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简报 >> 正文

2019年第5期(总第161期)

2019年05月17日 09:04 李洪岩 点击:[]

燕山大学教务处         2019年第5期(总第161期)      2019515

     

教学动态

我校新增一认证(评估)进校专业


我校接受河北省语委语言文字工作现场考察评估


我校组织召开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会


我校组织召开专业认证工作培训交流会


我校在2019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再获佳绩


教务工作简讯

学院采风

 

建工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暨第三届河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选拔赛


电气学院成功举办智能设计大赛


文法学院与星箭公司举行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挂牌仪式


外语学院在第三届“森腾杯”京津冀高校俄语大赛再获佳绩


 

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直播培训活动(第三场)

工作提示

 

关于开展201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查重检测、答辩及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工作等通知

专题聚焦

教育部:将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摘编)


掀起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摘编)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如何开展?来看看这两所高校怎么做(摘编)

高教视点

 

人工智能太火!已有38所高校申报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但如何设计课程体系?(摘编)


本科教学如何适当增负?教育部高教司的想法是这样的(摘编)


就业率是专业设置的“金标准”吗(摘编)


教学动态

我校新增一认证(评估)进校专业

512日至515日,我校建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接受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组的首次进校考查。至此,我校获得认证(评估)进校资格的工科专业增加至11个。

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委托,以同济大学张旭教授为组长的评估专家组对我校建环专业进行了历时3天的现场考查。513日上午,专业评估汇报会在世纪楼第一会议室举行,专家组全体成员、我校副校长赵永生、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建工学院班子成员、受评专业教师参加会议。张旭介绍了此次现场考查的目的、内容及专家组成员。赵永生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总体情况及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建工学院院长杜国君和建环系副主任胡建军分别汇报了学院及专业办学情况,重点说明了学院和专业的办学特色及按照专业评估标准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关情况。我校与会人员还就专家组提出的培养计划学分设置、OBE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问题回答了专家组提问。

汇报会后,专家组实地考查了物理实验室、轧制中心、化学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及专业实验室,听取了4门课程,观摩了“燕山大学暖通空调应用设计大赛”,召开了师生座谈会,与毕业生、在校生、公共课及专业课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查阅了教学资料及教学文件,全面了解了建环专业的办学情况。

515日上午,专家组反馈考查意见。张旭代表专家组宣读《燕山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考查报告》,介绍了考查概况,通报了对该专业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学生培养及办学特色等方面的考查情况,同时就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验室建设等提出了意见与建议。我校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专家组的反馈意见,杜国君代表学院作表态发言。赵永生代表学校感谢专家组的辛勤工作,并强调,学校、学院、专业将对专家组反馈的考查意见进行认真分析,扎实做好整改落实工作。

建工学院至此有2个专业接受了认证(评估),其土木工程专业为我校第一个接受认证(评估)的专业。学院多年来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具备了良好的认证(评估)基础。在建环专业专家组进校前,学院和专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供稿人:宋歌)

 

我校接受河北省语委语言文字工作现场考察评估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河北省内高校须于3年内全部完成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评估。作为第一批参评高校,我校于57日接受了河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语委”)专家组进校考察。受省语委委托,专家组由河北大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副主任张爱梅教授任组长,河北金融学院基础部主任王晓波教授、邢台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张兰英教授为成员。评估工作分材料审核和实地考察两个阶段,专家进校前,我校已经向省语委提交了自评报告、达标建设自评表及相关佐证材料,并根据专家提出的评审意见进行了材料修改。

7日上午,按照高校语言文字达标建设的考核要点,专家分3组对我校进行实地考察,分别查阅了相关文件资料、试卷和毕业生论文,就我校语言文字工作开展情况与有关教职工进行了座谈,并对50名教师和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评估专家查看了校园用语用字及宣传环境,并对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的专业(如汉语言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等)进行了随机听课看课。

下午,我校组织召开了专家反馈会。我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姜文超就我校语言文字工作总体情况进行了汇报,文法学院副院长丛鑫重点介绍了我校525工程、广电作品展等特色语言文字活动的开展情况。张爱梅代表专家组进行了意见反馈,专家组认为,我校对语言文字工作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宣传到位,工作扎实并且具有一定特色,达到了语言文字工作达标校建设标准。但学校在建立语言文字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方面稍显薄弱,建议学校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参与到语言文字工作中来,加大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支持和投入,探索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新载体,积极促进优秀成果的转化应用。

