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献辞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20年新春献辞
天仪再始,岁律更新。在蕴藉着希望和梦想的新年钟声里,2021年的帷幕已徐徐拉开。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向所有支持和关心我们工作的领导、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祝愿,恭祝大家阖家欢乐,工作顺利!向勤奋苦读、志存高远的燕园学子们致以最亲切的祝福,祝愿同学们健康快乐,学业有成!
2020年很不平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校教工的大力支持下,齐心协力、积极迎战、创新工作、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回眸这不平凡的一年, 我校教学运行平稳有序,教学改革稳步推进。疫情期间,组织全校教师利用各类网络教学平台顺利完成了约4000门次的理论课教学任务、580门次实验(践)环节教学任务、 5000门次课程在线考核工作。获批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2个新工科专业并开始招生;获批5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荣获第八届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完成燕山大学第七届教学奖的评选工作;获批省级教学名师3名,校级教学名师6名。 2020年,教务处继续秉承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的工作态度,大力推进全校教室设施和多媒体设备升级改造。完成了百余间多媒体教室、讨论室、阶梯教室、语音室多媒体设备、标准化考场设备、多功能教学报告厅更新改造工作;完成两千余套教室桌椅、窗帘及部分教师休息室空调更新安装工作。
2020年各项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是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正是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和对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的积极配合,才使我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攀登新台阶。在此,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向一年来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各级领导、各学院、各部门及全体教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2021年,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全体教职工将把立德树人工作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作为工作目标,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做事,为我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更大的努力。
教学动态
我校举办2020年秋季学期全校教师培训会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进程,12月17-19日,我校在东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了2020年秋季学期全校教师培训会。来自16个学院的全体专任教师、实验教师、专职辅导员192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培训会分三个场次进行,教务处副处长齐跃峰、赵春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分别主持了三场培训会。
本次培训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面对高教发展新形势,统一思想认识,聚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主题展开。赵永生副校长在三场培训会上分别作了题为《立德树人学生中心,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会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全面解读了十九五届中全会关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刻阐述他对高等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他又结合我校招生、就业以及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对我校的学情状态进行了分析。最后,赵校长指出,我校应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投入、进一步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来改变教学一体化平衡体系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因素,进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除主旨报告外,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还根据每天参会教师的不同学科特点,邀请了北京大学的冯雪松、上海交通大学的余建波、北京理工大学的赵洱岽等3位专家做了“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模式分享”的线上专题报告。三位专家分别从政策、形势、相关文件等维度,结合自身长期从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混合式金课建设的历程讲解了一流在线课程建设中的注意事项、问题及解决方案,让与会人员切实感受到了MOOC所引发的教育技术创新和教学理念的变革,这将有助于我校教师深入了解线上线下混合金课、一流课程建设的应用,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为了深入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本次培训会还邀请了燕山大学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6位获奖选手,分别从不同学科和专业角度做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分享。
此外,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增强教师荣誉感和使命感,本次培训会还增设了颁奖环节,对本年度获得第七届教学奖、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各级各类教师教学竞赛奖、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奖的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
全校教师培训会至今已组织8年,培训会在使广大教师了解高等教育形势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统一思想认识,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本科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是我校教师以“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姿态,不断提高自身认识、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责任担当。(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举办燕山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为深入贯彻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要求,聚焦教育教学创新,引导我校教师潜心育人,形成卓越教学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10月下旬以来我校启动了燕山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本次大赛分学院初赛和学校复赛两轮进行,历时两个月于12月29日落下帷幕。
