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21年第10期(总第197期)

2021年10月06日 15:11 宋歌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21年第10期(总第197期)       2021930

     

教学动态

我校组织召开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推进会议

 

2021年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有序推进

 

教务处召开系列会议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我校开展微专业招生工作

 

教务工作简讯

学院采风

外国语学院组建大学英语四六级宣讲团

 

艺术与设计学院举行教学名师课程思政教学分享活动

 

 

建环系组织2021秋季学期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暨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

工作提示

 

2021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推荐、2022届毕业生信息核对及图像采集等

专题聚焦

东南大学大力挖掘学科思政元素 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武汉理工大学聚焦立德树人着力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四联并举”办好思政课

 

上海交通大学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江南大学“三强化三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高教视点

 

 

北京交通大学打造人才培养“四通”模式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五育并举” 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西南财经大学“学训评”联动 确保线上线下教学同质等效


教学动态

我校组织召开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推进会议

917日,为进一步做好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工作,提前谋划申报项目,学校组织召开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推进会。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两项拟推荐申报成果主要完成人、相关学院领导及校内专家等参加了会议。

会上,两项拟推荐申报成果的第一完成人介绍了自20211月以来成果培育工作情况和下一阶段重点开展工作计划。参会人员就拟推荐申报成果的目前培育情况及需要进一步完善补充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并对成果内容的凝练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此次会议是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会议的第三次集体会议,是对前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的进一步部署。(供稿人:黄丽)

 

2021年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有序推进

近期,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我校顺利启动了2021年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

为高质量完成学校2021年度本科教学状态数据采集任务,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了近年来填报数据要求及内容比对、数据填报责任部门确定、填报说明及具体要求明确等前期准备工作,并于916日组织14个主要的数据填报责任部门召开了燕山大学2021年数据采集工作会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晶对数据填报流程、任务分工、具体要求及时间节点做了明确的工作部署,就今年数据采集的变化情况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并组织与会人员进行了数据采集系统使用培训和《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填报指南》等相关文件的学习。会后,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处内各科室布置了数据填报的有关工作任务,并于927日组织各学院及工程训练中心召开有关数据采集工作布置会议,各科室负责人对相关要求进行了具体说明。

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是加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推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相关数据广泛应用于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本科专业认证及评估、质量预警等工作。我校将于10月中旬完成各项填报工作。(供稿人:宋歌)

 

教务处召开系列会议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为系统推进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督促落实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认证进校工作以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石油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三个专业的申请工作,教务处近期召开了系列工作会议。

916日,教务处组织相关院系20余人召开了专业认证进校和申请动员会。会上,教务处赵春梅副处长强调,即将迎接专家进校的专业要认真梳理专家提出的问题,完善专业的产出评价机制建设,做好认证工作中专家进校环节的“最后一公里”。她还要求,提出2022年申请认证的三个专业要根据认证的新变化、新要求,做好认证申请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917日,应各专业需要,教务处邀请华东理工大学乐清华教授为我校各工科专业负责人作了以“抓住主线,守住底线——专业认证申请书撰写要点”的主题报告,乐教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专业认证申请书的撰写要点,强调要抓住以毕业要求的制定、落实和评价为主线,守住以产出评价机制建设为底线,在实践中彰显认证核心价值,推进面向产出的专业建设。随后与我校老师就专业认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926日,为推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联合进校考察工作,教务处邀请金属材料工程系李艺君老师和软件工程系张炳老师就去年两专业专家联合进校考察的准备情况做经验分享。两位老师分别就联合认证的工作流程、注意事项和时间节点作了详细说明,并与两个专业的参会老师就进校联合认证的各项细节作会议交流。(供稿人:吴伟龙)

 

我校开展微专业招生工作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提升跨学科专业的学习研究能力,学校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专业和教学的综合优势,建设了首批14个“微专业”, 并开展了招生工作,目前已报名168人。

学校于2021年上半年开始“微专业”的校内调研和建设工作,通过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需求,组织相关专业提炼某一领域的核心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微专业”一般开设5-8门体现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的核心课程,课程充分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以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提升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保证毕业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能够符合新形势、新发展下的企业用人需求。

