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22年第1期(总第204期)

2022年03月02日 16:27 宋歌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22年第1期(总第204期)       2022228

     

教学动态

我校组织教师代表收看2022年全国高教处长视频会议

 

校领导带队视察智慧教室建设情况

 

 

我校教师柴勇入选教育部2021-2025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我校喜获第三届全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技能竞赛一等奖

 

我校积极推进教室现代化建设

 

我校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和课程评估工作有序开展

 

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2021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

 

 

教务处组织《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授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我校完成普通高校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情况报送工作

 

2022年春季学期本科生公共选修课课源征集情况

 

教务工作简讯

学院采风

建工学院召开课程思政工作年度总结暨培训研讨会

 

艺术学院召开美育教育教材建设专题会议

工作提示

 

进一步规范试题审批工作、发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联合备课教研活动方案等

专题聚焦

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摘选)

 

打造混合式教学新生态(摘选)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智”这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不一般(摘选)

 

“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讨(摘选)

高教视点

四川大学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摘选)

 

北京邮电大学探索构建“1234”新工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摘选)


教学动态

我校组织教师代表收看2022年全国高教处长视频会议

为做好2022年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工作,225日,教育部在重庆召开了2022年全国高教处长会。我校副校长赵永生、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务处负责人教学管理人员30余人集中收看了视频会议。

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作了题为《顶天立地 久久为功——深化新教改 打造新形态 提高新质量》的工作报告,对高等教育相关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会议总结了2021年高等教育在深化“四新”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拔尖人才培养等十个方面的工作成效。

会议强调,2022要从战略上、策略上、大逻辑、小逻辑工作成效上全面转段。落实深化新教改,打造新形态提高新质量,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线、以“四新”建设为工作统领、以高等教育数字化为工作引擎、以培养卓越拔尖人才为核心目标以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为战略重点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关键举措,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办好第八届“互联网+”大赛秉承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久久为功”的精神,让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更高、实力更强、品牌更亮。

会后,学校认真落实学习会议精神,将会议相关材料发送至各单位并组织各单位进一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要求结合2022年度全国高教处长会议精神,做好本单位工作计划,深入贯彻落实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加快构建我校高质量教育体系。(供稿人:李小特)

 

校领导带队视察智慧教室建设情况

126日,副校长赵永生带领教务处处长金海龙、副处长赵逢达及相关工作人员视察了智慧教室项目设施建设情况。

智慧教室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构建的新型教育服务综合系统,以“平台+资源+服务”的模式实现“教育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的教学理念。此次我校智慧教室项目共建22间,分布在东校区第三、第四教学楼,西校区第三、第五教学楼及综合实训楼4号楼。

赵永生此行对智慧教室的平台建设、课堂互动系统建设、录播系统建设、智慧教学显示系统建设和跨国际交流系统建设进行了视察指导。他对教务处利用寒假加班加点建设智慧教室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智慧教室建设是为配合我校“双一流”高校发展战略、满足学校国际交流、国际会议等需求的一项重点工程,要把该项目建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他强调,教务处及相关部门要在实现教室功能最大化、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最优化、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等方面做足功课、下足功夫,努力做到教学场景操作一步到位、教学资源查询使用一步到位,以智慧教室的新型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为依托,推进我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建设,持续改善教学环境。智慧教室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对我校进一步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供稿人:潘文宇)

 

我校教师柴勇入选教育部2021-2025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202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柴勇入选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教学指导委员会。

本届委员会设立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和11个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任期为5年。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在教育部党组领导下,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发挥咨询、研判、督查、评估、培训、示范、指导、引领等作用的专家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接受教育部委托,进行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重要决策前期研究,就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向教育部提出咨询意见建议,组织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教学成果鉴定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评价、检查等工作。(供稿人:李小特)

 

我校喜获第三届全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技能竞赛一等奖

112日,第三届全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技能竞赛决赛成功举办。我校青年教师李文涛老师再获殊荣,斩获专业基础课组一等奖。

