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我校召开2017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会议
为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推进我校创新创业工作新局面,5月18日,我校隆重召开“燕山大学2017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会议”。校长刘宏民,副校长孔令富、赵永生、黄晟,各学院院领导、系主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代表、辅导员代表、学生代表以及创新创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计578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金海龙主持。
会上,参会代表观看了前两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宣传总结视频。里仁学院党委副书记尚雪梅在会上作了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我们准备好了吗?》的报告,报告以历史回顾、现实探索与未来思考3个方面为主线汇报了里仁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赵永生副校长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改革的任务和工作的方向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和说明,他以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式”教学和校内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为例,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绩。并就学校近期修订的有关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和文件进行了解读,他强调,学校将力争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创新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刘宏民校长在大会上讲话,他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和意义入手,向大家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潜在关系,并强调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还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3点意见和建议:一要高起点、整体性谋划,构建起具有我校特色的大体系、大平台,并特别说明了“互联网+”大赛作为学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抓手的重要意义和迫切需求;二要完善工作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分类指导,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三要积极开拓校友资源、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加强与社会创新创业资源的协同,着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刘宏民校长希望师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始终保持探索真知的坚定意志和创新创业的高昂激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供稿人:吴伟龙)
教务处举行第63次教学工作处长接待日活动
5月19日,教务处举行了第63次教学工作处长接待日活动。来自11个学院的22名学生代表,教务处处长金海龙、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活动。
此次处长接待日活动的主题为“《大学英语》教学与考试和网络通选课线下讨论制度实施现状调查”。针对近期部分师生反映的《大学英语》课程考试题目为教材原题,不利于考查学生真实水平的问题,与会学生代表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学校英语教学提出建议。其中,多数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考试中原题比例在可接受范围内,且适量的原题有助于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课堂吸引力;部分学生认为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此外,学校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开设了网络通识课的线下讨论课,并配备讨论课指导教师。现场交流中,与会学生反映多数线下讨论课形式灵活,气氛热烈,但个别讨论课存在相关通知不到位的问题,并建议延长讨论课学时,增加讨论课在总成绩中的分数比重,增设社交、医学、军事、艺术类等热门选修课。
教学工作处长接待日是教务处收集教学信息、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教务处会认真研究同学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供稿人:刘毳)
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开展2017年春季学期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阶段检查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对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管理,充分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教务处于近期组织各学院开展了2017年春季学期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阶段检查工作。
本次阶段检查采取项目组自查、学院检查、学校审查的形式进行,涉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16年燕山大学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已通过评估的2016年秋季学期课程规范化建设教改项目和2016年校级教改项目共计140项。截至5月27日,13个学院(除体育学院)完成了检查方案的制定提交工作。从学院检查完成情况看,除体育学院和建工学院(受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工作影响)外,其他12个学院均组织完成了学院的检查工作,检查形式主要是举行经验交流或答辩会。此外,材料学院、电气学院、环化学院、艺术学院、经管学院、外语学院和理学院7个学院已将全部检查相关材料报送至教务处。
近期,教务处将继续督促相关学院做好检查工作,并通过材料审查和专家抽查等方式完成学校审查工作。(供稿人:黄丽)
我校组织完成2017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5月13日、14日和25日,教务处组织开展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和补测工作。此次共完成测试任务262组,4844人(包括校本部本科生、研究生,里仁学院学生,校本部及环保学院教师)参加了测试。
教务处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测试工作,严格督促落实测试前的报名、辅导、考务规范培训及现场测试组织等工作。同时,在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此次测试全部采用计算机智能辅助完成。教务处将于暑期组织学校普通话测试员进行打分,最终成绩将于9月下旬公布。(供稿人:朴波)
