。19733月,周总理终于作出批示恢复这所学校,夏坚白闻讯后热泪盈眶。但他再也没能踏上讲台。在师生流散的岁月里,他曾将几位原武测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业余测绘科学研究小组”,匿名翻译了两本外国学术著作。宁津生冒险加入了小组。王之卓也在偷偷地编写教材。文革结束后,他掏出一个旧报纸裹着的小包,里面是一叠各种颜色的纸张,夹着游泳牌和飞马牌香烟的烟纸。这些写满公式和符号的碎纸片,变成了60万字的《摄影测量原理》。

宁津生和几位院士接过了老师的事业。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聚在一起,商讨教材的修订。20年间,《测绘学概论》再版了3次,变成了150多所高校的专业基础课本。

这样下去,大学里就出不了大师了

靠着老师坐公交去邮局寄出的一封封推荐信,李德仁飞向了更远的学术世界。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他不到一年半就取得了博士学位。324页的博士论文,取得该校历史最高成绩,评委评价“它解决了一个百年难题”。

有不少外国研究机构挽留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李德仁回到了老师曾站过的讲台上。和导师一样,李德仁一心扑在教学上。他一口气给本科生开了3门课,给研究生开了一门课,还编出3本教材。但变化也在一点点发生。当了武测校长后,他离讲台更远了。一位本科生毕业后去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写信给李德仁的夫人说,从没听过李院士的课,深感遗憾。李德仁对记者回忆,接过信后,他心里“很不好受”。他亲自去了趟酒泉,跑到学生所在单位,给所有员工讲了一堂课。

宁津生认为,校长没空上课可以理解,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而是“把握方向、服务教师”,归根结底是提高教学质量。令他失落的是,不只院士、校长,现在甚至连很多最普通的教师,都很难把教学放在首位。决定他们晋升前途的,不再是一堂堂课,而是一堆堆的论文、表格和项目。

“这个评价体系很糟糕,会把高校的教学拖垮。这样下去,大学里就出不了大师了。”这位老校长提高音量说。他怀念起刚进大学的日子,那时所有新教师从助教起步。而如今,在许多大学,博士后进大学直接就是副教授。

要是因为退休,断了这门课很可惜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院士不得不“服老”,上课时坐在一把灰黄的旧椅子上。但他们仍在为这门课忙碌着。教材的第4版正在修订之中;同样的概论课移植到了同济大学;最近,给研究生开一门类似的概论课,又被列入计划之中。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领导来到武汉大学,征求院士们对70岁退休制度的意见。宁津生在会上平静地说,他对退休没有意见,只有一件事,还望商榷。这位老科学家顿了顿说,他想继续给大学新生上课。“我们6个院士有5个过了70岁,要是因为退休,断了这门课很可惜。”

在和时间的角力中,几位院士最关心的是人才的接力。在李德仁眼中,导师王之卓是个真正的“教育家”。这位院士培养出了3位院士,除了讲授《测绘学概论》的李德仁和张祖勋,还有被媒体称为“高铁院士”的刘先林。

李德仁很钦佩这位同门兄弟,但他还是向刘先林提议,要培养年轻人。“老刘,你这个老牛能活多少年?你刘先林死了以后,刘先林的东西没有了,你不是成功的。”刘先林有些触动,点了点头。同几位老先生一样,6位院士都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最大成就。宁津生和李德仁门下,各出了一位院士。如今,他们也踏上了接力之路,踏上了这门课的讲台。

 

“不要叫院士,请叫我老师”

——记清华大学教授钱易(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914日,刘博智)

“不要叫我院士,请叫我老师。因为做老师是我真正喜欢的事情。”听到别人介绍自己是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清华大学第一位女院士时,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钱易总是摆摆手,拒绝这些“高帽”。她最中意的还是那顶名为“老师”的帽子,并且已经戴了近六十载。

钱易是天生的师者。有一次,她给青年学生作演讲,主持人准备椅子,她拒绝了。讲了一个多小时,主持人怕她身体吃不消,就搬来凳子。有人提问,她又会不自觉站起身来回答。从青丝到白发,她是几代清华人的记忆。如今已81岁的她,仍然躬耕于三尺讲台,瘦小身材,却被尊称为“大先生”。