前期各学院分头组织初赛,择优选拔优秀选手参加校级复赛。校赛共有52名选手参赛,其中正高组11人,副高组22人,中级及以下组19人。学校组织31名专家分别对选手提交的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开展了网上评审、对选手的教学创新汇报与教学展示的现场表现进行打分。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徐熳等6位教师获得一等奖,张玉燕等15位教师获得二等奖,曹秒艳等31位教师获得三等奖。
本次教学创新大赛区别于以往的教师教学竞赛的关键在于其强调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为高校教师提升教学创新能力、打造一流课程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本次比赛的总体要求是打造一场面向全员的教学竞赛,激发广大教师特别是教授的教学创新兴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打造一场面向信息化,面向未来,面向“四新”建设的创新比赛,以赛促改,推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升。赛前,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处长金海龙、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组织召开了首届教学创新大赛评委会,对大赛评委提出了明确要求,评委审议并讨论通过了校赛评分标准,确保大赛的公开、公正、公平。
本次比赛一等奖获奖教师将作为我校参加河北省首届教学创新大赛的种子选手,并要求相关学院为选手们配备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进行全程、有针对性的跟踪辅导,协助他们积极备战省赛。同时也希望获奖教师再接再厉,继续深入推进教学创新、推进智慧教育,进而打造更多一流课程,为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发挥积极作用。(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完成2020年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工作和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推荐工作
近日,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学校组织开展了2020年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工作和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推荐工作。
经学院推荐申报、学校格式审查、专家组评审,共确定立项2020年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96项,包括课程思政、专业建设(微专业)、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规范化建设、教材建设、体验式美育通识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等不同类别的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此次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工作旨在引导学校广大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重大命题,通过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的研究,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更好地对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卓越人才系列培养计划、二级学院综合改革、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供稿人:黄丽)
我校2020年秋季学期理论教学任务及结课考试顺利完成
2020年秋季学期,为了加强疫情防控,教务处积极谋划,利用十一国庆的调休时间,压缩假期安排,将教学周从19周调整至18周,原计划第6周内开设的课程均通过单独借教室安排了补课,第7周之后的教学安排整体提前,即后续7-19周教学周整体前移到6-18周内完成。截止目前,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秋季学期的所有理论课教学任务均已完成。
由于教学周的调整变化,课程的结课考试安排变得异常紧张。根据教务管理系统统计,本学期最后两周(12月21日-12月31日)的考试涉及课程共计251门、学生67062人次(同比去年增加了约5000人次),占已排考试课程总人次的42.28%,各学院课程考试安排统计如下:
序号 |
学院 |
课程门数 |
学生数 |
1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 |
86 |
2 |
车辆与能源学院 |
6 |
630 |
3 |
电气工程学院 |
8 |
2120 |
4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
13 |
1385 |
5 |
机械工程学院 |
6 |
177 |
6 |
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
14 |
2368 |
7 |
经济管理学院 |
29 |
3033 |
8 |
理学院 |
35 |
15707 |
9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4 |
18231 |
10 |
体育学院 |
1 |
59 |
11 |
外国语学院 |
81 |
15322 |
12 |
文法学院 |
33 |
4472 |
13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 |
3472 |
合计 |
251 |
67062 |
为确保在12月31日前完成所有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授课和考核工作,教务处组织工作人员集中加班印制考试试卷,并于12月25前完成全部秋季学期的试卷印制工作,保障了结课考试环节的顺利进行。(供稿人:马明建)
我校启动本科生助教工作
为充分发挥优秀本科生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学校在出台了《燕山大学本科生助教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秋季学期分阶段组织完成了助教岗位资源需求申报、助教岗位申请、学院筛选考核、助教上岗以及期末助教提交工作总结(助教工作考核表、个人工作总结、工作记录册等)等项工作。共有9个学院47门课程的56名任课教师提出本科生助教的需求,经过学院层层选拔,最终48名本科生上岗并完成本学期的助教工作。
从助教们提交的工作总结材料上看,学生们通过参与教学工作,促进了受助班级的学风建设、提高了学习效果,助教本人也增强了服务意识和参与教学建设意识,提高了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达到了此项工作的预期。
今后,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不断总结助教工作开展情况,不断完善本科生助教工作制度,切实充分发挥本科生助教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中的辅助作用,提高教学效益。(供稿人:朴波)
教务处组织开展实验课教学专项检查工作
2020年秋季学期,教务处对全校实验课教学开展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查,共涉及13个学院的67门次课程。
检查发现:实验教学基本正常,大部分老师能够认真组织学生按着实验课程大纲开展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课堂氛围较好,教学效果不错。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个别指导老师不在现场或者私自调换指导老师;2、部分课程学生出勤率不高,如部分金课、课程设计等,尤其是近期,因大四考研等原因,学生出勤率更低;3、个别学院课程设计与课表安排不符;4、个别学院实验课学生刷卡后即离开实验室;5、个别课程教学内容不饱满。
另外,教务处抽查了6个学院的实验室教学安全情况,检查发现实验教师均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在实验室门口、仪器、墙面、地面等贴有明显的安全标识和警示标识,尤其是电类和化学试剂等都有规范处理流程,对实验教学的安全开展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今后,教务处还将对实验教学秩序、日常管理等情况进行常态化检查,希望各学院做好自查工作,并通知各实验室持续改进。(供稿人:霍文刚)
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2020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总结工作