教务工作简讯
● 近日,教务处完成第七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荣誉证书发放工作。此次,我校共有70名教师获得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供稿人:黄丽)
● 近期,教务处按照《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组织各科室开展了审核评估各专项工作整改措施拟定工作。(供稿人:宋歌)
● 5月17日,教务处对全校本科教学秩序、教学规范性、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出勤率等进行抽查,共检查课堂教学61门次,整体教学秩序良好。(供稿人:刘毳)
● 近期,教务处组织建工学院完成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相关的职能部门及学院协调工作、专家进校及见面会部分准备工作。(供稿人:宋歌)
信息通报
关于我校毕业设计(论文)中期节点考核检查情况总结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截至5月7日,我校除国际政治专业外所有专业均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中期节点考核工作。为了解和掌握各专业考核情况,教务处与教学督导团对全校毕业设计(论文)中期节点考核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从整体情况看,各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中期节点考核工作的重视程度仍有待加强。此次检查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1.相当一部分专业答辩组的教师到场人数与上报人数不符。
2.行政管理专业原计划分为4个答辩组,临时取消了1个答辩组,且未在系统中提前更改,同时部分答辩组的答辩教师人数未能满足最低3人的要求。
3.部分答辩组的答辩教师态度不够严肃认真,如汉语言专业答辩组的教师将小孩带入答辩教室,对现场秩序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筑学专业、法学专业和广播电视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中期答辩成绩提交工作,且成绩分布均满足学校有关规定。
教务处已经将上述问题反馈至相关学院,并要求学院对此进行整改,同时在毕业设计(论文)结题答辩环节加强管理,严格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组织考核,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做好保障。(供稿人:霍文刚)
各学院积极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工作
根据我校教学工作安排,教务处于4月17日至5月19日(教学周第8周至第12周)组织各学院开展了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截至5月31日,所有学院均完成检查工作,13个学院(除经管学院)将总结报告和相关检查记录报送至教务处。
此次期中教学检查过程中,大多数学院按照相关规定及通知要求对试卷等基础教学资料文档的存档情况、2016版教学大纲修订进展、理论课及实践课教学、毕业设计中期考核开展情况、考试考风情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各级各类教学改革进展情况、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等进行了检查。部分学院在此基础上还开展了自选项目检查,如机械学院开展了本科生课程能力达成度评价专项检查工作;外语学院开展了“过桥课”教学检查;马克思学院针对新进教师开展了教学辅导工作;环化学院开展了全院范围的试卷重复率自查工作,并组织教师签订《试题重复率教师自查行动承诺书》;建工学院对土木工程专业认证(评估)的准备情况进行了检查;信息学院组织各系负责人开展了听课工作;材料学院进行了大学生创新训练立项工作检查;艺术学院组织进行了学院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教学成果奖评选、教案评选等。
为了提高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的实效性,本次期中教学检查较以往有较大改动,主要是此次学校明确了各项检查内容的要点,提出了有关规定项目和检查次数的要求,并要求各学院开展至少1项有针对性的自选教学检查项目。从期中教学检查报告来看,部分学院存在规定项目检查效果不达标、无检查记录、部分检查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此外,虽然多数学院能在不同程度上发觉到学院在教学运行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只有少数学院提出整改措施或意见建议。
近期,教务处将对各学院期中教学检查报告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分析,推广典型管理经验,排查教学运行及管理问题。期中教学检查工作作为提高本科教学运行及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抓手,希望各学院今后加强重视,认真落实,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供稿人:刘毳)
督导专栏
● 5月2日至19日,信息学院督导组对学院的理论课、实验课、考试组织、考风及监考工作、毕业设计中期答辩等进行了检查,并抽取了2016年秋季学期部分试卷与上一年度试卷进行重复率对比,经检查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试卷重复率符合相关规定。5月11日和18日,信息学院督导组参加了学院2017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及2016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结题答辩工作。5月25日,信息学院督导组参加了2017年春季学期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检查答辩工作,并对2017年秋季学期教学任务中自编教材、自编讲义及首次启用的非自编教材进行了审核。(供稿人:张莹)
● 5月8日至5月13日,电气学院督导组开展了理论课及实验课随堂听课工作。此次共检查理论课3门、实验课2门。经检查发现,理论课授课教师教学态度端正,教学资料齐全;教学准备充分,条理分明,重点难点突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课堂效果较好。实验课方面,学生打卡签到有序、实验指导书规范,教师指导严谨,学生操作认真。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听课不专注,学生参与度较差,教师板书有待改进,多媒体设备辅助效果不明显等。针对上述问题,督导组与相关教师进行了及时沟通交流,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供稿人:张薇薇)
● 近期,文法学院教学督导组参加了2017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答辩会和2016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结题答辩会,并对2013级毕业生毕业论文中期答辩情况进行了检查。此外,督导组还对学院的学年论文、实习日记、试卷等教学材料存放等情况,课堂教学,考风考纪等进行了检查,完成期中教学检查的相关工作。(供稿人:赵兴华)
学院采风
宁波工程学院来我校机械学院访问交流
(文稿来源:机械学院教务科徐向伟)
5月15日,宁波工程学院党委委员、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徐可明等一行8人到我校机械学院访问交流。我校机械学院院长张立杰、党委书记蔡星周、副院长金淼、相关系部主任和教师以及教务科长与来访客人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张立杰院长主持。