我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副校长赵永生出席考察反馈会并代表学校作表态发言。他表示,专家组的考察反馈意见全面客观,学校将以此次达标建设评估为契机,加大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支持力度和达标建设的持续改进,进一步发挥我校相关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努力提高我校语言文字类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供稿人:张亚靖)

 

我校组织召开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推动实验教学改革,促进信息化手段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教务处于59日组织召开了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会。

会上,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项目的负责人或项目代表,从项目承担的实验课程、建设进展、建设成果、目前使用情况、参与学生规模、经费来源及使用情况、技术服务情况、存在问题、拟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汇报演示。专家组听取了汇报,并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提问,针对实验教学内容、资源配置、经费使用、建设思路与计划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作为教育部着力打造的五大“金课”之一,是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要求,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深度融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目前我校共有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的支持力度,争取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供稿人:霍文刚)

 

我校组织召开专业认证工作培训交流会

59日,我校组织召开了专业认证工作培训交流会,就专业认证申请书中达成度计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培训交流。会议邀请机械学院马瑞教授作为主讲人,7个拟申请2020年认证资格的专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马瑞教授以“达成度评价的方式与方法”为主题,就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及撰写、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矩阵设计、课程支撑权重赋值和达成度直接及间接评价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解读。他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开展情况介绍了培养计划制定、毕业要求特色撰写、其他学院课程达成度计算如何简化等有效做法,并就专业认证期间专家提出的意见分享了心得体会。会上,参会教师就专业认证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此次会议的召开,主要针对专业在撰写申请书时遇到的困难及需求为专业答疑解惑,确保认证申请书撰写工作顺利推进。今后,学校还将根据专业需求,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保证我校专业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供稿人:徐鹤)

 

我校在2019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再获佳绩

近期,2019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成绩已正式公布,我校参赛的24支代表队表现突出,获得Meritorious Winner(国际一等奖)3项、Honorable Mention(国际二等奖)5项,创历史最好成绩。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主办,是唯一的国际性数学建模竞赛,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本次大赛共有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共25370支队伍参加,包括来自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学生参与此项赛事角逐。我校参赛队伍在教务处和理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放弃寒假春节休假,充分发挥了团结协作、刻苦拼搏的优秀品质。在与来自国际一流高校学生同台竞技中,他们披荆斩棘、不怕困难,最终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通过组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为同学们提供了与世界各地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现了我校学生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供稿人:章胤)

 

教务工作简讯

近日,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完成了2019年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表填报工作,并完成了申报专业的汇总工作,本次共有13个学院的43个专业申报2019年一流本科专业。(供稿人:黄丽)

截至514日,我校完成了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的评审工作。此次共有9个学院申报139项项目,经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最终推选出车辆学院、电气学院、机械学院、环化学院、建工学院、文法学院和经管学院的15项作品参加国赛。(供稿人:刘赫)

● 58日(教学周第11周周三),教务处对全校本科教学秩序、教学规范性、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出勤率等方面进行抽查,本次共检查课堂教学97门次,整体教学秩序良好。(供稿人:冯艳)

近日,教务处完成了2019CDIO工程教育联盟年会的会议决算和报销工作。(供稿人:黄丽)

 

学院采风

建工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暨第三届河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选拔赛

(文稿来源:建工学院 王男等)

511日,建工学院成功举办我校第二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暨第三届河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选拔赛。土木系主任赵大海、副主任曹海莹及相关教师出席活动并担任评委。

本届大赛受到学校各院学生的广泛关注与参与,经过专业教师赛题讲解培训、理论方案设计等环节,最终有28支队伍获得参加校赛资格。竞赛主要分为答辩和加载两个环节,选手们从设计理念、结构功能等方面对参赛模型进行介绍,评委老师针对其模型制作及答辩情况进行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经过校赛的比拼,来自里仁学院韩路萌小组的《直耸云霄》得到评委老师的一致认可,荣获大赛第一名。

本次竞赛由教务处与建工学院主办,建工学院科学与技术协会承办,旨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对结构知识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电气学院成功举办智能设计大赛

