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21年第11期(总第198期)

2021年10月22日 11:17 宋歌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21年第11期(总第198期)       20211015

     

教学动态

教务处近期开展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情况调研系列工作

 

我校选派教师参加FDW教学技能引导员国际认证培训

 

 

我校完成2021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结果统计工作

 

教务处组织完成学校大类招生培养专项调研工作

 

教务处组织新生入学资格复查相关工作

 

 

教务处组织召开2020年在线课程建设项目(文管类课程)启动会

 

教务工作简讯

学院采风

机械工程学院组织开展教学纪律专题教育学习

 

机械工程学院召开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工作推进会

 

 

理学院应用数学系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与教学示范观摩活动

 

 

艺术与设计学院举行秋季学期教改项目结题验收暨经验交流会

工作提示

 

2019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结题验收与2020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阶段检查、2020-2021学年试卷检查等

高教视点

新工科建设的成电方案落地生根(摘选)

 

中南大学:进行思政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摘选)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刘吉臻:只要对学生有帮助,就会一直讲下去(摘选)

 

机器鸟飞向新工科课堂(摘选)


教学动态

教务处近期开展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情况调研系列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相关工作安排,教务处出台了《关于组织学习文件、征集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案例和就学校系统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征求意见的通知》。在各教学单位协助配合下,教务处于近期完成了梳理我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情况、挖掘推荐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典型案例、向省教育厅如何做好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献计献策系列工作。截止930日,学校已向省教育厅提交了调研报告、调研清单和优秀案例等材料。

经梳理,我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分为校院两级,校级基层教学组织面向专业、专业(群)、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实验课设置,以系、实验中心、教研部等名字命名,与学校机构设置同步进行;院级基层教学组织是各教学单位面向课程(群)、教学团队设置的院级教学组织,以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等命名。其中,校级基层教学组织88个,院级基层教学组织93个;仅面向研究生教学的基层教学组织有5个。校级基层教学组织由学校根据聘任条件选聘1名主任,1-3名副主任;院级基层教学组织由学院聘任1名负责人。学校校级基层教学组织涵盖了学校所有教学单位、本科专业、课程和所有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含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师资)。

14个教学单位向学校推荐了14个基层教学组织典型案例,主要内容包括在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承担教学任务、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形成的有效办法、发挥的积极作用、积累的宝贵经验等。经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概论教研部”和“机械电子工程系”两个基层教学组织案例被推荐参加河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典型案例评选。

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和各教学单位反映的意见和建议,教务处对当前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不足、面临的困难等进行总结梳理、研究分析,向省教育厅就如何做好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出了意见建议。

此外,教务处在对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相关管理办法进行了深入学习,初步形成了《燕山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办法》(初稿),以期系统推进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供稿人:李芹)

 

我校选派教师参加FDW教学技能引导员国际认证培训

108-12日,我校3名教师赴武汉参加了为期四天的FDWFacilitator Development Workshop)教学技能引导员工作坊并获国际认证证书。相比初级的ISW培训,FDW培训为更进阶一层的引导员培训,获得认证的老师通过反复演练如何带领ISW的学员,成为合格的ISW认证培训的引导员。

本期工作坊由武汉轻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办,武汉轻工大学是全国首个建立ISW国际认证中心的高校,曾先后为全国三十余所高校、两百余名教师开展认证培训,举办过ISW及相关的教学类培训讲座百余场,为各高校培养了一大批教学能手和教师发展培训师。本次FDW工作坊由武汉轻工大学曾万勇、詹薇两位老师担任培训师,刘滨、罗勇为助教,来自燕山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的8名学员在培训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如何成为ISW工作坊的引导员,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通过3次迷你授课和引导练习深入理解ISW精髓,通过给予和接纳同侪反馈,学会有效倾听,同时提高自己的引导技能,提升有效反馈的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最后8名学员全部顺利完成研修活动并获得国际认证的FDW研修证书。