座谈会上,张立杰院长首先对徐可明书记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他从学校办学历史沿革、专业设置、办学规模等简单介绍了燕山大学和机械学院的基本情况。蔡星周书记介绍了参加座谈会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并就学院开展专业认证工作情况与来访客人进行了交流。金淼副院长详细回顾了2016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认证相关工作,并就最新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与来访客人进行了探讨。
徐可明书记对我校机械学院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宁波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基本情况。双方还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和程序细节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和探讨。
座谈会后,来访客人在蔡星周书记陪同下参观了机械学院实验室。
我校在第七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暨石油工程知识竞赛中获得佳绩
(文稿来源:燕山大学网站车辆学院马平华)
5月13日至14日,第七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总决赛在北京召开。我校车辆学院代表队共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鼓励奖5项、成功参赛奖16项。同时,在第七届全国石油工程知识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荣获全国一等奖、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
第七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选取“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高效开发工程优化设计”作为赛题,共吸引了国内外5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295支队伍报名参加,共提交有效作品1161份,经分赛区初审、复审,最终62份优秀作品入围全国总决赛,参加现场答辩评审。此次总决赛的评委全部来自各大石油企业,各评审专家结合自己多年科研与现场的工作经验,针对方案内容、方案可行性等方面对选手进行了现场提问,并对各参赛团队做出点评。
在第七届“石油百科杯”全国石油工程知识竞赛和“PetroCup”国际石油工程知识竞赛中,来自国内外28所石油类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代表队同台竞技。我校代表队从23所国内院校中脱颖而出,经过两轮小组赛、半决赛和决赛的激烈角逐,首次以全国第二的成绩代表中国石油高校参加了当天下午举行的“PetroCup”国际石油工程知识竞赛。
本次比赛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世界石油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和中国石油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承办。我校作为大赛的分赛区,得到了学校研究生院、教务处和车辆学院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
通知名称 |
截止时间 |
备注 |
1 |
关于2017年6月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听力试音及维修耳机的通知 |
6月15日 |
试音并进行耳机维修 |
2 |
关于组织2017年秋季学期本科生通识选修课选课的通知 |
6月19日 |
网上选课 |
3 |
关于修订2017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通知 |
6月30日 |
提交完整版专业培养计划 |
4 |
课程评估系统试运行 |
7月初 |
在线开展评估资料审阅等工作 |
5 |
关于2016-2017学年春夏季学期期末考试安排的通知 |
7月11日 |
准备及参加考试 |
专题聚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第二张成绩单”
(来源:教育部网站,2015年11月24日)
以鼓励创新创业为导向,设立第二张成绩单。“第二张成绩单”以“崇尚学术、回归工程”为要义,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和实践创造能力的评价,量化记录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的情况,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并提供推免保研机会。目前超过80%的本科生参加了“第二成绩单”认定,一批有意愿有潜质的创新创业生力军崭露头角。这张成绩单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
深化教学改革,确保“第二张成绩单”的实施效度。一是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纳入培养方案。规定学时和学分,开设相关课程40余门、自主编写教材27种。二是加强平台整合共享。连续27年举办“星火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校长杯”创新创业大赛等融合衔接,形成分层次、强实践、重孵化的创新创业竞技大平台。三是构建个性化培养平台。结合“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设立“祖同菁英班”,面向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成立“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选拔有潜质有特长的学生开展小班化教学,并配备校、企(所)“双导师”。四是开展校校联合培养。与同城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使学生接触更多更优质的学习资源,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
四川大学:探索“非标准化答案”考试
(来源:教育部网站,2015年11月24日)
打破“标准答案、60分及格”传统考试模式。一是强化过程评价。每门课从开课到期末考试,每次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作业、随堂测验都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二是改革评价标准。从过去简单评价学生能背多少、记多少知识,转变为主要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考察其独立思考了多少、领会了多少,能不能在团队协作中成长,从而破除“高分低能”积弊。三是实行动态及格线。根据课程难易程度、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学生评价正态分布状况,动态确定及格线。目前,已在有机化学、电路原理等6门课程率先启动改革试点。
为非标准化答案考试提供充分教学支持。一是实施高水平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把本科新生编成25人左右的小班,最少只有11人,以此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实施“非标准化答案”考试创造有利的课堂环境。“小班化”教学改革实施五年来,已累计开设小班课7140门次,占总课程的63%。二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改变过去课程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型课程问题,在目前建设的1万门课程中,除传统学术型和社会实践课程外,专门开设2000门左右的创新创业课程。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建立一支由企业家、管理专家和创业者等构成的学生联合培养导师队伍,已达1300多人。
黑龙江大学: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学(摘选)