(文稿来源:电气学院 崔薇嘉等)

425日,我校成功举办智能设计大赛复赛。博士生导师、教授彭勇,副教授李健雄,副教授钟嘉庆出席大赛并担任评委。

经过初赛选拔,共有14支队伍晋级复赛。复赛主要以答辩方式进行,选手们从设计理念、产品功能、发展前景等方面内容对参赛作品进行介绍。评委老师针对答辩情况进行打分,做出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其中,作品《基于树莓派及STM32的智能存储柜》从实用性、功能性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等方面得到了评委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智能设计大赛是我校华为种子计划(华为资助中国大学生竞赛公益项目之一)的子项目,比赛面向学校全体本科生及研究生,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本次大赛对发掘同学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潜力,提升学生人工智能技术与嵌入式技术连接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文法学院与星箭公司举行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挂牌仪式

(文稿来源:文法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系 金福子)

510日,文法学院与秦皇岛星箭特种航空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箭公司”)举行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挂牌仪式。文法学院副院长丛鑫、党委副书记杨健民、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金福子、星箭公司总经理卢勇以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仪式。

星箭公司是秦皇岛民营企业的楷模,是我省创新创业的典范。自2000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性能指标,在抗辐照性能、高透过率、高抗弯强度和耐高低温冲击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多项产品技术填补了国内航天领域的空白。从“神舟四号”到“神舟十一号”,包括“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和“嫦娥探月”等工程,几乎我国所有航天器上都“披”有星箭公司的小小玻璃盖片。截至目前,星箭公司已为国家航天领域提供各种抗辐照玻璃盖片370余万片,创下了16年来无一质量差错的记录,荣获“中国航天优秀供应商”称号。

本次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我校本科生了解企业、巩固专业知识和提升职业规划能力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外语学院在第三届“森腾杯”京津冀高校俄语大赛再获佳绩

(文稿来源:外语学院 俄语系 刘炳山)

426日至28日,第三届“森腾杯”京津冀高校俄语大赛在河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21所高校的100名参赛选手参加本次大赛。

我校外语学院俄语系刘炳山老师带队,由高年级组李雪、李笑2人和低年级组祁梦楠、李雪琪2人组成的我校代表队参加了比赛。经过初赛笔试和口语复试两个环节,我校祁梦楠、李雪琪获低年级组个人二等奖,李雪、李笑获高年级组个人三等奖。

这次大赛为京津冀各高校俄语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展现自我的平台,为各高校俄语专业教师在俄语教学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和学习创造了机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直播培训活动(第三场)

(文稿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务科 于秀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部办公厅面向全国思政课教师开展“周末理论大讲堂”培训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教育部部署于426日下午组织教师参加了“周末理论大讲堂”(第三场)的直播培训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专兼职教师参加了培训。

本次直播培训是系列培训活动的第三讲,主题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本场报告的主讲人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本科生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吴晓明教授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费尔巴哈哲学和国民经济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一是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评;二是以‘异化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三是以‘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等方面,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指导和研读。

本次培训加深了教师对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基本结构、重要地位等内容的综合性了解,对促进学院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部分内容的深入理解提供了参考。

 

工作提示

近期教学工作提示

序号

通知名称

截止时间

备注

1

关于开展201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查重检测、答辩及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

531

按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2

关于开展2019年春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的通知

64

提交相关材料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3

关于开展2019年春季学期“听课周”活动的通知

624

提交听课表、总结模板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4

关于组织参加第五届全国高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的通知

731

请相关教师根据通知要求报名参赛

5

关于2019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结果的通知


请各学院做好项目建设工作

6

关于进一步推进移动端教学的通知


请各学院做好相关工作

 

专题聚焦

教育部:将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摘编)

(来源:新华网,2019429日,陈梦谣)

今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结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介绍“双万计划”“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

卓越拔尖计划实施已整整十年,从2009年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来,教育部先后联合13个部门实施了一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各地各高校积极行动、深入推进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培养了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医生、法治人才、农林人才、教师、新闻传播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智力支撑。