近日,根据《关于开展2020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了2020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总结工作。
学校14个学院均组织开展了听课周活动,共有72名学院处级领导干部、62名学院教学督导、3名其他学院教师完成了251名教师教授的279门次课程的听课任务。从学院听课周活动总结中可以看出,听课课程整体教学效果秩序良好,教师上课准备充分,课件制作水平较高,课堂中能适度使用智慧教学工具,结合前言知识和案例展开课程讲授,主动落实OBE教学理念,适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教学用语规范,学生出勤率高,课堂抬头率高,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师生课堂互动。
听课周活动是学校长期坚持的一项教学质量持续性改进工作,旨在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对课堂巡视和监督,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供稿人:黄丽)
相关学院毕业设计课题申报与学生选题工作开展情况通报
根据202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安排,截止2020年12月27日,除经管学院外,其他学院均未按时完成课题申报与学生选题工作(其中外语学院、建工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已完成课题申报工作,但未完成学生选题工作),个别学院未完成达45%以上(材料学院、文法学院)。
教务处已将进展情况通报到相关学院,并督促各学院及时完成课题申报与学生选题工作,确保202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顺利开展。(供稿人:霍文刚)
教务工作简讯
● 根据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河北省教育厅的通知精神,经过个人申报、学院推荐、学校组织资格审核、学院组织专家评审、教育厅组织评审,我校2部本科生教材被推荐参加首届全国教材奖评选。(供稿人:吴伟龙)
● 12月25日,河北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公布国家级和部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的通知》(冀教高函〔2020〕85号),我校获批4门河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供稿人:黄丽)
● 近期,我校完成2020年度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工作。期间,对32项观测点的数据进行系统整理,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形成评价数据500余项;根据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绩效考核教学成果加分标准,形成加分数据100余项。(供稿人:宋歌)
● 近日,教务处完成了2021年春季学期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课程的遴选立项工作,经学院推荐申报、学校组织审查,确定4个学院的10门次课程在2021年春季学期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12月31日,立项名单在教务处网站上公布。(供稿人:黄丽)
● 近期,我校完成2020年度高校教师资格认证材料审核工作。期间,先后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了网上报名注册、现场确认、材料初审、材料报送、接受复审等工作,我校54名教师相关材料均通过审核。我校各项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均受到河北省教师资格认定事务中心的充分认可。(供稿人:朴波)
● 近日,教务处组织外语学院完成了2020年河北省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库)申报工作,共推荐申报了3项2020年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建设项目。(供稿人:黄丽)
● 12月31日,教务处组织开展了10项2019年立项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实施情况检查工作。经汇报检查,其中3项项目建设任务落实到位,混合教学效果好;6项项目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混合教学效果一般;1项项目未按照项目建设任务实施,项目建设进度滞后。(供稿人:黄丽)
● 近日,教务处组织完成了32项省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校内结题验收工作,包括2018-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0项,首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2017-2018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此次共有23项项目完成建设任务,9项项目因疫情影响等原因申请延期。截至12月30日,教务处已将相关结题验收材料报送至河北省教育厅。(供稿人:黄丽)
学院采风
机械工程学院获批6项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文稿来源:机械学院 高帆)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23 号)和《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8号),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新增6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获批国家级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获批国家首批线下一流课程2门。
新工科项目是教育部近年来专门针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设立的国家级教改项目,是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机械工程学院积极对接相关学会协会,集聚资源多方协同申报新工科项目,由工程机械学会、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委员等推荐的3个项目成功获批;由省教育厅推荐1项并成功获批。机械工程学院所获批的4项新工科项目,涉及新工科建设方法的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改革创新等。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一流课程是指教育部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的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近年来,机械工程学院积极以先进教学理念为引领,以教学内容优化为核心,以教学模式创新为手段,转变理念、精准设计。聚焦多课程深度融合、多元化项目制线下金课建设,获批国家线下一流课程2门。聚焦线上一流课程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获批河北省精品线上一流课程3门。
电气学院举办2020年实验教学设计竞赛
(文稿来源:电气学院网站)
为加强学院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实验教师成长与发展,提升实验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紧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要求,探索线上实验教学新模式,电气学院组织举办2020年实验教学设计竞赛。
本次竞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于11月举行,共有22名教师提交实验教学微课参赛作品,经专家函审打分共选拔出6名教师进入复赛。学院高度重视本次竞赛活动,卢志刚书记亲自带队、刘爽副院长及各系教学名师组成评审团,特邀机械学院史艳国老师、信息学院胡正平老师担任本次竞赛外单位评委。参赛教师结合线上实验教学需求,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展示教学方案设计及组织实施情况。12月18日复赛中,评委团从实验教学设计、实验组织实施、授课情况等方面进行现场评审打分,最终2名教师荣获一等奖,4名教师荣获二等奖。