学校在办好现有专业的同时,与学院和专业一道积极探索“微专业”建设与创新,积极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力争为我校建设一流本科教学工作做出新的贡献。(供稿人:吴伟龙)

 

教务工作简讯

922-23日,《燕山大学实训楼设备项目》(项目编号:Z1300002118081001)、《燕山大学跨国际云端智慧教室建设项目》(项目编号:Z1300002014861031)获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评审通过。(供稿人:潘文宇)

916日,教务处发布了《关于开展2021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正式启动了2021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供稿人:黄丽)

近日,教务处组织相关课程团队完成了上线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运行课程的地图使用规范性审查工作。(供稿人:黄丽)

根据《关于对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人选进行考察复核的通知》,教务处组织完成了对我校拟入选2021-202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人选——柴勇同志的综合考察复核工作。(供稿人:黄丽)

为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建设质量,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地完成建设任务,学校于近期正式启动了2019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结题验收和2020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阶段检查工作。(供稿人:黄丽)

近期,教务处组织完成了2021年春季学期教学研究论文、学院中层领导干部听课和双语课程教学情况的统计工作。据统计,2021年春季学期,学院教师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8篇,学院中层领导干部共计72人听课789门次,各学院共开设双语课程32门。(供稿人:王释鸿)

 

学院采风

外国语学院组建大学英语四六级宣讲团

(文稿来源:外国语学院网站)

为帮助我校非英语专业的同学更有针对性地迎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更深入地了解题型及考试重点,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分数,外国语学院利用专业优秀,组建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宣讲团, 922日公共英语系相关教师对其进行了前期培训活动。

首先,赵志刚老师强调了本宣讲团将要开展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赵老师强调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非英语专业同学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对标学风建设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提供与专业有关的特色服务。随后,8名志愿者按顺序轮流对四六级真题进行试讲。在场的老师对志愿者的讲解进行评价并给出宝贵意见。期间,外国语学院教学副院长郑占国老师也亲临现场,对本次活动的开展给予充分肯定。

讲解结束后,赵老师按照四六级题型将志愿者进行了分组,每组由两名志愿者负责,并由一位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志愿者们就准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相关细节问题与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

此宣讲团计划于1015日开始分别为各学院推出“大学英语四六级宣讲”系列讲座,学院师生将精心准备,注重过程,以期为非英语专业的同学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提供帮助。

 

艺术与设计学院举行教学名师课程思政教学分享活动

(文稿来源:艺术与设计学院 教务科 宋立巍)

99日下午,艺术与设计学院在音乐馆音乐厅举行教师教学分享会,会议由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河北省省级教学名师孙利担任主讲人,艺术与设计学院全体教师参加本次活动。

孙利院长首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高等教育的新定位、高校首先要回答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其次,孙利院长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实现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最后,孙利院长要求全院教师要提高对课程思政的思想认识,要求学院各专业深入探索专业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有效结合之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融入课程,进而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本次课程思政教学分享活动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针对性,拓宽了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课程思政的思路,对于学院未来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环系组织2021秋季学期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暨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

(文稿来源: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

为贯彻落实学校对课程思政工作的要求,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916日下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全体教师在四教503开展了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暨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

观摩课邀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李文涛老师主讲,要求建环系全体青年教师现场观摩。李文涛老师以建环专业导论为授课载体,图文并茂的展示了PPT的运用技巧。他提出,一个好的PPT本质上是创造力和大量细致工作的结合。李文涛老师在报告中仔细梳理了生产生活中与建环专业相关的思政案例,挖掘了双碳目标实现、抗击疫情、高铁名片等社会热点话题作为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这些鲜活的思政元素引入,体现了国民经济主战场中的建环力量,启发了建环人的责任担当。同时,他也强调思政元素的引入,在保住鲜活要素的同时,又不能过于牵强,要注意材料使用的规范性和有限性,以达到最好的思政教育效果。相信青年教师通过认真观摩和仔细揣摩,一定能够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更好的统一起来。

之后,专业教师们结合自己的课程教学就学生的学习管理、思政教育、学业预警学生的帮扶工作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达成了共识。认为每个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班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管理,积极与学生沟通,定期开展学习主题班会,讨论与交流学习方式。对学业预警学生,成立教师帮扶小组,定点攻关,制定帮扶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通过本次教学观摩暨集体课程思政备课活动,提升了全系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对本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和学生培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开展2021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推荐工作的通知