“如果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1.0更多具有‘试验田’的性质,计划2.0则是新时代高校全面落实‘两个根本’、实施综合改革的‘大田耕作’。”吴岩表示,2019-2021年,教育部将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这个计划可以概括为一个总体部署、三项核心任务、一次质量革命。

一个总体部署是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项核心任务是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也就是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一是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也就是金专建设计划。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二是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也就是金课建设计划。建设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包括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各类型课程。三是建设26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也就是高地建设计划。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17个学科建设。

一次质量革命是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领域的“质量中国”品牌,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校参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吴岩介绍,这些基本条件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必须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二是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三是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四是努力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我们的目标是,到2021年建设布点完成的时候,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将完全形成,‘两个根本’将有效落实。我们的希望是,金专金课在高校随处可见,水专水课水师无处安身。”吴岩说。

发布会上,天津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介绍了学校落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加快新工科建设有关思路和举措。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说,九年来,天津大学共21个本科专业、6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进入计划,参与学生13000余人。建立了“1234+X”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模式,该模式自嵌范式转型的内生动力,有力推动了新工科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说,学校瞄准未来农业发展需要,重新确立了一流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实现了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向通专结合的多元化教育模式转变。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根芳介绍了浙江省落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他表示,以创新手段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浙江省融汇新技术,推动互联网、虚拟现实、5G等现代技术在计划2.0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建设20所省级“互联网+教学”示范性高校,实施“互联网+教学”省级教改案例、省级示范课和新形态教材“三千计划”。构建新体系,围绕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构建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立交桥式人才培养体系,创造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掀起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摘编)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430日,万玉凤等)

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正由“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发力”。

429日,教育部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从2019年到2021年,将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不是单一的改革项目,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是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新定位和全面提升。”在429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如果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1.0更多具有“试验田”的性质,计划2.0则是新时代高校全面落实“两个根本”、实施综合改革的“大田耕作”。

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

吴岩介绍说,总体部署是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引导高校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管理严起来,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核心任务主要有三项,即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26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吴岩表示。据介绍,“六卓越一拔尖”计划面向全体高校、全部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中央地方分“赛道”建设,给地方高校留足发展空间。同时,建设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包括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各类型课程;2019年至2021年,建设26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17个学科,其中,建设约60个左右文科基地、200个左右理科和医科基地,分年度实施。

“希望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领域的‘质量中国’品牌,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吴岩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获取与处理信息的方式发生颠覆性变化,校园、教室的物理边界逐步被打破,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新知识、新思想往往产生在学科交叉领域,要突破现有学科格局,促进跨界融合,凝练文理医工农科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以变应变,深植创新人才培养沃土

“我们把本科教育作为北大一切工作的根基,营造良好育人生态,近期连续召开了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科技创新大会,全校师生两千余人次参与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明确了五个关键问题。”北京大学校长郝平表示,以问题为导向,学校的改革探索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推动本科教育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将新兴交叉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看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和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清华把学堂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的特区,也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区,建立科学的遴选机制、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国际化培养,旨在通过大胆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带动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据统计,10年来,学堂计划共培养毕业生930人,868人继续深造,106人博士毕业,14人担任世界一流大学教职。学堂计划的实施成效只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1.0的一个缩影。

“拔尖计划”不仅吸引了一批有热情、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更激发了高校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热情,带动了高校各学科专业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师聘任考评、招生选拔、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管理办法等,促进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将原先的单个计划变成系列计划的组合,由‘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发力’,标志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成型成熟,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从跟随跟跑转到并跑领跑。”吴岩表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围、增量、提质、创新,扩大各计划实施范围和规模,增强改革力度,努力探索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

架起从1.02.0的跨越之桥

“工程教育进入了快速和根本性变革时期,新工科是立足当前的主动作为,是面向未来的主动谋划,天津大学将以新工科架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1.02.0的跨越之桥。”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表示,学校已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发布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将深入推进新工科教育综合改革。李家俊介绍说,天大新工科方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卓越目标为导向,以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平台为依托,将集合项目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建设“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未来健康医疗”“未来智慧化工与绿色能源”等校院两级培养平台,整个培养方案是个高度关联的整体。“关联、协同、跨学科、创新,我们希望用这四个词把新工科建设方案的内涵从原理上描写清楚,在实践过程中,还要不断对教学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反馈,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创新。”李家俊表示。