第三届全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技能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制冷学会、青岛理工大学“暖基金”理事会主办,共有来自全国45所高校(学院)的68名优秀教师报名参赛。组委会邀请本专业多位知名专家担任竞赛评委,并对每位参赛教师进行提问和点评。受疫情影响,本次比赛全程在线上举办,根据比赛要求,决赛授课章节通过赛前临时抽签决定。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李文涛老师认真备课,精心打磨各教学节段,努力实现内容有深度、案例有鲜度、思考有难度、讲解有风度、课堂有温度,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经过初赛、复赛、决赛的层层选拔,李文涛老师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专业基础课组一等奖。

李文涛老师作为我校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优秀青年教师,在我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均获一等奖;后代表我校陆续参加各项高水平教学竞赛,屡创佳绩。他先后斩获秦皇岛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河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河北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以及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通过参加本次竞赛,充分展现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了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近年来,我校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多措并举全力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未来,我校将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推动教育教学水平更上层楼。(供稿人:李文涛 孙连京)

 

我校积极推进教室现代化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教学资源建设,持续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教务处在2021年底前完成了实训楼4号楼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以及跨国际云端智慧教室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推动下,教务处工作人员利用寒假期间启动了相关项目的建设工作。

实训楼4号楼52间多媒体教室项目于14日开工建设,该项目将多媒体教室的传统设备,如电脑、投影、投影布、音响系统、拾音系统等进行有效整合,后期将实现设备的一键启动、统一管理、后台操控等功能。214日,教务处副处长赵逢达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对该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了验收,相关多媒体教室硬件设施先进、软件运行稳定、操作简单便捷、视听效果流畅。

实训4号楼12间多功能厅于15日开始建设。多功能厅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可以满足教学、培训、社团活动、会议等多种需要。跨国际云端智慧教室项目于17日开始施工建设。该项目将我校智慧教室建成教学资源丰富,设备功能齐全且操作简单,教学场景多样且切换灵活,同时满足更多现代化教学要求的教室。

今后,教务处还将继续大力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供稿人:潘文宇)

 

我校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和课评估工作有序开展

近期,我校顺利启动了2022年春季学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和课程评估工作,本学期共组织40名专家对103门课程开展评估。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首先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和课程评估申请教师的各类文件进行了形式审查。对待评课程归属学院、课程性质及数量进行整理后,有针对性地补充了部分课程评估专家。在完成征询专家意见、与接受评估教师进行沟通,准备课程评估系统及评估材料等工作后,按时启动了评估工作。因学生尚未返校,专家将对结课较早的课程采取线上听课的形式开展评估,保证所有课程评估过程的完整性。目前,评估专家已明确具体评估任务及方式,正在有序开展评估工作。

此外,学期初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还对2021年秋季学期各类评估材料,包括评估考核表、评估分析报告、课程性质及实施项目式教学情况等进行了整理校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结果将于3月初公布。(供稿人:宋歌)

 

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2021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

近日,根据《关于开展2021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教务处组织各教学单位完成了2021年秋季学期听课周活动。听课周活动期间,共有15个教学单位70名学院处级领导干部、55名学院教学督导、8名学院其他教学管理人员听课302门次。

听课专家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通过梳理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过少,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二是部分课堂中认真听讲的学生人数较少;三是部分教师不善于使用智慧教学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四是部分教师讲授学科前沿和实践案例较少,课程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不充分。

针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听课专家及时向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了反馈,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听课意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供稿人:王释鸿)

 

教务处组织《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授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为加强创新方法课程建设,提升我校创新类课程教学效果,教务处组织了2021年《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授课教师集体备课活动,特邀周洪彬教授为与会教师培训TRIZ技术创新方法的授课技巧。

