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通知》(冀教高函〔2019〕8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具有燕大特色的高水平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目标
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到2023年底,建成100门左右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力争建设60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不少于15门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三、建设原则
1.提升高阶性。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
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突出创新性。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3.增加挑战度。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四、建设范围与类型
(一)课程范围
纳入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生课程。
(二)课程类型
1.线上一流课程。即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突出优质、开放、共享。优先支持已有校级精品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优势课程开展线上一流课程建设。重点支持难度较大、受众面大、不及格率较高的课程。
2.线下一流课程。即主要以面授为主的课程,突出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积极实践项目式教学(大作业),以项目(大作业)引领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3.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即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通过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形成的课程。课程教学时间的20%-50%用于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其余时间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方式进行线下面授。优先支持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优质课程建设。
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即针对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操作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的高水平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5.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而建设的精品课程。该类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五、建设内容
1.转变观念,理念新起来。以新理念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推动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
2.目标导向,课程优起来。以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破除课程千校一面,杜绝必修课因人设课,淘汰“水课”,立起课程建设新标杆。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建设一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一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
3.提升能力,教师强起来。以培养培训为关键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将全员教师纳入基层教学组织,强化教学研究,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完善助教制度,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实现青年教师上岗培训全覆盖,新入职教师必须经过助课、试讲、考核等环节,获得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学校培训部门颁发的证书,方可主讲课程。实现教师职业培训、终身学习全覆盖,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
4.改革方法,课堂活起来。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解决好怎么讲好课的问题,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
5.科学评价,学生忙起来。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
6.强化管理,制度严起来。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重点严格课程管理。各学院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严格考试纪律,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
7.政策激励,教学热起来。以教学贡献为核心内容制定激励政策。加 大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优秀课程和教师的奖励力度,加大教学业绩 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权重,营造重视本科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六、组织管理
1.教务处负责制定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方案与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校内课程建设遴选管理和激励机制,完善课程督导和评价机制,指导各学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
2.各学院为一流课程建设主体,需根据学校建设方案做好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优化课程体系,组建优秀教师团队建设一流本科课程。
3.学校对认定的一流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认定为校级及以上一流课程的课程在认定文件公布之日起须继续建设五年,定期更新资源和数据。对于未持续更新完善、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课程团队成员出现师德师风等问题的课程,将予以撤销。
4.建设期内,各类课程应按照《燕山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见附表)进行持续性建设,努力提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七、推荐条件
推荐课程须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的同时,在以下多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1.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4.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5.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6.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 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7.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八、支持政策
1.对被认定为校级以上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学校在年底按照《燕山大学关于印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细则》中“燕山大学教学工作量计算暂行办法”,给予相关教学单位兑现绩效奖励。
2.对被认定为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学校给与每门1-3万元建设经费。
3.线上一流课程视频录制经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引进课程经费、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实验系统开发经费均由学校承担。
4.在国内主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运行的线上一流课程,根据课程运行情况,按照《燕山大学关于印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细则》中“燕山大学教学工作量计算暂行办法”,每年给予课程团队15-30不等的教学工作量奖励。在国内主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产生的教学服务费等收益将全部作为该课程团队的课程资源更新建设费用,由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管理机构直接划拨至课程团队,由课程负责人负责管理使用。
5.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按照《燕山大学关于印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细则》中“燕山大学教学工作量计算暂行办法”,前三轮教学每轮给予任课教师15-30不等的教学工作量奖励。
6.各学院应统筹用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等财政资金,在经费和政策上支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