(来源:教育部网站,2015年11月24日)
设立专门学分,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方案相融合
将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贯彻到教学各环节,包括全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及考核评价等,确立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专业总学分中设8个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其中课堂教学4学分、实践教学4学分,学生可通过修读创新创业课程、项目研究、发表论文、创新实验、发明专利、社会调研等18类途径获得“创新创业”学分,未修满8学分者不予毕业。
依托三个平台,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
依托专业课程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专业视野。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基础类专业要求学生修读一门学科前沿课程、形成一份专业调研报告、提交一项创意;应用类专业要求学生修读一门创业管理课程、形成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提交一份创业计划书;在专业选修课程上,开设不同类别的课程模块,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创新教育和个性化发展有机结合。已开设此类课程3900余门次。
依托通识课程平台,丰富学生就业创业知识,提高人文素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造学与创新思维训练等必修课程;开设技术进步与科学精神类、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类、哲学智慧与价值观念类等选修课程。已开设此类课程5000余门次。
依托辅修课程平台,鼓励跨学科专业学习,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课程的综合优势,设立“专业+方向”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群,如新闻+经济、专业+俄语、哲学+管理、经济+法律等,引导学生在跨学科专业学习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教视点
12所中国大学校长联合发表:“一流大学创新网络”合作倡议
(来源:浙江大学公众号,2017年5月22日)
面向2030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社会各界期待着著名高校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益的洞见。5月21日下午,“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17”暨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在充满文化底蕴的浙江大学求是大讲堂举行,大陆、香港12所顶尖大学的校长齐聚一堂,祝贺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共同探讨一流大学发展之路。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出席并致辞。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出席。开幕式由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主持。
吴岩指出,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是人才培养。他说,一所伟大的大学要回归教育初心,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才兼备、德学兼修的卓越人才。要从五个方面助推人才培养。一是做好领跑工作,未来要在六大学科领域实现卓越拔尖人才的培养。二要面向中西部促进公平,让高校为当地培养出那个地方发展所需要的一流人才。三要把创新创业作为长期战略,培养人才具探索和冒险精神,用创新促进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四要推动融合,让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产生深度耦合。五要倡导质量文化,在大学中形成一套自我监测、续改进的文化。
金德水表示,浙江大学在历经120年的奋斗历程中,秉承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在抗战烽火中崛起,在国家建设中奉献,在并校融合中跨越,在争创一流中奋进,创造了丰硕成果,形成了鲜明特色。近年来,浙江大学主动对接国家“双一流”战略,在“六高强校”战略指引下,各项事业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面向未来的战略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当前,浙江大学正处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集聚资源、凝聚力量。他强调,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利益出发,中国的大学要主动担起当代大学的使命责任,同心同德、共创一流,共同成为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兵和典范,为早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次研讨会以“畅想一流大学2030”为主题,与会各校领导就相关议题交换意见、深入讨论、分享观点,提出从未来关照当下的建设性意见。大会报告分两个阶段举行,分别由沈祖尧和林忠钦主持。
吴朝晖在演讲中指出,开放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和战略选择,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要求。开放办学将是中国高校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加快迈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必由之路。浙江大学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的愿景,全面构建开放式的战略格局和协同治理模式,重点实施三大战略: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开环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开源的思想文化高地。他认为,面向2030的教育现代化,倡议构建开放式的一流大学创新网络,保持与国际教育和创新网络互联互通,在全球合作共赢的生态圈中承担更大责任、做出更大贡献。
同样是处理国际国内两个环境,林建华认为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大学里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世界的问题。需要根据本校特色创造自己的模式,创造适合自己学校的、适合中国的一种模式,这才能够真正把教育办好。“港大未来将鼓励学生成为环球公民及提升竞争力,让他明年更具国际视野。”马斐森说。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人人的培养。林忠钦认为,大学要回归本身,关注教学,“教材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王树国介绍了中国西部科学创新港的建设情况,就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开展探索。“随着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大学不能墨守成规,大学在课程实际及教学上需要作出改变。”谈及人才培养陈繁昌如是认为。