竞赛环节后评委们进行了精彩点评。卢志刚书记肯定实验中心取得的成绩并对实验中心未来工作提出殷切希望;刘爽副院长再次阐明实验教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史艳国老师对综合性实践课程推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提出建议;胡正平老师强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应有效融合;刘志新老师、潘钊老师、钟嘉庆老师也分别对实验室开放、实验和理论教学有效衔接、实验教学高效运行等方面给出各种合理化建议。
本次竞赛突出专业实验教学特色,既是对上半年线上实验教学的整体回顾和总结,也意在通过以赛促教提升实验教师整体实验教学能力和水平。
外语学院在首届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获二等奖
( 文稿来源:外国语学院 张馨月)
12月20日,“首届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全国决赛落下帷幕。外国语学院由英语系张馨月、张宇、付继林、张颖、郭晨等五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在决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奖。
本届比赛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外语》编辑部主办,旨在使各级各类外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进一步发挥外语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力促进和提升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共有来自29个省市、771所高校的1500个教学团队和个人参加该项赛事。
在我校深入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外国语学院积极行动,制定了《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三年规划》,周密部署、稳步实施、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贯彻和推动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了我院教师的主体意识和思政教学能力。学院做好顶层设计,以制度为保障,以课程为依托,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模块/群为单位,以集中研讨为途径,以网络、图书等为资源,以竞赛为抓手,期望通过立项培育、活动促成、竞赛推动,建立校、院、系/专业三级课程思政建设体系,逐步实现“讲授有风格、成果有固化、课程有品牌、教师有榜样”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格局。
外国语学院“以赛促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今年继取得河北省首届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比赛一等奖、燕山大学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后又在全国比赛中再创佳绩,为2020年我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取得高水平成果做出贡献,也为今后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
通知名称 |
截止时间 |
备注 |
1 |
关于2021年春季学期补考网上报名的通知 |
2021年1月16日 |
网上确认 |
2 |
关于做好202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 |
2021年 7月4日 |
按照节点开展相关工作 |
3 |
关于在网上查询2020-2021学年春季学期教学安排及课程表的通知 |
|
网上查询 |
专题聚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价值引领 质量为本 改革创新 监督保障
——“十三五”期间高校教材建设有关情况介绍
(文稿来源:教育部网站,2020年12月24日)
“十三五”时期,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高校教材建设坚持价值引领、坚守质量为本、推进改革创新、完善监督保障,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阶段发展需要,与专业、课程改革同步,持续推进教材建设提高质量、创新发展。概括起来,高校教材建设在此期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材数量持续增长,类型更加丰富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正式出版的、版权页标注“教材”字样的高校新增教材数量达4.3万余种。除此之外,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教学参考书、教辅用书以及未标识为教材但实际作为教材使用的出版物。总的来看,高校教材建设有两方面特征:一是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理论课教材涵盖了全部12个学科门类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还有为数不少的实验实践教材、实习实训教材,以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材。二是类型多样、适用性提升。各地各高校持续强化教材建设顶层设计,以适应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化需求。继续实施规划教材精品战略,优秀教材、精品教材、规划教材示范引领,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技术进步和学科发展为驱动,以适应高等教育分类发展需求为核心,注重增强教材类型的多样性、适用性,适应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优质教材层出不穷。
二、价值导向全面树立,育人功能持续增强
强化教材育人功能,把教材作为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强化价值引领,助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推进教材内容及表现方式方法改革,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材编审选用全过程,努力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二是立足中国实践,反映国情民情。大批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彰显中国特色的教材不断涌现,特别是创新创业教材建设快速发展。三是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国家需求。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相适应,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陆续部署反映新学科、新知识、新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相关教材及资源的研发、建设,服务跨学科人才培养。
三、抢抓新技术带来的历史机遇,新形态教材创新发展
抢抓新技术带来的历史机遇,推出了一大批纸质+数字化资源教材,以及融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配套移动软件等表现丰富的多介质教材。新形态教材打破了纸质教材的局限,添加可视性强的动态图例,补充更新实践案例,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展内容,增强了教材表现力和吸引力,强化了育人功能。不仅在解决传统教材更新不及时的老大难问题上取得成效,而且有效服务于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施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中,这些新形态的优质教材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质量的“实质等效”。
四、融入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与改革,有效保障培养质量
