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我校参加2018年CDIO工程教育联盟年会暨新工科建设实施路径研讨会并作主题报告
3月30日至31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CDIO工程教育联盟、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主办,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2018年CDIO工程教育联盟年会暨新工科建设实施路径研讨会在成都市召开,CDIO工程教育联盟单位、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单位及全国地方高校和行业协会的近千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校副校长赵永生、各学院教师代表及相关处室领导共计20余人参加了会议,赵永生副校长受邀在会上作了题为“CPS与CDIO——新工科建设的路径探索”的主题报告。
30日召开的CDIO工程教育联盟(以下简称“联盟”)2018年工作会议上,作为副理事长单位,赵永生副校长在会议上代表学校听取了联盟2017年工作总结,就联盟章程的修订、相关单位入会联盟申请和联盟2018年工作计划进行了审议和表决,并代表联盟向参会成员高校汇报了联盟承担的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及其全过程的方法与案例的研究与实践》的具体情况和研究计划。
31日的会议设主旨报告、主题报告和研讨沙龙3个环节。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副处长杨秋波以“面向未来,主动谋划——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变革”为题,固高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泽湘以“机器人学院与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为题,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以“从应用理科到新工科”为题作了主旨报告。我校赵永生副校长、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处长方睿、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研究院总工程师陆小华、大连理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冯林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在研讨沙龙环节,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周定文、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研究院总工程师陆小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何建新和我校赵永生副校长作为嘉宾与参会代表就新工科建设主题开展了对话和交流。
新工科建设是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工程教育变革,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牵动,也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中国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发展,已成为推进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工程教育改革相关方的广泛赞誉,对新工科建设路径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参照和借鉴作用。本次会议阐述了CDIO在新工科背景条件下的新内涵,明确了CDIO在新工科建设中的新任务。(供稿人:赵春梅)
我校获批两项国家级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612项国家级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我校获批两项。包括赵永生副校长主持的“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及其全过程的方法与案例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由我校联合汕头大学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以CDIO工程教育联盟为平台开展,致力于为新阶段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探索路径、方法和案例指导,侧重地方高校之间的合作;机械学院姚建涛教授主持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机器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由机械学院、电气学院、信息学院和车辆学院联合开展,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着眼于新工科工程人才的培养,侧重于校内各学院之间的合作。
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用来满足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的需求。从2017年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到2018年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建设,新工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我校作为以工程教育为特色的地方高校,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在校内组织开展了新工科建设主题教学改革和教师培训,参与了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组织的新工科建设案例征集、项目建设、培训和交流等活动。(供稿人:黄丽)
我校完成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推荐工作
近期,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及河北省教育厅相关通知要求,我校完成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委员推荐工作,共为48个教指委推荐了56名候选人。其中,47人已通过省教育厅遴选。
本届教指委组建方案中共设4大类111个教指委(与我校学科相关教指委有52个),与上一届相比,增加了11个委员会、分委员会,主要涉及土木工程类、建筑类、网络空间安全类、创新创业教育类和教学信息化类。教指委分委员会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委员会的分工更加明确,职能更加精细。
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育部聘请并领导的专家组织,具有非常设学术机构的性质,接受教育部的委托,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每届任期为五年。我校上一届(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共有8人,各位委员在任期内对教指委相关工作的组织和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供稿人:冯艳)
教务处代表赴福州大学考查调研
为落实推进我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改革,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在本科教学二级管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3月20日至22日,教务处副处长王晶、赵春梅及工作人员一行3人赴福州大学考察学习。