ISW教学技能系列工作坊包括教学技能工作坊(ISW)、教学技能引导员工作坊(FDW)和教学技能培训师工作坊(TDW)三个研修项目,已获得ISW证书的教师可以进阶参加FDWTDW研修,获得ISW国际咨询委员会认证引导员资格和培训师资格。近40年来ISW在北美受到普遍欢迎和重视,其影响力现已扩展到了全世界范围,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大学教师发展项目的核心活动之一,项目培训效果被高校教师高度认可。今年7月以来,我校聘请了9名此前已获得ISW认证证书的教师作为校本培训师,成立了燕知行”教学技能培训团,并按照BOPPPS的教学模式模拟开展了两期ISW教学技能工作坊,培训效果良好。组织参加本期FDW工作坊,旨在为我校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发展团队,今后能够独立开展ISW工作坊,引导教师用更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来指导本科教学实践,丰富我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完成2021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结果统计工作

近期,我校组织完成了2021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以下简称“学生评价”)结果统计工作。

此次学生评价工作依照《燕山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燕大教字[2020]22号)文件精神开展。修订后的文件对认定性评价指标重点、学生参评率、评价结果认定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与完善。为保证此次学生评价工作严格按照文件对随堂评价发布情况、学生参评率、评价结果认定等方面的要求组织开展,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各学院相关工作负责人召开学生评价工作推进会,对文件精神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最终,经各教学单位评选、公示,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审核后,共评选出703门次优秀课程,占参评课程总门次的21.83%。对于评价结果为优秀的课程,学校将给予任课教师当年所讲授课程一定的绩效奖励,奖励工作量在年底工作量核算时一并发放。

今后,学生评价工作将继续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开展,并组织各学院不断完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贯彻落实随堂评价发布的有关要求,以期相关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教学质量信息,以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供稿人:宋歌)

 

教务处组织完成学校大类招生培养专项调研工作

近期,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开展高校大类招生及培养工作专项调研的通知》,教务处组织开展了学校大类招生培养专项调研工作。

教务处首先对学校目前大类招生及培养情况进行了梳理,并提交了《燕山大学大类招生培养工作情况汇报》,主要说明学校专业大类整合原则、学校培养方案设计、学生管理三个方面的情况。学校自2020年开始进行大类招生培养,属于学院内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即在高考选考科目一致的前提下,以同一专业类或相近专业类整合原则进行整合。我校按照1+3模式进行大类招生培养,目前共有11个学院的32个专业进行11个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此外,学校还有22个专业按照专业招生。目前,20207个大类招生培养专业已完成专业分流,学校以第一学年成绩作为主要分流依据。

在此基础上,学校于9月底发布了《关于教育部高校大类培养专项调研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学院对我校2020级和2021级大类招生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分析,形成了《燕山大学大类招生培养调研报告》。系统分析开展大类招生培养以来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术表现、获得奖励等人才培养情况,并与改革前进行对比。分析大类招生培养以来在培养过程中、学生管理过程中、专业分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从调研中发现,我校2020级大类招生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学业成绩呈现出比2019级相关专业学生同时期略有降低现象(主要反映在绩点2.0以上学生比例明显降低,有不及格课程的学生略有增加)。学业成绩略有降低,一方面,可能受疫情影响,虽然学校也系统开展了线上教学,但授课效果与线下教学有一定差别;另一方面,部分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没有及时适应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学生没有专业归属感,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情况还需观察。

从调研中发现,我校2020级大类招生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参与科研训练比例和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比例比2019级相关专业同时期有大幅增加。这与学校2020年开始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中心,在所有学院成立了院级创新创业中心,系统实施创新创业两级管理等措施有关,此外与部分学院将学术表现和学科竞赛获奖情况作为专业分流的部分参考依据有关。

目前已反映出按照成绩进行专业分流存在两级分化问题,一方面,个别专业因为学生选择意愿较低,导致该专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较为集中,为之后的教学带来较大难度;另一方面,个别专业学生选择意愿高,成绩好的学生扎堆,存在资源竞争压力大等问题。此外,还面临导师和辅导员配备模式等管理机制与大类招生培养的适应与调整等问题。

今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还需校院两级管理部门、专业教师认真研究,积极谋划,进一步完善培养过程、优化管理体系,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供稿人:姜新)

 

教务处组织新生入学资格复查相关工作

近期,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录取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和学籍电子注册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和燕山大学《关于2021级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工作的通知》相关部署,为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学籍注册信息的准确性,教务处牵头组织完成了本科新生电子图像采集工作和学籍关键信息核对工作。