周洪彬教授从2011年开始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TRIZ技术创新方法课程,多次对企业进行培训,并荣获国际TRIZ二级认证及国家二级创新工程师认证,曾任第三、四届TRIZ杯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优秀指导教师、TRIZ杯第六、七、八、九届中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暨2019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企业)河北、黑龙江等多赛区评委。本次集体备课共开展了9轮,老师们纷纷表示,集体备课活动对个人知识面的拓展、授课水平的提升、授课技巧的培养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源申报工作中,经学校、学院动员,2021秋共申报22门次,其中,经管学院7门次,建工学院4门次,机械学院3门次,理学院3门次,环化学院2门次,车辆学院2门次,电气学院1门次;2022春季学期共申报31门次,其中,车辆学院8门次,经管学院8门次,理学院5门次,建工学院4门次,机械学院3门次,环化学院2门次,电气学院1门次。《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理论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我校创新创业类通识课课程库,改善了该类课程校本授课课源不足的现状。(供稿人:李芹)

 

我校普通高校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情况报送工作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相关通知要求,在有关学院配合支持下,我校于近期完成了2020-2021学年普通高校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情况系统填报及使用情况报告的报送工作。

2020-2021学年,我校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涉及到文法学院、经管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等4个学院的167门次课程(含95门次重修、第二学位课程),35类教材,教材使用学生人数达到7923人次(统计数据不包含9种高校思政课教材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经核实,2020-2021学年我校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率达到100%(供稿人:李芹)

 

2022年春季学期本科生公共选修课课源征集情况

2021年秋季学期,在各学院的积极配合下,我校完成了2022年春季学期本科生公共选修课的课源征集工作。在本次征集的课源中,我校教师共申报课程187门,东、西校区共开设237门次,备用网络通识教育课程505门。详细信息见下表(不含引进网络课程):

开课学院

按新旧课统计课程门数

按校区统计开课

门次

开设创新类课程门次

学院开课

门次小计

已开课

新开课

东校区

西校区

机械学院

9

1

10

5

4

15

材料学院

2

0

1

1

0

2

电气学院

7

1

3

7

1

10

信息学院

1

0

0

1

0

1

经管学院

18

1

6

18

12

24

外语学院

20

1

11

10

0

21

建工学院

11

1

11

3

5

14

理学院

16

1

8

13

5

21

文法学院

9

1

6

5

0

11

环化学院

5

2

3

7

3

10

艺术学院

37

7

17

39

0

56

体育学院

4

0

2

2

0

4

车辆学院

8

1

13

3

8

16

继续教育学院

1

0

0

1

0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10

2

10

9

0

19

工程训练中心

11

0

5

7

0

12

总计

168

19

106

131

38

237

(供稿人:李芹)

 

教务工作简讯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务处于寒假期间组织完成了2022年春季学期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的遴选工作。经学院申报、学校组织遴选,共确定2022年春季学期《计算机技术基础(Python程序设计B)》等17门次课程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微生物学》等331门次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供稿人:黄丽)

14日至17日,教务处完成了2017-2021级本科生7466人次的重修报名工作。(供稿人:马明建)

为进一步做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114-17日期间,教务处组织2019年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果完成人和2021年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果完成人等共计11名教师代表参加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凝练暨申报指导实战研修班培训活动。(供稿人:黄丽)

110-218期间,我校完成教务系统成绩库数据迁移工作,至此新版教务系统的所有运行数据迁移工作全部完成。教务处针对新版教务系统中的培养计划、教师课表、学生课表、成绩单、学籍异动、毕业资格审核等功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测试,保证开学各项教学工作的稳定推进。(供稿人:马明建)

124日至127日,教务处完成了2017-2021级本科生6558人次的补考报名工作。(供稿人:马明建)

为全力保障开学后的正常教学秩序,27-16日,教务处对全校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进行了维修、保护与消毒工作,并对教学电脑进行系统升级和软件安装。221日至225日,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协助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安装了教学软件,并会同语音室设备厂家技术人员为任课教师进行了使用培训。(供稿人:潘文宇

为做好2022年春季学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工作,教务处于216日组织开展了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的专题培训,共有校内335名教师参加了线上培训。(供稿人:黄丽)