创新是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扣国家发展需求,要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是‘四新’建设的总抓手,‘四新’建设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总目标。”吴岩表示,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健康中国、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形势新要求,着力调整优化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专业和大力推进专业建设,开展课堂革命,引领人才培养方向。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如何开展?来看看这两所高校怎么做(摘编)

(来源:微言教育,201958日)

教育部2019年“落实全教会奋进迎华诞”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四站日前走进天津,参加“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并实地采访天津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看看两所高校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有哪些好做法。  

现场一:一辆车就是一门“金课”

28日下午,采访团首先来到了天津大学。在校园里,一辆天大智能无人驾驶汽车向采访团记者们缓缓驶来,流畅完成起步、转弯、转圈、刹车,惊艳全场。项目负责人谢辉教授说,这1辆智能车是由8个学院的180余名学生们共同“打造”的。学校依托智能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设立了创新实践课,目前选修这门课的各学院学生们根据专业、兴趣等分为20余个小组,分别为智能车提供环境感知、精确定位、智能决策、车辆控制、网络通讯等子系统,再集合到整车上。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们以小组制既分工又合作,使车辆技术水平不断取得突破,在多项国内国外赛事中取得佳绩。天津大学在新工科建设中强调以“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平台”为依托培养新型工程人才,而这一辆车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金课”。

学校改革举措

天津大学注重打破各学科所属专业、院系的“围墙”,将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融入知识体系,探索建设了“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等多个交叉学科课程平台。设立工程科学实验班,学生可自主选修相关大类课程,在学院内部自由选择毕业时的专业,全面创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

现场二:医疗机器人属于工科还是医科?

天津大学医疗机器人团队向采访团记者们展示了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微创手术机器人——“妙手S”。手术时医生不直接使用手术器械,而是通过主手操控台上操作控制杆,“妙手S”把医生动作通过主从控制精确地传递到从动机械手并在病人体内实施动作,从而完成外科手术。科幻电影中的一幕在这里变为了现实。

医疗机器人属于工科还是医科?面对记者们的疑惑,团队成员李建民老师微笑着说,“我们应该尽快打破传统的学科概念认知了,‘妙手S’就是学科交叉创新的成果。”据了解,天大近年来探索打造面向未来的专业结构,2018年获批创办了全国首个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打破原有工科、医科藩篱,面向未来培养智能医学工程人才,更好地促进学科交叉创新。

学校改革举措

天津大学以新工科为抓手,一方面推动“老”生“新”,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如设置全国首个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主动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另一方面推进“跨”中“融”,打破专业壁垒,改变以单一学科办专业的模式,建设跨学科融合、多学院建设、多平台共享的新型专业建设模式,构建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共同体。

现场三:“大中小”联动培养新时代卓越教师

在天津师范大学,一位被“跨界”邀请而来的采访对象受到了采访团媒体记者们的共同关注。她是天津市南开区翔宇学校的总校长康岫岩,而她来到现场讲述的则是与天津师大开展“大中小”联动的感受。“如何培养新时代卓越教师?我认为,加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单位的‘大中小’联动必不可少。”康岫岩介绍,近年来翔宇学校与天津师大探索深度合作,特别是面向天津师大的“3+1+2”教师教育本硕一体化实验班,翔宇学校为实验班学生提供中小学在岗实习的机会,并选择优秀在岗教师担任其实践指导教师。实验班学生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并在教育理念与师德、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教师职业基础理论、教师职业体验与能力养成等四个方面均获得有效发展,成为四有好老师的好苗子。

学校改革举措

天津师范大学不断完善“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幼学校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先后与天津市滨海新区和16个区教育局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各种方式既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又提高了学校实践教学水平。坚持“引”进来“走”出去,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授课、指导比赛,为学生走上教师岗位做好充分准备,同时鼓励学生走进中小学,深入课堂,“双导师”共同指导,参与教科研,完成调研项目和论文答辩,将理论付诸实践。

在采访团活动中,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钟英华也分别接受了媒体记者们的采访。天大的新工科建设与天津师大的卓越教师培养在未来将怎样继续开展?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为世界工程教育改革贡献“天大方案”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奔腾而至,高等工程教育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先导作用。天津大学近日在全国首先发布了“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卓越目标为导向、以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平台为依托、集合项目-模块化课程体系,天大将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为世界工程教育改革贡献“天大方案”。