根据复查工作要求,本科新生需完成两类图像采集。第一类是学生身份证上的照片采集。为保证采集信息的准确性,教务处为各学院专门采购了身份证识别仪,并组织了专题培训会,目前已完成了5755名学生(应采集5807名学生)的身份证照片采集。第二类是学生入校后的本人现场图像采集。新生入学后现场采集的照片不仅要作为学籍库中的学籍照片长期保存和使用,还要作为《燕山大学学生卡片》上的照片存档备案。为此,教务处协调了专门为毕业生进行图像采集的省新华社,来校为新生进行了现场采集。目前已完成了5793名学生(应采集5807名学生)的现场图像采集工作。因证件丢失、学生未在校等原因未能采集的图像及照片信息,将在后期陆续完成。

近期,教务处将把采集到的两类图像信息交给信息技术中心,以便信息技术中心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对采集到的新生图像信息与高考报名照片、身份证照片进行人像比对。

截至目前,学籍信息核对工作已全部完成,未发现学籍信息错误情况。

 

教务处组织召开2020年在线课程建设项目(文管类课程)启动会

108日,教务处组织召开了2020年在线课程建设项目(文管类课程)启动会。来自机械学院、经管学院、环化学院和文法学院的6门课程负责人及主要成员、负责课程视频制作的第三方公司课程顾问及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等1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务处工作人员介绍了课程建设的进度安排和具体要求,课程顾问讲解了在线课程制作的流程、视频拍摄前期脚本准备及视频录制中的注意事项等。同时,参会人员就课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和细节进行了充分交流与讨论。课程顾问表示会积极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有针对性的解决好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务处工作人员也表示,会做好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服务保障工作,保证课程建设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供稿人:李小特)

 

教务工作简讯

近日,根据《关于推荐2021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的通知》,我校完成了2021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推荐工作。我校共推荐2项优秀项目案例。(供稿人:李小特)

近期,我校已在河北省学士学位论文平台完成202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上传工作,共提交论文6019篇,并完成2021年河北省本科毕业论文抽检评审专家推荐工作,按照要求,我校共推荐18名评审专家。(供稿人:霍文刚)

近期,在课程负责人验收的基础上,教务处组织完成了2020年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理工类课程)的验收工作。(供稿人:黄丽)

近日,教务处组织外国语学院编制了《燕山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2021-2025年)。(供稿人:黄丽)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教风、考风建设,规范教师课堂和监考纪律,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近日,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启动了教学纪律专题教育工作。(供稿人:黄丽)

近日,教务处完成了2021年秋季学期第二次(10月份)校领导听课安排工作。(供稿人:黄丽)

 

学院采风

机械工程学院组织开展教学纪律专题教育学习

(文稿来源:机械工程学院网站)

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教风、考风建设,规范教师课堂和监考纪律,机械学院于109日在机械馆301组织开展教学纪律专题教育学习。本次学习由副院长姚建涛主持,各系部主任及教师代表、综合办公室相关人员参加。

姚建涛首先带领大家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并对各系部提出几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理想信念教育;二是要从实际出发把相关文件精神转化为具体的任务举措,把各项要求融入到教师管理的各环节;三是要大力树立和宣传优秀教师先进典型,创新工作机制和有效载体。

随后,全体人员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重点学习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融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等内容,深刻领会《纲要》印发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和主旨要求。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针对不同类别课程和不同专业方向特色提出了具体建设目标,为学院全面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起到重要推进作用。各系部将进一步组织和贯彻落实有关工作,继续着力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细落实。

最后,姚建涛结合《燕山大学本科生课程考试管理规定》,围绕考试方式、考试组织、命题工作、试卷印刷、监考职责、成绩评定及试卷保管、成绩查询与更改等方面做了工作提醒,要求各系部加强本科生课程考试工作的管理。

学院各系部还将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对照国家文件和学校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查找各教学环节中容易存在的漏洞,强化教学管理和纪律要求。

 

机械工程学院召开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工作推进会

(文稿来源:机械工程学院网站)

930日,机械工程学院组织召开工程教育认证状态保持与持续改进工作推进会。会议邀请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史艳国教授、宋俊杰老师进行交流指导,副院长姚建涛、各系部主任及持续改进小组成员、综合办公室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姚建涛主持。