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全面推进,专业、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与改革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是将教材建设与选用纳入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针对本科高校的1049门专业基础课和3676门专业核心课,制定了教材及参考书目的建设与选用规范,鼓励高校选用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等优秀教材。二是将教材编写与选用纳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指标。自2019年起,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开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遴选,把优秀教材建设作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硬指标”,形成了“一流专业” “一流课程”引领“一流教材”建设,“一流教材”建设支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良性发展局面。三是将教材建设与选用纳入质量监管系统。陆续将教材建设与选用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考察范围,强化质量跟踪与监管。
下一步,教育部将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教材建设经验,深入推进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深化高等学校教材与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与改革,加快构建支撑世界一流、中国特色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教材体系,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智能时代坚守教学规律变革
(文稿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4,李晓玉等)
教育,是对技术发展最敏感的行业之一。人工智能的加入无疑向教学领域提出了重新审思教学规律的挑战。作为教学活动诸要素之间本质联系的教学规律呈现出一定的坚守,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标得以坚守,知识体系与结构的完整性得以坚守,班级授课制度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得以坚守,教师与学生情感交往型的师生关系得以坚守,学校阶段式总结性教学评价得以坚守等。以坚守为基,人工智能与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教学要素之间规律性关系的一些变革。
识别优势充实目标,完善人才成长格局。在坚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标定位的基础上,一方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技素养、数据素养。人文素养利于在遵循伦理原则的前提下,以有效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人机关系实现未来的人机合作。科技素养包括对科技原理与方法的知晓、对科学技术优劣势的认识等,不仅利于人类在智能空间真正把握自身命运,同时在关乎社会和国家命运之时,能够发表并采取理性的见解与行动。数据素养作为分析理解和运用大数据的能力,在数据如洪流的智能时代,有利于从中分析、选择、运用有价值的信息数据进行预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防御”机器人的思维。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可能危及自身价值与尊严。因此,人类优于人工智能的创造性、系统性、批判性等“防御性”思维的培养被纳入目标,以形成竞争优势。
通识化结合专门化,宽基础夯实发展步调。在坚守知识体系与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方便了学习内容定制化。智能时代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养的创造性人才,因此,教学内容的“定制”除了专门针对学生兴趣、知识理解等差异以“智适应”技术推送个性化内容之外,还加入了跨学科内容,为专门性与通识性的结合提供可能。这种必然性变革易于使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的大智慧,塑造学生大视角、宽视域的待物格局,以知识的完整滋润生活的整全;学生也能在知识整体中时刻感受、识别并检验兴趣指向,实现对兴趣发展的实时调整、夯实与强化。
个别教学智能观照,人机整合作用加强。在坚守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个别教学成为时代标志性的组织形式。有异于传统意义上的个别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系统以强大的感知、识别与建议能力,针对学习风格、理解程度、学习成绩等确认学生学习能力,明晰其学习范围与节奏,帮助教师全面把握学情信息,以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辅导或教学。以此,凭借人类教师与人工智能系统之合力,最大化地观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最强教学能量的发挥。
新型师生关系融入,推进互补协同发展。在坚守师生人际关系即人类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基础上,师生关系有了一定的拓展与变革。在师与生的关系当中,人机关系与人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际关系为人机关系的冷漠增添温情,人机关系为人际关系的拓展释放空间;人际关系是人机关系的发展动力,人机关系是人际关系的补充与延伸。通过对两大关系的恰当把握,有利于推动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的优势保持与整合,以合作互补激发教学能量,寻求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学质量最优化。同时,有利于强化人类教师在新时代教学中的合理定位与角色坚守,重铸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建构个人智能档案,实时反馈调整节奏。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教学评价,在坚守阶段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智能档案评价成为评价机制中的典型方式。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前,该评价因常有记录不及时、分析不全面等情况而未尽其用。人工智能测评通过语音识别、面部识别、动作追踪等智能技术,将其自动纳入个人智能档案,进行针对性诊断,以便为后续教学活动提供数据支持、推送指导信息、调整教学节奏。这一变革为有效的即时评价、评价后的及时反馈、反馈后的瞬时调整提供依据,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细节化、整体化的动态把握,使评价真正实现诊断、强化和调节学习的应然功能。
设计类复合专业如何做好课程思政(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8日,陈英)
设计学类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主要培养既有艺术功底又有技术基础和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立体化的专业门类具有文理融合、技艺共生、古今贯通、共性个性兼容的特点。与其他课程相比,设计类专业课程具有跨多学科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多元性、受众学生思维灵活等特征。这对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许多个性或特性要求。笔者认为,面向这种复合型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树立辩证、系统和全域思维,捋顺思想引领和专业学习、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等多维关系。
以辩证思维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任课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责任主体。设计学类专业课程教师要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专业课堂植入思政理念,嵌入德育元素,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辩证统一到每一门课程中。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推动艺术与技术辩证统一。设计学类专业除了素描、色彩、现代构成艺术、设计美学等艺术课程外,还需开设计算机语言、数字技术、人体工程学等理工类工程。艺术素养与科技素质并重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渠道,这正是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