为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业成绩测评体系,更加客观合理地认定学生的成绩绩点,教务处重新调整了课程考核成绩与绩点的对应关系。(供稿人:马明建)

根据学信网的相关数据,教务处完成20021922名毕业生的学历核查工作。通过核查当年毕业文件、高考录检表、普通高校管理系统等存档资料,进一步完善了2002届毕业生的学历信息,并于近期进行数据报送。(供稿人:马明建)

近期,教务处完成2022年春季学期东、西校区10栋教学楼宇粉笔、板擦等教学备品的采购、分发、送货等工作,为教师开课做好准备。(供稿人:马明建)

近期,我校组织各学院启动了2021年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及2021年秋季学期学生基础性评价数据统计工作。(供稿人:宋歌)

近日,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我校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和智能服务与软件产业学院入选河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供稿人:黄丽)

 

学院采风

建工学院召开课程思政工作年度总结暨培训研讨会

(文稿来源: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孙连京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于14日上午召开了课程思政工作总结暨培训研讨会。学院领导班子、院属各单位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及学院负责课程思政工作的科级秘书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院副院长郝圣旺主持。

郝圣旺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主题和意义,对学院课程思政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学院2022年的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了部署。郝圣旺要求院属各单位要从以下4个方面做好下一步工作:第一,做好2020版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学院党委将对各单位提交的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思政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把关;第二,完善各门课程教学日历、教案等教学文档中课程思政的设计,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有效保障;第三,课程思政要真抓实干,拒绝教师做“双面人”,杜绝教学内容“两张皮”;第四,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意识,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做好案例梳理和共享,并有机融入日常教学中。

学院院长赵庆新对学院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课程思政要体现在讲授和考核两个重要环节,相关教学文档一定要规范并入整个课程的教学文档。学院书记宗家富在讲话中指出,任课教师要做好课程思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三观”,“打铁还需自身硬”,全体任课教师要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要做到厚积薄发,知行合一,争做课程思政工作的“尖兵”。副书记王兵从学生培养的角度对课程思政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就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强调。

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潘鹏程、全国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获得者郝颖,以及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负责人吴吉贤分享了各自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和先进做法。分享结束后,全体与会教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本次会议对建工学院2021年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为2022年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构建建工学院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艺术学院召开美育教育教材建设专题会议

(文稿来源:艺术与设计学院网站)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和《燕山大学美育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艺术与设计学院于113日召开了美育教育教材建设专题会议。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孙利、党委书记张文超、副院长赵琳、副书记宁岩鹏和学院美育教研中心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等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孙利主持。

会议认真学习研究教育部和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逐一解读具体要求,根据文件内容,对标学院实际研究如何加强教材建设、健全教材建设体系,提高教材建设质量水平。孙利强调,美育教材建设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高校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的新面貌。

会议提出要打造我校美育教育“新六艺”品牌,形成具体鲜明学院特色的美育教育课程体系,并针对课程体系建设美育系列教材,突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会议决定,教材建设团队将继续凝练我校美育教育“新六艺”品牌,并择期汇报教材建设规划。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发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联合备课教研活动方案的通知

 

 

2

关于进一步规范试题审批工作的通知

 

 

3

关于组织部分学生补修报名的通知

34

 

4

关于布置2022年春季学期本科教学安排的通知

313

 

5

关于调整课程考核成绩与绩点对应关系的通知

 

 

6

关于开展2022年春季学期线上教学期间在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通知

线上教学周结束后2周内

 

 

专题聚焦

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01114 丁舒珊等)

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必须基于教师教学和学校制度两个层面进行有效设计,才能使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落在实处。

优化教师教学

一是实现课程内容重构及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第一,重视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师需要将课程进行细化,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细致的设计。采用线上教学的知识点,要综合学生学情、知识点特征、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设计最适合的呈现形式。第二,有机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内容。在混合式教学中,线上与线下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要特别注意统筹线上与线下内容之间的衔接。线上的教学活动要有能够准确评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为线下课程策略提供依据,也要有对线下学习内容的总结、反思和拓展;线下的课堂教学则要完成对线上学习成果的检验、巩固和转化。