福州大学教务处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热情接待了我校到访人员。座谈会上,双方简单介绍了各自学校的本科教学情况,并就福州大学本科教学二级管理工作中本科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本科教学二级管理工作流程、教学运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绩效考核、教学质量监控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会后,我校代表还实地考察了福州大学的大学物理实验室、教学楼以及校园建设等情况。
通过本次调研,使我校对福州大学本科教学二级管理的相关政策、运行管理过程的成功举措有了深入了解,并对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全面认识,对我校今后开展本科教学二级管理具有很大借鉴意义。教务处将根据本次调研情况,积极制定后续工作计划,确保我校本科教学二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供稿人:马明建)
教务处有序推进专业认证各项工作
开学初,教务处组织开展了专业认证有关工作,包括自评报告相关信息准备、自评报告审核、认证资格申请意向确定及准备工作谋划、认证相关经费划拨等工作。
自评报告准备方面,教务处组织10个学院为认证专业提供了百余门次课程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在招生就业处等单位原始数据基础上为认证专业处理、提供了自评报告撰写所需数据。目前各相关专业自评报告撰写工作基本完成,教务处正在组织专家对自评报告进行审核,自评报告将分别于4月10日和4月20日上传认证管理系统。2019年认证资格申请方面,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姜文超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先后与材料学院、环化学院相关领导,就专业认证申请工作进行了深入沟通,确定了专业的申请意向,并对认证申请工作流程、计划及重点进行了讨论。认证经费方面,教务处组织本年度接受专家进校考查专业拟定了认证建设经费使用计划,并组织相关认证专业积极开展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同时为准备申请2019年认证资格的部分专业和本年度开展认证持续改进专业划拨了相关经费。
2018年,我校将组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复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复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复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辆工程专业提交自评报告,并接受专家进校考查;组织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复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复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复评)开展认证准备工作,撰写并提交认证申请书。教务处将积极安排和推进各项工作,确保认证工作有序开展。(供稿人:宋歌)
我校师生代表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启动仪式
3月30日,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启动仪式在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举行。本次活动由教育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等国家相关部委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全国近300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以及来自高校、企业和媒体的代表约1300人参加大会。
我校艺术学院《燕山大学艺术设计助力精准扶贫》项目代表我校参加了现场展示。该项目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号召,基于地区产业现状,研究县域经济文化与产业规划及推广;旅游、文化产业整合塑造及推介;特色产业的设计再造、媒体投放;农产品营销研究等内容。该项目通过结合银里村经济、产品的差异化及互联网+发展特色,为县域农产品、民宿、旅游及中小企业低成本运营提供品牌推广设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高校地方智库的作用。
全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是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期活动,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通,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可以将高校的智力、技术和资源辐射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供稿人:刘赫)
我校教师代表参加“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
3月3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Blackboard中国承办的“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共吸引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500余名代表参加。我校教务处、电气学院和信息学院的3名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以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专业认证为核心,深入探讨了规范教学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院校评估处处长刘振天从评估和认证的角度介绍了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化问题;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健剖析了工程认证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合肥工业大学校长梁樑分享了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经验;西北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张军就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生学业分析做了深入讲解;美国罗斯-霍曼理工学院教授Daniel J. Moore、Blackboard、全球高等教育评估认证首席顾问Ruth Newberry与参会代表交流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专业认证方面的经验。会议期间,我校代表认真听取了大会报告,并分头参加了不同主题的交流活动。
随着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专业认证等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新审视和反思本科教学工作,通过本科教学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促进高等教育回归教学本质,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供稿人:冯艳)
我校教师代表参加2018年河北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
应用研讨会