推动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艺术贵在独创,优秀艺术作品总是打上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设计又必须遵循普遍的艺术法则和审美规律。设计学类专业的学生大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自我意识强烈,集体主义观念相对薄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规范纪律要求,强化养成教育,无疑是设计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重点任务。
推动传统与现代辩证统一。国内设计学类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主干训练体系是西方“包豪斯”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在专业教学中所占比重偏小。整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在借鉴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设计精华,传承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这既是形成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国方案”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设计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
以系统思维捋顺,立德和立学关系。
立德和立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目标。前者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后者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和立学有机衔接的最重要路径和最有效方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捋顺立德和立学的主次关系,如何实现有机融合,一直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之一。
推动立德和立学有机融合离不开科学的制度设计,为此要将课程思政纳入培养方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学类专业要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拟定课程教学大纲,将“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将“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作为科学的教学目的和育人导向。
设计学类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要通过形象生动的艺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达到“健全人格、美化心灵”的教育目标。设计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如革命历史题材、传统文化题材、地域文化题材的艺术设计作品等。从这些带有明显价值倾向的内容入手,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对于政治色彩不浓的教学内容,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传授知识、分析问题,突出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艺术素养。设计学类课程所揭示的专业伦理,则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
以全域思维融通,课程思政全过程。
立足不同专业的特点,整体设计,分类推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课程思政不仅要融入设计类课程课堂教学,还要扩展到课前设计和课后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树立“全域”思维,即将课程思政工作拓宽到课堂教学内外,实现课程建设全过程的有效融通和有机统一。
课前备课要广泛搜集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资料,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设计活动设置为教学内容,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教育。设计学门类专业课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课后实践指导是实现全过程育人的关键环节。要加强课后实践指导,在设计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要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把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
需要强调的是,在建构设计学门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思政育德与专业育智有机融合,找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相通点和切入口,防止标签化、生硬化、空泛化的课程思政模式。将课程思政自然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如春在花,如盐在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品尝到思政的味道,而没有生硬的灌输痕迹,方能收到事半功倍、同向同行的效果。
浙江财经大学:二十六年“守课人”
(文稿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年12月25日,蒋亦丰等)
讲台上教师在上课,台下听课的不只是学生,还有一群老师认真做着笔记。他们当中有学校领导,也有银发苍苍的退休教师……
这是记者在浙江财经大学看到的一幕,他们被学校称为“守课人”。每人一学期需听15节课以上,不仅要发现课堂存在的问题,还要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在期末写成一份《情况反映》。这项工作在浙财大作为一项制度已延续了26年,刊发《情况反映》总计132期,250万余字。
“守课人”是该校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督导委员会成立到现在换了十二届,有48名教授守过课,其中不乏60多岁的退休教师。年初制定的听课计划,老师们都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即便是今年疫情期间,守课人也会听网课,一节不落。
听课时,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甚至某个知识点应该放在PPT的哪个位置等等,诸多细节都会成为课程评价的一部分。守课人不仅要做好记录,还会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成集的《情况反映》作为校内定期出版的刊物,是每个老师每期必看的“课堂指南”。
王寿春教授已经守了13年的课。“我们不仅每学期要听课,还要写听课情况评述,总结一些老师上课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分析上课好的老师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我们还请优秀教师分享他们上课的心得体会,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守课人”在浙财大是一个成熟的体系,全校有督导委员会,学院下设督导机构。每个刚工作的年轻教师,都会有自己的“导师”。学校还设学生教学信息员,算是督导的“望远镜”,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会迅速得到反馈。
督导的工作不仅仅是听课,还会审核考试试卷、教学大纲,与教师一起研讨提高教学质量。督导委员会的成员邓万勇教授已经退休,他说:“很多督导老师都拒绝了校外的高薪聘请,想再为学校做点事。在这个岗位,我们很快乐,因为这是我们坚持了一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