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钟英华:培养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卓越教师

在新时代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师范高校的责任与使命。天津师大多年来尤其注重学生师德养成教育,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全国创新提出“德育一体化”育人理念,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打造教师职业情怀涵养过程体系,使学生真正成为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师德的卓越教师。

 

高教视点

人工智能太火!已有38所高校申报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但如何设计课程体系?(摘编)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杂志”微信公众号,2019325日,吴飞等)

为了更好建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课程,我们围绕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提出了“厘清内涵、促进交叉、赋能应用”的人工智能专业课程设置思路。

厘清内涵 确立专业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方向

当前,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所起的使能能力主要是以数据智能为主,类脑智能蓄势待发。在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时,要形成数学与统计知识(如概率论、微积分、线性代数、优化求解和矩阵变换等)、计算机知识(如程序设计、算法分析和系统等)以及人工智能知识(如逻辑推理、机器学习、强化学习、控制与博弈决策等)相互结合的核心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可从“功能与结构”和“技术与社会”等方面统筹考虑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神经认知学和人工智能伦理列入核心课程体系。

不同学校在聚焦人工智能内涵基础上,可结合学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特点和社会需求,确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因此,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或优势,围绕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设立不同培养方向(或模块),如: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语音与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机器人与控制决策、交互设计与增强现实;也可围绕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来设置方向,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能金融经济等;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如:智能系统与应用,视觉与智能无人系统等。

促进交叉 设计“专、通、交”课程体系

在厘清内涵基础上,要考虑人工智能渗透力强特点,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专、通、交”,即:核心课程中既要有“专业化”课程(掌握系统而牢固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也要有“通识”课程(拓宽人工智能的知识面),以及体现若干专业学科知识汇聚的“交叉”课程(具备人工智能+X的知识能力),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广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新时代。

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讲授中,需将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知识点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讲授给学生,避免以工具应用介绍为主,贯穿以“设计和构造”为特点的“计算思维”,使得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在其所受熏陶的通识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习,有方向性寻找解决思路,设计具体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赋能应用 加强实践体系建设

人工智能这一使能技术的典型特点是应用驱动,当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于各行各业,正不断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设置人工智能芯片、工具、系统和平台等课程,在课堂上活学活用典型案例,并且设计若干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加强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应用场景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许多领先的IT企业不仅掌握丰富的应用场景数据,而且掌握先进的开发工具和前沿技术。高校人才培养应该与这些IT企业开展产教合作,建立合作基地,形成良好的产教融合关系,给学生创造实习实训机会,使得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面向丰富场景应用和重大现实问题等发挥应有之力。

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要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鲜明内涵,如:面向数据智能的数学和统计理论与方法,面向编程和系统的计算机课程,人工智能本身核心内容(知识表达、搜索求解、机器学习、控制决策、伦理学以及在通识课程中可介绍的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然后不同学校可按照自身特点(如师资、特色研究、跨学科交叉、重大应用等),开设方向相应的模块/方向课程群,辅以若干选修课程以及介绍工具、芯片、系统和平台的课程。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学生今后能与“智能+X”的经济社会应用进行对接,使得人工智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引擎。

人工智能不单纯是一门课程、一手技术、一项产品或一个应用,而是理论博大深厚、技术生机勃勃、产品落地牵引、应用赋能社会的综合协同体,在课程教学中要顶层设计好其“根本”、同时体现一定的灵活度,扎根国家经济、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需求土壤,与维系土壤生态的产、学、研、政等要素紧密协同育人。

本科教学如何适当增负?教育部高教司的想法是这样的(摘编)

(来源:教育部网站,2019429日)

新京报记者:我们从去年开始就在说高校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但是我们了解到,对课程评估这一块实际上是有一些难度在的。我想问,判断金课和水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会从哪些维度评价它?目前各高校里面有没有一些水课是已经被淘汰的?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受过高等教育,都在大学学习过。水课和金课是个形象的说法,金课就是贵,就是值钱,水课相对是廉价的,廉价的就容易,可以说它是一个不用心的课,是一个技术含量低的课,是个过时的课,是一个没有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课。所以,我们这个水课是相对金课说的,金课我们叫做“两性一度”,特别是挑战度。