如何用真善美雕琢学生,许宁生认为要在“想”“说”“做”三个字上做文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特别注重“德”的方面。“我们不希望学生是一个功利的胜利者,不希望学生有知识但没有良心,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良知、有正面价值观的人。”沈祖饶说。
在之后召开的“9+3”校长联席会议上,大家审议通过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面向2030的“一流大学创新网络”合作倡议》,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合作网络、科学研究合作网络、知识转移和成果转化合作网络、文化传承与创新合作网络及融入全球教育与创新合作网络方面达成共识,推动创新要素和平台汇聚交融,通过协同联动和价值共创,孕育催生突破性的重大创新,向国家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辐射溢出,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按照惯例,会议特别对今年2月调任中科院的张杰(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表示感谢,并以感谢信的方式对他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表达敬意。会议开始前,校长们在求是大讲堂外挥锹培土提种下友谊树。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参加上述有关活动。
教学反思
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5月25日,刘华蓉)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的生命价值。” 顾明远
“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过于局限在知识上,影响了创造力的产生。” 钱颖一
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转型之时,中国教育如何为经济发展创新助力?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如何理解中国的教育改革?如何理解教育之道?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对话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就“中国的经济转型和教育转型”进行跨界论道——
面对当前的各种挑战、各种危机,教育该怎么办
顾明远:这需要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过去,人们常以工具理性来解释教育,教育的确离不开政治和经济,教育要为政治和经济服务,但教育更是人的权利。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的生命价值。对个体来讲是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包括体魂强壮、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思想品德的提升;对社会来讲,提高个体对社会的奉献,这就要求我们相应地改变人才培养方式。
今天我们看待教育,还存在功利主义的想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年发布了一份重要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特别强调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人类、尊重和平,能够为社会持续发展承担责任。
钱颖一:今天讨论中国的教育问题,着眼点是为了中国明天的经济,教育的功用之一是为了经济增长。但是我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增长绝不应该是教育的唯一功用。育人比育才更重要,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育青年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教育的含义应该回归它的本质,教育最终是为了人,就像经济发展最终也是为了人。
教育决定未来,要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顾明远:有些家长说,宁愿牺牲孩子幸福的童年,为了将来的生活。其实,没有幸福的童年就没有幸福的将来。学生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社会情绪,有开朗的性格能够和别人沟通,包容别人。不要搞得那么复杂,自然成长,他以后才能有幸福的将来。
短期功利主义的思想其实不只是家长有,老师有时候也有。老师培训时会问我怎么应付高考,我说我没办法告诉你们,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们应该有什么教育理念。我希望教师们的知识面能够广一点,来提高自己的素养。数学老师可不可以看点文学,学点英语?文学老师是不是可以看点科普作品?素养提高后,思维就会开阔,就会想出很多办法来,知识不光是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品位修养。
钱颖一:我们现在对知识的有用性定义越来越短,最好立竿见影。有一句口头禅:“这个不考不用看。”这句话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容易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从考试开始,学生主要的学习动力就是为了达到极其近期的目标,不在这个目标之内的,往往都兴趣不足。
经济学就是研究选择和决策。我们对多样性认识不足,往往认为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由一个分数决定。在你做决策的时候,希望找到最优决策,这没有错,但这个决策是基于你对世界的了解,你对自己的了解,对人的成长道路的理解。我觉得,很多这样的信息其实并不准确,也不完全,再加上从众心理,片面追求一种发展方式确实是一个问题。
创新取决于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取决于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决定未来,要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看问题的视角的养成
钱颖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过于局限在“知识”上。有些学生学了很多知识,但思考能力、思维能力不够,以至创新能力欠缺。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应该说是顶尖大学中的优秀学生,在他们身上,我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他们基本素质都很高,但创造力、创新力确实不够。
犹太人也很注重教育,但他们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犹太人的小孩回到家里,家长问的是:你今天提了什么问题?不仅如此,家长接下来还要问:你提了什么问题是老师答不出来的?犹太人认为,从来没有愚蠢的问题,同时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在我们这里,提问题的孩子会很自然地被认为没听懂。我们对优秀学生的要求就是“早学一点,多学一点,学深一点”,都是围着知识打转,同时我们往往追求标准答案。
顾明远:教育转型有一个过程。现在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处于“被学习、被教育”的状态,这需要改革。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改变。
钱颖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过于局限在知识上,影响了创造力的产生。创造力跟知识有关,但还与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关。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看问题的视角的养成,虽然未必像有些课程那样能直接帮助你实际找工作,但这些都是对人的一生非常有帮助的。大学要为学生,还应当是为学生的一生。