姚建涛介绍了工程教育认证状态保持与持续改进工作指南,传达了关于工程认证持续改进的工作精神,并针对前期专家持续改进建议、改进方向提出了指导意见。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专业,围绕专家组进校考察时提出的持续整改意见,结合专业认证中期持续改进报告材料撰写情况,分别介绍了关于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和取得成效,并详细说明了专业面向产出内部评价机制的完善和运行情况。

与会专家对标《工程教育认证状态保持与持续改进工作指南(试行)》要求,详细分析了工程教育认证中期持续改进工作报告存在的不足,指出了专业认证要以保障体制机制建设为核心,按照面向产出评价机制的要求,梳理脉络,逐条分解,形成清晰的制度修订和机制评价框架和思路,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持续改进中期报告。

会议强调,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工作是学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工作。各系部要高度重视持续改进工作,科学制定好工作计划,抓住持续改进工作的重点,聚焦产出评价机制和制度文件,尤其是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等机制,保质保量做好中期持续改进报告工作,强化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实现持续改进工作常态化。

 

理学院应用数学系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与教学示范

观摩活动

(文稿来源:理学院网站)

109日,应用数学系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教研组利用腾讯会议组织了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和教学示范观摩活动,副院长胡林敏教授参与指导。

应用数学系承担着全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秋季学期分别为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了《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门主干基础课程。本次活动围绕这两门课程展开。

首先,刘俊伟老师分享了《高等数学》课程中“曲面的面积”内容的课程思政案例。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引入知识点“曲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通过例题讲解强化知识点的应用,并以课后作业——中国天眼FAST相关的应用题收尾。赵晓华老师分享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事件的独立性”知识点的课程思政案例。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知识点“事件的独立性”,结合历史上的一个小故事“大将军狄青巧用独立性鼓舞士气”,启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引导和鼓励学生不做“躺平的一代”,努力进取,将人生的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最后,胡林敏副院长给出了细致的点评和指导意见,对两位老师的课程思政案例的亮点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对其中一些细节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系党支部王艳宁书记也对上述的课程思政案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给出了完善案例细节的一些具体建议和做法。

应用数学系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教研组精心组织了本次活动,目的是让更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分享与交流,使课程思政案例更加多元化、生动化,进一步提升广大公共数学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理解的广度与深度。

 

艺术与设计学院举行秋季学期教改项目结题验收暨

经验交流会

(文稿来源:艺术与设计学院网站)

107日下午,艺术与设计学院秋季学期教改项目结题验收暨经验交流会在美术馆201203多媒体教室举行。副院长张竹岩、赵琳,工业设计系主任王年文、视觉传达系主任刘维尚、公共艺术系主任杨志宏、雕塑系主任吴新及各系骨干老师作为专家参加评审答辩。

参加本次结题验收评审的是学院20192020年立项的校级教改项目。会上各位教改项目负责人汇报了项目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评审专家就项目完成情况和后续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改进与完善意见。会后,参加本次答辩的评审专家、教改项目负责人以及观摩活动的青年教师进行了交流,就项目申报、课题推进、成果完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次活动旨在确保相关教改项目的有序开展,提高项目研究质量,推动学院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高水平教学成果的产出,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开展2019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结题验收与2020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阶段检查工作的通知

1021

 

2

关于开展2020-2021学年试卷检查的通知

教学周第10

 

3

关于开展燕山大学2021年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1115

 

4

关于调整课程成绩等级及对应关系的通知

 

 

5

关于调整部分课程成绩比例控制要求的通知

 

 

6

关于开展2021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

1215

 

 

高教视点

新工科建设的成电方案落地生根(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21927 王晓刚等)

“手势体感迷宫”“益智训练桌上弹球”“手持防抖饭勺”……每学期,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成电”)各学院都会举办学生作品展,展出本科生项目式课程作业。展览现场,有趣又有科技含金量的作品吸引着参观者,学生们既是创作者,又是讲解员,自信满满地作介绍。