可能很多记者朋友都去过国外,我去过的国家多,大体算算有一百个国家,我去过几百所外国大学。在大学里,不管是欧美的大学还是第三世界的大学,只要是一所好大学,你看到的本科生都是行色匆匆,他们课程的压力大,也就是现在说的忙起来,是很忙的。而相对来说,有一些学校的学生是闲,我曾经讲过,我们有一部分学生是天天睡大觉,天天玩游戏,甚至天天喝大酒,这样的学生里面怎么能有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要说这个,连自己都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的家庭。

所以我们说现在的课是最重要的,说一千道一万,需要对学生发生影响、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的最重要的金课,这样的课越多,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才真正越来越高,水课越少,我们学生的质量越有保障。所以,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取消“清考”,是要让学生忙起来,教学活起来,学校管理严起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三件事情做好了,金课多了,水课少了,甚至消失了,中国的高等教育自然就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中国的人才培养质量自然就是世界一流水平。

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的工作,从上到下,从中央领导到教育部门,到学校,到社会,应该说这件事情大家是一致赞成的。我想,减负和增负,我们说基础教育要减负,高等学校特别是本科教学要适当增负,我们的主要想法是适当减少本科教育学生学时总分数,但是要大幅度提高课程的挑战度、提高难度,我们让学分少一点,让课程难度大一点,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还要在课下自己自主学,这样的学生就是我们需要的素质、能力、知识很高的好学生。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刚才吴司长讲的水课和金课,我特别同意。水课和金课是个相对概念,一方面,从学校来说,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能给学生什么,里面的含金量是多少,让一个学生毕业的时候,他的获得感是什么,是不是含金量很高?这是一个概念。还有,有可能学校的课程体系很好,但老师是不是全身心投入到教学里面去?有可能本来内容是金课,但是老师讲的不认真也会变成水课。还有,面对互联网世界,我们的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全世界最优质的资源,所以比较起来,学校自己觉得非常好的课拿到全世界这个平台上比较,可能就不是最好的课程了。

说个故事,我前几年参加美国Rice大学(莱斯大学——编者注)的百年校庆,它在欧洲邀请的是博洛尼亚大学的校长,在中国邀请的是天大,是最老的大学。最后有个全校范围的讨论,其中有个问题,说二十年以后大学还会不会存在,也就是说利用慕课,学生可以在网上学到最好的课程。那么大学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但是大家讨论的最后结果是,大学还是会存在的,因为有它特殊存在的意义。但是反过来,这个问题确实给我们提出来了,学生在网上能够找到全世界最好的课程,我们的大学提供的课如果跟这个最好的课比较,比不过它,那就有问题。所以我觉得,对我们来说,对现在的高等教育来说,这确实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让我们给学生提供含金量更高的课程和教育。

 

就业率是专业设置的“金标准”吗(摘编)

(来源:光明日报,2019418日,姚晓丹等)

1.高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仅60%

光明智库:近日,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撤销本科专业416个。而这些多是以往某段时间的“热门专业”。从本世纪初的计算机、英语专业到十年前的金融、法律专业再到最近的环保、心理学等相关专业,传统意义上的“好专业”一直在变,不变的却是学生、家长对于热门专业的热情。网友们很感兴趣:如何看待专业的冷热变化?专业和就业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看,不同专业的冷与热是一种客观存在,比如从求人倍率(即岗位需求数与求职人数之比)来看,有些专业超过3,即平均一个求职者面临着三个招聘岗位,而有的专业则不到1

专业的冷热程度既取决于供给,更取决于需求,某一专业需求量的大小,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和我国越来越深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涉外专业的需求变得很旺。后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相关专业成了热门。在当前阶段,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又供不应求。因此,专业的冷热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引发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的体现。

对于专业的冷与热,要辩证地看。此次本科专业的调整正说明了一点:今天所谓的热门专业,若干年后就可能变得不那么热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产业结构和岗位结构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今天的所谓热门专业,会吸引更多人加入,增加供给,从而减少该专业的热度。反之,今天所谓的冷门专业,若干年后则可能成为热门专业。

专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从各高校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各专业的就业率的确有区别,不同专业的就业对口率也不一样。这说明,专业与就业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但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就业形态和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既有岗位体系不断被突破,新的岗位不断被创造出来。据估算,20年后50%的现有工作岗位可能都不存在了。

2.就业率不等于办学质量

光明智库:近年来,有一些大学试点“专业退出机制”,就业率不好,报考人数持续降低,专业就可能要“退出”。就业率一票否决,是否对高校教育改革有正面意义?就业率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金标准”吗?