3月21日,河北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河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指导,河北师范大学和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联合主办,智慧树网承办,共吸引来自河北省4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教师及管理人员参加。我校教务处、机械学院、环化学院和理学院的5名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期间,我校代表认真听取了2017年度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名师的经验分享和优秀教师代表关于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介绍。通过参加此次会议,我校代表学习到许多关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有益经验,并深刻认识到自建课程与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之间的差距。今后,学校会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与研讨,不断更新理念认识,力争缩小与高水平大学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面的差距。(供稿人:黄丽)
我校第一届TRIZ技术创新方法大赛成功举办
3月25日,我校成功举办燕山大学第一届TRIZ技术创新方法大赛。建工学院周洪彬教授,车辆学院夏怀成教授、彭加耕副教授,机械学院侯雨雷教授、史小华老师出席大赛并担任评审专家。
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全校80个参赛团队的80件作品。经过评委初审和复评,共有32件优秀作品入围决赛。决赛中,参赛选手们通过PPT演示及限时答辩对作品进行展示,评审专家从TRIZ理论应用情况、创新实用性、答辩表现等方面进行现场评审,并对作品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和建议。最终评选出校赛一等奖11名、二等奖21名。
本次燕山大学第一届TRIZ技术创新方法大赛是由教务处主办、TRIZ发明创新协会承办,比赛分为学生组和教师组两个参赛组,最终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第六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是由国家创新方法研究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学会和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联合主办的一项运用“TRIZ”创新方法进行创新设计的全国竞赛活动。大赛旨在通过开展竞赛活动,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吸引、鼓励大学生掌握创新方法,踊跃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创新创业综合能力。(供稿人:刘赫)
我校举办第37期教学沙龙
3月21日,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了第37期主题为“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教学沙龙。本期沙龙邀请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十周年最佳导师、车辆学院夏怀成教授为主讲嘉宾,来自我校机械学院、车辆学院、建工学院、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20余名教师及教务处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姜文超主持。
活动中,夏怀成教授结合多年从事创新方法教学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获奖的实践经验,作了题为《创新能力要素和创新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经验分享。他从创新能力的概念讲起,通过一张创新能力要素构成思维导图展示了创新能力的显性和隐性特征,并指出我校在创新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以及如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会教师就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将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如何有效的在人文学科中开展创新教育等问题。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师资培训、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以期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切实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
夏怀成教授作为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十周年最佳导师,曾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38项,省级21项,指导的学生曾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另有两个指导项目被遴选参加了2008年和201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成果展。此外,他还组织创建了燕山大学燕翔车队,提出并实践了“全过程阶段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供稿人:张亚靖吴伟龙)
教务处组织课程考试数字化管理系统使用培训
3月26日,教务处举行了课程考试数字化管理系统使用培训活动,此次活动以“建设数字化试卷评阅管理平台,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主题,面向我校全体教师,尤其是100人以上教学班的基础课授课教师。培训会由教务处教务管理科科长张宁主持,由课程考试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发公司——陕西欧玛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代表吕峥嵘主讲。
会上,张宁对参加本次培训会的教师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培训会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吕峥嵘代表对课程考试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介绍,对具体操作流程进行了现场演示,并以上学期《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考试为例,从试卷评阅和成绩分析两方面进行演示说明,详细介绍了该系统与传统阅卷相比既可保留教师纸质阅卷的工作习惯,又可通过系统扫描自动对卷面进行合分,且可对整套试题或每道试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的优势,能极大提高教师阅卷、合分、登录成绩及试卷分析等工作效率。张宁对系统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补充说明,并针对现场教师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解释。会后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员还与参会教师进行了进一步沟通与交流,征询教师们对该系统功能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对系统逐步优化升级,更好地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
此次培训会使教师了解了先进的课程考试数字化管理系统。今后,教务处将继续为广大教师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辅助设备,力争减轻教师工作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供稿人:张宁)