近年来,电子科大坚持以“唤起好奇、激发潜能”为核心推进新工科建设,克服了传统工程教育重“教”轻“学”、知识素养失衡、培养模式单一等不足,构建起逐级挑战的新工科项目课程体系、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生态和优势集聚的人才培养环境,形成了贯通融合、迭代升级的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

全面落地:两大课程体系覆盖全体本科生

以“唤起好奇、激发潜能”为引领,电子科大八年磨一剑,打造了新工科项目式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了覆盖各类课程、惠及全体学生的研究性、挑战性教学模式改革。

“多旋翼飞行器设计与实现”是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的项目式工程实践课程。该课程坚持“项目驱动+问题驱动”的理念,引导学生分三个阶段逐步深入学习,最终完成多旋翼飞行器设计。

据了解,电子科大已在全校所有工科专业中建成了从“新生项目式课程”到“高峰体验项目式课程”的新工科项目式课程体系,实现了“新生项目式课程”对大一工科学生的全覆盖。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软实力”,学校建设了包含“文史哲学与文化传承”等六大模块的120余门核心通识课,每个专业还开设“新生研讨课”“专业写作与口头表达”等必修课。同时,学校积极拓展通识教育资源,以“成电讲坛”“成电舞台”等活动和校外优质慕课作为通识课程的有益补充。

在加强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学校大力推进实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的学+挑战性的学+创新性的做”教学模式改革,把“句号课堂”变成“问号课堂”,推动课堂革命和学习革命不断走向深入。

跨界融合:构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生态

跨界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题中之义。2016年,电子科大就面向“互联网+”“智能+”融合发展趋势,在国内率先实施了“互联网+”复合型双学位培养计划,融合4个学科的6个专业,重构了所有核心课程。这种融合,顺应了大类培养趋势,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019年,电子科大基于信息技术学科优势,首创了“新工科+新艺术”辅修专业“交互新媒体艺术”,培养面向未来、基础扎实且具有艺术修养和动手能力的新型工程师。

2020年,为服务国家在金融科技和区块链领域的战略需求,学校和西南财经大学携手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联合学位精英人才实验班,构建了“新工科+新商科”跨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快速响应产业发展需求,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增设了集成线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12个战略性新兴工科专业,进一步完善了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生态。

“学校已经切实打破了专业壁垒,搭建了工工交叉、理工结合、工文渗透、工艺联合的多类型交叉复合精英人才培养平台。”学校教务处处长黄廷祝说。

融通互补:形成优势集聚的“新工程教育共同体”

学科、学院和专业需要融合,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也急需打破。电子科大促进科教融合和产学研一体化,形成高水平科研、高端产学研“融通互补、成体系落地本科课程”的“新工程教育共同体”。

如何实现科教融合?学校在所有工科学院全面实施“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计划”,在未来信息技术及“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建立高水平科研与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融通的新工程教育模式。该计划的实施,把“科研育人”成规模、成体系地推进到了第一课堂,同时鼓励不同学科的科研团队合作开发跨学科(工程)项目,并将跨学科(工程)项目贯穿到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还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持续培养紧缺创新人才;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创新实践基地,开发产教融合课程;与成都市共建国家级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大科学装置、国际教育园区等,突破了资源和区域壁垒,集聚人才培养优势、拓展人才培养空间。

8年真抓实干,电子科大的系统性新工科教育改革成果已经固化在培养方案当中。据统计,学校年均开设挑战性研究型项目式课程1900多门次,覆盖学生9.4万余人次。相关测评结果显示,新工科教育改革使本科生的学习体验与满意度显著提升。

 

中南大学:进行思政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1927 阳锡叶等)

走进中南大学,人们会发现,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主题化场馆。近年来,中南大学着眼于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现实需求和难点痛点问题,深入推动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了16个思政教育主题场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政教育资源与教育产品,深受学生欢迎。

阵地化,让思政教育虚功实做

在中南大学新校区毓秀楼内,有全国高校首家“友善”体验课堂,该场馆通过“参观+体验+实践”的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打造了“友善小剧场”“友善行为清单”“日行一善”等10余个主题讨论和体验活动。学生们通过登录“友善中南”原创小程序参与测试,几分钟时间就可以生成一份专属“友善度”测评报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么落实?我们以‘友善’为切入口,打造实体化的体验空间。”该场馆负责人易险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友善”体验课堂占地60余平方米,集测评区、学习区、体验区、活动区等4大功能区于一体,构建数字化、可视化、交互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创新模式。“从过去的看不见、摸不着,到现在的能感受、能体验,从过去的停留在嘴上,到现在的实在行动,‘友善’这一价值观,正实实在在地成为学子的具体行为准则。”