106

 

2

关于2022届毕业生信息核对及图像采集工作的通知

1011

 

3

关于2021级新生学籍信息核对和图像采集工作的通知

1013

 

4

关于开展2019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结题验收与2020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阶段检查工作的通知

1021

 

5

关于开展2021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

1215

 

 

专题聚焦

东南大学大力挖掘学科思政元素 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715日)

东南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持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大格局。

加强规划设计,强化统筹推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探讨新时代一流领军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路径。制定《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任务的领军人才。以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培元计划”,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元固本,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办法》等文件,优化设计课程各环节,把更能体现“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元素的“触点”和“融点”落实到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上,切实强化价值引领。

强化学科引领,深化内涵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在“双一流”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第一学院”、思政课作为“第一课程”重点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夯实理论研究平台,着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联系学院制度,开展辅导培训、翻转课堂教学、小班讨论、答疑解惑、学生优秀作业和作品评选、学生课程成绩评定等工作,推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

重构培养体系,创新育人模式。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个性化专业培养知识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审视各专业知识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耦合度、教学大纲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合度,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全面修订课程大纲,将思政元素基因式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课程思政覆盖所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覆盖所有培养活动。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特点,先后启动四批课程思政立项工作,共建设210门课程,通过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带动全校课程建设质量的整体提升。强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丰富思政内涵,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方面推动线上资源与线下课程结合、中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加大支持保障,确保建设成效。从政策引导、经费投入、过程管理、方法培训、经验交流、绩效考核等多方面,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保障体系。坚持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完善人才培养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增强教育教学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内选外聘结合,加大培训力度,优化教师结构,加强课程思政系列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武汉理工大学聚焦立德树人着力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33日)

武汉理工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多措并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思政课组织领导。始终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党政协同、部门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学校思政课建设。加强思政课建设支持保障,党委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每学期至少研究1次思政课建设相关议题,由党委书记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研究加强学院建设、解决思政课建设相关问题,每学期至少深入学院调研1次、与学院主要负责人谈心谈话1次、到学院现场办公1次,经常性参与学院重大学术活动。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校院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实施“党委常委联系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联系服务学院(部)”制度,党委常委分别联系1名思政课骨干教师,做到每学期至少谈1次话、听1次课、了解1次所联系教师服务学院的情况,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聚焦内涵建设,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深入实施“党委抓课堂工程”,校院两级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实现思政课听课全覆盖,并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集中讲评。校党委书记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堂思政课,为毕业生讲授毕业前最后一堂思政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中,学校和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为学生讲授思政课。深入开展思政课质量攻坚,在用好国家统编“马工程”重点教材基础上,编写4门思政核心课程《要旨要义》、教学重难点解析以及《认识中国》等系列教材和教辅资料,着力构建立体化思政课教材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工程建设体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选拔培养教学专家、理论专家、宣讲专家“三家型”思政课教师队伍。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严把教学内容的政治关和质量关。深入打造思政课教学品牌,依托学校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特色优势,深入挖掘学校在工业救国、工业兴国、工业报国进程中的红色办学历史,以及材料、交通、汽车、理学等特色优势学科和专业积淀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建设。实施思政必修课“一课一品牌”创建行动,探索《大国工业》等特色思政选修课创优行动。以“问题式教学”为核心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课堂教学精讲、网络教学辅学、实践教学延伸”,定期举行精彩示范公开课、教学比赛和教学讲评等,推动实现“课程精品化、课堂精彩化、教学品牌化”。结合“青春告白祖国”等活动拓展思政课“第二课堂”,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结合疫情防控深入开展思政教育,制作“共抗疫情、爱国力行”教育宣传片,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播放,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整合多方资源,强化思政课条件保障。强化人才资源保障,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按照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进一步明晰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在招聘条件设置等方面倾斜支持;健全激励政策,完善评价考核和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和其他专任教师转任思政课教师,努力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强化建设经费保障,每年将思政课建设纳入财务预算,足额落实生均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安排“双一流”建设专项经费支持学科建设发展;每年从学校自主创新基金中拿出专门经费,用于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创新性研究。强化基础设施保障,不断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条件,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精品课名师配备工作室;专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料室,作为学校图书分馆予以支持;为思政课教师全员购置“三报一刊”以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等,每年支持订购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图书、期刊和音像资料;配强配齐教学科研所需的硬件设备,切实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要,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四联并举”办好思政课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24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技术、考核评价四个方面,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丰富教学内容,知识“串联”强效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四史”教育等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增强思政课理论供给,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进课堂,吸收重大现实和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思政课学理深度。深入挖掘现实素材中的思政元素,围绕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讲好讲深思政课,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前沿性,推动实现思政课从入耳入眼到入脑入心跃升,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改进教学方式,多元“并联”显效应。在遵循教材基本逻辑的基础上,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扎实开展专题式教学,精心设定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串联全部知识点,打造“专题式问题链教学”模式,增强教学趣味性和吸引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探索打造“双师辅导型”思政课堂,以两位教师一问一答对话的授课形式,将课堂知识点融入到课堂语境当中,实现教师之间资源共享、相互补充,使教学过程“有理”也“有趣”,显著增强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切实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亲和力。