教务工作简讯
● 近日,教务处完成了2017年省级英语教改、创新创业教改、2018年在线课程及CPS教育课程建设项目的首批建设经费拨付工作。(供稿人:黄丽)
● 近日,教务处就CDIO工程教育联盟面向各高校开展的关于新工科建设路径探索问题征集活动,组织相关学院完成了讨论问题提交工作。(供稿人:黄丽)
● 近日,教务处发布了《关于重修〈线性代数〉课程学生使用在线平台学习的通知》,组织各学院重修学生通过学堂在线主平台自主学习《线性代数》。(供稿人:黄丽)
● 开学以来,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通知要求,教务处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了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目前,机械学院和电气学院正在按照安排积极开展申报工作。(供稿人:黄丽)
学院采风
环化学院举行2018年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动员会
(文稿来源:环化学院网站卢冰)
3月22日,环化学院召开了2018年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动员大会。学院党委书记丁华,院长高发明,副院长高大威、焦体峰,教师代表及各年级学生代表参加大会。大会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赵宁主持。
会上,高发明院长对学院在历届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对为此辛勤付出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他指出,学校今年承办第二届河北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是展示学院教育教学成果的契机,学院要抢抓机遇,以赛促建。同时,希望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参与到化工设计竞赛当中,培养创新思维,努力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赵宁副书记对学院在历届化工设计竞赛中的获奖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在2017年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奖的6支队伍表示祝贺。全国一等奖获奖团队“硫在我心”还受邀进行了项目展示。最后,学院工作人员宣读了2018年化工设计竞赛规程。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是国内级别最高、参赛队伍最多、影响最大的化工类赛事,至今已经连续举办11届。2017年赛事中,共有305所全国知名化工类高校(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等)选派的1749支队伍参加了比赛,我校环化学院“硫在我心”团队荣获全国一等奖。
车辆学院举办第一届创新方法应用大赛
(文稿来源:车辆学院教务科么艳娜)
3月10日至22日,车辆学院举办了第一届创新方法应用大赛。经项目初审、答辩打分等环节,共评选出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8项、参赛奖48项。
本次大赛共收到学生参赛作品80项。学院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初审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根据初审结果,学院决定组织前20%的作品进行汇报答辩。22日,学院组织召开了汇报答辩评审会,由李昊、夏怀成、彭加耕、李徐佳、马平华、褚庆忠6位老师担任评审专家。项目负责人通过PPT对参赛项目进行汇报展示,评委现场点评并进行打分。最终,根据项目初审及汇报答辩情况,对参赛作品进行了评选。
此次大赛的举办,旨在引导学生将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学院将通过举办创新方法应用大赛等一系列赛事,切实提升学院创新教育培养质量。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
通知名称 |
截止时间 |
备注 |
1 |
2018年上半年全国外语四、六级考试网上报名工作 |
4月9日 |
网上报名及缴费 |
2 |
关于2018年春季学期重考报名的通知 |
4月12日 |
办理考试手续 |
3 |
关于转发《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第一轮通知》的通知 |
4月20日 |
提交参赛作品及申报材料 |
4 |
关于修订2017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
4月28日 |
提交电子版及纸质版大纲 |
5 |
关于2014级、2015级学籍异动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说明 |
5月底 |
提交申请和佐证材料 |
专题聚焦
找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密钥(摘选)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3月29日,沈赤)
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德”之重要,就在于它决定了“才”的使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于民族、国家、社会、人民有益之人。这就要求高校要从时代担当、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把德育作为学校育人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也看到,无论在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高校思政工作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道德选择偏差、道德行为欠缺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深层的还是在于高校德育格局不够大、资源不够多、力量不够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强调,在发挥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让所有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让每位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切实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课程思政”是指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体现思政德育元素,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师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从以往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为覆盖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将“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