二是构建师生同构共生的课堂生态。第一,互动为王——让课堂“动”起来。在线上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弹题的设置、章节的测验,形成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通过主题讨论、作业互评、在线答疑等线上活动,形成同学之间的正向激励和交流学习。通过这些互动的数据,判断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整体完成度,过滤出共性的问题和难点,在线下课程开始前,精准把握学情。在线下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或智慧教学工具的辅助来增强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或示范循环。第二,重视第一次线下课——强化教学模式认知。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第一次见面课,在课程运行之初与学生充分沟通课程学习中可能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给学生做好心理预期,并在线上学习初期,适当通过微信群、QQ群等形式给予学生学习提醒;在线下授课时,从帮助学生适应教学方式,建立和强化教学模式的认知出发,逐步完成从初阶学习课堂到高阶学习课堂的转化。第三,形成规律—立足习惯养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学习进度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节奏,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学习习惯,进入混合式学习的状态。第四,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分层、分类教学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授课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根据学生不同基础知识水平与能力特点,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差异化设计。

三是形成以产出为导向的持续优化改进机制。教师要在课后强化教学反思,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和教学工具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度分析。

优化制度设计

一是建章立制,规范教学。学校要立足在线教学资源的基础以及学科和专业特点,从试点到推进,分步推进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在此过程中,制定课程标准以及混合式教学的实施细则,规范过程管理。同时,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学习资源建设、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标准,发挥课程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为课程运行、建设及改进提供依据,引导高质量教学实践的开展。

二是做好条件保障。高校应针对混合式课程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一方面,可在课程建设经费、课程运行管理等方面给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教师一定的倾斜,提高教师投身混合式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混合式教学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基础,高校应从软件平台建设、数字化资源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搭建适合于本校师生的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三是强化教师培训。高校应围绕教育改革新形态、课程改革新要求、金课建设新路径等主题开展交流研讨,保持教师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混合式教学方法等业务培训,提升教师在新的教学形态背景下的教学能力,从而实现教师教学理念与能力的双养成。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不断改进,如此才可能最终找到实现混合式教学“高效”课堂的正确路径。

 

打造混合式教学新生态(摘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43 吴楠)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线上教学为疫情时期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线上教学也带来了关于教学模式革新的新思考。

高校线上教学平稳推进

疫情期间,南京师范大学数字化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朱雪梅在积极备课的同时还发挥自己理论知识扎实的优势,在线上教学时利用问题导向、角色扮演、鼓励学生在线记笔记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则利用微信群为同学们上完了新学期的第一次课。王智表示,线下课堂在很多时候因追赶教学进度而忽略了为学生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线上教学反倒为克服这一弊端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直播式教学去除了讲台和课桌的物理高度,形成了扁平化、全互通的面对面沟通方式。

增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线上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和不足。朱雪梅表示,线上教学虽然无法像传统课程那样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也难以在现场监控学生学习,但它在突破时空限制、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实现个性化学习以及“教、学、评、研、管”一体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性,教师从线下走到线上后,不仅要将教学方式从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还要将备课内容以知识内容为重点转向以学生学习活动为重点,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谈到,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熟练掌握各种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批判反省的态度,始终将人的主动自觉发展视为教育的真谛,坚持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互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现代教育技术在加强人际互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混合式教学打基础

此次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次巨大变革,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双向融合的新生态正在形成。谈及如何促进线上教学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表示,首先,要承认线上教学的实际作用与内在价值,并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成为未来大学教育的教学模式之一;其次,要认真反思线下教学的意义以及不足,思考如何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融合起来,进行混合式教学。教师应以此为契机,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重点从观察与评价自己的教学,转移到评估学生的学习上来。在线上教学中,应以学生学习为重,线上辅导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朱雪梅提出,希望疫情过后,高校能增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设计更好的课程改革方案,将混合式教学纳入课程方案中,并统筹考虑线上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等。教师则应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利用更多手段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线上教学课程可以尝试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转变到小规模定制化在线课程,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就线上教学而言,要利用其多样性的特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就线下教学而言,在复学后,首先要评估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其次可将线上教学中的一些资源和方式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智” 这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不一般(摘选)