我对“钱学森之问”有一个简单的回答: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需的其他元素,那就是好奇心和想象力。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把想象力和好奇心尽量保存下来,对培养杰出人才会更有效。在清华经管学院,我们有意识地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和开设一些特别的课程。本科生有一门课程叫“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它对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很有意义。改变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需要我们的大学尽力创造条件,培育出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自己“悟”出来,让人才自己“冒”出来。
大学不光是学知识,也是发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短处的过程。在这里的供给侧就是发现自己的特点,需求侧就是要知道社会的需求。
困境与未来:高校通识教育之路怎么走
(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4月16日,王庆环)
通识教育2000年之后开始兴起,到目前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一方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作为先行者作出了许多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另一方面,由于师资和教学不到位,在很多高校通识教育面临着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局面,一些通识课程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水课”。这两年全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讨论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加入到通识教育的行列。显然,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非常重要和迫切。
受到挑战的通识教育
“2006年,清华和复旦几乎同时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2013年,学校对通识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加大力度,对本科培养模式进行学校层面的试点改革,这是清华2014年成立新雅书院的基本背景。”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曹莉说,“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通识教育的因子,但与美国大学不同,国内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不是原本就有,而是近十年来加入课程体系的,这就带来一个新旧课程体系兼容的问题。理念共识,资源、课时的分配,师资配备等,都成为开展通识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现在很多高校都有通识课程几大模块或几大课组,但关键是请什么人来讲,课程怎么上,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这都需花大力气突破。”
清华大学在通识教育上遇到的挑战并不是个例。在很多高校,通识教育都曾轰轰烈烈启动,却因各种原因迷失,结果“通识教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通识课程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水课”。
通识教育不只在中国受到挑战,“在讲通识教育最多的美国,这两年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选择通识教育的项目。大概在两年前,全美所有的本科生当中,只有1.8%的学生选择了经典的通识教育课程,哈佛50%以上的学生毕业以后去了华尔街,现在即使在美国,通识教育也受到了很大挑战。”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说。
反思通识教育的有效性
通识教育受到挑战的原因有许多,在秦春华看来,办学者必须反思的是通识教育的有效性。“十多年以来,高校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几乎把哈佛全套的通识教育都借鉴过来了,也把住宿学院制度搬过来了,但是我们的教育质量提高了吗?”
“今年学院里有一个答辩的博士,显然他读了非常多的书,知识储备非常好,本科是某个大学博雅学院的,接受过通识教育,可他写的论文所有老师都看不懂,甚至连题目都不知道说什么。可见读书多并不意味着思维是清楚的,如果没有逻辑思维能力,没有抓问题的能力,只会越学越糊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汪卫华说。
“我们现在培养的很多学生,每天想的就是以最高的分数进入北大、清华,毕业以后找最好的工作,获得最高的收入,获得一个最好的未来。但这种单一指向成功的线性发展解决不了他们的精神危机。这样就会出现很大的麻烦,因为即使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他们仍然解决不了‘我是谁’‘我下一个目标在哪里’的问题。”秦春华说。
通识教育面临时代使命
“今天讨论通识教育跟2000年的时候又有不同,我们需要总结反思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曹莉说。的确,无论是北大、清华、复旦这些早期的探索者,还是众多正在进入通识教育行列的高校,都面临着通识教育再出发的问题。
“水土不服”是我们在通识教育上遇到挫折的主要原因。中国高校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正赶上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关键阶段,学生大量增加,师资和教学资源本来就捉襟见肘,通识教育对师资和课程的高要求实现起来变得更难,很多通识课都是专业课加工后的常识课,或者是概论课,学生听了并无大用。通识教育再出发,必须面对中国大学的实际。
“要教学生懂得世界,懂得中国,懂得社会,懂得自己,我们必须解决三个难题,一是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怎么结合,二是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三是学生的精神信仰树立。”在秦春华看来,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模式,而是如何提高教育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根本途径是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改革本科教育。“如果今天的课堂主角仍然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如果老师课一上完就要去赶会而没时间批改作业,如果学生一个学期要选10门课之多,教育质量怎么保证?”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除了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外,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全体学生对自己所属文明的核心价值有一个共同体认,从而凝聚共识和力量,这是关乎中国这个大国全方位走向文明富强的大事。我们要往这个方向努力。”曹莉说。
编 辑:徐鹤 宋歌
审 稿:金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