像“友善”体验课堂这样的思政教育场馆,中南大学目前一共建了16个。这些场馆,分为“厚植情怀”“涵养学风”“精准服务”“赋能青春”4大板块,每一板块又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办学理念、学生成长诉求等,分为不同的模块和主题,比如“厚植情怀”板块有党史学习教育体验课堂、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课堂等,“精准服务”板块有职业能力训练实验中心、资助育人服务平台等。

 “有阵地,有空间,让我们有了抓手,有了依托。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应当永远是热气腾腾、充满灵动生气的,如此满足青年学生群体思想需求的体验课堂,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思政理论课的内容与形式,为切实发挥好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画下了点睛之笔。”思政教师胡文根说。

平台化,让每一个场馆成为育人综合体

每天清晨,中南大学新校区一条长廊中的琅琅书声清晰响亮。2020年,中南大学先后投入近200万元,建设了“问渠晨读长廊”,兼有镌刻先秦、汉、唐等各朝代诗词的廊亭22个,可同时容纳近千名学生进行晨读等校园文化活动。

实际上,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晨读的地方,还成为中南大学涵养学风的重要阵地,成为传扬文化经典、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高综合素质的特色空间和平台。该校借助晨读长廊,先后在此构建了“名家诵读”“问渠课堂”“问渠晨读”等6个活动板块。

学校先后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CCTV年度法治人物”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等20余位名家带领学生诵读经典,参与“问渠晨读”的学生累计达到20余万人次,邀请各学院院长举办“问渠课堂”院长开讲等系列活动30余场。

像“问渠晨读长廊”这样,每一个思政教育主题场馆都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以此为载体,运营成为融思想性、内容化、体验性、实践性、互动化等于一体的育人综合体。这些各具特色、各有功能的主题场馆发展壮大,它们如阳光与空气,滋养青年学子们成长。

据统计,依托16个主题场馆平台,中南大学目前共开展各类品牌活动86个,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多教育产品。

品牌化,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课堂的一个重要活动,“早安中南”已经成为中南大学师生必不可少的一道“早点”。

2018321日,中南大学策划的原创网络音频育人栏目——“早安中南”正式上线。每期音频由一名辅导员录制,以各二级学院为单位形成接力,轮流通过喜马拉雅APP的“早安中南”电台向全校师生发出早安问候。

在约1分钟的音频里,辅导员不仅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入对学生的日常问候中,还让学生在其中有所获,有所悟。如今,“早安中南”已经持续不断向中南师生发送一千余次早安问候。

机械1902班的朱璜是“早安中南”的忠实粉丝,他认为:“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每次打卡都充满早起的仪式感。很感谢‘早安中南’提供了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平台,让每一次早起都能留下痕迹。每月的嘉奖制度更是激励了不少同学参与其中,共同助力中南大学建设优良学风。”

在大量学生活动中,中南大学“虚的做实,实的做强,强的做特,特的做亮”,紧紧围绕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推进工作,培育了一大批校级精品思政品牌。

针对全校600余名重点关注学生中,有400余人是因为学业产生问题的状况,中南大学打造了辅学主阵地——知新馆。在这个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学习空间中,500余名辅学义工秉承志愿服务精神,24小时在线,累计服务两万多小时,帮助学生解决课业问题疑惑,真正做到“重点难点不堆积”“学业疑问不过夜”。知新馆也成为了“网红”,今年3月学雷锋月,“中南大学百名师生无休假辅导学生”词条登上微博同城热搜第一。

为推进书香中南建设,中南大学大力推进共享阅读建设,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公共场所设立“共享阅读机”“共享阅读角”,在学生寝室设置“共享读书袋”。目前,中南大学已经在校园投入使用30台共享阅读机,悬挂图书袋500余个,在五大校区建立40余个共享阅读角,图书流动量20000余本。除此之外,学校还持续推进“阅读打卡”“阅读挑战赛”“阅读接力”等活动,成立“阅读情报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刘吉臻:只要对学生有帮助,就会

