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20年第15期(总第186期)

2020年12月21日 09:38 徐鹤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20年第15期(总第186期)       20201215

     

教学动态

我校5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教务处组织教师收看2020年世界慕课大会

 

我校完成2020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工作

 

我校完成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教务工作简讯

学院采风

文法学院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观摩听课活动

 

机械学院举办首届教师教学创新竞赛

 

艺术学院召开2020年秋季学期教改项目结题验收会

 

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研室举办体育课程思政案例交流会

 

经管学院举办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工作提示

 

做好202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2018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等

专题聚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借力虚拟仿真技术 助推思想政治课守正创新

 

兰州大学:专业课飘出醇厚“思政味”(摘选)

 

对分课堂助力思政课教学改革(摘选)

 

 

北京科技大学开设《大国钢铁》专属课 增强学生“科技报国”意识和情怀(摘选)


教学动态

我校5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近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认定了5118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我校推荐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5门课程入选。

此次入选的5门课程经历长期锤炼和打磨,已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2010年)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年);“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出版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材料电子显微分析”课程是2008年省级精品课程;“反馈控制理论”课程是2002年省级精品课,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2009年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太阳能电池光敏剂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评价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是基于“精细有机合成原理”课程形成的实验教学内容,属于2019年度立项的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今后,学校将会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与新技术相融合、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相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政策和机制,注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优秀案例的推广,以“学习革命”推动“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供稿人:黄丽)

 

教务处组织教师收看2020年世界慕课大会

129日至11日,由清华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学信息化研究所联合承办的2020年世界慕课大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教务处组织我校教师共计244人在线收看了2020年世界慕课大会。

本次会议以“学习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为主题,设有主会议和四个分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集中展示了世界慕课发展成就,总结交流了慕课建设应用与在线教育发展经验,成立了世界慕课联盟,发布了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本次会议也是自慕课兴起以来首次以慕课为主题举办的全球性会议,旨在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创新力量、分享实践经验、展现技术前景,推动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建设、发展和共享。

近几年,我校积极开展慕课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目前,我校共有自建慕课23门,已全部上线校内慕课平台运行,其中14门课程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学堂在线等国内主要的慕课平台运行。(供稿人:黄丽)

 

我校完成2020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工作

1212日,2020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我校顺利完成。本次考生人数再创新高,其中英语四级考生共计9162人,英语六级考生共计10558人,涉及监考教师以及考务工作人员共计1000余人次。

为保证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大型考试安全有序的顺利进行,学校根据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考试要求以及《2020年河北省社会考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标准和实施方案》要求,制定了《燕山大学“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点”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对突发状况应对措施进行了部署。学校对考场进行多角度的预案设计和防护:专门设立了隔离备用考场;协调后勤部门定时对考场进行消杀;为每个考务组准备了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护服、眼罩、测温枪等防疫物品;考生进入考场前逐一测量体温,体温高于37.3度学生禁止进入考场;考场内保证考生间距80厘米以上;还对监考教师以及考务工作人员考前14天的体温状况进行了监测。

目前我校本硕博在校生约35000人,而考试可用教室仅362间。为满足学生报考四六级考试的需求,教务处积极谋划,利用假期等休息时间将东校区第二教学楼、第三教学楼的部分教室改造为标准化考场,不断增加四六级的考场数量。同时,积极与里仁学院沟通协调,最大限度的借用里仁学院已有的标准化考场。在教务处积极筹备下,本次考试共新增了46个考场(1380个考位)。此外,鉴于学校考场资源紧张的实际状况,教务处在考前发布公告,凡无故缺考的考生,将在下一次四六级考试时禁考一次,有效提高了四六级考生到场率,更大限度的保障了报考有效性,杜绝报而不考的资源浪费现象。

四六级考试是目前我校组考的校内外考试中考生规模最大的考试。经过精心的组织与筹备,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组织完成2020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工作。(供稿人:马明建)