创新教学技术,移动“互联”提效率。积极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大力推进思政课与新媒体、新技术的有机融合。借助“智慧课堂”教学服务平台辅助教学,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实时答题、答疑弹幕等形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新媒体手段,完善思政课课后服务,通过智能终端面向学生推送学习资讯、推出系列思政慕课,着力打造“互联网+思政”的立体化育人平台。

健全考核评价,知行“关联”明效用。秉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以学生成长成才内在需要为着力点,依据不同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在课程期末闭卷考试基础上,采取“平时成绩百分百”“期末口试”“小论文考核”等多样化考核方式,在动态发展中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推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考核与反馈相结合,教师根据考核结果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切实办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122日)

上海交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着力提升课程思政工作的精准性、融合性、有效性,充分调动院系与基层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统筹规划、制度先行,绘制课程思政建设“设计图”。成立由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处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领导小组,构建“党委领导、党政共管、教务牵头、院系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加强规划设计,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专业教育课程为主体、通识核心课程为支撑、第二课堂为补充的全覆盖、全类型、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制度建设,制定《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元素规范指南》等规范文件,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找准切入点,将价值引领转化为课程大纲,将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将思政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提高认识、科学部署,规划课程思政发展“路线图”。坚持以大讨论凝聚大共识,开展为期4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围绕“立德、好学、乐教”3个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形成广泛的共识和扎实的举措,确立“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发挥课程对于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对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要求,为教师安心乐教提供有力保障。坚持分类指导规划,优势工科专业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优质理科专业对接学科发展前沿和行业需求,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色文科专业以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为使命,引导学生文化寻根,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提升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深化理念、注重融入,细化课程思政教育“施工图”。建设校内示范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立项,选取8个学院作为试点,将“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与“课程思政建设试点学院”相结合,在专业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中层层贯彻和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组织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编写13个专业大类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为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树立范式。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导,定期开展院系一对一课程思政专题辅导会,先后培训骨干教师近300名,引导教师深挖育人元素,重构教学设计,做到不离专业讲思政,渗透思政讲专业,有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

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擘画课程思政影响“效果图”。强化典型树立,设立“教书育人”奖,并向一线教师倾斜,强化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到在岗培训及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专项培训中,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发挥校史校友资源,深挖航空救国、海洋强国、实业报国等办学历史和校友故事,着力构建以“家国情怀”为引领的课程体系,加强“两弹一星”元勋和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杰出校友精神的宣传,深化专业教育和行业情怀培养,让大学生在收获专业自豪感的同时,找到人生奋斗的方向。

 

江南大学“三强化三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917日)

江南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重点抓好组织领导、教学改革、能力提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往深里学、往实里干、往高处走,积极打造“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强化组织领导,着力构建“长效化”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构建“校院整体推进、专业负责实施、教师为主体、课程为依托”的工作思路,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构建思政理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四维度聚力、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融入点,进一步细化课程目标、优化教学方案、挖掘育人元素、突出重点特色,推动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制定《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并召开专题讨论会,从建设一批示范课程、立项一批教改项目、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建立一套评价体系等方面作出部署安排,压实压紧责任,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见功见效。