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

“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钱易家世煊赫,国学大师钱穆是她的父亲,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是她的堂兄。

钱易说自己更看重后半句。“我父亲、母亲是老师。两位叔父、两位姨妈和两位舅父都是老师。我有三个哥哥一个妹妹,加上配偶,一共10人,九个半是老师(注:钱易的先生在研究院工作,是博士生导师,用钱易的话来说算‘半个老师’)。下一代里又有6个当老师的……”1959年,钱易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开始了教师生涯。从教近60年,如今已81岁的她依旧奋战在教学一线。很多人不解,钱易的回答简单朴素:“教师是我一生钟情的事业,也是我唯一的职业。”上世纪90年代,接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钱易深感有责任在国内传播该理念。回清华后,她在学校支持下撰写提纲、编印教材,终于在1998年开出了这门课。这门课后来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因选课人数太多,从一年开设一次改为两次。

学院担心钱易的身体,派三位教师和她一起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有年轻老师与我一起上课,我就放心了。”钱易说,“我要保证万一以后真的讲不动了,这门课也永远不会停开。”

已经毕业的环境学院2013级本科生林楚佩对4年前上过的这门课印象深刻:“这门课是我们学院的必修课,也是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学科领域的引导课。通过这门课,我第一次明白‘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这10个字所背负的使命。”

“后生可慰”是最大的幸福

钱易曾说:“中国老说‘后生可畏’,用‘敬畏’的‘畏’是肯定年轻人的成绩。但我更愿意说的是‘后生可慰’,‘欣慰’的‘慰’,因为看到学生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一个超越了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修改论文、指导实验、开公选课,对于学生的事,钱易总是亲力亲为。钱易关怀学生,更叮嘱学生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她从不直言自己的爱国热情,爱国的责任已渗透进一言一行中。她常说:“国内的舞台太大,需要的人太多了,兴趣爱好要跟着国家的需要……岗位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自己怎么努力。”

系里的青年教师,钱易也都尽心尽力扶持帮助。她希望尽快搭建起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让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下去。为此,无论讲课还是编制教材,钱易总是亲自指导青年教师。

 

能当讲课能手也能做科研高手(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109日,张宇庆)

日前,北京工业大学国家基础力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团队又传来好消息,青年教师王晶荣获北京高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组一等奖,这也是该团队第二次获得理工组一等奖。然而,王晶只是北京工业大学如此优秀的教师之一。该校青年导师制、教学集体研讨制等优秀传统,还成就了更多讲课能手与科研高手。

“课比天大”连师生

杨庆生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也是该教学团队的负责人。长期以来,杨庆生始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为此,他还推掉了许多重要学术会议,甚至是出国交流的机会。

实际上,在国家基础力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团队,无论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还是“双肩挑”的中年骨干教师,甚至是白发苍苍的老教师,“课比天大”的理念都深深植入了每个人心中。

为践行这一理念,该教学团队不断探索教书育人新模式,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或安排青年教师试讲,发现问题并帮其提出改进意见;或就某一教学中较为突出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该团队还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范钦珊教授,组织和指导青年教师集中学习如何上好一堂课——大到教学理念,小到具体知识点如何讲、课堂语言使用等。

正是得益于这一定期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做法,使得教学工作中传帮带作风传承和发展、教学名师坚持一线教学、青年教师认真讲好每一节课等优良风气能稳步推进——无论是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授,还是中青年教授,抑或是新生代年轻教师,都会为教好一堂课,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孜孜不倦地努力。

求平衡争双优两不误

对许多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似乎是矛盾的,往往顾此失彼。但在该教学团队中,“求平衡、争双优”却是项硬性指标。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很痛苦,工作已经满负荷了,还要逼着自己做科研、出成果。但在重压之下,经过几年的磨炼,却能发现自身成长速度很快。”杨庆生介绍,在平衡青年教师生活压力及工作与家庭等因素下,通过制度保障及合理安排,让青年教师找到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点、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点,由此得以加速前进,破茧成蝶。