 

我校完成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近日,学校发布了《关于公布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和奖励结果的通知》,顺利完成了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2020年春季学期共有3107门次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有效。其中,935门次课程被评为优秀课程,占参评课程总门次的30.53%12门课程被评定为优秀精品课程;8门次课程因更改成绩被扣分;外籍教师授课课程44门次(不参与优秀课程评选)。(供稿人:王释鸿)

 

教务工作简讯

近日,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了教育部2020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工作。此次共有8个学院的教师申报了21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其中18项通过合作企业审核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供稿人:黄丽)

教务处于近期完成了2021年春季公共选修课课源征集、教学任务落实及学生选课工作。2021春季学期公共选修课实体课共开出任务415门次(含新增42门),网课296门次(含新增3门)。选课学生人次达31570人次(含网课8781人次)。(供稿人:李芹)

122日,我校对申请2021年春季学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评估教师名单进行了公示。目前正在组织教师上传教学文件。(供稿人:徐鹤)

近日,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了2020年本科教学检查工作。此次主要检查了专业建设措施和效果,学院领导、督导听课制度及执行情况,学院教研活动制度及执行情况等十二个方面的本科教学工作。(供稿人:黄丽)

12月初,教务处完成了2020年秋季学期12月份校领导听课安排工作,共为校领导提供了400门在教学周第15-18周开课的理论课程。(供稿人:黄丽)

 

学院采风

文法学院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观摩听课活动

1210日,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举行了“课程思政”示范观摩听课活动。法学专业陈胜、汉语言文学专业张亚南、行政管理专业杨文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张亚军等四位教师担任了示范观摩主讲教师。院长郭金平、党委书记甄红军、副院长丛鑫及全院教师参加了观摩听课活动。

甄红军书记首先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用是“守好一道渠,种好责任田”,要通过课堂融入的方式润物细无声的为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保证专业课属性的同时,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四位主讲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陈胜老师在讲授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与内容中融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杨文彬老师通过中国与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外部结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重要性以及行政体制与政策必须以国情为依据,不可盲目照搬。张亚军老师在讲授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中通过古今案例、中外案例对比,着重介绍了管仲经济思想,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先进经济思想。张亚南老师通过刘琨诗歌的讲述,让学生理解刘琨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关心时事的家国情怀。四位主讲教师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采和理论功底,博得现场的阵阵掌声。

郭金平院长进行了现场点评,对四位主讲教师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全院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思政”的思想认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教师之魂,坚持正确的课程导向,提高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技艺,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机械学院举办首届教师教学创新竞赛

为进一步引导我院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推动教学创新,围绕“推动教学创新 打造一流课程”主题,以“落实以本为本、强化学习共同体、引导分类发展”为目标,机械学院于122日举办了首届教师教学创新竞赛,学院副院长姚建涛出席竞赛并致辞。

比赛分为教学创新设计汇报和现场教学展示两个环节。参赛教师结合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做教学创新设计汇报,突出教学改革与创新,并进行教学展示。教师们从自己的课程特点出发,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教学创新之处,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采和理论功底。经评委点评打分,最终推荐曹秒艳老师、任素波老师和董志奎老师、袁晓明老师分别代表我院教授组、副教授组、讲师组参加校级比赛。

近年来,我院坚持推进实施“一系一新、一系一金”教育教学改革,提倡用创新性教学理念来培养具有创造性品格和创新性才能的高素质人才。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聚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估方法等方面着力创新,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而持续努力。

 

艺术学院召开2020年秋季学期教改项目结题验收会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结凝练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艺术学院于1211日开展了教改项目结题验收工作。

结题验收会由副院长赵琳主持,学院学术委员会专家担任评委。结题验收的项目类别主要包括2018-2019年度省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18年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课程思政项目(第一批)、2019年通识选修课、课程规范化项目和2019年立项的院级通识选修课教改项目,共计13项。评委对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点评,最终全部项目通过了验收。