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首先要仔细梳理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创建“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案例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同时,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还要做好几个结合:要结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既提升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又发挥通识课程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要结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责任认知;要结合办学特点和教育规律,依托地域文化,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遵循规律,做好教学实施工作;要结合德育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加强队伍建设,全方位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即一切知识都具有“善性”,问题在于是否有发现的慧眼。在教育史上,价值作为一个目标,很早就被纳入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价值性客观存在,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让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是我们当下要做的努力。
复旦大学让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每门课:
讲得鲜活贴得舒心(摘编)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1月5日,姜泓冰)
如何让重独立、讲个性的“95后”“00后”青年在大学阶段获得更好的价值引领、人格教育,提升政治素质,如何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新鲜解渴,十九大精神进课堂
党的十九大闭幕一个月之后的某日下午,记者来到复旦大学3108阶梯教室,偌大的教室座无虚席,连教室后面、过道上和窗外走廊都挤满了人。学生们抢着来听的,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新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课程。第一课的主讲人,是学校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当代青年的战略使命”……吴晓明教授之后,陆续登台讲课的,也都是学校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专业理论厚实,案例鲜活生动,足以引领学生们深入系统地对于十九大文件予以有效的学习和领会。自然科学实验班2017级本科生朱天寅直呼“解渴”——“以前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基本停留在课本里。跟着老师,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开设系列选修课,既聚智又贴心
“习主席和毛主席的‘主席’是不是同样的主席职位?”十九大开幕当天下午,青年教师宋道雷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一开始,就抛出这个问题,牵引大家的知识兴趣,随后通过讲解,让学生们逐层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怎么运行的政党、十九大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再切入“十九大”的具体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刚被学校推荐为“全国最美思政教师”的陈果总会在课堂上抛出各种“扎心”话题,带动学生们一起讨论。她的课被学生们概括为“精神财富的分享”,能让人感到温暖。在内容建设方面,由多位教师合力开出的该课“慕课”版上线后,已有来自全国182所院校的18万人选修。
在市场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面对学生群体特征的日新月异变化,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也开始“日新月异”。在宋道雷、陈果等人看来,当今大学生对宏大叙事不感兴趣,更关注身边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人与事。要将他们从手机、网络的世界里拉回来,思政课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针对年轻一代的特质因材施教。
复旦大学为思政课增加了2学分的实践环节,从已连办9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连办3届的“治国理政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到已有50多位市长与学生对话的“复旦大学中国市长论坛”,都是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四门必修课外,复旦大学还开出了一系列拓展型思政课程,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讲》《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政治文明与国家发展》等,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各角度各层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形成圈层效应
“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摸索与实践中一步步带领人民开拓新的道路?听了老师用经济学理论生动的诠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和人民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所作的不懈探索。作为在新时代成长的青年,我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这是2016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张瑞祥听了由经济学院教授石磊讲授的公选课《经济与社会》后写下的一段感想。选修前作为工科学生的他曾有些忐忑,但只上了第一堂课,就觉得收获良多。《经济与社会》是复旦大学不久前在校内开门讲授、邀请专家和老师们研讨交流的首批7门“课程思政”试点课之一。课程宗旨是让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都学会用经济学方法客观地认识中国、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龙去脉,将正确的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与之同时开放的公开课,还有《中国社会政治分析》《法律与社会》《环境与人类》等,每一门都是受到学生热烈欢迎的“秒抢”课。在校内上公开课作示范并加以研讨交流,目标就是在全校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据悉,2018年,复旦将在首批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针对全校各专业全覆盖的“三十百”示范工程,即建设3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门课程思政示范在线课程、100门“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
“高校所有课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复旦已将抓好课堂育人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
“高校第一课”照亮青春底色
——上海高校思政教育启示录(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月8日,高毅哲等)
上海高校的思政课“红”了,“红”在一课难求,“红”在“红人”辈出,“红”在效果显著。
上海高校思政课,为什么这样“红”?
是顶层设计。既站稳思政核心课程的主阵地,又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打造思政教学共同体,为思政教师谋求职业上升通道。
是持续创新。课程创新、教学创新、教材创新,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在琢磨学生的口味,都在变着花样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是职业追求。一批批思政教师真心热爱讲台,热爱专业,自觉把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化为精神和行动追求。