(来源:人民网  20201127日)

这是湖南大学很受欢迎的一门选修课程,选课全靠“抢”,很多抢不上课的学生,还会去“蹭课”“旁听”。这也是一门教会学生如何去实践创业梦想的课程,在这门课的帮助下,很多学生走向了“创业创新”大路,实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线上线下教学,拓展学习的宽度和深度

《创业基础》(社会创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大奖,更重要的是它创新了教学模式。从前,大部分课程都是在线下课程,一间教室,容纳几十名学生,更多想学习、了解相关知识的学生,如果没有“抢到课”,很难有机会进行系统性学习。近年来线上学习课程兴起,在线学习能够突破学生的时间空间限制,让大家实现个性化学习。

《创业基础》(社会创业)则将线上、线下课程结合起来,线上教学鼓励学生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拓展了学习的宽度和广度;线下教学则通过面对面交流讨论、走出课堂深入实践的形式,教会学生们如何学以致用,拓展了学习的深度。

32个学时中,有26个线上课时,包括微课程、辅导课程视频、创业公开课视频、讨论论坛、案例库、创业资讯、创业性格测试等内容;6个线下课时,包括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IT)、素质拓展与公益志愿活动、创业实践、社会组织和企业等,让学生和导师通过交流互动,深化对课程的理解。除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以外,课程还会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开展一系列线下活动。

2014年,湖南大学推出《创业基础》(社会创业)课程,数据显示,自课程开设以来,学生真实上线学习率超过91%,对微课程的热评12000多条,课程视频学习已超过20万人次。

除了登陆在线教育平台,湖南大学依托《创业基础》(社会创业)课程创办的虚拟创业学院已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多所高校深度合作,将虚拟创业学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复制,成功为校外4000余学生开课。

公益创业双赢,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公益与创业,两个看上去完全“矛盾”的事物,能否结合在一起?老师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公益创业,也叫社会创业,是让大家在赢利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创业活动,它兼顾了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正如课程简介中所言:“本课程致力于转变狭隘的商业创业者培养理念,将立德树人、社会责任、绿色创业、社会使命等理念嵌入到原有的创业教育内容中”。

 

“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讨(摘选)

(来源:中国知网 2022214 刘娜)

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导学、线上自主学习、课堂重点难点讲解、深度讨论、过程性考核等方式,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混合式教学设计

1.设计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设计来说,应突出关键知识点,提前告知学生学习目的和评估方式,对于难点内容进行分段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核心概念,合理运用多媒体,线上网络教学平台,避免知识点遗忘,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的方式进行教学。

2.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教学设计。课前通过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学习目标,介绍背景知识,将相关学习材料进行智能推送,并对该部分的任务以习题的形式进行发布,实现课前互动。线下课堂,结合学生线上反馈的学习情况,通过回顾热身、难点拓展等方式,强化知识点,进一步加深记忆和理解。将课堂的相关知识点和研讨结果做成试题上传到线上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后发布拓展资源供学生学习,并在线上发布答疑区及小组讨论区,达到知识固化的目的。

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法

1.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已建立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主要展示不同专业的精品课程、资源库、课程排行等。学校要做好数字化校园设计,布局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和服务的一体化云端集成式管理。

2.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

互联网时代的优秀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检索网络前沿知识的能力,会运用PPT、录屏软件、微课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而且要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整合技术、内容和教学3个因素的协调能力。因此应充分发挥整合技术学科知识的指导作用,开展相关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并整合到课堂中去。

3.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

目前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已成为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主流业务。学校可以通过自建、引进或共建共享等多元协同方式推动资源库建设,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广泛展开,革新教学教研方式,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4.评价手段的创新