本次验收会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着力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水平,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而持续努力。

 

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研室举办体育课程思政案例交流会

122日,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研室举行了2020年秋季学期课程思政案例交流会,会议由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屈忆霞主持,院长蒋中伟、副院长赵猛、公共体育教研室28名教师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蒋中伟院长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体育学科特点强调了课程思政在育人工作中的地位与价值。陈杰老师代表羽毛球项目教学团队、屈忆霞老师代表足球项目教学团队汇报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思路和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案。随后参会教师结合教学中的所思所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本次会议是对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总结,对课程思政工作持续改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管学院举办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学创新,1127日,经管学院举办了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本次比赛由经管学院副院长靖鲲鹏主持,学院各专业负责人担任本次比赛评委,来自6个专业的12名教师及团队参赛。

本次比赛分为正高组、副高组和讲师组三个组别。比赛分现场教学展示和教学创新设计汇报两个环节。参赛教师结合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对教学创新设计进行现场汇报,详细讲解了教学创新的设计思路,以及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创新所取得的主要教育教学效果。整个过程展示出经管学院教师严谨求实的教学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评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点评,肯定了参赛教师的创新着力点,并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提出建议。最终确定4组选手代表学院参加校级比赛。

本次比赛以在教学创新交流中共同进步为目的,落实以本为本,强化学习共同体。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创新水平,推动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开展2018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的通知

1218

提交结题验收材料

2

关于查询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考试安排的提醒

 

提醒学生及时查询考试安排

3

关于组织2020年秋季学期全校教师培训会的通知

1219

参加培训

4

关于做好202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

1227

完成学生选题、任务书下达等工作

 

关于推荐教师参加“高校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项目(在线)”的通知

1230

参加培训

 

专题聚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借力虚拟仿真技术 助推思想

政治课守正创新

(来源:光明网,20201027日,岳奎)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与时俱进,运用先进技术创新驱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是重要手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立足武汉红色文化资源,将传统课堂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辛亥革命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学的守正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

虚拟历史场景,引发情感共鸣。历史无法重演,但历史现场却可以通过现代技术重现。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互联网上呈现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历史情境,提供一种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的教学体验与学习体验,有助于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际,开发出“辛亥革命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重点模拟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的仿真环境,让学生利用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并通过分步实验不断再现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的背景、条件、过程和结果。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学生不仅可以真实感受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原生态场景,还可以通过互动真实再现辛亥革命的全过程。在这种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下,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加深对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认识,还可以引发情感共鸣,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借力网络技术,活化育人效果。虚拟仿真技术,不仅可以将已经发生的历史场景还原,将大量抽象化的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且还可以将历史知识嵌入到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还有助于学生在虚拟空间中与具体化的人物进行“接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活化了育人效果。通过“辛亥革命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学生不仅可以直观看到辛亥革命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线索展品,了解、学习并掌握相关历史知识;还可以通过虚拟交互的方式与相关人物进行交互甚至“扮演”相关人物角色,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通过虚拟仿真和交互,再现历史场景,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和剖析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中国革命的规律性,引导大学生完整、准确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充分感悟“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此外,通过交互,可以增强课堂内容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实现从“平面教学”向“立体教学”的转变。

打破时空限制,延伸教学空间。虚拟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限制,延伸了教学空间,把教学从教室空间延伸到了网络空间,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丰富教学形式,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和有效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登录项目平台,自由穿梭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的多个场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还延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每个虚拟仿真的历史环境中学习,并通过作答有针对性的习题考查自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新颖的形式和灵活的操作大大提高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吸引力。融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于一体,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中感受和“亲历”历史进程,主动接受精神和文化的洗礼与熏陶,进而激发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进行的信息传递、开发和利用,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发展和创新,以虚拟仿真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极大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兰州大学:专业课飘出醇厚“思政味”(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1124日,尹晓军等)