强化教学改革,着力破解“两张皮”难题。结合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和五类“金课”建设,重点打造“思政+”通识品牌课程、专业示范课程、实践课程,强化“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每门课程。设立“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研究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南》,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基层党支部联合申报,引导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驾驭能力。通过修订教学大纲、设计典型案例、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实践环节等举措,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寻找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相关知识“触点”,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强化能力提升,着力营造“学赶超”氛围。开展分级分层培训,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和要求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专题培训中,通过“午间沙龙”“教学工作坊”、教学研讨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优化“通融专跨”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鼓励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采用知名教授领衔、团队建设、团队授课模式,重点打造如《中国食品发展之路》《中国酿酒》《新中国设计》等“中国系列”通识精品课程,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结合教师节表彰、优秀教学奖评选、师德师风建设月和宣传教育周、“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等活动,充分利用传统纸媒、微视频、新媒体等,在教学楼以及新闻网、公众号等平台设立宣传专栏,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推动形成协同效应,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高教视点

北京交通大学打造人才培养“四通”模式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914日)

北京交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积极探索构建“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教育教学模式,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进本研贯通,开辟研究型人才培养“试验特区”。深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詹天佑未来技术学院,实施本硕博连读的八年一贯制“3+5”培养模式,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科学研究拔尖人才和优势学科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学生结合自身发展需求进入“高原计划”或“高峰计划”,选择主修、辅修专业进行交叉学习,实现“一生一案”个性化培养。构建本研贯通课程体系,设置本研一体化教学系统,打通选课排课壁垒。实施课程分级管理,所有课程根据难度分级递阶,面向全体学生通选互认,学生依据自身学习情况,向上或向下自主选课,实现本研课程有机衔接。

推进学科融通,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升级方案”。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全面推进大类培养模式,探索实施主辅修学士学位制度,打破学科专业限制。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推进智能工程版块“人工智能+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打造一批以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慧交通为代表的前沿专业。打造跨学院重点课程建设“孵化器”,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教学团队,共同合作开发、建设、教授课程。打造夯实数理基础的“数学+”、强化计算机应用的“计算机+”、彰显交通特色的“交通+”“管理+”等一批学科融合的“金课”,为学生提供更多学科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推进产学相通,打造建设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推动校企联合共建共育,持续推动“3+1+2”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北京地铁、沈阳铁路局等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深化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实习、生涯规划等方面合作。与企业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将企业前沿技术融入专业课程,共建课程27门。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研讨讲座、实践教学、科研创新实践项目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培养过程,为工程博士和专业硕士配备企业导师。组建校企联合导师团队,共享共建校外企业指导教师队伍。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鼓励学生获取科研实践学分、企业实践学分、创业活动学分。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邀请专家名师指导创新科技竞赛,实现师生共创。

推进国际互通,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桥梁纽带”。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架构,实施国内外学生全程混班培养、中外合建教学团队联合培养、互换国际交流学制学分对接互认等培养形式,实行三学期制教学管理,完善夏季学期设置,利用国际兼职师资建设暑期全英文课程体系。探索跨境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共建中俄交通学院,实行在俄基础学习与来华理论课程、实践实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学院等共建国际化办学校区,形成“中外课程体系融合、过程管理贯通、质量控制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组织优秀人才赴国际组织任职实习,每年开设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和国际组织实习人才储备班,集中开展外语学习、领导力提升、跨文化思维等方面培训,结训通过可认定《国际组织实习任职能力提升》选修课1学分。2018年以来,共培养选送21人次赴联合国、东盟、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组织实习,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五育并举” 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

培养体系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01221日)

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制定《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试行)》,不断完善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的育人机制,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德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大德育、大教育”育人格局。组织课程思政示范课、优秀教学案例、“最美课堂”等评选,构建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课堂”,努力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实效。不断完善主旋律教育体系和发展性指导服务体系,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采取浸润式、融入式、体验式教育,大力实施“德耀北化工程”“新生引航工程”“实践基地育人工程”等,着力培养“三种精神、五种意识、六种能力”。