“我们团队重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将科研项目转化进课堂,有效实现了教研并重、教研互动及教研相长。”团队骨干教师叶红玲感叹,正是这一“求平衡、争双优”的要求,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水平。

榜样力量无限大

在国家基础力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团队,老中青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十分和谐融洽,且大家都愿意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教学与科研上,把主要心血倾注于教书育人。

师者的爱岗敬业,让学习基础力学课程的学生也深受触动。每年新生的第一课,杨庆生都会如此勉励学生:“虽然力学课程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但有北京市教学名师采用北京市精品教材讲授北京市精品课程,所以大家不用害怕学习力学课程,反而要感到幸运和自豪。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就会形成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精品课堂。”

“我们教学团队也紧跟学校办学定位,突出强化课程教学在培养人才中的基础作用,因而每年都有我们的本科生在北京市力学年会上宣读论文,且多人获得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优胜奖。”杨庆生很是自豪,这支25人的教学团队,其中7位教授,青年教师近3/4,但大家都在用坚定且饱满的热情,于教学和科研之路上奋力前行。

 

高教视点

我国近千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摘选)

(来源:教育部网站,2018612日)

近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截至2017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认证了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通过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

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标志着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专业质量标准达到国际认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突破。作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结果已得到其他18个成员国(地区)认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覆盖21个专业类,计划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全覆盖。

作为全国19000多个工科专业的代表,本次公布的相关专业在参与认证的过程中,积极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修订培养目标、重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改革、明晰教师责任、健全评价机制、完善条件保障,着力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据悉,我国每年有约120余万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在《华盛顿协议》相关国家和地区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或申请研究生学位时,将享有当地毕业生同等待遇,为中国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统一的“通行证”。同时,认证结果在行业及企业内有较高的权威性,在部分行业工程师资格考试或能力评价中享有不同程度的减免和优惠。

2006年,教育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十多年来,我国以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以推进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力支撑了“中国制造2025”“网络强国”“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加快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中国工程教育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球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向贡献者、引领者转变。

 

上海交大构建跨院大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8619日,黄辛)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将从2018级工科类新生起,全覆盖所有专业实行大平台教学改革,打破本科阶段各专业从一年级逐级学到四年级的“一贯制”传统培养模式,四年学制由“1.5学年平台培养+2.5学年专业培养”构成。同时,这种大平台模式也会推广应用于生命与环境交叉、数理经管等多个学科。

上海交大教务处处长吴静怡说,学校建立新型工科平台培养模式,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交叉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

据了解,上海交大今年全覆盖到所有新生的工科平台,涉及机械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航天等6所强势工科学院,融合了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20个优势工科专业,真正突破了学院行政壁垒,着力构建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工程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在上海交通大学新一轮的人才培养体系修订中,将工科平台、工科专业、致远工科荣誉计划三类专业培养打通,将工科平台原有培养优势和特色推广到所有优势工科专业中去,形成了“大工科”培养体系,扩大学生受益面。

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新工科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工程人才培养的整体解决方案,包含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的多方面综合改革。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可应用推广到其他学科大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已推广应用于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数理平台,成效明显,今年将进一步应用于经管平台等。

 

传统工科专业靠什么“刷新”

——江苏大学探索工科人才“工程素质链”培养(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212日,储召生等)

近日在江苏大学材料学院采访,刷新了我们对传统工科的认识。特别是他们探索出知识教育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工程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专业忠诚度也极高。

工科报国

115日,江苏大学材料学院的大三学生来到宝银特种钢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海涛特别提醒学生:可别小看了这些钢管,它们用在核电、火电上,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和产品封锁,还出口到了国外。银的前身银环公司原本是一家乡镇企业,1992年从生产普通锅炉管起家。1998年,银环接手燕山石化的换热器不锈钢无缝钢管研发任务,产品不仅替代了进口,还实实在在为企业争得第一桶金,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为银环业务发展的行动指南。2007年银环与宝钢、中广核合资成立宝银公司,目前宝银已是国内能生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系列关键管材的三家企业之一。其成功秘诀,就是与江苏大学材料学院等高校科研团队的密切合作。