“联系我们的生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就如同发生了移码突变、后续氨基酸全部改变一样,人生道路也会发生重大偏移……”在前不久兰州大学举办的2020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讲课比赛决赛现场,该校《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授课老师王媛通过生动的例子、诙谐的语言讲解移码突变的概念,赢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

近年来,兰州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切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一体贯通,不断把课程思政理念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堂教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让教学变得深入而厚重

你在为学业奋斗而呕“心”沥血时,Heart is working;

你在为获得成功而“心”潮澎湃时,Heart is working;

当你为旅途中的美景而“心”旷神怡时,Heart is working;

在《医学生理学》中讲到有关心脏的知识时,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师陈红梅用了这样一首小诗。“陈老师用这首特别有趣的诗告诉我们要热爱心脏,学习之余适度锻炼。加入这些内容后,可以充分地激发起对生理学课的兴趣。”课后,第二临床医学院2019级学生学生吴松霖觉得这个知识点让他印象深刻。

陈红梅曾获兰州大学2019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讲课比赛决赛一等奖。她认为,“课程思政”不是直接讲解原理或道理,而是解析现实生活、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内在规律、并通过生理学发展史中的案例或故事,激发学生参与和思考,“使医学生理学教学变得深入而厚重”。

实验动物在医学领域作为“人类的替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指导生理学实验时,陈红梅常常教育学生要尊重实验动物,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生命。在体动物实验全程麻醉,规范操作,实验结束后及时给动物实施安乐死并进行创面缝合,包装好尸体且勿置入其他实验垃圾,及时送至回收点存放……“我希望通过全程仪式感地贯穿生命伦理教育,培养有温度和有良知的医学生。”

和陈红梅一样,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乌力经常将育人元素嵌入《德语高级写作》一课,教授学生朗诵孔子、庄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学习”的经典段落,再对应解读,同时解答德语翻译难点,在中西文化互动中培养“未来文化交流者”,颇受学生欢迎和喜爱。

现如今,兰州大学各个专业课堂上都有了“思政味”。

把更多功夫下在课外

建设“课程思政”,实现全课程育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最初,教师们对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思政内容有些困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发挥也不充分。“专业知识具有强调逻辑性、体现专业性的特点,有些老师觉得自己不是专业的思政老师,在融入思政元素时有些难。”兰大化学化工学院教师曾会应说。

在曾会应看来,好的课程思政要从备课开始,并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课件只是思维的延伸和素材的展示,最主要的还是在教案和课前准备,把功夫下在课外,脑海中准备好内容,这样才能自然地运用。

鹤顶红、曼陀罗、断肠草,这些是在武侠小说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三种毒药。因为学科背景的缘故,曾会应专门查阅资料,并了解到它们的主要毒性成分是莨菪碱。在讲授生物碱知识时,他就将学生熟悉的武侠小说中常见剧毒物质与“莨菪碱”这一专业知识点有机融合,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药物与毒物的联系与区别。

在《有机化学》课堂上,曾会应注意到有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于是,他渐渐地调整教学思路,在课上常常讲一些和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科前沿、人物故事、生活常识,“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点带入课程,既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思政教育,又避免因提供与课程无关的信息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觉得学到的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是能用到的,这样才能吊起大家的胃口。”

截至目前,兰州大学3000余门专业课、226门通识教育课、82门在线课程已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也产生了一批富含思政元素、广受学生欢迎的线上线下“金课”。如,吴王锁教授的《走进核科学》已获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张加驰副教授的《文科物理》点击量超过881万人,刘永明老师的《道教与中医》点击量超过210万人。

以示范引领营造浓厚氛围

回忆起刚开始接触课程思政时的情景,王媛记忆犹新。为了把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全过程,她和其他教师在开放组会、集体备课等环节交流起课程思政,围绕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思政元素集思广益,学院还为此搭建起课程思政专题论坛等专门交流平台。