混合式教学评价,既有网络教学的评价,又有传统教学的评价,不仅需要用测试方式直观评价,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和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针对线上网络学习部分,每个模块的学习进度需要对应的评价标准。混合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极高,除了科学合理整合教学方式,还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多层次指导教学,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同时,针对典型任务,可以进行现场讲评,即时矫正教学,嵌入式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辅相成,知识内化与知识建构相统一,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高教视点

四川大学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摘选)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216

四川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作为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着力点,持续推动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打造本科专业与课程、学科统筹联动、协同并进的新格局,不断提升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和水平。

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控制规模、促进交叉、提升品质、彰显特色”的原则,缩减规模大、就业难的专业,改造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的专业,撤销师资力量弱、教学条件差、学生和用人单位评价低的专业,优先发展学术实力强、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专业,推动专业结构由“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转变。积极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探索构建学科交叉、特色明显的本科专业体系。大力推进“创新2035”先导计划,将学科与科研优势汇聚到专业建设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学科集群创新发展。

质量为本,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完善一流课程建设方案,设置课程首席教授,依托重点建设学科(群)与一流本科专业,打造强势学科专业引领的一流课程和优质教材。深化全过程全课程思政教育,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积极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计划,聚焦“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构建“两条主线、三大先导课、五大模块、百门金课”的通识教育新体系,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由院士、知名专家等领衔,分模块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出版“一课一书”百门通识核心课程教材,已建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61门。坚持“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批判式讨论,依托智慧教室、翻转课堂等手段深入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化答案考试改革实现全覆盖。

融合贯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积极探索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修读非本专业类课程不少于2门、4个学分,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瞄准全球重大科技问题,整合各学科专业和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资源,构建全覆盖、多层次、多类型的“跨学科—贯通式”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以评促建,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积极推进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核心的校内评估,实现专业评估、设置、优化、调整、退出常态化,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学院在专业设置、建设、调整方面的自主权。对标有关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组建质量保障专家团队,建立本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实行常态监控,并将专业建设成效作为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

 

北京邮电大学探索构建“1234”新工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摘选)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229

北京邮电大学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学科优势,以培养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使命,探索构建思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教融合、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1234”新工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牢牢把握“一个根本”。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制定《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整合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保障“三全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科学编制人才培养“十四五”规划、学科专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修订2021年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

着力强化“两大特色”。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以互联网为支撑的信息化教学建设办学双特色。构建“政策激励、课程建设、特色管理、基地支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全程引导、分类协同、学生主导”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模式,形成以“1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9个特色创新创业实践分基地”为支撑的实体创新实践组织架构。加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信息化教学建设,制定《关于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来“撬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深入改革,积极推进“爱课堂”教学平台、“互联网+外语”、虚拟仿真实验、“U学在线”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模块建设。

科学设计“三个贯通”。深化以“高新课程”建设、智慧教室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相贯通的教育教学改革。制定《“高新课程”建设规划》,突出理工融合、科教融合理念,立项建设6大类500门“高新课程”。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构建以“高新课程”为牵引的多类型、多维度、多样化课程体系,覆盖各专业重要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加大智慧教室建设力度,制定《“智慧教室”建设规划》,通过智慧教室和教学云平台对教学环境的重构,以信息技术助力“高新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以互联网为支撑的信息化教学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大力推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以培养培训为关键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化素养,通过专题讲座、案例评析、实践考察、经验分享等多种方式,开展“三贯通”专题系列培训,有效提高“高新课程”建设能力水平。

全面推动“四个融合”。构建以思教、科教、创教、产教四个维度相融合的新工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以“思教融合”为引领,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突出专业课程教学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科教融合”为驱动,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创教融合”为抓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各环节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转变。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加强学校、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促进创新要素深度融合。打破校内学科专业边界,统筹各类教学和科研资源,引导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推动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培养链“三链协同”。

 

 

 

编辑:

宋歌   柯姗

审稿:

王晶

 

上一条:2022年第2期(总第205期) 下一条:2021年第16期(总第203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