在宝银,大学生们半天时间参观,半天时间听课。进企业、进展会、进博物馆,这样的现场教学,对于江苏大学材料学院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不是简单地走一走、看一看,而是认识到我们的专业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引发了我们对专业的兴趣和感情。属材料工程专业大四学生覃程这么认为。  

企业家们更看重的是培养大学生对工科、对行业以及对国家的感情。作为乡镇企业的银环公司事业有成后,就有国外的公司来收购,主要是想保持进口垄断。银环创始人庄建新并不为所动,相反,他更看到了企业创新的前景:他们研制出了替代品,国外进口产品的价格就会大幅降低;尽管他们自己挣的钱并不算多,但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希望工科大学生们对所从事的工作要有使命感,带着更多的感情和兴趣。不要人到了制造业,工作没多久就想着跳槽。庄建新说。

江苏大学材料学科带头人程晓农同样认为,家国情怀是工科大学生培养中很重要的一环。程晓农还记得当年上课时,教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老师们常常教导他们:你们干了这个行业就要争口气,一定要把世界上最先进的钢炼出来。晓农告诉记者,搞材料的很容易看到国内外的差距,比如高铁和大飞机项目,有不少核心部件的材料还依赖进口,工科报国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

再造课堂

随着知识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与行业实际的脱节,是当前工科教育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江苏大学是省内最早设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的高校之一。程晓农说,他们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有效供给高水平工程型人才。围绕这样的目标,必须改变以理论知识结构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构建工程素质链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专业教师变了。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少了,熟悉企业实际的教师多了。工科教师每年必须有一定的下厂时间,已成为学校一项刚性要求,并且,最新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都要求融入课堂和教材。他们甚至把企业骨干直接请上了讲台,目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正式聘任的企业教授就有37人。

专业教材变了。材料学院戴起勋教授,退休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材编写工作中,感受尤为深刻。以前讲课主要围绕着传统金属材料,现在大多是功能性材料,很多选修课变成了专业主干课程。比如热处理设备课程,对教师的工程能力要求极高。因为没有师资、没有教材,很多高校停开或者作为选修课,但是企业又急需熟悉热处理设备的人才。面对这样的需求,江苏大学坚持把热处理设备作为必修课开设。

教学方式也变了。除了前面提到的到企业、展会参观见习,他们还用起了互联网。2017年,青年教师袁志钟到沈阳天星公司的车间,拍摄了现场布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的制造和检验过程。把这样拍摄素材整合成慕课课程后,大学生只要在网上就能看到来自生产一线的视频。

目前,江苏大学材料学院与中国一拖集团、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73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基地,聘请了60多位企业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开展毕业设计、讲座、授课等教学实践。

活学真用

已是研一的王志学,凭借他们团队的项目《超高强度超长寿命多元合金铸铁活塞环》,夺得2017年全国大学生热处理创新大赛特等奖。这是一个来自江苏仪征亚新科双环活塞环有限公司的技术难题,在企业导师张伯承带领下,他们做实验、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使得合金铸铁活塞环的性能有了显著的提升。

给王志学印象最深的是企业的思维方式。在工厂现场调试,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善工艺,这样的经历在学校是从来没有过的。王志学告诉记者,在学校里,知识学过了,考完试就扔了;到了企业,书本上知识点才能得到强化。知识光学不行,还必须用起来,到现场一用就都活了起来。王志学说。

江苏大学材料学院还将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与工程师资格认证相结合。2007年,学院被国际授权(中国)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委员会(CANB授权为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基地,通过率稳定在85%2010年,学院又被全国热处理学会授权为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养基地,每年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平均92%以上的学生获得证书。这样的认证,让学生在就业前就有了和产业接轨的资格。学院党委书记杨娟说。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00余所,工科专业布点数达14000余个,工科专业在校生约占本科生总数的30%。工程教育办学规模全球第一,但离高等工程教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并不困难,难的是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的养成,程晓农认为,全要素链条打通了,才能培养出具有工程感知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工程型人才。

 

 

 

 辑:李洪岩 宋歌  

 稿:姜文超  

 

上一条:2018年第9期(总第148期) 下一条:2018年第7期(总第146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