互学互鉴、试讲点评、细节打磨、思政元素把关,在不断的反馈修正中,王媛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教态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提升。“通过参加比赛,我学到了许多其他老师的经验做法。课程思政就是在同学们心中种下科学精神、爱国之情等一颗颗‘种子’,需要各个专业课老师共同去浇灌,这样才能结出硕果。”

除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积极营造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外,兰州大学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团队也激励和带动着广大教师树牢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如何让步入大学阶段的‘00后’打好人生底色,教师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兰州大学地质古生物学科和省教学团队带头人、有着35年教龄的孙柏年教授说。

为了提升地质古生物团队教师的课程思政本领,孙柏年坚持教学例会不松懈,团队共同备课,了解时事政治,提高思政修养,认真挖掘地质古生物系列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合,群策群力增强课程思政元素融合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目前,地质古生物教学团队连续获得2门国家金课,3名青年教师相继荣获兰州大学隆基教学新秀奖。

据了解,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以来,兰州大学通过建立课程德育目标,将课程思政元素具体到教学章、节或知识模块、知识点和学业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以及统筹推进和分类施策的高度融合,形成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对分课堂助力思政课教学改革(摘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123日,本志红)

对分课堂是一种立足于中国本土、吸纳了古今中外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学新范式,是四元教学的实践验证。将对分课堂运用于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将有助于破解当前思政课面临的困境,极大地助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思政课程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发挥思政课的关键作用,首先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政课程观,而对分课堂则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政课程观。对分课堂的基本内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并把讲授和交互式学习在时间上分隔开来,让学生在两个过程之间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分权”是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之一。尊重学生是独立生命体这一基本事实,对分课堂将“教”与“学”、“师”与“生”合理分权。这有助于我们从师生的教学权责这个角度来理解思政课程。

对分课堂立足于教育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科学性的角度来探讨思政课教育改革,有助于思政课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思政课程观。我们在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同时,还必须明确,思政课同其他课程一样,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思政课教学的过程,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分课堂正是课堂教学核心要素“教”“学”“教学互动”的有机统一。对分课堂体现了对师、生双主体的尊重,旨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构建教、学新生态。

教学调查表明,思政对分课堂上,98.3%的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对分课堂要求教师“精讲”,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政课程观,不断钻研教学内容,不断提升讲授技能。对分教学中,自学和讨论环节则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充分展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暴露真实的学习情况,凝练高层次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自己负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模仿、理解旧知识等低阶能力得以实现,应用和创新能力也得以锻炼,而这正是“思政金课”应达到的目标。

有助于科学选用思政课教学方法

对分课堂源于时间对分,核心是师生权责对分,实质是教与学中核心要素的系统性整合和结合化集成。对分课堂尊重师生、分清权责,既各自负责又互帮互助,具有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分课堂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基础,包括教师讲授、内化吸收、小组讨论和师生对话这四个顺序固定、过程清晰、规范明确的教学环节,是先进教育理念与科学教学规范的有机统一。这为我们科学选用教学方法,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把钥匙。

对分课堂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在科学教学方法观的指导下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而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我们持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观。运用对分课堂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需要我们依据对分课堂理念来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精讲留白时需要遵循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等原则,教师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依据对分理念和思政课程的性质,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比如,讲授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在“精讲留白”原则的统领下,将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造后加以合理运用。对分课堂上的教师讲授,不是教师精湛教学技能的展演,而是教师思维过程的展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示范和引领。由此可见,蕴含于思政对分教学的内在方法理念是“我这样、跟我学与创造用”。独学环节、小组讨论和对话交流环节也一样。各种教学方法,经过改造后,都可运用其中。

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思政课程建设

对分课堂改变以往仅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创新等角度来思考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的做法,从教学流程重构的角度来探索思政金课建设的路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要重构思政课教学流程,需要我们更新观念,依据四元教学理念和对分课堂流程来规范思政课教学设计。