从“单花绽妍”到“百花齐放”
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晓燕的一堂思政课上,学生分成两方,就“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价值,轮番发言。发言中,经典学术观点,中外案件纷纷跳出,被学生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张晓燕说:“我希望学生以案例为依托,以学理为根据来讨论法律与道德、与正义的关系,让他们在对待周围世界时更客观,更具责任感。”为此,她会设计上课流程,会掌控现场气氛,在关键时刻加以点拨,引导讨论方向。张晓燕喜欢这样的思政课堂,在热火朝天的讨论中,她能清晰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能更精准地把握课堂,一堂课往往当场就有反馈。
主讲思修课、在复旦具有颇高人气的教师陈果,她常常惊讶于学生的见识、思考的深度以及精确的表达能力。有一次,陈果向学生们抛出话题:如何区分欲望和理想。热烈的讨论中,一个小组发言:“欲望是‘我想要什么’,理想是‘热爱什么’。如果人的快乐仅仅来自得到结果,那就接近于欲望;如果人享受整个为之奋斗的过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离目标每近一步都心生喜悦,那更接近理想。”“他们只是大一的学生,能有这样的见识,非常厉害。”陈果说。
思政课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了。前不久,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果展示系列主题活动中,上海海事大学李明同学团队制作的微电影《他》获得全国一等奖,这是他们用手机拍摄的作品,就是这门课的一项平时作业。“几年下来,学生们的作品拍得一个比一个好,有的作品会被作为示范作品展示给学弟学妹观看和学习。对于社会热点以及社会公德、人生价值、爱国主义等内容,在作品点评时经常会引发学生们的大讨论。”指导教师张苑琛说。
课堂在变,课程也在变。
从最初的一门到“五朵金花”,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系列课在沪上赫赫有名。首开的“大国方略”课程紧贴时代前沿,围绕大国崛起设计主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课堂,通过“项链模式”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随堂反馈考核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分析当下大势,解读中国道路和中国梦。
更与众不同的是,讲台上,不是由专职思政课教师从头讲到尾,而是由各学科的名师“大咖”同时登台,联袂讲学。180人阶梯教室,发言不断,辩论不停。系列课策划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骏和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不仅担纲策划,还经常担任大课堂的串场和主持,拿着麦克风满场飞。“它完全推翻了我以前认为的‘一个老师一堂课’,能见识那么多名师‘大咖’,无疑在各方面带给我们视觉上、听觉上的享受,大大增强了我们对中国的认知。”一名听课学生说。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在77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西拉的“土木工程概论”课堂上,常常出现邓稼先的名字。上世纪50年代,邓稼先在国外苦学,学有所成后,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中,为国家民族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刘西拉在课堂上,常常和学生们探讨应该如何学好专业,将来该干什么。刘西拉希望学生们视邓稼先为人生偶像,每次讲完邓稼先的故事,听完大家的讨论和总结,他都会问一句:“我们选择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学生们往往异口同声地回答。
“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这是凝结在历届交大师生血液中的精神。常年的教学实践中,刘西拉深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一代是关系国家前途的一件大事。因此,刘西拉除了上好自己的专业课,还特别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全是思政课教师的事,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是思想教育的载体”。刘西拉的课堂,是上海近年来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的生动体现。
思路的转换,既打开了思政教育新世界的大门,也带来了挑战。
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珂还记得,学校最初决定要在专业里体现思政内容时,很多教师不解,甚至反对。“我一个教数学的,怎么讲思政?”有的教师看见徐珂,直言不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参与进来了,很多专业的教师参与进来了,大家对专业课的内容一点点梳理,一点点抠备课的细节,进行头脑风暴。“如今我们可以说,终于摸着一点门道了。”徐珂一脸开心。
那是复旦的一堂医学课。讲到中国防治血吸虫病的巨大成就,教师从医学技术角度分析后,又分析道:“不是每一个国家,不是每一种制度,都能组织起如此多的技术人员,前往最基层最偏远的角落,为饱受血吸虫病困扰的人民群众送医送药。”短短几句话,就凸显了一个国家的情怀,一种制度的优越性,一个政党的执行力。“这几句话,就是‘课程思政’点睛之笔。专业课上讲思政,不是说一定要拿出多少时间长篇大论,关键内容上的关键几句,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徐珂说。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解剖课上,每次上课前,教师都带领学生向遗体鞠躬,上完课又献花表达敬意。有时,教师还带领学生走进遗体捐献者家庭,与家属座谈。中医七年制岳阳班学生吴雯倩至今难忘一位捐献者刻骨铭心的话:“你们可以在我身上划错几十刀、几百刀,将来千万不能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就这样,原本“冷冰冰”甚至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体解剖课,逐渐透出温暖的人文情怀,学生们在收获专业知识之外也得到人格的历练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几乎每一名学生在实验报告中都写到了将来要以“仁心仁术”报答捐献者们的无私奉献。有学生说:“我一辈子都会怀着感恩之心治病救人。”
2017年12月17日,华东师范大学学生排练的最新数学话剧《几何人生——大师陈省身》正式上演。令人意外的是,这部剧的演员并非来自话剧社,而是全部来自数学系。原来,数学系的师生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萌生了用话剧表现数学的人文精神的想法。近年来,他们已经排演出8部数学话剧。最新的这部《几何人生——大师陈省身》,既讲述了陈省身的数学成就,又追忆了他把后半生献给祖国数学的感人事迹。上演信息一公布,就刷爆了华东师大同学们的朋友圈,甚至江苏一所中学的学生都慕名前来观看。
如今,上海各高校通过深度挖掘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等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已经形成以思政课必修课为核心、数十门“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为骨干、500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1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
编辑:李洪岩 徐鹤 宋歌
审稿:姜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