坚持以智启人,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以“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一流学科群建设为引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施“专业提升”工程建设“化工+”“人工智能+”等新型特色专业。规范核心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着力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完善“三中心”“三层次”“三融合”的全周期多环境实践教学平台,将真实的工程体验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坚持以体育人,构建服务师生身心健康的体育工作体系。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实施“体育课程创优计划”,探索将体育纳入本科生全过程培养和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完善体育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测评机制。强化课外体育锻炼,创新运动会举办形式,建立班级、院系、学校三级竞赛体系,推动全员参与;实施课外体育达标计划,建立课外体育运动健康记录卡并纳入第二课堂综合素质考评体系;通过公共体育课、校园定向、社团活动、自由运动等形式,强调学生每天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完善定向帮扶机制,对体测不达标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和强化,跟踪体测指标变化,提升学生健康水平。

坚持以美化人,构建具有特色的美育工作体系。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优势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资资源,打造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特色课程相结合的美育课程体系。丰富美育实践活动体系,建设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文化传承基地,以学生为主体创排《侯德榜》《归期》等话剧、舞蹈;在品牌活动“院周”中,融入中华诗词、经典话剧、经典歌舞、优秀传统戏曲等美育教育内容。建立学生美育实践活动档案,认定美育实践学分。加强大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学校美育活动场地建设,在体育馆、教学楼、实验楼等公共空间设立艺术展览展示空间、布置美育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利用宣传栏、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校园全媒体平台,营造朝气蓬勃的校园美育环境。

坚持以劳塑人,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课程建设,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第一课堂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浸入式劳动教育。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形成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部门育人合力。以“学年劳动周”为载体,分层分类有序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开展劳动模范面对面、大国工匠进校园等以弘扬劳动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挖掘师生身边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打造劳动教育文化阵地。

 

西南财经大学“学训评”联动 确保线上线下教学同质等效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01225日)

西南财经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教育部党组和四川省委有关工作要求,把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作为重要任务,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教学的质”出发,力争线上线下同质等效,确保教育教学科学有序、平稳推进。

强化精细化学业指导。根据线上线下学习特点,提供针对性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习场域变化。举办学业云讲座,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启动“大学生学习力提升计划”,邀请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提升学习技能、提高学习效率。组织“大学生微习惯养成训练营”,以专家指导筑基,以“21天阅读”导航,以在线分享推广,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思考力。开展“专家面对面”学业咨询,拓展线上线下渠道,突破时空局限,一对一破解学生个性化学业难题。开展学业困难学生专项调查,把脉学生学习实况,提升学业帮扶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展精准化教学培训。根据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变化,开展教师教学培训,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面向全校教师,开展超星学习通、慕课堂、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技术与教学方法培训,通过网络推送“四种易于在直播课中开展的互动活动”“面向疫情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翻转教学设计”等学习参考材料。组织开展“线上教学大家谈”活动,组织教师分享在线教学经验。针对教师普遍关注的教学问题,开展“如何做好线上教学设计”“混合式金课:探索总是在路上”“在线教学的互动设计”等专题培训,参与教师近1500人次。开展教学发展线上沙龙微格9期,组织分小组研讨,为50余位新进专任教师提供个性化指导。组织开展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课程教学助理岗前资格培训,指导研究生教学助理做好助教工作。开展春季学期教师在线教学调查、本科学情调查、新进教师课程教学中期反馈等调研,准确掌握教情学情,及时了解和研究疫情期间师生在线教学情况,不断完善线上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实施精确化教学评价。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实际,完善教学评价制度体系建设,确保教学工作高质量推进。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根本标准,围绕思想政治引领、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方式方法、师生互动共进、教学素养表现、学习成长效果等方面,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考核暂行办法》。采用“基本任务+目标任务”的考核方法,修订年度教育教学工作考评实施方案,充分激发教学活力。开展线上教学听课督查,实行“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听课,严格落实校院领导、督导组、同行专家评价以及教师自评、学生评教等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施线上教学专项评估,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分析、课程实施方案抽检、学院期中自评和教师评学等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教学比赛,邀请校内外专家从专业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技巧、语言逻辑、课件美化、形象展示等方面,对参赛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发挥教学先进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提质。

 

 

 

编辑:

宋歌

审稿:

王晶

 

上一条:2021年第11期(总第198期) 下一条:2021年第9期(总第196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