一直讲下去(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1929 朱慧花等)

9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刘吉臻为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2021级新生上专业介绍课,用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告诉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所学的专业能干什么、应该怎么学”。

每年9月如期开讲,刘吉臻院士的这堂新生专业介绍课一讲就是20年,从未间断。上课的地点从容纳百人的阶梯教室变成了今天的千人礼堂,听讲的学生从“70”后、“80”后、“90”后,变成了今天的“00”后。刘吉臻院士说:“培养人才确保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年年岁岁第一课,岁岁年年“核”不同。刘吉臻院士坚持每年重写教案、更新PPT,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把最新的理论、最新的技术和他自己参与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新进展充实到讲课内容中。走过了20年的专业介绍课,核心内容从来没有重复过,让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眺望专业发展的最前沿。

今年的专业介绍课上,“双碳”毋庸置疑地成为了课堂上的高频词。刘吉臻院士结合我国能源电力事业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双碳”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用生动翔实的实例阐述了“双碳”与每个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道理,勉励华电学子学好本领,承担使命,争当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排头兵。“听完刘院士的这堂课,我更加坚定了学好专业课的决心,还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做绿色低碳的践行者和助力者。”自动化类新生、2103班学生董昊怡说。

要热爱一个专业,首先要了解一个专业。时光回溯到20029月,时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了解到不少学生入学后就要求转专业,理由是“别人说这个专业不好”。刘吉臻决定要给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们上一堂专业介绍课,让他们了解这个专业、爱上这个专业。他与同学们分享了1989年他去加拿大访学的经历,讲述了走出国门后看到的中外发展对比,回忆了科研中攻克种种难题的历程。

“院士的专业介绍课是一堂精彩的形势政策课,又是一堂生动的专业基础课,更是一堂有温度的思政示范课。院士将自己为人、为师、为研的精神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就像希望之光,寄托和承载未来的美好。”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在听完专业介绍课后说。

 

机器鸟飞向新工科课堂(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1930 陈欣然等)

“还有这种好事,玩玩电脑游戏就能掌握复杂的机械原理知识。”近日,天津大学北洋数字艺术设计实验室开发了一款寓教于乐的电脑游戏——《机器鸟之梦》,引发学生热议。

《机器鸟之梦》的故事情节是一次引人入胜的“圆梦之旅”:一个热爱探索未知、向往跨越山川的古老家族想制作一只能飞的机器鸟,打开游戏界面,这份沉甸甸的逐梦传承就交到了玩家——主人公“小天”手上。玩家需要“通关升级”,完成“加工机器鸟关键部件齿轮”“选取正确的传动装置”“机器鸟机翼拼装”三大趣味任务,实现对扑翼机械结构的系统掌握。

在充满工业风格的场景中,藏满前人智慧的宝藏房间、齿轮与机械臂交相轰鸣的金属工厂,都是学生们大施拳脚的空间;加工安全知识回答、迷宫冒险、自动驾驶叉车,都是势要拿下的关卡……而“终极BOSS”机器鸟拼装则以第一人称视角还原了真实工厂中的拼装过程。“平时冷冰冰的机械原理在游戏中一下子‘活’了起来,很多知识点不用死记硬背,瞬间就‘飞’进脑子里。”“游戏通关之后,你会对机械结构的装配产生系统的认识,仿佛参加了一次妙趣横生的实验课!”

据了解,这款游戏由天津大学北洋数字艺术设计实验室开发,主创团队是一个“跨界组合”:天津大学团委艺术教育中心的秦俊男老师发挥自身动画专业特长,与4名来自不同学院专业的本科生开展了一场新工科背景下的美育创新实践。“这款教学游戏也是我们自己的新工科课程实践项目。”学生主创之一、天津大学求是学部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的李垚臻同学表示,“接下来我们将尝试虚拟现实技术,增添更丰富的玩法,让同学们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更多更复杂的工科知识点,让‘机器鸟’成为新工科课堂的好助手。”

 

 

 

>

编辑:

宋歌

审稿:

王晶

 

上一条:2021年第12期(总第199期) 下一条:2021年第10期(总第197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