赖德胜:就业率很重要,因此,某些高校实施专业退出机制,即那些就业率不高、报名人数不多的专业要“退出”。这也许有些意义,能倒逼专业建设单位想办法提高办学质量,使其毕业生有更好的就业前景。但我认为,这种退出必须慎重,因为一个高质量的专业需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才能形成。关停一个专业,既涉及未毕业学生如何继续培养的问题,也涉及既有教学资源如何再配置的问题。决定就业率的因素很多,不能简单地将就业率等同于办学质量。此外,从国家层面来说,有些专业也许市场需求不是很大,但对于社会的有序高效运转不可或缺。对这些专业,就不能简单地以就业率高低或报考人数多少来判断其是否要“退出”。

赵忠(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就业当然不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金标准”。采用就业率作为标准之一时,也不应该“一刀切”,研究型大学、社区学院、博雅(文理)学院和职业院校应该有不同的标准。

研究型大学是科学发现、技术进步、知识发展的源泉。这类高校建设和发展高水平的基础学科不可或缺,对这些基础学科专业学生的培养也是此类高校的重要任务。对这类高校而言,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所作的贡献是评价其质量的“金标准”。

在高校体系中,不应该追求同质化,而是要差异化发展。例如,社会对基础学科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少,这些学科、专业更适合在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发展,保持适度规模;对应用学科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学生的层次也更多元化,适合在更广泛的高校开展建设。

在专业设置时考虑就业率、用人单位需要和学生需求,有合理之处。但专业退出不应该完全由学生投票决定,而是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特色定位、办学目标等。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首先,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学科规划,包括新学科、新专业的设置,招生规模的确定,学制和教学内容的制定等;其次,高校和用人单位要进行常态化沟通、合作,使学校办学更能符合社会需要,也使用人单位更了解学校和专业。有时候所谓的专业不对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例如,经济学科下面的有些专业其实基础课基本相同,只有部分专业课不同,但现实中的就业率却差异比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用人单位对经济学各个专业的误解造成的。

3.宽口径招生、厚基础培养,推迟学生选择确定专业的时间

光明智库:尽管就业率并不是衡量专业乃至高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但是,就业率的点滴变化却可以从一个侧面衡量高校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的相关成效。如果我们从就业“出口”倒推,在专业建设这个“入口”方面,高校该如何主动应对?

赖德胜:高校的主要使命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各类人才。因此,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成为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衡量维度。如何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从专业设置的角度看,我有三点建议: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给予高校更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二是高校在设置专业时,既要参照市场的需求变化,又要考虑自己的办学定位和资源禀赋。比如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由于办学实力强劲,50%甚至更高比例的本科生毕业后会选择进一步深造,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就可以采取更宽的口径,实行大类招生,使学生有更大的适应性。而对于地方院校来说,由于其毕业生更多的是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其专业设置可以更具有针对性,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多办些特色专业。三是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进一步提高质量。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决定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即2019年至2021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这是很重要的举措,相信对推动各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会产生很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建议有关高校进一步开放专业选择的空间,使在校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发展有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我希望学生在大学四年间可以自主选修2-3个专业,不会是太奢侈的梦想。

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潮扑面而来,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当下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可能很快老化,今天的好专业可能马上发生变化,现有的一些工作岗位可能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替代。这些都说明人力资本的折旧在不断加速,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大学阶段培养出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付诸实践至关重要。

 

 

 辑:李洪岩 宋歌  

 稿:姜文超  

 

上一条:2019年第6期(总第162期) 下一条:2019年第4期(总第160期)

关闭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ysujwc 学生意见邮箱:xsyj@ysu.edu.cn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 066004
Copyright © 燕山大学教务处
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