四元教学是课程教学应当达到的基本标准,而对分课堂则是目前四元教学理念的实践验证。这里的“四元教学”是指:讲授,独学、作业或反思,同伴讨论,教师答疑,也就是韩愈的传道、授业与解惑再加上同伴讨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谈“教无定法”,不断探索教学艺术,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境界。四元教学重视同伴讨论,在传统教学三环节即讲授、学生或独学或作业或反思、教师答疑的基础之上,在独学和教师答疑之间增加了同伴讨论环节。四元教学中,四个教学元素“次序明确、结构严整、中西合璧”,构成了近现代以来班级授课制场景下优质教学的标准范式。这就使得教学中师生的分工明确而深刻。

思政对分课堂上,讲授阶段提纲挈领,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突出思政课程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和实践性。内化阶段,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奠定讨论的基础。同伴讨论是对分课堂的一大亮点,是学生处理个性化问题的过程。当个性化问题有交集时,学生可以从中凝练出高层次的共性问题。师生对话环节,教师集中回应共性问题和高阶问题,个性问题和低阶问题则可另行解决。思政对分课堂上,教师负责共性活动、学生负责个性活动,教学中师生这样进行分工之后,逻辑上清晰、合理,实践也证明了这种处理能够破解传统“一对多”教学中无法有效进行“因材施教”的矛盾。

 

北京科技大学开设《大国钢铁》专属课 增强学生“科技报国”意识和情怀(摘选)

(来源:光明网,2020424日,邢华超等)

“今后钢厂的产品、装备、生产走智能化路线,达到生产的最优化、流程的最简化和效率的最大化,使传统工厂升级为智能工厂。”“钢铁工业也有生态化的发展战略。”在北京科技大学《大国钢铁》这门课上,主讲人毛新平院士给网络另一端的学生,展示出一幅钢铁产业的宏伟蓝图。

钢铁号称“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是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支撑产业,是承担国家产业责任的主要载体。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重要精神指导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国钢铁”课程,旨在为学生讲述新时代背景下钢铁行业如何实现“钢铁强国梦”,钢铁人如何为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前行。

课程集中学校学科和校外人才优势资源,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教授领衔主讲,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宝武集团、首钢集团等业内知名专家分节讲授。课程包括“中国钢铁强国之路”“钢铁摇篮之钢铁栋梁”和“科技贡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钢铁绿色发展”和“未来梦工厂”等8个章节,带领学生纵观我国钢铁工业强国之路,体察现代钢铁产业新发展,展望未来钢铁梦工厂。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放,所有心怀“钢铁强国梦,科技报国梦”的学生,不限专业、不限年级均可选修,旨在通过打造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和工程教育特色课,让更多的学生“知钢懂钢”,培养学生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学生在“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过程中的使命担当,增强学生“科技报国”意识和情怀。

这一课程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了《大国钢铁》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把“隐性思政”的功用充分发挥出来,构建起全课程育人格局。学校于2018年正式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通过研究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不断完善思政课程“示范课”与其他课程的“特色示范课”建设,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试点到推广,逐步扩大“课程思政”覆盖面,构建起了以“大国钢铁”公开选修课、系列“学科思政讲坛”、课堂思政“示范课程”为主的三个层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其中,《大国钢铁》课程,不仅充分体现了北科大的办学传统和学科特色,也符合国家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时代特点,这一课程的开设,是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又一有益实践。

同时,《大国钢铁》课程从文化视角出发,把学校学科背景、行业特色和文化渊源融汇贯穿其中,在培育学生文化自觉、塑造理想人格、凸显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学校实施大学文化精品战略和发挥校史育人作用的重要一环。

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建校的北京钢铁学院,学校秉持“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发扬“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建校68年来,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为中国乃至世界钢铁、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社会誉为“钢铁摇篮”。

 

 

编辑:

徐鹤  宋歌

审稿:

王晶

 

上一条:2020年第16期(总第187期) 下一条:2020年第14期(总第185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